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安林 张国伟 +2 位作者 董云鹏 郭泱泱 姚安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2-934,共13页
在总结造山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4个有关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例子:秦岭与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秦岭与生物天然营养库;秦岭与碳中和的基地;秦岭与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展现多圈层作用的特征,并探讨其... 在总结造山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4个有关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例子:秦岭与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秦岭与生物天然营养库;秦岭与碳中和的基地;秦岭与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展现多圈层作用的特征,并探讨其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造山过程或者造山作用结束形成地理意义上的山脉,秦岭始终都是大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和热点,而且造山作用结束后,多圈层作用正是在前期造山过程提供的物质和形成的构造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认为,围绕秦岭展开构造环境生命相关联的宜居地球成因研究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 营养元素 碳中和 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
下载PDF
洋底动力学--从洋脊增生系统到俯冲消减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刘保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443,共10页
目的建立洋底动力学。方法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 目的建立洋底动力学。方法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结论洋底动力学以传统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侧重研究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和俯冲消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探索海底起源和演化、保障人类开发海底资源等各种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服务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大洋 大洋岩石圈 洋中脊 俯冲工厂 多圈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Control of Earth system evolu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in China
3
作者 ZHANG Shuichang WANG Huajian +3 位作者 SU Jin WANG Xiaomei HE Kun LIU Yuk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870-885,共16页
Taking the Paleozoic of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 in China as example,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Earth system evolution and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 Taking the Paleozoic of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 in China as example,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Earth system evolution and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in China have been elaborated.By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source-reservoir-seal”controlled by the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supercontinents and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and the mechanism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pressure system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Both the South China and Tarim blocks passed through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of the low-latitude Hadley Cell twice during their drifts,and forme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high quality.It is proposed that deep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urface climate evolution jointly controlled the types and stratigraphic positions of ultra-deep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reservoirs,and seals in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forming multiple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Ediacaran-Cambrian,Cambrian-Ordovician,Cambrian-Permian and Permian-Triassic strata.The matching degree of source-reservoir-seal,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the deep thermal regime of basin,and the burial-uplift process across tectonic periods collectively control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the genera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ree types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models are formed,including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in platform marginal zones,distant-source accumulation in high-energy beaches through faults,and three-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in strike-slip fault zones,which ultimately result in the multi-layered natural gas enrichment in ultra-deep layers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co-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ultra-deep layers of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of Earth system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 Paleozoic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地球系统演化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张水昌 王华建 +3 位作者 苏劲 王晓梅 何坤 柳宇柯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73,共15页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的油气生成和富集机制,发现华南和塔里木陆块同步漂移过程中,两次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的热带辐合区(ITCZ),均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提出深部构造活动和地表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和发育层位,形成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的多个油气系统。源-储-盖匹配程度、烃源岩母质类型、盆地深部热体制和跨构造期埋深-隆升过程,联合控制油气从生成到富集的全过程,形成了台缘带近源充注成藏、高能滩远源断裂连通成藏、走滑破裂带立体成藏3种油气富集模式,最终促使四川盆地超深层多层系天然气富集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共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演化 圈层相互作用 古生界 海相超深层油气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空间分布系列球壳声场耦合与辐射特性研究
5
作者 李凯 俞白兮 +1 位作者 俞孟萨 白振国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3,共15页
针对大深度载人潜器的多球壳组合结构,以水介质中任意空间分布的系列弹性球壳为研究对象,利用球函数平移加法定理,建立计及球壳间声场相互作用的多球壳系统声振耦合模型,计算分析空间分布系列球壳的声场耦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针对大深度载人潜器的多球壳组合结构,以水介质中任意空间分布的系列弹性球壳为研究对象,利用球函数平移加法定理,建立计及球壳间声场相互作用的多球壳系统声振耦合模型,计算分析空间分布系列球壳的声场耦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声场相互作用将改变球壳模态间耦合关系,使得单阶模态对球壳振动的贡献不再限于单个峰值,进而影响声辐射频谱特征;双球壳系统受激球壳和非受激球壳都产生声辐射,轴向激励情况下,两球壳间存在强声场耦合效应,激励力偏离轴向时,声场耦合效应逐渐减弱;不同尺度球壳组成的双球壳系统扩展了声场有效耦合的频率范围,辐射声场兼具两个球壳的模态特征;多球壳串列布置时,声场耦合效应具有传递作用,多球壳按不同角度分散布置时,辐射声场空间分布则更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壳组合结构 空间声场分布 声场相互作用 辐射声功率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被引量:57
6
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12 位作者 王光增 刘博 李玺瑶 索艳慧 姜兆霞 郭玲莉 周洁 王鹏程 朱俊江 汪刚 赵淑娟 刘永江 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42-677,共36页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地幔柱 微板块 洋陆过渡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洋底动力学 中-新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