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道德敬畏 被引量:8
1
作者 汪荣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道德敬畏真实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之中,道德和敬畏具有本初的统一性。关于道德敬畏,其主要有神圣性、崇高性、渗透性、超越性等特征。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发展史上,道德敬畏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前资本主义阶段之畏... 道德敬畏真实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之中,道德和敬畏具有本初的统一性。关于道德敬畏,其主要有神圣性、崇高性、渗透性、超越性等特征。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发展史上,道德敬畏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前资本主义阶段之畏惧中的服从,资本主义阶段之异化中的崇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自由中的敬畏。道德敬畏的基本功能不仅在于道德自身的超越完善,而且通过个体道德敬畏的确立还起到在现实层面上对个体道德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强烈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敬畏 道德情感 道德体系
下载PDF
大器晚成“:教育改变命运”的家族代际变迁及其双重面向 被引量:7
2
作者 安超 康永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2,共12页
"教育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现代话语实践,暗藏着对平民阶层读书人心性品质的刻板印象:一个是读书目的往往出于实用性、功利性考量(功利目光),一个是读书方法倾向于刻苦耐劳、听话顺从的去魅力化路径(平庸目光)。本研究通过口述... "教育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现代话语实践,暗藏着对平民阶层读书人心性品质的刻板印象:一个是读书目的往往出于实用性、功利性考量(功利目光),一个是读书方法倾向于刻苦耐劳、听话顺从的去魅力化路径(平庸目光)。本研究通过口述史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泰县鲍村X家族三个时期的教育生活史。研究发现:传统农耕时期,乡村民众除了养成一套基于生计、逃离苦役的实用性态度之外,还有对于读书、认字作为一种天道的道德敬畏,对教师作为天职的心灵托付,对学习乃"个人生成"的顺其自然的宿命观。在集体化时代,随着劳动价值的分化,读书、文字、教师的神圣性价值跌落了,50-60后族人对读书的实用性态度增强,并逐渐对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强期待,尤其是编制期待与特权向往。在市场化时期,高学业竞争压力造就了70-80后的苦修性情,但他们在武侠、言情小说等闲书中保留了读书的纯粹面向,并孕育了具有反学校文化性质的"青春文学"。最终帮助平民子弟走出底层、实现突破的,并非"改变命运"的紧迫与功利,而是他们始终在世俗生活中保持了读书之"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体现了平民阶层读书人学习与成长内在的神圣性面向、能动的个体力量、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以及命运走向的多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变命运 道德敬畏 纯粹精神 功德意识 学以为己 成而为人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敬畏观的内在价值逻辑和现代转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3
作者 李文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7,共15页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敬畏观 历史渊源 内在价值 现代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