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2
1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2
作者 蒋东辉 高抒 程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3-561,共9页
根据渤海海峡空间尺度的大小、潮流特征和沉积物的性质特征 ,构造了一个平面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在研究区内 ,成山头附近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向东南和东北 ,渤海海峡西部的沉积物向西北输运 ,北部大连沿岸的沉积物顺... 根据渤海海峡空间尺度的大小、潮流特征和沉积物的性质特征 ,构造了一个平面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在研究区内 ,成山头附近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向东南和东北 ,渤海海峡西部的沉积物向西北输运 ,北部大连沿岸的沉积物顺着辽东半岛向西南方向输运 ,然后绕过辽东半岛的南端向北输运。在渤海海峡中部偏东 ,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形成一个反时针方向的旋涡 ,愈往中心沉积物的净输运率值愈小。海底冲淤趋势的计算结果与观测的结果相符 ,且中部泥区和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泥区正好对应于海底淤积区 ,辽东半岛南岸的狭长泥带对应于淤积条带 ,泥质区的边缘为冲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输运 数值模拟 泥质沉积 渤海海峡 悬移质 推移质 海洋地质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安春 张凯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5-727,共23页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c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形成机制 物质来源 气候记录 环境响应
下载PDF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莫力佳 石勇 +5 位作者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样 柱状样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泥区 辽东半岛东岸
下载PDF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邦 周斌 +3 位作者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31/nC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草本/木本 浙闽泥质沉积 古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大水易淤综放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临界流速研究
6
作者 杨浩波 姜鑫 +2 位作者 寇高愿 刘鼎 赵安新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51-55,61,共6页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本构方程;采用大型环管实验法建立了煤—泥—水混合物的流动模型,理论分析了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分别在高低压段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沉降特性;计算得到动水条件下煤泥淤积物发生流动的临界流速为1.1~1.5 m/s,从而得出煤泥淤积物的临界流速。研究煤泥在矿井水流动过程中的淤积机理,可为科学合理的清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易淤 综放工作面 大涌水 煤泥淤积物 临界流速
下载PDF
赤泥堆积体邓肯-张模型参数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振平 张敏霞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42-47,共6页
以焦作市中州铝厂的赤泥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CU)研究了赤泥堆积体的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并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围压下,该赤泥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弱软化型或应变硬化型... 以焦作市中州铝厂的赤泥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CU)研究了赤泥堆积体的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并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围压下,该赤泥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弱软化型或应变硬化型;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所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吻合。由此可知,试验所得邓肯-张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围压下赤泥堆积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堆积体 邓肯-张模型 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渤海水体交换、悬沙特征及其对渤海海峡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8,共6页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海峡南部是高悬沙浓度区,又是渤海水体输往北黄海的通道,因而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似乎是截留部分悬沙并发生堆积的结果。但是,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均不支持这个假说。楔状堆积体的主体部分可能是在全新世高海面以前就形成了,而其物质可能是来源于海面上升过程中的海底物质改造和局部的海岸侵蚀。要弄清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的成因和物质来源,还需深入研究堆积体的表层沉积速率、泥碳的年龄、泥质沉积区的动水沉降通量、以及浅地层剖面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泥质沉积 浅海环流 渤海海峡 黄海
下载PDF
威海湾夏季上升流现象及其对悬浮体输运的影响
9
作者 钟伟 朱龙海 +3 位作者 吴建政 胡日军 朱颖涛 岳娜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7,共10页
利用2018年夏季威海湾及邻近海域的实测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数据和海湾口门处的水位、潮流、底层水温数据,结合局地风场和海表温度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夏季威海湾上升流现象,研究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悬浮体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威海湾内... 利用2018年夏季威海湾及邻近海域的实测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数据和海湾口门处的水位、潮流、底层水温数据,结合局地风场和海表温度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夏季威海湾上升流现象,研究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悬浮体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威海湾内表层水温低于23℃,较湾外约低4~5℃,等温线由海向陆沿地形逐渐抬升,在口门处呈尖锥状向上拱起,湾内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其中心位于口门附近。观测期间随着局地风场变化,上升流呈现稳定、减弱、消失、恢复的阶段性变化。威海湾上升流主要是由夏季偏南风驱动产生,海底地形则对上升流的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偏南风的作用下,上层海水以离岸运动为主,外海中下层冷水主要通过南侧口门进入湾内,过剩的水体通过北侧口门流出。研究区水体浊度的分布状态与海水温度场具有高度相关性,浊度等值线在口门处凸起,具有向上涌升的趋势。成山头附近海域再悬浮的泥沙可能是威海湾内泥质沉积的主要来源之一,上升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减缓悬浮体的沉降速度,另一方面为底层海水提供向岸运动的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悬浮体 泥质沉积 威海湾 山东半岛
下载PDF
引黄工程总干三级泵站侧向进水前池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候佩瑾 张云岗 +1 位作者 卢绮玲 胡青勉 《山西电力》 2002年第A02期37-41,共5页
介绍了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提出的引黄入晋工程总干三级泵站侧向进水前池的优化体型及为调整水流结构而采取的整流板等工程措施 ,这些措施使泵站进水前池中水流流态平稳 ,流速分布均匀 ,避免了在各种工况下前池中产生螺旋流及水面串通漏斗... 介绍了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提出的引黄入晋工程总干三级泵站侧向进水前池的优化体型及为调整水流结构而采取的整流板等工程措施 ,这些措施使泵站进水前池中水流流态平稳 ,流速分布均匀 ,避免了在各种工况下前池中产生螺旋流及水面串通漏斗漩涡 ,能保证水泵安全、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工程 三级泵站 侧向进水前池 水工模型试验 螺旋流 整流板 泥沙淤积
下载PDF
用灌浆技术处治旧水泥砼路面的探讨
11
作者 王红梅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45-47,55,共4页
水泥砼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病害,文中尝试通过对旧水泥砼路面板唧泥、脱空等砼路面主要病害的分析,提出采用灌浆技术来解决此类病害。对脱空位置的确定、灌浆加固机理、实施方法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从经济的角度评价... 水泥砼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病害,文中尝试通过对旧水泥砼路面板唧泥、脱空等砼路面主要病害的分析,提出采用灌浆技术来解决此类病害。对脱空位置的确定、灌浆加固机理、实施方法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从经济的角度评价了灌浆技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水泥砼路面 唧泥 脱空分析 灌浆处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