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君主与化身的奥秘:从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出发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宇凡 《社会学评论》 2016年第6期76-93,共18页
孔飞力的《叫魂》尝试回答了中华帝国专制统治之动力问题,但却未留意到其中的时间性维度与文法学问题。本文在阐释国家过程与权力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在专断权力时间中,君主既是国家的化身,也是政治的化身,能够对诸官僚施以私仆化的作... 孔飞力的《叫魂》尝试回答了中华帝国专制统治之动力问题,但却未留意到其中的时间性维度与文法学问题。本文在阐释国家过程与权力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在专断权力时间中,君主既是国家的化身,也是政治的化身,能够对诸官僚施以私仆化的作用,而在常规权力时间中,诸官僚通过团伙化来实现将君主"去化身"的可能。将这样的化身理论放置在中西方历史上君主化身的案例比较的语境下,能够看出叫魂案中的弘历化身在其类型学与后果效应上既具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 化身的奥秘 道成肉身 专断权力
原文传递
董仲舒的“规约君权”理念:“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济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7-21,共5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法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易白沙所作《孔子评议》。《汉书》中班固用"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来概括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用"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来赞美汉武帝的政治决策。从"罢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法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易白沙所作《孔子评议》。《汉书》中班固用"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来概括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用"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来赞美汉武帝的政治决策。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经历了一个汉武帝吸纳"儒术"治国的程度由弱变强的转变。前者是汉武帝"建元新政"中对博士官的"儒家化"政策,后者是元光元年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的要旨。"推明孔氏"是为了树立孔子的"素王"地位,确立儒家为汉代的意识形态。"抑黜百家"是为了纯化官员团体,让国家的行政团体用儒家思想治国。而通过"兴太学"推贤进士正是董仲舒"抑黜百家""提议"的制度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规约君权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下载PDF
略论传统服饰流变中的伦理权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怀承 蒋建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服饰总是是与伦理紧密相连的。从服饰的流变入手,可以观伦理,服饰的流变中潜藏着传统伦理的权变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可以为当前服饰伦理的价值构建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传统服饰 伦理权变 道统 君统
下载PDF
隐秘的雌雄同体与隐喻的世界地图--《帖木儿大帝》的权力构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秋群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共12页
1588年英格兰与西班牙海战前夕上演的《帖木儿大帝》实乃影射时政至关重要的智力武器,而非鞑靼帝王的华丽舞台或奥特柳斯式的纯地理学愉悦。为此马洛非常隐秘地借用了西方源远流长的雌雄同体观念,在帖木儿大帝和伊丽莎白一世之间建立起... 1588年英格兰与西班牙海战前夕上演的《帖木儿大帝》实乃影射时政至关重要的智力武器,而非鞑靼帝王的华丽舞台或奥特柳斯式的纯地理学愉悦。为此马洛非常隐秘地借用了西方源远流长的雌雄同体观念,在帖木儿大帝和伊丽莎白一世之间建立起身份发生学的概念内涵,同时通过特殊的地图空间隐喻投射日益增长的英格兰殖民梦想。研究发现,本土化的强力君王形象塑造极大消解了英格兰观众潜藏于心的临战焦虑情绪,世界图示的戏剧公演则满足了他们的胜利渴求心理和海外殖民想象,两者共同构建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时代英格兰权力失语的文化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木儿大帝》 雌雄同体 君王类比 世界地图 权力构建
原文传递
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解读《君主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双鹏 陈鸿惠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2-64,共3页
 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备受争议、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相分离并且区分了两种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他的自由观代表着"政治独立"和"共和自治"两方面内涵;他的法律观包含着应然...  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备受争议、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相分离并且区分了两种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他的自由观代表着"政治独立"和"共和自治"两方面内涵;他的法律观包含着应然法律和实然法律两个层面;他论证了权力之所以合法是因为权力合乎人性、合乎道德、合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宗教观 道德观 自由观 法律观 权力观
下载PDF
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的王权与法律的关系比较
6
作者 赵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通过对王权与立法的关系、王权与司法的关系以及法律对王权的维护这三方面的对比 ,指出了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王权与法律的关系上的不同 ,认为古代中国的王权基本上不受法律的制约 ,而古代罗马的王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制约。
关键词 君主专制 王权 法律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关系比较
下载PDF
得志行道:张璁合法共治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7
作者 王红成 张之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4-71,共8页
在大礼议当中,张璁不顾身家性命,维护世宗和兴献王的父子关系,与世宗建立了“相遇相保”的君臣关系。世宗接受了张璁提出的“君臣共治”的执政理念,张璁也因此获得了合法的共治权力,扩张阁权,内阁成为当时官僚系统的中枢机构。为确保官... 在大礼议当中,张璁不顾身家性命,维护世宗和兴献王的父子关系,与世宗建立了“相遇相保”的君臣关系。世宗接受了张璁提出的“君臣共治”的执政理念,张璁也因此获得了合法的共治权力,扩张阁权,内阁成为当时官僚系统的中枢机构。为确保官僚系统的合理运作,世宗和张璁重新划定了阁权范围,阁权得到提升的同时,仍保持在皇帝制度中的合理范围内,与君权共存而不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世宗 张璁 君臣 阁权 共治
下载PDF
管窥马基雅维利的“权术观”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9-82,共4页
《君主论》自问世以来,在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但是也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地能够以平静的心情和科学的态度来对之加以研究。本文分别选取了权术的功利基础;权术的争夺;权术争夺中的技巧;巩... 《君主论》自问世以来,在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但是也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地能够以平静的心情和科学的态度来对之加以研究。本文分别选取了权术的功利基础;权术的争夺;权术争夺中的技巧;巩固统治的策略和措施这四个层面来对马基雅维利的“权术观”做一个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 权术 争夺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前奏——1899年前君主国定位的形成与演变
9
作者 邓华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鸦片战后至光绪戊戌年间,基于国家统治中君权、民权关系而产生的君主、君民共主、民主国家分类法逐渐流行,中国相应地被定位为君主国。国人最初并未认为君主国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形式,但随着趋新士人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纷纷提倡开议院、... 鸦片战后至光绪戊戌年间,基于国家统治中君权、民权关系而产生的君主、君民共主、民主国家分类法逐渐流行,中国相应地被定位为君主国。国人最初并未认为君主国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形式,但随着趋新士人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纷纷提倡开议院、伸民权,君主国越来越多地与君主独裁、君权不受限制等内涵相关联,日趋负面化。同时国人将中国作为君主国的历史上溯至秦朝,认为秦到清是君权日盛,民权日衰。这样的观念与1899年后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专制说"相当接近,可以说是后者的雏形、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国 君权 民权 中国古代专制说
下载PDF
韩非与马基雅弗利的非道德权力观
10
作者 王留喜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10-111,共2页
韩非与马基雅弗利在政治倾向上相似又相异;人性生来是恶的,好利恶害是人所共性;君主应该以霸术巩固统治。
关键词 韩非 马基雅弗利 君主 权力
下载PDF
君主变革与变革君主——比较黄宗羲与洛克的政治哲学
11
作者 张永忠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与传说中的"三代"圣王相比,黄宗羲痛斥后世君主为天下大害,又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贤君的出现,倾向于以德治国。追溯君权来源,洛克反对专制君主,也指出贤君易被后世滥用的潜在危险,因而始终坚持人民才是最终的裁判者。一定... 与传说中的"三代"圣王相比,黄宗羲痛斥后世君主为天下大害,又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贤君的出现,倾向于以德治国。追溯君权来源,洛克反对专制君主,也指出贤君易被后世滥用的潜在危险,因而始终坚持人民才是最终的裁判者。一定程度上,黄、洛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十七世纪中、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部分折射出中、西方的现代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君主 贤明君主 最终决定权
下载PDF
西周中晚期君臣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王权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爱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9-73,共5页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君臣关系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王官系统内部,逐渐产生出新的君臣层级,且与此同时,个别王臣在王朝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上述种种变化,从多个方面削弱和动摇了西周王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君臣体系 君臣关系 王臣 私臣化 王权 王官系统 王臣地位
下载PDF
分权与制衡:北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
13
作者 张富利 程书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北宋时期发展出一套与近代责任政府“神似”的独特治理体系,通过非成文法(祖宗法)确立下来的“习惯法”上升成了朝廷纲常——君权象征化,国家治理一旦有过失,则必问责,责任即由宰相们承担。北宋开国便确立了一系列政治原则:(1)“士大夫... 北宋时期发展出一套与近代责任政府“神似”的独特治理体系,通过非成文法(祖宗法)确立下来的“习惯法”上升成了朝廷纲常——君权象征化,国家治理一旦有过失,则必问责,责任即由宰相们承担。北宋开国便确立了一系列政治原则:(1)“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实则为北宋不可变的政治惯例,“虚君实相”的治理结构使得皇权表现出高度的谦抑性;(2)责任政府让皇帝“统而不治”,治权与政权高度分离,宰相拥有较高的行政权;(3)台谏在北宋的地位极高,对行政权形成了史无前例的限制,形成了皇帝——宰相——台谏的并立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虚君实相 责任政府 分权 弹劾 封驳
下载PDF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14
作者 杨阳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M0007,共14页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命于天 立君为民 天与人归 内圣外王 君权合法性
原文传递
法家如何看待欲望——以道儒法比较为考察路径
15
作者 李友广 《晋阳学刊》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的社会治理模型。儒家孔孟依凭以善(仁、恻隐之心)观人的视角,强调当权者的道德感召与仁义教化,试图建构一种充满了德性修养的君子国家。荀子则直面人的欲望,并将其二分为不可去和不可尽,既强调养人之欲又引入了礼义法度、师法教化,试图将不可尽的欲望纳入合理、有序的范围内,以重新打造一个物欲平衡、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韩非既认同荀子欲不可去的立场,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依据人的趋利避害之心来治国理政。如此一来,韩非便将人的欲望政治化和工具化了,法家视域中的人也随之成为了君王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道观物 欲不可去 尊君集权 欲望的工具化
下载PDF
对朱熹君权制约论的历史性考察
16
作者 朱松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君权制约问题与君主集权相伴而生。中国封建社会君权制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道德规劝,一是灾异谴告。朱熹"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制约君权,这是朱熹在宋代君权进一步集中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qu...  君权制约问题与君主集权相伴而生。中国封建社会君权制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道德规劝,一是灾异谴告。朱熹"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制约君权,这是朱熹在宋代君权进一步集中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道德规劝"和"灾异谴告"君权制约理论的继承、综合与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君权制约论 历史性 理欲观 “以理制欲”理论 目的性
下载PDF
皇权膨胀下士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及内部分裂——由万历辅臣子弟禁考案说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0,共9页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主体以自身生存所依赖的文化资本和官僚体制来约束皇权,争取部门职权和行政程序相对于皇权的独立,即权力的客观化,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的君臣权力关系新格局,这与传统君臣相处之道和皇权运作方式是矛盾的,不仅不可能被君主接受,亦不被皇权的趋附者及皇权维护者接受,由此导致了官僚群体间裂痕的产生。这是把握晚明官场生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之特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皇权 官僚群体意识 君臣关系 权力客观化
下载PDF
韩非论出现政治危机的三种原因
18
作者 刘于雅 唐思敏 周四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37-42,共6页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韩非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出现政治危机的原因由里及表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君主持国无度,君主持国无度的外在表现是奸臣弄权,奸臣弄权是君主不能有效掌握权力的体现。权力是刚性的、让...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韩非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出现政治危机的原因由里及表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君主持国无度,君主持国无度的外在表现是奸臣弄权,奸臣弄权是君主不能有效掌握权力的体现。权力是刚性的、让人生畏的,但掌权者的个人喜好是柔软的、可琢磨的、可亲近的,奸臣弄权无一不是通过掌权者的个人喜好入手,赢得信任后窃取权力。战乱是奸臣弄权达到一定程度的逻辑结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连年征战与举国皆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政治危机 君主持国无度 奸臣弄权 战乱
下载PDF
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原因探析
19
作者 苏凤格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4-96,共3页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家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源。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上君权 天下公利 内在超越
下载PDF
论我国传统国家政治思维中的“君”与“君道”——兼论国家政治能力的建设
20
作者 俞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56-64,共9页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统治"治乱循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点,是"善始者繁,克终者寡"。"君道"是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及历史经验,其核心思想在于论证"君"如何通过正身、修德以塑造"正见...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统治"治乱循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点,是"善始者繁,克终者寡"。"君道"是我国古代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及历史经验,其核心思想在于论证"君"如何通过正身、修德以塑造"正见",即由"内圣"而"外王",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君"之"能群"这一功能在事实上形成了国家的向心力,也是"君道"思想发挥指导作用的结果。应发挥传统国家治理的经验,为实现我国政治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道 能群 政治团结 国家政治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