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革的轨迹 被引量:28
1
作者 阎云翔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得越来越重要。40年来道德变迁轨迹的标尺包含4个刻度,由低向高排序分别是:底线道德,个体主体性和尊严,同理心和社会信任以及社会公德。用这个标尺去衡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道德转型,而不是道德危机。这一轨迹和标尺也为构建良善社会提供了方向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个体化 多元化 公德 道德变革
下载PDF
“算法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美学原则——算法时代电影工业美学之伦理转向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立娜 陈旭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5,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全方位的应用,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剧本医生、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营销系统的出现使电影工业链各个环节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算法的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全方位的应用,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剧本医生、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营销系统的出现使电影工业链各个环节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算法的介入使得当下电影生产的创作思维发生了新变,主要表现为:首先,人的逻辑在“算法作者”创作的电影中不再居于中心位置,人的逻辑被弱化,算法的逻辑加强。在美学原则层面,“算法驱动”下电影生产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矛盾凸显,妥善处理好技术性带来利好的同时又葆有艺术性是当下电影工业美学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的问题。其次,“算法作者”具有人与机的双重伦理属性,但又不仅限于人与机的二元对立,存在人与机的交叉混合地带。从自主性、互动性与适应性三个层面确立“算法作者”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明确其在电影生产中的道德责任。“算法逻辑”驱动下的电影生产存在价值导向偏差、情感匮乏以及算法歧视加剧现实歧视与隐私自治权丧失的伦理问题,而这正是电影工业美学或电影伦理学转向需要思考的必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人工智能 “算法作者” 道德主体性 算法歧视
下载PDF
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与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义胜 叶牡丹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1,共5页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伦理 教师 道德主体性
原文传递
基于伦理视阈的公共信任意涵阐释 被引量:7
4
作者 卞桂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5,共7页
公共信任与公共不信任的本质区分在于,行为主体能否基于价值层面形成对伦理普遍性的认知、认同与践行。除此以外,公共信任是基于伦理之"公"的普遍性信任,而私人信任则是基于私人生活的"圈子信任"。因而,公共信任就... 公共信任与公共不信任的本质区分在于,行为主体能否基于价值层面形成对伦理普遍性的认知、认同与践行。除此以外,公共信任是基于伦理之"公"的普遍性信任,而私人信任则是基于私人生活的"圈子信任"。因而,公共信任就是思维与意志的同一,是基于伦理普遍性的道德主体性。公共信任与政府信任、公众信任、信任公共品以及公共信用诸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既属于公共信任的不同侧面,同时又是对伦理普遍性与道德主体性的不同向度的诠释。培育公共信任,既有赖于私人信任的拓展,更要铸就制度信任的伦理普遍性基础,唯有如此才会实现伦理之"公"从"概念"到"理念"的转换,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预定和谐"才有生成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信任 伦理同一性 道德主体性 意涵
下载PDF
德性如何“成于乐”——基于先秦乐教演变史的考察
5
作者 黄梦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德性修养 伦理规范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颠覆与追问——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伦理思潮 被引量:3
6
作者 崔宜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年人中自发产生的怀疑、追索和思考,一方面仍然带有鲜明的理想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强烈的思想困惑和初步的理性自觉。1986年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和从1988年开始的“功利主义”讨论则力图在古今中西的思想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去回答那些时代性的问题,其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潮 中国社会 道德 “潘晓讨论” “张华讨论” “蛇口风波” 主体性 个人 功利主义
下载PDF
道德反哺:道德之代际传递的新型模式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默 《云梦学刊》 2017年第4期61-65,共5页
道德反哺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创新模式,它与道德继承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主体"模式。两者都离不开主体对客观道德规范或道德现象的评价,是否拥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指引道德主体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道德... 道德反哺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创新模式,它与道德继承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主体"模式。两者都离不开主体对客观道德规范或道德现象的评价,是否拥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指引道德主体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道德主体性只是影响个体道德评价的内在因素,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以优良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作为前提。反过来,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又依赖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反哺 道德主体性 道德继承
下载PDF
试论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超良 《娄底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40-42,共3页
道德教育处境艰难 ,与其本身简单化、非理性的手段有关。从表面上看 ,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问题是操作问题 ,而实质上是道德观念问题。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性 道德手段 道德主体性 学生
下载PDF
论互联网络青年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建设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雪青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69-73,共5页
本文在概括网络青年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他们在人与自己的创造物的关系中人的失落 ,虚拟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中我的失落 ,自由的行为与现实的行为中自我行为的失落等道德主体性失落问题 ,认为加强网络青年主体性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青年 道德主体性 德育
下载PDF
论我国公民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基于食品安全的分析维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纪丽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2-55,72,共5页
食品安全事件当下层出不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公民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公民因道德主体性缺失造成严重的道德冷漠,转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剧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此起彼伏。建构我国公民的道德主体性必须从新时期公民道德社会化体... 食品安全事件当下层出不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公民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公民因道德主体性缺失造成严重的道德冷漠,转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剧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此起彼伏。建构我国公民的道德主体性必须从新时期公民道德社会化体系的有效建构、中西道德文化资源的批判性汲取、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塑造方面作出踏实、有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道德主体性 食品安全 公民道德社会化
下载PDF
真诚性、创发性是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根本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群忠 《哲学分析》 2016年第4期18-25,196,共9页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说偏正,真诚创发开新论;仁义礼智诚为真,德性角色伦理魂;心性政治不可分,内圣外王再创新;知识信仰究天人,道德主体儒学根。真诚性和创发性是其所要论述的道德主体性的根本,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儒家对道德的高度真诚与笃信是其主体自觉性的极致,创发性是其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诚性 创发性 道德主体性 儒学发展
下载PDF
“他者”伦理与大学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义胜 叶牡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6-50,共5页
大学教师应当是优良道德价值的"代言人"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展示了一个"向他"和"为他"向度。"向他"及"为他"源于对"他者"的... 大学教师应当是优良道德价值的"代言人"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展示了一个"向他"和"为他"向度。"向他"及"为他"源于对"他者"的真爱,而"真爱"是伦理构建的原点;而"向他"、"为他"需要"我"与"他者"的"相遇",以及"相遇"中的倾听和言说,这实质上指明了伦理构建的方向和路径。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虽然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却为大学教师道德主体性的提升提供了多维的思考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伦理 大学教师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褚浩宇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8-80,84,共4页
智能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如智能机器人的道德主体性和对人类尊严的威胁、价值判断与责任认定、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的冲击等都展现了其“双刃剑”的特性。为应对智能机器人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要确保对其... 智能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如智能机器人的道德主体性和对人类尊严的威胁、价值判断与责任认定、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的冲击等都展现了其“双刃剑”的特性。为应对智能机器人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要确保对其绝对控制,在技术研发中坚持伦理观念“外化于物”与“内化于心”,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与政策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 伦理问题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生命伦理教育价值、路径及其超越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芮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10期1343-1348,共6页
生命伦理觉悟的形成与对生存环境的危机认识是密切相关的。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人的道德主体性认识。然而,实践中时常忽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现生命成长的过程,使得生命成为外在伦理规训、压制的对象。正确的生命伦... 生命伦理觉悟的形成与对生存环境的危机认识是密切相关的。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人的道德主体性认识。然而,实践中时常忽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现生命成长的过程,使得生命成为外在伦理规训、压制的对象。正确的生命伦理教育观应着眼于保持个体生命的健康与活力。同时,将道德理想教育和生命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唤醒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意识,引导人从生活世界走向道德世界,实现“有尊严”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道德主体性 道德教育 尊重生命
下载PDF
政治文明视域下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析
15
作者 袁美荣 王春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10,共4页
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自由人格和主体权利等意识,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潜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德育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忽视了德育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等问... 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自由人格和主体权利等意识,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潜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德育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忽视了德育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等问题。鉴于此,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实现德育重心的转移,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学校德育 主体性德育 发展性德育
下载PDF
四端与思——孟子性善论再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觅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孟子既以心有"四端"论性善,又由"心之官则思"确证人之道德主体性。几位现代新儒家学者均注重从道德主体性的层次诠释孟子性善论,因惟其如此始能超越其他人性观点而决定性地证成性善。但他们又必须顾及四端之说,因... 孟子既以心有"四端"论性善,又由"心之官则思"确证人之道德主体性。几位现代新儒家学者均注重从道德主体性的层次诠释孟子性善论,因惟其如此始能超越其他人性观点而决定性地证成性善。但他们又必须顾及四端之说,因此赋予四端种种它们并不必然具有的特质和意义,以使之足以担当道德主体性之位。理解孟子性善论需要处理好"四端"同"心之官则思"二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四端 心之官则思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王艮道德主体原则的向度
17
作者 张爱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1-85,共5页
宋明儒学中道德主体原则体现了其理心见性的重要特质,内蕴于儒学的心性论与道德践履的体系构建之中,尤指人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性的生发。明儒学者王艮的心学自然也体现了道德主体原则的层次与内容,以个体性价值的“身”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 宋明儒学中道德主体原则体现了其理心见性的重要特质,内蕴于儒学的心性论与道德践履的体系构建之中,尤指人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性的生发。明儒学者王艮的心学自然也体现了道德主体原则的层次与内容,以个体性价值的“身”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通过尊身爱身的道德践履进而明确表达主体行为自觉的动力,并将反躬内求的路向融入乐学成圣关系的论述,体现出主体自我觉解的意识与能力。而主体意志对其行为选择的完全主宰,亦以王艮正己物正以达万物一体的修身工夫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艮 道德主体 反躬内向
下载PDF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
18
作者 陶照智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9-71,共3页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下载PDF
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观之比较
19
作者 刘君儒 许征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0-63,共4页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他们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各自提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的道德思考,创立了东西方的道德观。无论从道德的起源、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还是道德主体性和道德理想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分析两者相同观点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他们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各自提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的道德思考,创立了东西方的道德观。无论从道德的起源、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还是道德主体性和道德理想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分析两者相同观点的同时,洞悉其差异性,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这种比较研究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道德主体性 道德理想
下载PDF
“心”的三重面相:程颢对道德主体性建构的推进
20
作者 郝梦起 郭清香 《教育史研究》 2021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乃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一大进益,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在程颢的理论建构中,“心”的重新拈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以此为核心理解程颢的学说,方能契合其哲学精神和道德理想。在儒学发展历程中,... 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乃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一大进益,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在程颢的理论建构中,“心”的重新拈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以此为核心理解程颢的学说,方能契合其哲学精神和道德理想。在儒学发展历程中,对个体生命与道德实践的多重讨论为此话题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重要材料。在吸收前人学说精华的基础之上,程颢提出了“心即理即性”的论题。他的学说从“心即理”“心即心”“心即性”三个不同面相树立心之超越性、自觉性和确定性,以心为枢纽贯通体用,推进个体生命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使人能够自觉主动地澄清其道德生命,最终臻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心性 道德主体 道德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