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探析 被引量:72
1
作者 闫丽娟 李智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7,共9页
发端自"天下观",再造于"民族主义",充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经历"自在"到"自觉"过程相随,中国民族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泛起多次涟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qu... 发端自"天下观",再造于"民族主义",充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经历"自在"到"自觉"过程相随,中国民族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泛起多次涟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种民族思想的影响。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分析,"天下观"赋予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民族主义"带来了"国族一体"的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确立了"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合力造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多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下观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历史、当下与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46
2
作者 平维彬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0,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宏观层面的重大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塑于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进程中,确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宏观层面的重大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塑于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进程中,确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立体饱满"的学术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建设工程,它包含着"继承历史、立足当下和面向未来"的三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教育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宗礼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共5页
多民族国家实质上是民族国家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多民族"这一事实的存在,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必然存在着"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张力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特点和主题。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公民 公民意识教育 国家认同
下载PDF
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 被引量:9
4
作者 励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62,共15页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 人民国家 国家建设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及其贡献——以中国多民族国家与美国民族-国家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传斌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0,共8页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政治理念
下载PDF
红军长征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理论的提出 被引量:7
6
作者 潘先林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7,共8页
20世纪前期,狭隘汉族建国、大民族主义、五族共和等思想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受了列宁的民族平等和民族殖民地理论,强调解放一切"弱小民族",但并没有对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做深入研究。长征使党和红军的主要... 20世纪前期,狭隘汉族建国、大民族主义、五族共和等思想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受了列宁的民族平等和民族殖民地理论,强调解放一切"弱小民族",但并没有对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做深入研究。长征使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亲身经历了广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把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从理论和政策的高度弄清楚了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国族构建理论或民族同化论,摆脱了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长征 少数民族 多民族国家 民族理论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认同政治 被引量:5
7
作者 范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5,共5页
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与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产物。公民意识的成长要求解决认同政治与公民意识之间的矛盾。如果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能建立在对国家制度的信赖上,将有助于加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整合。
关键词 公民意识 认同 多民族国家 全球化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被引量:5
8
作者 项梅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4-18,共5页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正确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荣辱相生、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民族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逻辑层次。铸牢中华民族...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正确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荣辱相生、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民族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逻辑层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是新时代条件下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必将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背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民族工作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健 万钰莹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1-205,共5页
自秦汉起,中国就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 自秦汉起,中国就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认识,对于当前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统一 多民族国家 一体化
原文传递
论新时代“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9,共9页
"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强调民族因素在社会治理时空中的展现。中国多民族国家属性构成社会治理诸环节"民族在场"的内在逻辑。"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侧重于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价值;在治理... "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强调民族因素在社会治理时空中的展现。中国多民族国家属性构成社会治理诸环节"民族在场"的内在逻辑。"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侧重于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价值;在治理结构中,党委统筹整合利益,政府切实维护利益,社会自主交换利益;并通过提升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水平来实现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在场” 社会治理 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社会分化、政策调节与族际整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爱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8,共6页
族际整合是多民族国家整合的重要议题,关乎国家认同和合法性的缔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三大差距"为表征的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有效整合。协调族际利益关系,是族际整合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 族际整合是多民族国家整合的重要议题,关乎国家认同和合法性的缔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三大差距"为表征的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有效整合。协调族际利益关系,是族际整合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构紧张,应在公正协调的发展逻辑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发展优先。特别是要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缩小人类发展差距,确保各民族、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族际利益整合的公正性及建筑于其上的政治合法性,创造中国族际整合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整合 族际整合 社会政策
下载PDF
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与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志刚 徐占元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推动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政治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用现代政治文化引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家庭的...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推动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政治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用现代政治文化引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家庭的共同利益。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政治文化建设,实现从传统政治形态到现代政治形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现代政治文化 多民族国家 政治发展
下载PDF
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属性
13
作者 唐勇 李占荣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23,共5页
中国的历史演变奠定"多民族国家"属性的基础,中华民族由古代的华夏族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而成,演变成一个主权民族,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描述了中国的民族现实。... 中国的历史演变奠定"多民族国家"属性的基础,中华民族由古代的华夏族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而成,演变成一个主权民族,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描述了中国的民族现实。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城市少数民族、多民族家庭、国内国际环境和民族关系法治化共同形构了"多民族国家"属性的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被引量:5
14
作者 汪高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2,共8页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统绪 国家制度 礼义文化
下载PDF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梧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4-50,共7页
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同的评价 ,本文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局势 ,调整生产关系 ,恢复发展经济 ,弼成“洪武之治” ,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 ,还为明朝的长... 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同的评价 ,本文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局势 ,调整生产关系 ,恢复发展经济 ,弼成“洪武之治” ,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 ,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 ,并多为清朝所继承 ,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远远超过此前的历次农民战争后那些新王朝开国皇帝 ,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 ,也难分轩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历史地位 明太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休养生息"政策 洪武之治 生产关系
下载PDF
国家构成与历史进程——评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被引量:4
16
作者 常安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3期93-101,共9页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一书从国家构成的视角理解宪制问题,是对经典宪法学研究传统的回归,也是对时下以权利、司法为核心的宪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作者借用中国古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术语,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一书从国家构成的视角理解宪制问题,是对经典宪法学研究传统的回归,也是对时下以权利、司法为核心的宪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作者借用中国古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术语,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虽然这种研究面临着巨大的理论风险,其抽象程度注定挂一漏万,在具体论证时也很容易陷入历史细节的泥潭,但是作者旨在解说中国历史宪制变迁的理论努力,以及试图在此基础上提供一种一般性的宪制理论的理论抱负,仍然是非常可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宪制 国家构成 历史进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被引量:4
17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正史 民族史撰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殿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三是记述方式有所改进、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分争的表象下,史学有着加强民族联系、实现民族统一的内在要求。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基本成为人们共识,对巩固统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接触的增多和联系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理论认识有了深化。民族关系的思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宣讲以夏变夷的责任及意义,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 民族史撰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 整合
下载PDF
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凤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 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宋所处的多民族多政权的格局赋予其民族史撰述更加务实,在民族观上受此疆彼界的影响较大。元朝多民族统一的实现,各民族一体观念的增强,造就了元代正史民族史撰述较少政治影响,更追求历史真实,极具恢弘的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正史 民族史撰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
下载PDF
广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正强 黄彪虎 梁耀积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2-194,共3页
少数民族繁荣进步是以本民族聚居区域的繁荣进步为载体。跨省(区)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对解决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有积极作用,但广西农村劳动力能否就地向现代农业、工业和城镇转移决定着其民族聚居区域能否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 广西 民族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