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纳小凡 郑国旗 +4 位作者 邢正操 马金平 李占辉 卢俊辉 马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0-1292,共13页
受枸杞道地产区土地资源等因素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连作条件下枸杞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宁夏银川市南梁农场连... 受枸杞道地产区土地资源等因素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连作条件下枸杞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宁夏银川市南梁农场连作多年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非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显著抑制再植枸杞苗地径的增加,且其土壤pH较对照样地显著降低(p<0.05)。测序结果证实,与对照样地相比,连作地再植枸杞根际土壤细菌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细菌群落α多样性下降(p>0.05)。主坐标分析表明,连作和对照样地间枸杞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但连作显著改变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对细菌群落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连作地枸杞根际浮霉菌门、非根际假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样地显著降低(p<0.05)。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园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枸杞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41.8%和35.4%的群落结构变化(p<0.05),其他土壤因子无统计学意义,但土壤理化因子对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这些结果证实连作能够显著抑制再植枸杞生长、影响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干扰枸杞与土壤细菌群落间的互作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枸杞连作障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连作 根际 细菌群落 16S RRNA
下载PDF
玉米、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5
2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2 位作者 王秋杰 曹一平 张福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89-495,共7页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两种间作花生各部位铁含量和吸收量明显高于单作,间作明显地促进了铁向花生地上部的转移;在单作花生表现缺铁症状14d的时间范围内,其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仅是间作花生的52%~80%;而根系还原力则是单作花生在表现缺铁症状后迅速提高,至缺铁第6d时还原力达到最大值,随后花生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而间作花生在0~14d内还原力增加速度缓慢,在10~14d中其根系还原力明显地高于单作花生根系还原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根系分泌物(如: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螯合土壤中难溶性铁并被花生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花生 铁营养 玉米 小麦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贾志红 易建华 +1 位作者 符建国 苏以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84-1788,共5页
为探明影响烤烟连作障碍的土壤养分含量因素,对我国湖南、贵州、云南三大烟区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与分析,并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烟区土壤养分共性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 为探明影响烤烟连作障碍的土壤养分含量因素,对我国湖南、贵州、云南三大烟区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与分析,并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烟区土壤养分共性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比轮作土壤低(P<0.05),而各烟区连作和轮作土壤全磷、Olsen磷、全钾、交换性钾的含量有所不同。相关性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极显著相关(P<0.01),碱解氮与全磷、全钾负相关(P<0.01),Olsen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极显著负相关(P<0.01),交换性钾和其它养分不相关,仅与土壤pH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轮作 烤烟 土壤养分含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魔芋与玉米多样性栽培控制魔芋软腐病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红骥 邵梅 +4 位作者 杜鹏 卢俊 何霞红 于德才 朱有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2-336,共5页
在云南省富源县魔芋与玉米多样性栽培区设置田间试验,分析了魔芋软腐病的发病规律、植株的生长情况及发病植株病原菌的分离频率。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轮作是控制魔芋软腐病的主要措施,它可以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死亡率,且将发病高峰期... 在云南省富源县魔芋与玉米多样性栽培区设置田间试验,分析了魔芋软腐病的发病规律、植株的生长情况及发病植株病原菌的分离频率。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轮作是控制魔芋软腐病的主要措施,它可以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死亡率,且将发病高峰期延迟1个月,轮作条件下间种控病效果比单种提高59%,间种茎基部带菌率显著低于单种;间作体系内不同栽培行植株株高差异显著,发病率差异不显著,但行间发病植株欧文氏杆菌的分离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散叶期和换头期根部和茎基部病原菌分离频率与行间距呈正相关。因此,玉米魔芋轮作间种互作条件下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间作系统内部玉米对魔芋病原菌具有一定阻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氏杆菌 连作 轮作 单种 间种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碳特征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小涵 王朝辉 +1 位作者 郝明德 李生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25-330,共6页
增强农田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碳贮量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利用黄土高原23a的定位试验,分层采集休闲、苜蓿连作、玉米连作、小麦连作、豌豆-小麦-小麦-糜子(豆禾)及玉米-小麦-小麦-糜子(禾谷)轮作条件下0... 增强农田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碳贮量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利用黄土高原23a的定位试验,分层采集休闲、苜蓿连作、玉米连作、小麦连作、豌豆-小麦-小麦-糜子(豆禾)及玉米-小麦-小麦-糜子(禾谷)轮作条件下0~40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相比,不同作物长期连作或轮作显著提高0~40cm土层各种形态碳的质量分数,总碳提高35%~74%,有机碳提高47%~139%,无机碳提高20%~26%,轻质有机碳提高的幅度最大,是休闲的3~11倍。不同种植模式之间,0~15cm的各土层中,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禾谷或豆禾轮作,玉米或小麦连作较低。无机碳却不同,苜蓿连作仅使0~5cm土层的无机碳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碳、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下降幅度最大。可见,长期苜蓿连作是增加旱地土壤碳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但主要表现在15cm以上的表层土壤。与连作相比,轮作增加土壤碳的作用较强,且不同轮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 旱地 连作
下载PDF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叶优良 李隆 孙建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18-823,共6页
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以甘肃省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在0和225kg(N)·hm^-2氮水平下,探讨了蚕豆、豌豆、大豆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蚕宜收获后... 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以甘肃省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在0和225kg(N)·hm^-2氮水平下,探讨了蚕豆、豌豆、大豆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蚕宜收获后,间作的蚕豆、大豆、豌豆和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两个氮水平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蚕豆、大豆、豌豆的间作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也低于相应的单作,但表现的土层深度各异。玉米收获后,蚕豆和豌豆的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不施氮条件下,大豆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与蚕豆、豌豆和大豆间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高于单作玉米;在225kg(N)·hm^-2氮水平下,与蚕豆和豌豆阔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玉米,间作大豆和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高于相应的单作。玉米收获期,不施氮条件下3种豆科作物间作0~60cm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单作;225kg(N)·hm^-2氮水平下,蚕豆、豌豆间作0~60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单作,而间作大豆0~100cm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单作。对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分析表明,蚕豆收获期间作0~60cm土层相对累积量高于单作,而100~180cm土层则低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作物 玉米 单作 间作 硝态氮累积 土壤剖面
下载PDF
施用淡紫拟青霉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控病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汪军 王国芬 +5 位作者 杨腊英 郭立佳 潘江禹 毛超 戴青冬 黄俊生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7-864,共8页
【目的】探讨施用淡紫拟青霉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4个淡紫拟青霉E7施用浓度对香蕉生长、枯萎病病情指数、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 FOC)... 【目的】探讨施用淡紫拟青霉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4个淡紫拟青霉E7施用浓度对香蕉生长、枯萎病病情指数、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 FOC)与E7及可培养微生物存活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比较,在香蕉移栽120d时,在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施用E7能促进香蕉生长和提高控病作用,其中以套作与共同施用E7浓度10^6(cfu·g^-1土)控病作用最显著,香蕉株高、茎围、叶宽、地上部、地下部鲜质量和防效显著提高,施用E7处理后病情指数下降了47.71%~69.61%;根际和不同土层的FOC菌量均显著降低,E7菌量均显著提高;根际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2-6.65倍,16.35—38.32和2.80—3.49倍,FOC数量显著降低了96.61%~99.44%;FOC与根际可培养真菌和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施用E7结合套作可促进香蕉生长,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单作 套作 淡紫拟青霉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莹 孙占祥 +6 位作者 李爽 冯良山 杨宁 刘洋 侯志研 白伟 文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6,共4页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54 mm和5.68 mm,间作群体作物系数为0.82,介于单作玉米(0.81)和单作大豆(0.83)之间。此外间作模式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吻合程度好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玉米 大豆 耗水规律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承刚 黄高宝 姜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0-283,共4页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在间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氮素水平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套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相比具有明显的间套作品质优势 ,且间套作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边行品质优势。在相同施氮水...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在间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氮素水平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套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相比具有明显的间套作品质优势 ,且间套作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边行品质优势。在相同施氮水平下 ,间套作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干、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明显高于单作小麦 ,施氮水平显著改善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的品质指标 ;而间套作玉米和单作玉米相比则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品质劣势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 ,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等品质指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 ,施氮水平显著改善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等品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单作 间作 套作 小麦 玉米 品质 影响因素 蛋白质 脂肪 百粒重
下载PDF
云南玉溪烟区轮作与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贾志红 易建华 +1 位作者 苏以荣 曾军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为评价云南玉溪烟区轮作和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从土壤中直接提取土壤细菌总DNA,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每个处理样品3次重复,在DGGE图谱中相似性较高,基本聚在一起,从整体证明了试验... 为评价云南玉溪烟区轮作和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从土壤中直接提取土壤细菌总DNA,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每个处理样品3次重复,在DGGE图谱中相似性较高,基本聚在一起,从整体证明了试验操作方法较为精确.从泳道分析图可知,轮作土壤细菌群落各泳道条带数量13~29条不等,平均为21条.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各泳道条带数量从4~20条不等,平均为12条.从每条泳道的条带数方面和光密度值分别进行细菌群落多样性各指标的比较,结果表明,轮作处理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大于连作处理,轮作香农-威纳和辛普森指数(1/D)均大于连作,表明轮作微生物多样性较连作高,轮作方式可以提高植烟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连作 PCR-DGGE 土壤细菌群落 多样性 烤烟
原文传递
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和间作对小麦、蚕豆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罗照霞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78-1482,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和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总耗水量较相应单作总耗水量的加权平均低12.87%~31.56%,间甲酚对不同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作用不显著,但供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和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总耗水量较相应单作总耗水量的加权平均低12.87%~31.56%,间甲酚对不同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作用不显著,但供水和种植模式与作物总耗水量间的相关性极显著。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的产量均具有负效应,提高供水量可弱化间甲酚对小麦产量的负效应,但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蚕豆经济产量的化感作用差异不显著。间作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相应单作的加权平均分别高15.3%~37.41%和5.98%~31.27%,间作同时具有弱化间甲酚对蚕豆化感负效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水平 间甲酚 化感作用 间作 单作 耗水量 小麦 蚕豆
下载PDF
再植枸杞根际真菌群落对长期连作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马少兰 马彩霞 +2 位作者 徐鹏鑫 郑国琦 纳小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3-1503,共11页
受枸杞自身种植特点和道地产区土地资源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宁夏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问题。前期研究表明,连作能够显著影响再植枸杞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就连作对真菌群落结构... 受枸杞自身种植特点和道地产区土地资源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宁夏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问题。前期研究表明,连作能够显著影响再植枸杞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就连作对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真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连作显著促进再植枸杞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度。但连作对真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细菌,导致细菌/真菌比例失衡,使再植枸杞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偏向于真菌型。对测序结果的分析发现,所测定样地中枸杞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真菌门分别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及球囊菌门,其中连作地再植枸杞根际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样地显著降低,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增加(P<0.05)。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也证实连作显著抑制再植枸杞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P<0.05)。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表明,土壤pH、电导率、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枸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P<0.05),而土壤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则是解释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P<0.05)。这些结果说明长期施用化肥可能是改变连作地再植枸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枸杞-真菌互作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研究结果为理解枸杞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连作 根际 真菌群落 ITS2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粮田土壤氮素淋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心灵 朱启林 +2 位作者 赵胜利 龙光强 汤利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9-1536,共8页
氮素淋失既是农田养分氮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生产污染水体环境的重要途径。单作、间作和轮作是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由于水肥和耕作管理、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氮淋失特征各异。通过分析文献,综... 氮素淋失既是农田养分氮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生产污染水体环境的重要途径。单作、间作和轮作是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由于水肥和耕作管理、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氮淋失特征各异。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单作的氮淋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豆科禾本科间作在降低氮淋失方面的优势及其机理;同时对常见农作物轮作种植的氮淋失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填闲作物控制氮淋失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开展不同种植模式氮淋失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 轮作 氮淋失 种植模式
原文传递
3种丛枝菌根真菌与3种寄主植物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祝英 刘英霞 +5 位作者 巩晓芳 陈应龙 任爱天 刘润进 金樑 熊友才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7-533,共7页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偏好性和不同寄主植物的功能互补作用,建立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以玉米(Zea may L.)、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为...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偏好性和不同寄主植物的功能互补作用,建立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以玉米(Zea may L.)、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为寄主植物,采用寄主植物单作和间作的盆栽培养法,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和根内球囊霉(G.intraradices)3种AM真菌繁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分析,探索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的"功能互补"效应及机制。【结果】间作模式下,寄主植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3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单作(P<0.05);单作和间作栽培模式下,3种AM真菌对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响应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孢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对高粱地上部分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两种间作栽培模式下,根内球囊霉对白车轴草地上部分生物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结论】3种AM真菌对3种寄主植物的共生偏好性不同,且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利用AM真菌的寄主植物偏好性和不同植物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增加AM真菌的孢子产量,有利于AM真菌高效繁殖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AM真菌 间作 单作 共生机制
原文传递
大麦/蚕豆间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绍松 周敏 +1 位作者 李永梅 郑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32-535,共4页
通过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中大麦和蚕豆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以及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苗期后期至抽穗期,蚕豆土壤含水量下降比大麦快。而在苗期前期和成熟期,大麦土壤含水量下降比蚕豆... 通过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中大麦和蚕豆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以及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苗期后期至抽穗期,蚕豆土壤含水量下降比大麦快。而在苗期前期和成熟期,大麦土壤含水量下降比蚕豆快。在大麦整个生育期中,间作大麦土壤含水量下降都比单作大麦快,尤其是在拔节至孕穗期下降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蚕豆 间作 单作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施用复合菌肥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控病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军 周游 +3 位作者 杨腊英 刘磊 符红文 黄俊生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2,86,共5页
为探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复合菌肥(CMF)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施用CMF对香蕉生长、发病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速... 为探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复合菌肥(CMF)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施用CMF对香蕉生长、发病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香蕉移栽120 d时,在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施用CMF能促进香蕉生长,降低发病率,其中以套作与施用CMF控病作用最显著,套作+CMF处理后香蕉株高、茎围、叶宽、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分别提高了37.7%、40.1%、24.3%、29.1%和79.9%,香蕉枯萎病菌数量下降了61.74%;到移栽300d时,667m2产量提高了35.7%,防效提高了69.4%,根际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6、42.1、2.7倍,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126.1%。施用CMF结合套作可促进香蕉生长,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套作 复合菌肥 香蕉枯萎病
下载PDF
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绍松 李永梅 +1 位作者 周敏 郑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602-607,共6页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蚕豆 间作 单作 耗水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承建 赵思毅 +6 位作者 王季春 王龙昌 赵勇 廖采琴 魏鑫 郝艳睿 蔡叶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2-560,共9页
以单作玉米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数比,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生育前期显著降低,乳熟期与单作差异不显著;... 以单作玉米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数比,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生育前期显著降低,乳熟期与单作差异不显著;Chla、Chlb、Chla+Chlb套作3︰2行数比整个生育期显著低于单作,套作2︰2行数比生育前期显著低于单作,乳熟期差异不显著。2种行数比叶绿素a/b值拔节期套作低于单作,吐丝期高于单作。与套作2︰2行数比相比,套作3︰2行数比LAI苗期差异不显著,生育后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Chla、Chlb、Chla+Chlb生育前期显著高于2︰2行数比,乳熟期差异不显著;叶绿素a/b值吐丝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SLW整个生育期差异不显著。2种行数比玉米套作和单作PAR、Pn、Gs、Tr、WUE均随叶位的降低而降低。套作降低了玉米下位叶的Pn、Gs、Tr,提高了下位叶的Ci,上位叶Pn、Gs、Tr、Ci套作和单作差异不显著。上、下叶位的PAR套作均显著高于单作,上、下叶位的WUE套作与单作差异均不显著。套作3︰2行数比上、下叶位PAR、Gs、Tr均显著低于2︰2行数比;2种行数比上位叶Pn相近,下位叶Pn套作3︰2行数比显著低于2︰2行数比。下位叶Pn的降低套作3︰2行数比受气孔因素限制,套作2︰2行数比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总之,马铃薯/玉米套作改变了玉米的光合特性,并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套作2︰2行数比和套作3︰2行数比土地当量比分别为0.88、1.24,前者无套作优势,在生产中不宜采用,后者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宜在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套作 单作 行数比 光合特性 产量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轮作豆角对油莎豆生长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佳遥 魏尊苗 +3 位作者 程艳 许方达 王占海 牟忠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4,共8页
[目的]近年来,被誉为“油料作物之王”的油莎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但逐年连作已成为制约油莎豆产量及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轮作对连作油莎豆生长及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海南省油莎豆种植基地油莎... [目的]近年来,被誉为“油料作物之王”的油莎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但逐年连作已成为制约油莎豆产量及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轮作对连作油莎豆生长及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海南省油莎豆种植基地油莎豆轮作及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作和轮作模式下油莎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与连作处理相比,轮作豆角增加了油莎豆植株分蘖数,单株产量提高了10.11%,土壤pH平均增加了8.33%。播种后30 d,轮作豆角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最高,较连作上升了24%。此外,轮作豆角后土壤中的有机质、氨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连作处理。相关性分析显示,油莎豆单株产量与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结论]轮作豆角提高了土壤养分循环和酶活性土,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真菌群落多样性增加,适当轮作倒茬有助于维持良好土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连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氮素流失的影响
20
作者 朱惠琼 杜理旺 +1 位作者 罗旭辉 黄光樑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4期62-68,共7页
明晰茶园间作的氮素流失规律与特征,对于科学评估生态茶园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福州市宦溪镇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径流小区法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观测了2016-2018年16场降雨事件中顺坡单作(T1)、顺坡间作(T2)... 明晰茶园间作的氮素流失规律与特征,对于科学评估生态茶园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福州市宦溪镇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径流小区法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观测了2016-2018年16场降雨事件中顺坡单作(T1)、顺坡间作(T2)、梯台单作(T3)、梯台间作(T4)的茶园径流量,分析径流中氮素浓度及其流失量间变化规律,间作植物为百喜草。结果表明:综合顺坡(T1、T2)和梯台(T3、T4)的径流量,间作处理的茶园比单作的径流量减少;顺坡中,间作比单作的TN浓度、AN浓度、NN浓度、TN流失量、AN流失量、NN流失量降低最高分别为32.0%、44.4%、23.8%、38.5%、49.8%、30.8%;梯台中,间作比单作的TN浓度、AN浓度、NN浓度、TN流失量、AN流失量、NN流失量降低最高分别为26.4%、37.9%、21.9%、49.5%、51.7%、53.3%;降雨量和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氮素流失 径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