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埕岛地区构造体系归属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广军 隋风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5-411,共7页
埕岛地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潜山披覆构造带,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但它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和关系一宜不太清楚,影响到进一步的勘探。该文从构造演化、沉积发育等方面分析了埕岛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沉积特征,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 埕岛地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潜山披覆构造带,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但它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和关系一宜不太清楚,影响到进一步的勘探。该文从构造演化、沉积发育等方面分析了埕岛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沉积特征,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属于同一构造带;埕岛构造应该属于沾化凹陷构造体系,而非以前那样即把它划在沾化体系之外,又不能够确定它属于渤中构造体系,从而对该区的勘探研究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地区 潜山披覆构造 沾化凹陷 渤中凹陷 构造运动 沉积中心
下载PDF
裂谷盆地断层连锁对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欧阳文生 窦立荣 +1 位作者 王奇 王皖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3,共4页
利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70余口完钻探井的分层数据,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确定控制早白垩世不同时期沉积的主要断层的精确位置和断距,根据各阶段地层和断裂的空间展布分析断层连锁过程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巴彦花群沉... 利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70余口完钻探井的分层数据,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确定控制早白垩世不同时期沉积的主要断层的精确位置和断距,根据各阶段地层和断裂的空间展布分析断层连锁过程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巴彦花群沉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自北西向朝北西西向的旋转,凹陷裂陷强度由北向南转移,北部经历凹陷东界断层的传递与连锁交替发展过程,南部以持续下降为主要特征,中央隆起带两侧主断层的阶段式连锁使沉积中心发生迁移。赛汉塔拉凹陷巴彦花群的沉积演化受控于凹陷内主要断层的传递和连锁,传递带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裂谷盆地的断层连锁过程对沉积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于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构造运动 断层连锁 沉积 油气分布
下载PDF
福建平海湾沉积动力特征与海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海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6-45,共10页
结合平海湾海域规划,通过对平海湾岸滩地质地貌考察、水深测量、底质采样与分析、海域水文泥沙测验与资料分析、海域泥沙运动分析计算和新老图件对比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平海湾区周边无大河、溪注入,陆域和海域来沙量小,海域... 结合平海湾海域规划,通过对平海湾岸滩地质地貌考察、水深测量、底质采样与分析、海域水文泥沙测验与资料分析、海域泥沙运动分析计算和新老图件对比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平海湾区周边无大河、溪注入,陆域和海域来沙量小,海域和沿岸泥沙活动不大.湾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海底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湾东北侧沿岸浅水区至湾口区的平海村近岸以较粗的砂和砂质粉砂沉积物为主.湾内岸滩总体属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其内湾潮滩、内湾的北部和东部岸滩处于弱淤积状态,波浪输沙往湾顶岱前段净输沙量为5.37×104m3/a,而西侧和西南岸滩处于弱的冲刷状态,山柄村向南往湾外净输沙量为1.97×104m3/a,但总体而言,海岸蚀退的速度相当缓慢.平海湾自1970~2007年的37a来,在平海湾海域水深5m以浅的内湾海域呈弱的淤积趋势,淤积速率仅为0.01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平海湾 泥沙运动 沉积 动力学 海床稳定
下载PDF
上呼吸道内可吸入颗粒物运动及沉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尹景娟 宁智 +1 位作者 付娟 卢小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76-1482,共7页
建立了一个从人体口腔到前3级支气管的上呼吸道3维几何模型和流场计算模型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运动模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在拉格朗日框架下追踪研究了可吸入颗粒... 建立了一个从人体口腔到前3级支气管的上呼吸道3维几何模型和流场计算模型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运动模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在拉格朗日框架下追踪研究了可吸入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并统计了颗粒物在气道内不同部位的沉积分数;对人体上呼吸道内可吸入颗粒物的运动及沉积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在上呼吸道内不同部位的沉积与呼吸强度、颗粒物密度以及粒径等因素密切相关;高呼吸强度时颗粒物在气管内的沉积分数明显升高,且随粒径的增大呈下降趋势;颗粒物在喉部的沉积分数最大,可以达到35%左右,但沉积分数受呼吸强度和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小;颗粒物在支气管内的沉积分数随粒径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小呼吸强度下颗粒物在支气管内的沉积分数明显高于高呼吸强度下的沉积分数.研究成果可以为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医学中气溶胶吸入疗法的研究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可吸入颗粒物 运动 沉降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核电运行及事故颗粒物运动沉积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涛 李子超 +3 位作者 李兵 秦雪猛 朱亮宇 石顺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42,共23页
颗粒物的运动沉积对核电正常及事故工况的运行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颗粒物对核电安全影响的背景、内涵及重要性;概括了颗粒物和介质的基本特性、受力及受力模型、运动沉积模型;给出了核电在正常运行、设计基准事故及严重事故工况... 颗粒物的运动沉积对核电正常及事故工况的运行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颗粒物对核电安全影响的背景、内涵及重要性;概括了颗粒物和介质的基本特性、受力及受力模型、运动沉积模型;给出了核电在正常运行、设计基准事故及严重事故工况下颗粒物类型的分布.对比了国内外分析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程序计算方法及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和程序计算方法周期短、成本低;实验分析方法则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三者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数值模拟和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与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趋势符合较好.得出对核电系统颗粒物运动特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了解其运动特性,尽量降低颗粒物的危害.指出了未来核电颗粒物运动沉积的研究方向,为核电运行及事故下颗粒物运动沉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严重事故 颗粒物 运动沉积 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esuspension in Mouth Bar Area of the Yangtze Estuary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九发 何青 +1 位作者 莉莉 沈焕庭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00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n topography, tidal current, salinity, suspended sediment and bed load during the years of 1982, 1983, 1988, 1989. 1996, and 1997 in the Yangtze Estuary. R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n topography, tidal current, salinity, suspended sediment and bed load during the years of 1982, 1983, 1988, 1989. 1996, and 1997 in the Yangtze Estu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idal waves is distinct and the sand carrying capacity is large within the mouth bar due to strong tidal currents and large volume of in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s. Owing to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idal current, deposition and erosion ore extremely active. In general a change of up to 0.1 m of bottom sediments takes place during a tidal period. The maximum siltation and erosion are around 0.2 m in a spring to neap tides cycle. The riverbed is silted during flood when there is heavy sediment load, eroded during dry season when sediment lo:ld is low. The annual average depth of erosion anti siltation on the riverbed is around 0.6 m. In particular cases, it may increase to 1.4 m to 2.4 m at some 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Yangtze Estuary sediment movement deposition sediment resuspension mouth bar
下载PDF
叶片风振响应空间运动姿态及雾滴沉积效果分析
7
作者 许林云 武玉柱 +2 位作者 周宏平 张健 张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81,共11页
风送喷雾技术可有效提升雾滴向冠层内部的输送能力,增强雾滴在树冠各处的覆盖均匀性,但气流对单一叶片的动态响应及雾滴沉积的细观作用效果还不清楚。该研究通过风洞内的稳定气流对单一梨树叶片进行风振响应试验,追踪叶片表面代表叶片... 风送喷雾技术可有效提升雾滴向冠层内部的输送能力,增强雾滴在树冠各处的覆盖均匀性,但气流对单一叶片的动态响应及雾滴沉积的细观作用效果还不清楚。该研究通过风洞内的稳定气流对单一梨树叶片进行风振响应试验,追踪叶片表面代表叶片形态的4个特征点,构建模拟叶片的三维空间运动模型,分析研究特征点的空间运动轨迹及叶面雾滴沉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于临界风振响应速度,叶片基本稳定于一定抬升角位置,大于等于临界风振响应速度,叶片的稳定状态才会破坏,出现大幅度的摆动与翻转的复合运动响应,且运动响应具有周期性特征。对应5、7和9 m/s风速下,在一个周期内叶尖的空间运动总行程分别为180.61、1140.77、766.33 mm,叶片总扭转角分别为290.7°、896.8°、716.2°。雾滴沉积试验中,风速低于5m/s,雾滴主要沉积于面向气流方向的叶面,随着气流速度增大,正面雾滴沉积覆盖率由43.2%逐渐减小为10.3%;大于等于风速5m/s时,叶片正反两表面均有雾滴沉积,但雾滴主要沉积亲水性较好的叶片反面上。提出了应用叶片的空间运动瞬时位置的实际坐标构建模拟叶片位姿,可清晰体现叶片的空间位姿及运动过程。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揭示风送喷雾过程中载雾气流与动态叶片的沉积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风送喷雾 运动姿态 雾滴尺寸 雾滴沉积
下载PDF
柴油机DPF湍流通道内微粒形态对微粒输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春华 宁智 +3 位作者 白振霄 吕明 李元绪 付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6,共8页
利用建立的椭球形微粒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以及湍流场中椭球形微粒的受力及力矩模型,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湍流通道中微粒的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微粒形态的变化对湍流通道中微粒的运动轨迹、运动方位以及沉降速度的影响... 利用建立的椭球形微粒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以及湍流场中椭球形微粒的受力及力矩模型,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湍流通道中微粒的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微粒形态的变化对湍流通道中微粒的运动轨迹、运动方位以及沉降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在壁面附近存在富集现象,且这种现象随着微粒长短半轴比的增加愈发明显;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微粒有向通道内扩散的趋势,且微粒形态对微粒运动轨迹的影响变得显著;在湍流场通道中,椭球形微粒的长轴倾向于与流体流动方向平行,微粒长轴在垂直于壁面方向和展向上的姿态角分布则比较均匀,距壁面量纲为1距离对微粒长轴取向的影响不大;微粒量纲为1沉降速度与微粒形态关系紧密,且随短半轴长的增长并非呈单调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 湍流通道 椭球形 微粒 运动 沉降
下载PDF
GIS-base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Debris Flow Motion across Three-dimensional Terrain 被引量:2
9
作者 WU Jian CHEN Guang-qi +1 位作者 ZHENG Lu ZHANG Ying-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corporate a numerical model with GIS to simulate the movem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debris flow across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mplex terrain. 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ero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corporate a numerical model with GIS to simulate the movem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debris flow across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mplex terrain. 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during debris flow movement, no entrainment assumption is unreasonable. The numer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se processes is used for simulating debris flow. Raster grid networks of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in GIS provide a uniform grid system to describe complex topography. As the raster grid can be used as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sh, the numerical model is solv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Leap-fro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displayed by GIS easily and used to debris flow evaluation. To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the Yohutagawa debris flow that occurred on 2oth October 2010, in Amami- Oshima area, Japa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at reproduced the movem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am in this real-ease is also verified by this approach.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were simulated by other models, shows that the present coupled model is mor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GIS movement EROSION deposition Equilibriumconcentration
下载PDF
滑坡碎屑流运动及堵江堰塞体堆积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涓 宋丽婧 +1 位作者 刘轶 廖海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9,共9页
滑坡堰塞体形成机制复杂,掌握堰塞体堆积特征对其溃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滑床坡度、滑体物质组成与体积对滑体特性及堰塞体堆积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滑体运动时间随颗粒粒径增大、坡度变陡而变短;... 滑坡堰塞体形成机制复杂,掌握堰塞体堆积特征对其溃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滑床坡度、滑体物质组成与体积对滑体特性及堰塞体堆积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滑体运动时间随颗粒粒径增大、坡度变陡而变短;单粒径滑体在滑槽前段速度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粒径、坡度、体积,中后段则为粒径、体积、坡度;分层多粒径滑体在滑槽前后两段的速度主要受坡度影响。单粒径堰塞体长度随着滑体体积增大而增加,且增加速率在陡坡下更快;堰塞体宽度随着体积及颗粒粒径增大而增加,且在陡坡下更敏感。试验数据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堰塞体高度的因素其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粒径、体积、坡度;分层多粒径堰塞体长度与坡度无明显相关关系,宽度和高度则随坡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体 滑坡碎屑流 运动过程 堆积特征 模型试验
下载PDF
GIS-bas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mamioshima debris flow in Japan
11
作者 Jian WU Guangqi CHEN +1 位作者 Lu ZHENG Yingbin ZHA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3年第2期206-214,共9页
Debris flow is a rapid flow which could lead to severe flooding with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such as damage to properties and loss of human lives.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movement of debris flow.Since during a d... Debris flow is a rapid flow which could lead to severe flooding with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such as damage to properties and loss of human lives.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movement of debris flow.Since during a debris flow process,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are important,the no entrainment assumption is not acceptable.In this study,first we considered the debris flow as equivalent fluid and adopted the depth-averaged govern equations to simulate the movements and evolution of river bed.Secondly,the set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as solved numerically by means of explicit staggered leap-frog scheme that is accurate in space and time.The grid of difference scheme was derived from GIS raster data.Th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displayed by GIS and easily used to form the hazard maps.Finally,the numerical model coupled with GIS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debris flow occurred on Oct.20th,2010,in Amamioshima City,Japan.The simulation reproduces the movement,erosion and deposition.The results are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GIS movement EROSION deposition
原文传递
人体上呼吸道流体动力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栋 赵秀国 徐新喜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42-246,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体上呼吸道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归纳了人体上呼吸道中流体动力学研究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所构建的人体上呼吸道力学模型,分析了人体上呼吸道气流运动组织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体上呼吸道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归纳了人体上呼吸道中流体动力学研究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所构建的人体上呼吸道力学模型,分析了人体上呼吸道气流运动组织特性和颗粒输运沉积规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人体上呼吸道流体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流体动力学 气流运动 颗粒沉积
原文传递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圈围工程前后水沙运动和冲淤演变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2 位作者 刘新成 赵建春 冯凌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潮滩 泥沙运动 潮流 冲淤演变 围垦工程
下载PDF
2000~2002年青岛地区沙尘天气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凯 高会旺 +3 位作者 张仁健 盛立芳 毛震 朱燕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510-519,共10页
利用气象台沙尘天气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天气图资料 ,借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OAA)后向轨迹模式 (HYSPLIT) ,分析了影响青岛市的沙尘来源、移动路径 ,以及沙尘粒子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 :青岛市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 ,一天中... 利用气象台沙尘天气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天气图资料 ,借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OAA)后向轨迹模式 (HYSPLIT) ,分析了影响青岛市的沙尘来源、移动路径 ,以及沙尘粒子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 :青岛市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 ,一天中出现沙尘频率最高时刻是 1 4时。影响青岛的沙尘暴天气主要爆发于蒙古国 ,在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以及蒙晋冀长城沿线得到加强后到达青岛。影响青岛的沙尘天气移动路径主要是偏西和偏北两条路径 ,偏西路径是爆发于蒙古国的沙尘暴由内蒙古中部入侵 ,沿着山西北部 -河北 -山东 -青岛的路径到达青岛 ;偏北路径是爆发于蒙古国的沙尘暴由内蒙古东部入侵 ,经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或科尔沁沙地至河北北部 ,再沿京津地区 -山东 -青岛的路径到达青岛。每年由青岛入黄海的沙尘粒子干沉降通量为 5 1 3gm- 2 a- 1 ,春季的干沉降通量为 0 2 0gm- 2 d- 1 ,整个黄海每天的总干沉降量为 7 5 8× 1 0 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移动路径 沙尘源地 干沉降通量
下载PDF
往复流作用下粉砂的起悬和沉降过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曹祖德 孔令双 焦桂英 《水道港口》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介绍了旋转环形水槽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了削弱环形水流离心力的方法,通过环形水槽中周期往复流泥沙运动试验得出水体含沙量与床面剪切力和水体挟沙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旋转环形水槽 周期往复流 泥沙运动 泥沙冲淤函数
下载PDF
R2~*值在姿势异常步态障碍亚型帕金森病异质性中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波 陈渝晖 +4 位作者 任丽香 马莎 李洪亮 陈婧 吴昆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2,共5页
目的采用3.0T ESWAN定量测量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D)与正常对照组额叶白质区和灰质核团的R2*值,研究R2*值在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亚型PD异质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2例PD及1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和ES... 目的采用3.0T ESWAN定量测量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D)与正常对照组额叶白质区和灰质核团的R2*值,研究R2*值在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亚型PD异质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2例PD及1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和ESWAN扫描。对122例PD进行运动障碍评分和临床分型,根据主要运动症状分为PIGD亚型PD(59例)和震颤亚型PD(63例)两型。经后处理在R2*图像上分别测量左右侧额叶白质区、红核、黑质网状带、黑质致密带、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和丘脑的R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在苍白球的R2*值最高,其次为黑质网状带、红核,额叶白质区的R2*值最低。PIGD亚型PD与正常对照组在黑质致密带的R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感兴趣区的R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GD亚型PD在黑质致密带的脑铁异常沉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R2*值有助于PIGD亚型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亚型 异质性 脑铁沉积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演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文昭 《中国矿业》 1995年第6期1-7,共7页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以来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纪湖盆主要发育于陕甘宁地区,侏罗纪时期中国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以来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纪湖盆主要发育于陕甘宁地区,侏罗纪时期中国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早白垩纪晚期以后,中国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沉降,早白垩纪晚期发育了松辽湖盆,早第三纪发育了渤海湾、苏北、江汉和海上大陆架诸多湖盆。以上这些大型古湖盆都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演化 地壳运动 油气藏 成因
下载PDF
黄河河口二维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及应用(Ⅱ)——潮流和泥沙输运沉积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东风 张修忠 +2 位作者 韩巧兰 程义吉 陈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91,共8页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与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的分析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二维潮波泥沙数学模型 潮流 潮汐 泥沙运动 海底冲淤变化 过程模拟
下载PDF
R2~*值在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原发性帕金森病异质性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波 芮茂萍 +4 位作者 陈渝晖 陈婧 张宏江 代红樱 龚霞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讨R2~*值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IPD)运动障碍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2例IPD患者,据主要运动症状分为震颤为主型(61例)、混合型(33例)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orde... 目的探讨R2~*值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IPD)运动障碍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2例IPD患者,据主要运动症状分为震颤为主型(61例)、混合型(33例)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order,PIGD)为主型(28例)。患者与对照组均采用ESWAN(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序列扫描,测量不同脑区的R2~*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GD为主型与震颤为主型相比,MMSE评分低(P<0.05),改良Hoehn-Yahr病情分级重(P<0.01),但发病年龄、病程及起病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R2~*值在苍白球最高,其次为黑质网状带、红核,额叶白质区最低。PIGD为主型与对照组相比,红核、黑质网状带及致密带、苍白球R2~*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震颤为主型相比,红核、黑质致密带R2~*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混合型相比,红核、黑质网状部及致密部、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R2~*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颤为主型与混合型相比,黑质网状带、壳核的R2~*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脑区R2~*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IGD为主型与震颤为主型有较明显的异质性。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的脑铁沉积部位存在异质性,R2~*值有助于IPD的诊断及分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亚型 异质性 脑铁沉积
下载PDF
采用T2*值研究姿势异常步态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异质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波 张洁 +4 位作者 任丽香 陈渝晖 吴昆华 龚霞蓉 安鸿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969-973,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3. 0T增强梯度回波T_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来定量测量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order,PIGD)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正常... 目的通过应用3. 0T增强梯度回波T_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来定量测量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order,PIGD)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正常对照组额叶白质区及灰质核团的T_2~*值,研究T_2~*值在PIGD亚型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PD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各122例进行常规及ESWAN序列扫描。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分为PIGD亚型PD(59例)和震颤亚型PD(63例)两型。通过图像后处理在T_2~*图像上分别测量左右侧额叶白质区、红核、黑质网状带、黑质致密带、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和丘脑的T_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IGD亚型PD的首发症状多为强直、运动迟缓及步态障碍,其MMSE评分较震颤亚型PD低(P <0. 05),改良Hoehn-Yahr病情分级较震颤亚型重(P <0. 01);两型PD在发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起病侧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正常对照组在苍白球的T_2~*值最低,其次为黑质网状带、红核,额叶白质区的T_2~*值最高。PIGD亚型PD与正常对照组在黑质致密带的T_2~*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意义(P <0. 01); PIGD亚型PD与震颤亚型PD在壳核、丘脑的T_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余感兴趣区的T_2~*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IGD亚型PD与震颤亚型PD在首发疾病、典型症状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异质性。PIGD亚型P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黑质致密带脑铁异常沉积较为明显,PIGD亚型PD在壳核、丘脑的脑铁异常沉积较震颤亚型PD明显,T_2~*值有助于PIGD亚型PD的诊断及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分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亚型 异质性 脑铁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