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tion-force Transmissibilit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a Redundantly Actuated and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achine 被引量:6
1
作者 Hai-Qiang Zhang Hai-Rong Fang Bing-Shan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EI CSCD 2019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1T2R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redundantly actuated and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achining head(■denotes the active prismatic joint), which can construct 5-axis hybrid machine to complet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1T2R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redundantly actuated and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achining head(■denotes the active prismatic joint), which can construct 5-axis hybrid machine to complete high speed freedom surface milling for large complex structural components in aerospace. Firstly, based on the screw theory, the mobility of the proposed parallel manipulator is briefly analysed. Secondly, the kinematic inverse position and the parasitic motion of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 are explicitly expressed. Furthermore, motion-forc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es are derived in detail via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based on the screw theory. More importantly, a simple method for quickly solving the maximum virtual power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and the motion-forc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is greatly improved. To evaluate the kinematic performance, its workspace is calculated. With numerical examples, performance distribution atlases of the manipulator are depicted visually.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parallel manipulator has better orientation workspace and superior motion-forc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than the 2 PRU-PRS parallel manipulator, which proves the valid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applying this manipulator as a machining h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ndantly actuated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ANIPULATOR motion-forc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WORKSPACE
原文传递
含恰约束支链的冗余驱动并联机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海强 房海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38,共6页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大型异构件复杂曲面的高速铣削加工的任务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1T2R的三自由度含恰约束支链的冗余驱动4-PUS-UP并联机构.对并联机构进行运动学位置逆解,求该机构的驱动雅可比矩阵和约束雅可比矩阵,进而构建量纲一致的雅...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大型异构件复杂曲面的高速铣削加工的任务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1T2R的三自由度含恰约束支链的冗余驱动4-PUS-UP并联机构.对并联机构进行运动学位置逆解,求该机构的驱动雅可比矩阵和约束雅可比矩阵,进而构建量纲一致的雅可比矩阵.引入条件数、运动/力传递性能和刚度性能评价指标.通过算例绘制3-PUS-UP并联机构和该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性能分布图,并计算全域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性能优于3-PUSUP并联机构,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雅可比矩阵 条件数 运动/力传递性能 刚度
下载PDF
基于UPS-RPU-PU并联机构的液压支架试验台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彭斯洋 程志红 +2 位作者 车林仙 黄鑫 崔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83-2694,共12页
提出一种非对称1T2R型UPS-RPU-PU并联机构,并基于该机构设计一种新型液压支架试验台,以期为解决现有试验台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应用矢量方程法推导出并联机构位置逆解方程;采用方位角和倾摆角描述机构偏置式动平台输出轴的姿态... 提出一种非对称1T2R型UPS-RPU-PU并联机构,并基于该机构设计一种新型液压支架试验台,以期为解决现有试验台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应用矢量方程法推导出并联机构位置逆解方程;采用方位角和倾摆角描述机构偏置式动平台输出轴的姿态。以螺旋理论为数学工具,建立机构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的解析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优质传递姿态工作空间(GTOW)、全域传递性能指标(GTI)及其波动性能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依据液压支架加载试验实际需求,建立并联加载装置尺度参数昂贵约束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第2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得多组Pareto最优解,以供工程设计备选。选择综合性能较优的一组折中解,设计新型液压支架试验台虚拟样机,并利用ANSYS进行3种典型工况下的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并联机构的新型试验台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和静态特性,可为进一步开展模型样机研制和试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试验台 并联机构 运动/力传递性能 优质传递姿态工作空间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一种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参数与刚度优化设计
4
作者 何雨镐 谢福贵 +2 位作者 解增辉 王金斗 刘辛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8-315,共8页
大型复杂构件具有尺寸大、结构复杂、局部加工特征多等特点,针对该类构件的高精加工需求,提出了“大范围定位+局部五轴精雕细刻”的原位加工模式,开发了“全向移动平台+高刚度定位机构+高精度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 大型复杂构件具有尺寸大、结构复杂、局部加工特征多等特点,针对该类构件的高精加工需求,提出了“大范围定位+局部五轴精雕细刻”的原位加工模式,开发了“全向移动平台+高刚度定位机构+高精度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该装备的核心部件是末端的五轴并联加工单元,对整机装备的加工性能影响重大。为了进一步提升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运动/力传递性能以及刚度,开展了基于运动/力传递性能评价方法的结构和尺寸参数分层优化和以提升刚度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提出了多参数分层优化方法,实现了多结构和尺寸参数优化,使运动/力传递性能相对于参数优化前提高了48.37%;采用虚拟铰链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刚度模型,揭示了各构件刚度对末端刚度的影响规律,辨识出机架为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刚度薄弱环节。建立了基于刚度贡献率的刚度逐级优化方法,并针对机架进行了结构优化,使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刚度提高了63.83%,刚度质量比提高了52.06%。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结果,设计了运动/力传递性能以及刚度性能更优的五轴并联加工单元,为研发加工性能更优的新一代移动式加工装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轴并联加工单元 运动/力传递性能 参数分层优化 刚度建模 结构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运动/力传递性能的索并联机器人尺度综合研究
5
作者 王耀军 金翔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9-2040,2118,共13页
索并联机器人使用柔性绳替代传统并联机器人的刚性连杆,以控制末端动平台,在搬运、医疗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决索并联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尺度综合问题,对索并联机器人的性能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螺旋理论确定... 索并联机器人使用柔性绳替代传统并联机器人的刚性连杆,以控制末端动平台,在搬运、医疗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决索并联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尺度综合问题,对索并联机器人的性能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螺旋理论确定了索并联机器人驱动输入与运动输出的运动/力传递关系,并提出了局部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评估了其在指定工作空间下的全局运动/力传递性能;然后,借助空间模型法,得到了索并联机器人在参数设计空间的性能图谱,并基于参数设计空间的性能图谱,对索并联机器人进行了尺度综合,以得到优化后的尺寸参数;最后,采用了平面3自由度索并联机构的试验样机,对运动学可达工作空间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了得到了优化尺寸参数下的运动可达工作空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尺度综合方法优化后的机构允许姿态角达到|θ|≤6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95.1%,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29.4%;优化后机构姿态角达到|θ|≤8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67.3%,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81.3%;优化后允许机构姿态角达到|θ|=80°的工作空间,占总工作空间的14.5%,可达工作空间提高了172%。因此,对运动/力传递性能尺寸参数进行优化,可避免索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内的奇异位形,满足绳索单向力传递的特性要求,可在索并联机器人设计中作为尺度综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索并联机器人 性能评估指标 尺度综合问题 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 运动学可达工作空间 允许机构姿态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