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之思路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泽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支配经济。它虽然不能创造出封建经济,但在封建经济关系基础上可以影响乃至决定封建地主成员的命运及其存在形式。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支配经济。它虽然不能创造出封建经济,但在封建经济关系基础上可以影响乃至决定封建地主成员的命运及其存在形式。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配的观念体系。"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是理性(也包含程度不同的神性)的最高抽象,又是整个思想文化的命脉;"王"是最高权力者的称谓,同时又代表着以专制权力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以及与这种秩序相对应的观念体系。"道"与"王"的关系是相对二分与合二而一的有机组合关系。"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只是组合命题的一面,还有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君主体道"、"王、道同体"、"道出于王"。王对道的占有,或者说道依附于王,是整个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思想家,甚至包括一些具有异端性质的人,都没有从"王道"等大框框中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史 王权主义 “王 道同体”
原文传递
明代的遗诏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轶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借草拟遗诏之机,渗透自己政策更革主张,故遗诏颁行,通常带来一定政策调整,这反映出遗诏作为士大夫群体纠正皇帝弊政的潜在途径的意义;官私史书中常混淆遗言与遗诏,论者当加辨析;明代太后所发遗诏中,仅仁宗皇后张氏遗诏具有国政安排涵义,可资查见明代后妃预政现象之变迁;明代矫拟遗诏的说法甚多,然大致都难视为确然事实;明成祖遗诏仅传两句之事,可能掩盖重要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帝制 士大夫 遗诏 政治文化
下载PDF
试论儒家民本思想的专制主义实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宪堂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5,共5页
作为'德政'思想的核心概念,'民本'在历史上发挥了制约绝对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民主的因素.'民本'是专制权力的题内应有之义,是'农本'的另一个说法;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它是一种修辞术.
关键词 儒家 民本思想 专制主义 政治思想史 君主专制制度
下载PDF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读《英国“宪政王权”论稿》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栋 《古代文明》 CSSCI 2019年第4期31-40,M0004,共11页
《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一书以“宪政王权”为研究主题,对中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史进行了宏阔总结。《论稿》特色鲜明,在唯物史观的指导和中国经验的启发下,精心考辨了西方学界已有成果,在“文本中的政治”以及“制度中的政治”中研究和... 《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一书以“宪政王权”为研究主题,对中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史进行了宏阔总结。《论稿》特色鲜明,在唯物史观的指导和中国经验的启发下,精心考辨了西方学界已有成果,在“文本中的政治”以及“制度中的政治”中研究和揭示了“实际发生的政治”,得出了接近历史实际的判断,并总结出了政治史研究中的“利益原则”和“实力对比原则”。《论稿》虽然在内容、翻译和字句中存在瑕疵,但总体上不惟总结了已有的政治史成果,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拓了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王权 孟广林 君权 新理路
下载PDF
评维新派的“民权”说——兼析西方“人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怀东 张茂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2-139,共8页
戊戌维新派的“民权”说 ,是他们从变法角度出发 ,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 ,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的产物。它有超越传统“民本”思想的一面 ,但由于他们据以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的... 戊戌维新派的“民权”说 ,是他们从变法角度出发 ,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 ,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的产物。它有超越传统“民本”思想的一面 ,但由于他们据以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的立场是新兴资产阶级立场 ,观点不成熟、方法不科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派 民权说 西方国家 人权理论 尊君权
原文传递
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 被引量:9
6
作者 任剑涛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3,共11页
民国初期,康有为意识到共和政体已成定局,因此,他将共和制与君主制混合而提出并倡导虚君共和制:这一方面延续了其一贯的政体选择立场,另一方面顺应了政治大势,不至于被时代抛弃。这种政体选择,促使康有为申述共和政体与君主政制的互容性... 民国初期,康有为意识到共和政体已成定局,因此,他将共和制与君主制混合而提出并倡导虚君共和制:这一方面延续了其一贯的政体选择立场,另一方面顺应了政治大势,不至于被时代抛弃。这种政体选择,促使康有为申述共和政体与君主政制的互容性,更催促他将共和制放置在国情的框架中来认知和建构。仿英而非袭美,成为他的论说主旨之一。这体现出康有为虚君共和制政体论的苦心孤诣:致力于打通传统政制与现代政体的阻隔,让中国走上一条波澜不惊的政治转型道路。但由于康有为儒家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区隔太大,儒家旨在矫正政治现实的论说品格鲜明,但却缺乏引导政治现实的能量,因而其政体论无法对当时的政体变迁发生影响。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国情并不是政体选择的唯一根据;当下的政治博弈,才是政体抉择的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制 君主制 政体论 国情 康有为
原文传递
论十户联保制与中世纪英格兰的王权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云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47,共9页
中世纪英格兰曾广泛推行过一种强制性的集体担保制度,即十户联保。它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后期民众结成十户组追捕盗贼的制度和司法行政中广泛采用的担保制度,在诺曼征服后得以强化和推广,黑死病后渐趋衰落,但仍长久遗存。它由国王的一... 中世纪英格兰曾广泛推行过一种强制性的集体担保制度,即十户联保。它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后期民众结成十户组追捕盗贼的制度和司法行政中广泛采用的担保制度,在诺曼征服后得以强化和推广,黑死病后渐趋衰落,但仍长久遗存。它由国王的一系列立法加以推行,由郡守负责巡查,在每年两次的十户联保会上得以管理。这种王权向乡村社区的成功渗透提醒我们更加深入地检讨过去认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割据、王权孱弱的旧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英格兰 王权 十户联保
下载PDF
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制:当代“泰式民主”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8
8
作者 金勇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94-107,156,共14页
自1932年民党政变之后,泰国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在泰国遭遇困境,使不少泰国人将眼光转向内部,以文化形式解构西式民主,同时建构本土化的民主,由此催生了沙立·他那叻时期的"泰式民主"思想。"... 自1932年民党政变之后,泰国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在泰国遭遇困境,使不少泰国人将眼光转向内部,以文化形式解构西式民主,同时建构本土化的民主,由此催生了沙立·他那叻时期的"泰式民主"思想。"泰式民主"理念并未随着沙立的去世而消失,而是被保皇主义者吸收、继承和改造,逐渐发展出"以国王为元首"的当代新"泰式民主"。它通过文化建构的手段,重新诠释传统君主制的"神王"和"法王"观念,使其在现代政治框架下与民主政体相适应,并升级成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泰国各界普遍认可的理念,被写入宪法。保皇主义者借助无形的文化权力,一方面汲取传统思想,另一方面融合现代民主理念,将"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打造为"泰式民主"核心思想,它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远超制度化宪法所赋予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式民主 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 泰国政治 文化建构 君主制 保皇主义
下载PDF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协同治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华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77,共6页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政治 协同治理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代君权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志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中国古代自有信史以来即实行君主制 ,甚至是君主专制制度 ,直到 2 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君主政体才宣告结束。君权的强大和持久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其中很重要的是获得了法律与道德的支持。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是中国古... 中国古代自有信史以来即实行君主制 ,甚至是君主专制制度 ,直到 2 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君主政体才宣告结束。君权的强大和持久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其中很重要的是获得了法律与道德的支持。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特征之一 ;而理想中的君主又是古圣先贤和道德楷模的化身。因此 ,考察君权的起源、君权的合法性与合理合道德性以及君权与法律和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法律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权 法律 道德 专制制度
原文传递
马克思误解黑格尔王权理论了吗?——由《法哲学》版本问题所引发的新争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燕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王权理论,长期以来都是解读黑格尔政治哲学的绊脚石,也是黑格尔招致诋毁的源头,不过,随着法哲学讲义等新文献的陆续出版,西方学界开始研究《法哲学》版本问题,并重新思考黑格尔王权的复杂形象。这一新的研究趋势,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早期... 王权理论,长期以来都是解读黑格尔政治哲学的绊脚石,也是黑格尔招致诋毁的源头,不过,随着法哲学讲义等新文献的陆续出版,西方学界开始研究《法哲学》版本问题,并重新思考黑格尔王权的复杂形象。这一新的研究趋势,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王权理论的两大核心逻辑:王权的专断任性和王权的逻辑泛神论前提。将甘斯版《法哲学》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献对比,表明前一种批判是马克思"有意"忽视《法哲学》"补充(Zusatz)"部分而造成的部分误读;后一种批判,则是马克思始终坚持的,只是在《资本论》时期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总的来看,由于甘斯版《法哲学》内在的解释张力和自身当时相关文献背景知识的缺失,所以,在面对黑格尔王权学说时,马克思选择了与之进行一场痛击其形而上学基础而"有意"忽视其双面形象的错位的思想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王权 《法哲学》版本
下载PDF
传统君权思想演变与五色符瑞、眚祥符号兴衰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哲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9,共10页
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指的是被赋予吉凶寓意的各类具有特殊色彩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言社会政治现象。这两种政治文化符号虽然在象征内涵上截然相反,但同样都具备论证君权绝对性与规范君权的政治文化功能,集中体现了... 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指的是被赋予吉凶寓意的各类具有特殊色彩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言社会政治现象。这两种政治文化符号虽然在象征内涵上截然相反,但同样都具备论证君权绝对性与规范君权的政治文化功能,集中体现了传统君权思想将君权绝对性与相对性两大命题融为一体的思辨特征。儒家思想曾依靠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所蕴含的话语权对君主制度和君权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唐宋以降对于五色符瑞、眚祥符号的清理标志着儒家思想政治文化话语权的重新巩固。五色符瑞、眚祥符号与人事政治之间符号指示关系的"弱化",界定标准客观性的"强化",地位的"分化",从侧面反映了传统君权思想中谶纬化色彩的减弱与道德化色彩的增强等诸多演变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符瑞符号 五色眚祥符号 君权思想
原文传递
中世纪法国自治城市的兴衰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鹤森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4-79,共6页
中世纪法国城市兴起于公元 11世纪。以后 ,市民们利用分裂割据、王权与各地封建主矛盾尖锐的机会取得了自治权。 14世纪前后 ,由于王权的逐步强大 ,国王开始派官吏插手自治市的事务 ,并利用各自治市的内部矛盾 ,逐渐剥夺了许多城市的自... 中世纪法国城市兴起于公元 11世纪。以后 ,市民们利用分裂割据、王权与各地封建主矛盾尖锐的机会取得了自治权。 14世纪前后 ,由于王权的逐步强大 ,国王开始派官吏插手自治市的事务 ,并利用各自治市的内部矛盾 ,逐渐剥夺了许多城市的自治权。城市的兴起对中世纪的法国有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使市民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还直接促成了三级会议的召开和等级君主制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 ,市民自治权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的渊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城市 王权 自由
下载PDF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与王权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4-78,共5页
都铎时期是英国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英国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国王在政策上仍需要议会的支持,议会亦需要王权的保护。这种“互助”的关系也反映在流民立法上。当英国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时,议... 都铎时期是英国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英国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国王在政策上仍需要议会的支持,议会亦需要王权的保护。这种“互助”的关系也反映在流民立法上。当英国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时,议会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法规中充分体现了国王的意志。因此,无论是“血腥立法”还是“社会福利”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发生动乱,稳固统治,在这一点上议会与国王的利益是一致的,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流民法 议会 王权 济贫法
下载PDF
朱熹反君主专制意义言行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作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是君主制的积极维护者 ,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 ,他对君主专制政治常常持反对态度 ,却不大为人所知。他有许多反对君主独断专行、反对尊君卑臣的观念 ,他也有许多否定君主的神圣性、贬抑君... 作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是君主制的积极维护者 ,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 ,他对君主专制政治常常持反对态度 ,却不大为人所知。他有许多反对君主独断专行、反对尊君卑臣的观念 ,他也有许多否定君主的神圣性、贬抑君统、格君心之非的言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君主制 君主专制 反君主专制
下载PDF
另一种民间表达:英格兰内战时期的保王派政治民谣
16
作者 张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英格兰内战时期的保王派政治民谣构成了议会派主流话语之外的另一种民间表达,也是长期被忽略的一种政治论述。与议会派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民主权等主流话语针锋相对,这一时期大量保王派政治民谣通过揶揄、嘲讽等修辞手段,系统性地解... 英格兰内战时期的保王派政治民谣构成了议会派主流话语之外的另一种民间表达,也是长期被忽略的一种政治论述。与议会派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民主权等主流话语针锋相对,这一时期大量保王派政治民谣通过揶揄、嘲讽等修辞手段,系统性地解构了议会派的上述主张。它们不仅揭示了议会派话语背后的经济利益,而且反对议会以投票方式剥夺民众财产和自由的做法,进而表达了对破坏既有社会秩序者的批评和厌恶态度。此类民谣的叙述框架普遍延续了时人熟悉的“君臣模式”,即议会派及其领袖人物在时局变动中并未开创出对民众有利的新制度,而只是成为新君主。同时,这些民谣对议会主权的消极认知也构成了这一时期英格兰制度文化的重要面向。大量保王派政治民谣的存在表明,议会派在战场之外承受着巨大的民间舆论压力,这些反对议会的民谣是当时出现的暂时性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内战 政治民谣 保王派 议会主权 君主制
下载PDF
秩序与人情——论兄弟昭穆异同争论背后的礼学原则变迁
17
作者 李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3,共9页
父子异昭穆,这是昭穆之制的基础原则。但是,在君王继位出现兄弟相及的情况下,两任君王的昭穆异同在不同的礼学原则下便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宗法制下,由于君统与宗统的独立,君王尽臣诸父昆弟,兄弟相及的两任君王以“臣子一例”的原则当... 父子异昭穆,这是昭穆之制的基础原则。但是,在君王继位出现兄弟相及的情况下,两任君王的昭穆异同在不同的礼学原则下便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宗法制下,由于君统与宗统的独立,君王尽臣诸父昆弟,兄弟相及的两任君王以“臣子一例”的原则当定为异昭穆。此时,君统的原则盖过了血缘关系,使得君王昭穆不单纯以父子论。然而,自汉以来,君统的原则不再成为决定君王昭穆的核心内容,父子之伦压倒了君统原则,昭穆顺序完全由血缘决定,于是兄弟相及则主张同昭穆。昭穆之义逐渐局限于父子之别,这也体现了汉代以来人情孝道的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穆 臣子一例 君统 血缘 人情
下载PDF
二程君主论的内涵及其思想史背景
18
作者 单智伟 陈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4-83,共10页
二程作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不仅对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有着重要的思想阐发,而且对儒家所强调的外王事业亦有诸多理论创见,他们打破了儒家长期以来“内圣”和“外王”相脱节的困境,明确了为学与为政的次第关系,构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二程作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不仅对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有着重要的思想阐发,而且对儒家所强调的外王事业亦有诸多理论创见,他们打破了儒家长期以来“内圣”和“外王”相脱节的困境,明确了为学与为政的次第关系,构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新的治道体系。二程的治道体系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它强调君主的重要性,着眼于君主心术的本源,并对君主提出了期待和要求,重建了三代以降日渐败坏的政治、社会秩序,成为后世政治思想的核心。二程对君主权威的重视及其关于君主的独到见解对中国古代君主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时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君主论 治道体系 思想史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韩非中主论探析
19
作者 陈颖琦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战国晚期,针对平庸者常处君位的现实与君权逐渐集中的趋势,韩非试图设计一套可操作的理论为“中主”服务。然而,真正能够如其所言兼用“法”“术”“势”治国、坚守公利为重、克制己欲、最终“尽人之力”者,绝非其所谓“中主”。韩非的... 战国晚期,针对平庸者常处君位的现实与君权逐渐集中的趋势,韩非试图设计一套可操作的理论为“中主”服务。然而,真正能够如其所言兼用“法”“术”“势”治国、坚守公利为重、克制己欲、最终“尽人之力”者,绝非其所谓“中主”。韩非的君主理论本身存在矛盾,“法”的公开性、稳定性、公正性与“术”“势”的隐秘性、专有性难以兼容,更难被“中主”掌握。这使得韩非对“中主”的过高要求背离了为其服务的初衷。为实现君主“无为而治”的至治之世,韩非的理论中暗含将“中主”改善为“明君”的隐性需求,但该设想由于君主缺乏内部与外在动机仍难以成立,体现出其思想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中主论 君主
下载PDF
构建王权的专权:诺曼征服到亨利二世时期英国森林区制度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6-204,共9页
专权是一个传统概念,是王权公共性之外私人利益的部分。森林区是中世纪英国的典型专权,建立初期就遭受诸多非议,被认为是诺曼暴政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为牛津学派所坚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森林区的建立与欧陆传统密切相关,是个人王权时... 专权是一个传统概念,是王权公共性之外私人利益的部分。森林区是中世纪英国的典型专权,建立初期就遭受诸多非议,被认为是诺曼暴政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为牛津学派所坚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森林区的建立与欧陆传统密切相关,是个人王权时期的重要政治手段,既凸显了王权,又在一定程度上笼络了贵族集团。随着王权从个人王权走向制度王权,森林区专权也经历了转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王是国家的代表,是公共权威的缘由,没有强大的国王,就难以有超越封建结构的政治设计。森林区专权表面上是国王的个人喜好,实际上有丰富的历史根源和现实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制度化,成为中世纪英国王权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权 王权 森林区 森林法 狩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