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文化教育:传承多元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德肃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8-142,共5页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以传承多元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我国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殊性,借助多元文化课程使之得以实现。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事元民族文化 理念
原文传递
以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建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2-86,共5页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至高境界,是社会整体繁荣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新疆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突出多民族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特...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至高境界,是社会整体繁荣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新疆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突出多民族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为平台,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四是新疆地域多元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相交融,促使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聚宝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多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 文化产业 软实力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共生态及其教育功能释放 被引量:8
3
作者 杨丽萍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共生是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式发展存在偏害、偏利、互惠三种文化基本形态。根据文化共生态的竞争关系和共生的生物学特性,以是否有利于关系方的发展为标准,可把多民族文化共生样态划分为偏害—竞争共... 共生是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式发展存在偏害、偏利、互惠三种文化基本形态。根据文化共生态的竞争关系和共生的生物学特性,以是否有利于关系方的发展为标准,可把多民族文化共生样态划分为偏害—竞争共生态、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三种类型。从偏害—竞争共生态走向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多民族文化偏害—竞争共生态的摈斥和对偏利—竞争共生态的变更,源于教育活动与互惠共生型民族文化共生态的趋同性和教育促成文化共生的功能。通过社会空间层面的礼乐教化、仪式教化、符号教化;学校空间中的学生共栖生命场激活、教师共存生态链联结、学校共生云空间构建等路径,可促成教育领域的多民族文化互惠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化 文化共生 教育功能 共生教育
原文传递
多民族融合区的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冯嗣禹 杨翠霞 +1 位作者 曹福存 张群崧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中在市内的东南部分并呈带状分布,这与朝阳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相符.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在大凌河和小凌河流域内,国道、省道和铁路等交通便利区域.地名的分布特征符合古人对居住地的大部分要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古代朝阳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多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的特征非常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市 乡村地名 核密度 多民族文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正元 廖肇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7,共8页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历史上不同民族(族群)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征战,并逐步由部族演化为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该地域多元文...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历史上不同民族(族群)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征战,并逐步由部族演化为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该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种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宗教的多样性、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文化特征
下载PDF
多元文化融合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肖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32-138,共7页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特征、个性化的族性特征、开放的文化涵化特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传承形式、创作素材更丰富等方面出现了新机...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特征、个性化的族性特征、开放的文化涵化特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传承形式、创作素材更丰富等方面出现了新机遇,应通过完善传承方式、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适应文化生态转型强化市场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路径谋求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 多元文化 音乐文化 文化融合 文化传承
原文传递
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 被引量:3
7
作者 傅景川 柴湛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作为美国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奇卡诺文学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运动中形成的奇卡诺"精神宣言"引领了第一代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取向。八九十年代奇卡诺文学进入全面繁... 作为美国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奇卡诺文学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运动中形成的奇卡诺"精神宣言"引领了第一代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取向。八九十年代奇卡诺文学进入全面繁荣,在美国民众面前展示了奇卡诺民族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两代奇卡诺作家的努力下,奇卡诺文学走出"边缘地带",进入了美国当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成为多族裔文化大合唱的一个重要声部,反映了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当代文学 奇卡诺文学 多元文化 文化取向 民族身份
下载PDF
振衰起敝:西夏至元代敦煌的凋敝与繁荣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富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46,共12页
敦煌经历了由西夏至元早期的荒败到元后期繁荣的突进式发展,分界点大致以1276年蒙古豳王家族的入居为标志。学术界过去多关注到敦煌在西夏及元早期的衰落,却未能关照到1276年以后,尤其是14世纪上半叶之后,敦煌成为西宁王、瓜州成为肃王... 敦煌经历了由西夏至元早期的荒败到元后期繁荣的突进式发展,分界点大致以1276年蒙古豳王家族的入居为标志。学术界过去多关注到敦煌在西夏及元早期的衰落,却未能关照到1276年以后,尤其是14世纪上半叶之后,敦煌成为西宁王、瓜州成为肃王的驻地,致使敦煌地区的政治地位高企,甚至凌驾于甘肃行省之上,军事上统辖今甘宁青新非常广袤的区域,振衰起敝,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来自中原及西亚、中亚多民族的入居,民族多元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元后期敦煌文化的繁荣。蒙古豳王家族注意发展当地交通,整饬驿道,对运输事务加强管理,使敦煌的交通状况在元朝后期大为改善,可以四通八达。从敦煌出土的文献看,敦煌与元大都、杭州、福建、吐鲁番、肃州、亦集乃路等地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西夏 元代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新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熊玲 吴琼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1,共7页
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化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提,意识形态往往依托不同的文化形态来生根发展。新疆多样性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边疆地区的载体,同时,分裂势力制造文化隔阂、狭隘的民... 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化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提,意识形态往往依托不同的文化形态来生根发展。新疆多样性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边疆地区的载体,同时,分裂势力制造文化隔阂、狭隘的民族意识、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尚存以及基于经济差距的认知水平又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挑战。为此,建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场域、强化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成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尽量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当前新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主流意识形态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试述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 被引量:2
10
作者 翁家烈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39-46,154,共8页
贵州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环境的多民族地区,相关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从唐蒙通夜郎到贵州建省,从夜郎国灭到四大古族系进入云贵高原,移居民族与濮人族系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出现了融合和分化,形成了诸多新的民族。随着各时期... 贵州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环境的多民族地区,相关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从唐蒙通夜郎到贵州建省,从夜郎国灭到四大古族系进入云贵高原,移居民族与濮人族系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出现了融合和分化,形成了诸多新的民族。随着各时期行政区划和民族政策的不断变化,贵州地区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发展,呈现了各民族既有自身固有的文化基因,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特有的文化态势,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繁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多元民族文化 共存共荣
原文传递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与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11
作者 张志孝 贾玉平 申桂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106-111,共6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和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一些优势和短板,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相关困难。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从加强教育和宣传、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经济,以及培养多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传承人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塔城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塔城 多民族文化 融合发展 策略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明思 李晓华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4-18,共5页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课程开发是民心工程,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基础性工作。而地方课程作为传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作用不容小觑。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布...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课程开发是民心工程,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基础性工作。而地方课程作为传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作用不容小觑。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人文优势集中区域,地方课程建设更为迫切。为此,针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应有价值、载体形式以及教育实施阶段等问题的理性再思考,对解决多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课程 课程开发 多民族文化 “一带一路”
下载PDF
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培育与多族体和谐共居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6-89,共4页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维系了...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维系了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地方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迟滞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寻求培育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保持和促进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民族文化 和谐共居 探析
下载PDF
互音互读:多民族文化区域性交融触生的东巴古籍传统
14
作者 习建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142,共9页
传统仪式为探索古籍与社会生活的交互性提供了场所,而区域性的仪式传统又为考察邻近人群生活中的古籍文本增加了路径。东巴古籍在滇川藏交角区域呈现为“互音互读”的多民族文化区域性交流、交往与交融而触生的面向,这源于东巴经中有一... 传统仪式为探索古籍与社会生活的交互性提供了场所,而区域性的仪式传统又为考察邻近人群生活中的古籍文本增加了路径。东巴古籍在滇川藏交角区域呈现为“互音互读”的多民族文化区域性交流、交往与交融而触生的面向,这源于东巴经中有一类口耳承袭和物质抄写并传的不同民族语言音读文本。这是各民族在历史进程里不断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汲取、互促互敬而形成多元文化地境的明证,也是多民族历史性共融共生、互鉴互有、共融共荣而生成的古籍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音互读 多民族文化 交融触生 东巴古籍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董世华 郭超英 周兴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80-84,共5页
发放1 062份《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男生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开性... 发放1 062份《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男生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开性维度上;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出现了道德回溯现象,大二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同时,家庭氛围和父亲文化程度影响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化 高职生亲社会行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论多元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
16
作者 罗义群 陆敏红 《凯里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8-50,共3页
多元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主要包括保护生物数量的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等。多元的生物保护形式犹如道道屏障,对黔东南的生物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由此各民族实现了资源的均衡利... 多元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主要包括保护生物数量的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等。多元的生物保护形式犹如道道屏障,对黔东南的生物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由此各民族实现了资源的均衡利用,减少对同一物种的消耗,避免资源抢夺,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民族文化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形式
下载PDF
从地名看九龙多元文化走向
17
作者 贺先枣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12,共6页
甘孜州九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标识的地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地名从形成到变更、定格,有其自身的规律... 甘孜州九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标识的地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地名从形成到变更、定格,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地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也是对一方水土上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探讨。"康巴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入"康巴学"研究一定有多种途径,从地名研究开始或许就是其中一条。对地名的研究与探讨在本质上是在对"康巴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九龙 历史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写作维度
18
作者 邱江宁 林乾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其特性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社会面貌以及思想文化特征。传记作为反映社会重要事件和富有影响力人物较为直接的载体,元朝的特性亦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写作的维度,令...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其特性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社会面貌以及思想文化特征。传记作为反映社会重要事件和富有影响力人物较为直接的载体,元朝的特性亦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写作的维度,令其富有独特的观照意义。元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军人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重要表现主体,多元的民族起源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尤其值得注意的书写内容,程朱理学对于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深远。这些不仅是元代传记独特性的表现,传记作为元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诗文的研究亦可由以上几个维度的探研而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的特性 元代馆阁文人传记 政治格局 多民族文化 程朱理学
下载PDF
田间诗歌中的新疆书写
19
作者 熊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3-99,共7页
田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20世纪60年代初曾到新疆采风两个多月,创作了一批集中展示新疆时代面貌和历史文化的作品。田间的新疆书写内涵丰富:首先,新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的和谐共处,加上丰富的物产和绮丽的风光,构成了自然景观和... 田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20世纪60年代初曾到新疆采风两个多月,创作了一批集中展示新疆时代面貌和历史文化的作品。田间的新疆书写内涵丰富:首先,新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的和谐共处,加上丰富的物产和绮丽的风光,构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错的边疆宝地;其次,新疆地大物博,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垦了一些荒芜的土地,加强了工业建设和规划,新疆各族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拓荒者的辛勤劳动使这片土地焕发出生机;再次,新疆各族人民热爱这片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以勇敢的斗争精神和无所畏惧的牺牲品质推翻了特权阶层的压迫和剥削,成为天山南北大地的主人,造就了和平幸福的生活。理解田间诗歌中的新疆书写,有助于更全面且深刻地认识新疆这片热土的历史和现实,也有助于深化田间“时代鼓手”形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 新疆书写 《天山诗草》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主体位置建构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从转型期文学看国人文化身份主体建构的流变
20
作者 姚新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0,163,共6页
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且不说那些曾经被建构的各种主体大都消散无形,就连有意义的"人"似乎也难以寻觅。致使一些曾经的80年代文化的批评者,也不时地感怀那个过... 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且不说那些曾经被建构的各种主体大都消散无形,就连有意义的"人"似乎也难以寻觅。致使一些曾经的80年代文化的批评者,也不时地感怀那个过去的启蒙时代,有人甚至还将感怀的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70年代。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80年代主体建构的认识还存在重大缺陷,而且那个时代主体建构冲动的历史效应,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影响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重新解读80年代主体建构的历史,并彰显一种正在展开但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到的独特身份位置的中国认同的主体性实践,或许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主体 多族群文化 中国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