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施微创拔牙及位点保存术改善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初步研究(附1例报告)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涛 张波 +2 位作者 韩子瑶 胡文杰 刘云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578-583,共6页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常伴有深牙周袋与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同时累及上颌磨牙根尖区的炎性病变亦可扩散至上颌窦内引起上颌窦黏膜出现增厚样改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鼻窦正常功能,还会为对应上颌磨牙丧失后的种植治疗设计和实施增加难度...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常伴有深牙周袋与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同时累及上颌磨牙根尖区的炎性病变亦可扩散至上颌窦内引起上颌窦黏膜出现增厚样改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鼻窦正常功能,还会为对应上颌磨牙丧失后的种植治疗设计和实施增加难度和风险。对待拔上颌磨牙进行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拔牙位点的感染,保存牙槽嵴轮廓,同时可减轻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性增厚。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上颌磨牙实施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完成种植修复治疗后定期随访的全过程,并对拔牙前后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此类病例的临床处置提供了一定依据与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上颌磨牙 微创拔牙 黏膜增厚
原文传递
儿童腺样体肥大、上颌窦黏膜增厚与牙颌面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许雅芬 许一力 +1 位作者 李浙杭 雷勇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9-535,共7页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上颌窦黏膜增厚对儿童牙颌面软、硬组织发育的影响.方法:筛选治疗前患儿80例,分为A组(腺样体肥大伴上颌窦黏膜增厚)、B组(腺样体肥大而上颌窦黏膜未增厚)、C组(无腺样体肥大而上颌窦黏膜增厚)、D组(无腺样体肥大...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上颌窦黏膜增厚对儿童牙颌面软、硬组织发育的影响.方法:筛选治疗前患儿80例,分为A组(腺样体肥大伴上颌窦黏膜增厚)、B组(腺样体肥大而上颌窦黏膜未增厚)、C组(无腺样体肥大而上颌窦黏膜增厚)、D组(无腺样体肥大且上颌窦黏膜未增厚),每组各20例,年龄12~14岁.进行头影测量和双侧上颌窦体积测量.采用SPSS 24.0软件包比较4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B、C2组与D组相比,均只有ANB角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相比,SNB角、ANB角、Wits值、颌凸角、下颌平面角、前面高、后前面高比、前上面高、三角之和、Y轴角、下颌支高度、上唇审美平面距等多项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上颌窦黏膜增厚对牙颌面的发育存在影响;两者同时存在时,可能有叠加作用,对牙颌面发育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 上颌窦 黏膜增厚 气化 牙颌面发育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分析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波 曹洁 +3 位作者 胡文杰 甄敏 杨刚 徐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664-668,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特点及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黏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因罹患重度牙...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特点及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黏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因罹患重度牙周炎而需拔除上颌磨牙患者8例,设其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上颌磨牙牙槽骨轻度吸收患者8例,设其为对照组。应用CBCT测量两组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最大厚度(maximum membrane thickness,maxMT)及磨牙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minimum residual ridge height,minRRH)。试验组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测量拔除患牙对应的上颌窦黏膜maxMT。结果试验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4.06±1.80)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为87.5%,磨牙minRRH为(1.09±0.68)mm;对照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1.42±0.38)mm,无上颌窦黏膜增厚,磨牙minRRH为(8.50±1.72)mm,两组间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牙拔除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黏膜maxMT为(1.55±0.63)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降到12.5%,拔牙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颌磨牙区重度牙周炎患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易发生黏膜增厚,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增厚的黏膜大多恢复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上颌窦 黏膜增厚
原文传递
上颌后牙缺失病人上颌窦CB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冯源 张震 +2 位作者 孙聪 赵喜聪 李德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分为5类:①未见异常影像;②窦底黏膜增厚;③上颌窦囊肿;④上颌窦炎;⑤上颌窦分隔。同时测量所有窦底黏膜增厚病例的平均厚度以及缺牙区窦嵴距,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者65例(42.76%),黏膜增厚者36例(23.68%),上颌窦囊肿23例(15.13%),上颌窦炎17例(11.18%),上颌窦分隔11例(7.24%)。窦底黏膜增厚厚度为(3.65±1.65)mm,缺牙区窦嵴距为(7.05±2.99)mm。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窦底黏膜增厚,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缺牙情况下诊断类型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上颌窦 窦嵴距 黏膜增厚 上颌窦囊肿
下载PDF
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锥形束CT影像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雨楠 刘鹏 +1 位作者 王虎 游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的患者,评估上颌窦底及上颌窦黏膜增厚与患牙的关系,同时,记录患牙及其治疗的情况,观察随访前后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变化。结果 黏膜厚度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极弱负相关(P<0.05,r=-0.154),而根尖距窦底的距离与黏膜厚度无直接相关性(P>0.05)。在治疗组中,窦底破坏组的黏膜厚度变化较窦底连续组大,黏膜厚度变化与根尖距窦底的距离呈弱负相关(P<0.01,r=-0.382),黏膜厚度变化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中等程度负相关(P<0.001,r=-0.524)。结论 上颌窦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根尖周炎症边缘距窦底的远近而与单纯的根尖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从治疗效果来讲,炎症病变离上颌窦越近,上颌窦底越易被破坏,上颌窦炎受牙源性因素影响越大,口腔治疗的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黏膜增厚 牙源性上颌窦炎 锥形束CT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tal Indentation and Maxillary Sinusitis
6
作者 Duzgun Yildirim Murat Eroglu +3 位作者 Murat Salihoglu Ali Osman Yildirim Huseyin Karagoz Mustafa Erkan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root indentation and maxillary sinusitis. Methods: We assessed the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ranasal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for suspec...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root indentation and maxillary sinusitis. Methods: We assessed the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ranasal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for suspected sinusitis. Results: We identified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a pre-diagnosis of maxillary sinusitis. Dental indentation was detected in 58 of 104 (55.7%) sinuses. Forty six of 58 sinuses (79.3%) with dental indentation had mucosal thickening higher than 2 m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7). Conclusion: Dental indentation should be kept in mind as a reason for chronic maxillary sinus inflammation, if an underlying cause cannot b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LLARY SINUS DENTAL INDENTATION mucosal thickening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下载PDF
上颌磨牙与上颌窦黏膜增厚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珏 刘好好 +1 位作者 刘嘉靓 陈美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探讨上颌磨牙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72例牙周炎患者,测量137个上颌窦的相关参数,包括部位、牙位、最大黏膜厚度、牙槽骨丧失、垂直骨下袋和最小剩余骨高度。将上...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探讨上颌磨牙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72例牙周炎患者,测量137个上颌窦的相关参数,包括部位、牙位、最大黏膜厚度、牙槽骨丧失、垂直骨下袋和最小剩余骨高度。将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大于2 mm定义为增厚状态,评估可能影响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因素。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7个上颌窦中,77个黏膜增厚,占56.2%。随着牙槽骨丧失程度的加重,黏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加(轻度21.1%,中度56.1%,重度69.2%),上颌窦黏膜增厚发生的风险增加6~7倍(中度OR=7.13,95%CI:1.37~37.21;重度OR=6.29,95%CI:1.06~37.37)。垂直骨下袋的严重程度与黏膜厚度发生呈正相关(无骨下袋38.7%,Ⅰ类骨下袋63.4%,Ⅱ类骨下袋79.4%),上颌窦黏膜增厚发生的风险增加(Ⅰ型OR=3.72,95%CI:1.01~13.70;Ⅱ型OR=5.39,95%CI:1.15~25.30)。最小剩余骨高度与黏膜厚度呈负相关(最小剩余骨高度≤4 mm OR=99.00,95%CI:17.42~562.79,P<0.05)。结论:上颌磨牙牙槽骨丧失、垂直骨下袋和最小剩余骨高度与上颌窦窦底黏膜增厚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窦 黏膜增厚 牙周炎
下载PDF
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病理影响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顾烨辰 朱庆萍 吴大明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选用...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选用334例符合标准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影像资料,包含636个上颌窦。在NNT软件界面下在矢状及冠状面记录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A型:≤2 mm; B型:>2 mm)、性别、年龄和上颌后牙缺失及根尖周病变的存在情况。对于无后牙缺失及存在清晰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患者,记录病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OS型(病变与上颌窦底存在一定距离); CO型(病变仅接触上颌窦底但未突破); IS型(病变突入上颌窦底)。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3个组:18~40岁; 41~60岁;>60岁。结果上颌窦黏膜病理性增厚的比例为40.4%,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有明显影响(P=0.00),黏膜增厚比例为77.9%; 3种不同类型的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窦底的波及关系造成的窦底黏膜增厚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0);男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45.6%)显著大于女性(36.3%)(P=0.01); 41~60岁及60岁以上人群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显著大于40岁以下人群(P=0.00);上颌后牙有缺失时上颌窦底黏膜发生黏膜增厚的比例(58.9%)显著高于上颌后牙无缺失的情况(35.7%)(P=0.00)。结论根尖周病变是导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根尖周病损逐渐侵入上颌窦内,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但是,当上颌后牙根尖周存在病变时,即使病变范围未触及上颌窦底,也不能排除上颌窦炎的可能性。另外,男性、中老年人群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普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病变 缺牙 上颌窦 黏膜增厚 锥形束CT
下载PDF
CBCT研究上颌窦形态及其与上颌后牙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晟楠 高承志 +1 位作者 杨咪咪 刘文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80-2682,共3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人群中上颌窦的一般形态差异,为上颌后牙种植术及拔除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临床403例CBCT影像,测量并统计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上颌窦间隔,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以及牙根突入窦腔的例数;结果:窦底与牙槽嵴... 目的:应用CBCT研究人群中上颌窦的一般形态差异,为上颌后牙种植术及拔除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临床403例CBCT影像,测量并统计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上颌窦间隔,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以及牙根突入窦腔的例数;结果:窦底与牙槽嵴顶最小间距为8.3 mm,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窦间隔出现几率为98.6%,黏膜增厚与牙根突入几率分别为31%与47%,其中牙根尖病变相关的窦底黏膜增厚为56.3%,男女及左右对比均无差异。结论:上颌窦形态差异较大,上颌窦慢性炎症与上颌后牙根尖病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锥形束CT(CBCT) 上颌窦间隔 黏膜增厚 种植术
下载PDF
CBCT评估牙源性炎性疾病与上颌窦黏膜增厚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齐建华 来卫东 +1 位作者 赵彦霞 刘志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用CBCT评估上颌窦黏膜增厚与牙源性炎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患者的1144侧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明确上颌窦和牙齿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进行分类。测量并记录上颌窦黏膜及其相关牙齿的临床资料。结果:338例患者(59.1%)... 目的:用CBCT评估上颌窦黏膜增厚与牙源性炎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患者的1144侧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明确上颌窦和牙齿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进行分类。测量并记录上颌窦黏膜及其相关牙齿的临床资料。结果:338例患者(59.1%)单侧或双侧上颌窦黏膜增厚。黏膜增厚与年龄、性别和牙齿缺失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牙周炎性骨缺损区的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加(P<0.05)。根尖周病变区的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牙源性的炎性疾病,包括牙周炎、根管及根尖周炎可能均可引起上颌窦黏膜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炎性疾病 上颌窦黏膜增厚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颂 刘静波 +1 位作者 赵海礁 潘亚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并进行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中重度GAgP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无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并进行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中重度GAgP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无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患者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92.5%,而对照组为18.3%(P<0.05)。在实验组中,上颌窦底黏膜的最大厚度值(DSM)与上颌磨牙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骨性边缘的最小垂直距离(HBS)呈负相关。其中,DSM与上颌第一磨牙HBS关系最为密切,右侧和左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73(P<0.05)。实验组患者DSM与PD和CAL呈弱相关。结论:中重度GAgP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反应程度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上颌窦 黏膜增厚 锥形束CT
下载PDF
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影像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病例回顾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晓云 杨博 +1 位作者 罗晨晨 陈明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 探讨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40例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且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病例,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未植骨)。术前、术后6个月内及修复后12个月影像学检... 目的 探讨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40例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且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病例,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未植骨)。术前、术后6个月内及修复后12个月影像学检查,记录上颌窦内情况,整个治疗过程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在40例伴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的病例中,根据影像学检查病变形态学特征分为3类,A类:窦底黏膜均匀增厚型14例,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B类:囊肿型7例,术中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1例。C类:混合型(慢性炎症结合囊肿)19例,术中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4例,术后种植体松动脱落2例。结论 尚不可证明上颌窦内软组织良性病变的存在是愈合期内种植体脱落的原因,且病变的存在对修复后1年的种植体无显著影响。通过术前完善的检查与风险预判,术中同期不植骨与术后的感染控制可有效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黏膜增厚 上颌窦囊肿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