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罗碱衍生物分子结的电学性质理论研究
1
作者 蔡转运 刘佳 +2 位作者 关思远 吴德印 田中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9,共8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DFT)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的方法,以具有氧化还原中心的紫罗碱衍生物(N,N′-bis(4-thioalkyl)-4,4′-bipyridinium, HS-4V4-SH)功能分子构造Au(111)/S-4V4-S/Au(111)分子结,详细分析了分子在三种价态V、V+和V2+下...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DFT)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的方法,以具有氧化还原中心的紫罗碱衍生物(N,N′-bis(4-thioalkyl)-4,4′-bipyridinium, HS-4V4-SH)功能分子构造Au(111)/S-4V4-S/Au(111)分子结,详细分析了分子在三种价态V、V+和V2+下的电学性质与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关系。基于对三种价态透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在零偏压下,V与V+的电导值比V2+高了两个数量级,4V4分子结的电导随两个吡啶环之间夹角的增大呈线性减小。同时,理论计算结果也表明,增加烷基链(HS-n Vn-SH, n=2~7)的数目,发现分子结电导值呈指数形式衰减,其每个亚甲基的衰减因子约为1,与烷基二硫醇分子的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罗碱 氧化还原活性中心 分子电导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非平衡格林函数
下载PDF
金属/分子/金属结的电子输运机理与表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扬 刘俊扬 +2 位作者 晏润文 吴德印 田中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3,共15页
金属/分子/金属结是分子电子学中的基本单元.根据电子的相位是否发生改变,分子结中的电子输运可以分为相干输运和非相干输运两类.在实验上,分子结的表征方法可以分为电学性质表征和非电学性质表征两类.本文借助能级图,首先对分子结的电... 金属/分子/金属结是分子电子学中的基本单元.根据电子的相位是否发生改变,分子结中的电子输运可以分为相干输运和非相干输运两类.在实验上,分子结的表征方法可以分为电学性质表征和非电学性质表征两类.本文借助能级图,首先对分子结的电子输运机理作了简明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此前的工作,对分子结的一些常用电学表征方法,包括电流-电压特性曲线、电流-时间曲线、电导统计柱状图、转变电压谱、散粒噪声测试、非弹性电子隧道谱和热电效应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金属/分子/金属结 电子输运 自组装 单分子电导
下载PDF
dπ-pπ共轭对分子电子输运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余梦宵 梁蕾 孙铭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Ⅳ主族的C、Si、Ge等原子与不同离域基团形成的dπ-pπ共轭对相应分子体系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DFT-NEGF)方法探究了含Ⅳ主族元素(C、Si、Ge)的三类分子:四乙基烷烃分子(C_(9)H_(20)... [目的]探究Ⅳ主族的C、Si、Ge等原子与不同离域基团形成的dπ-pπ共轭对相应分子体系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DFT-NEGF)方法探究了含Ⅳ主族元素(C、Si、Ge)的三类分子:四乙基烷烃分子(C_(9)H_(20)S_(2)、SiC_(8)H_(20)S_(2)、GeC_(8)H_(20)S_(2)),四乙炔基烷烃分子(C_(9)H_(4)S_(2)、SiC_(8)H_(4)S_(2)、GeC_(8)H_(4)S_(2)),四苯基烷烃分子(C_(25)H_(20)S_(2)、SiC_(24)H_(20)S_(2)、GeC_(24)H_(20)S_(2))的电子输运性质.[结果]在四乙基烷烃分子中,中心原子Ge由于具有更为扩展的d轨道与碳氢(C—H)σ键存在dπ-pπ轨道相互作用,四乙炔基烷烃分子中乙炔基与Si的d轨道也存在dπ-pπ共轭,而在四苯基烷烃分子中苯环基团间存在额外的π-π弱相互作用,其均有利于电子离域,增大单分子电导.[结论]该研究一定程度上建立了dπ-pπ共轭作用与分子电子输运性质之间的联系,可为含Ⅳ主族中心原子分子在单分子电子学器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 Ⅳ主族元素 单分子电导 轨道成分分析
下载PDF
Enhancing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of platinum (Ⅱ) complexes through synergistic aromaticity-assisted structural asymmetry
4
作者 Ping Duan Junyang Liu +10 位作者 Jin-Yun Wang Kai Qu Shuning Cai Fei Wang Lichuan Chen Xiaoyan Huang Ruihao Li Jia Shi Qian-Chong Zhang Wenjing Hong Zhong-Ning Che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67-474,共8页
Seeking the strategies of designing highly conductive molecular structures is one of the core researches in molecular electronics.As asymmetric structure has manifested feasible properties in comprehensive fields, we ... Seeking the strategies of designing highly conductive molecular structures is one of the core researches in molecular electronics.As asymmetric structure has manifested feasible properties in comprehensive fields, we introduce the structures of asymmetric platinum(Ⅱ) complexes into the charge transport study at single-molecule scal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measurement results reveal that, in platinum(Ⅱ)-aryloligoynyl structures, the conductance of asymmetrically coordinated complexe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mmetric isomers with the same molecular length, while the conductance is almost identical in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platinum(Ⅱ)-oligoynyl complexes. Theoretical study uncovers that, upon connecting to the oligoynyl structure, the aromatic group effectively extends the π-system of the whole conductive backbone and gathers the HOMO population mainly on the longer oligoynyl ligand, which reduces the energy barrier in electron transport and enhances the conductance through HOMO energy lifting. This result provides feasible strategy for achieving high conductive molecular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ORGANOMETALLIC asymmetry conductance enhancement
原文传递
Analytical modeling of the junction evolution in single-molecule break junctions: toward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ime-dependent process 被引量:1
5
作者 Zhi-Chao Pan Jin Li +5 位作者 Lijue Chen Yongxiang Tang Jia Shi Junyang Liu Jie-Lou Liao Wenjing Ho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245-1256,共12页
The conductance through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consists of the through-space tunneling and through-molecule tunneling conducta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rough-space t... The conductance through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consists of the through-space tunneling and through-molecule tunneling conducta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rough-space tunneling between the electrodes makes the quantitative extraction of the intrinsic molecular signals of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llenging. Here, we established an analytic model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ductance of a single molecule in break junction measuremen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a series of oligo(aryleneethynylene) derivatives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which provides a modeling insight into the conductance evolution for the opening process in a "real" break junction experiment. Further mod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junction formation probability and rupture distance of the molecular junction, which reflect the junction stability, wil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amplitude and position of the obtained conductance peak. We further extend our model to a diffusion and a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 for whic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 offers 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ime-dependent systems,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of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i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e single-molecul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K JUNCTIONS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modeling THROUGH-SPACE tunneling
原文传递
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程鹏坤 李云川 常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49,共21页
分子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基于单个分子或分子阵列构建功能器件,实现与宏观器件相同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测量和控制单分子内部的电荷传递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单分... 分子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基于单个分子或分子阵列构建功能器件,实现与宏观器件相同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测量和控制单分子内部的电荷传递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和环境影响因素。这篇综述对分子电子学发展至今所包含的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将所有技术归纳为固结法和裂结法两大类,并对每一类技术做了展开阐述。除此之外,本文还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比较关心的内容:单分子电导影响因素。本文从内部因素(锚定基团、电极、目标分子)和外部因素(电压、温度、溶剂、p H值等)两个角度出发,对不同电导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另外,本文也对近几年发展的调控分子电导的新型手段(通过能级调控以及光、热等刺激)进行了概述,并对利用这些手段实现的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对这些测量技术以及电导调控手段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内的潜在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电导测量 固结法 裂结法 锚定基团 电导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单分子电子器件电极–分子界面设计和调控
7
作者 宋旭伟 宋楷 臧亚萍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电极–分子接触界面在单分子器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极、分子的锚定基团以及电极与分子间作用方式进行设计和调控,可以有效控制电极–分子界面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单分子器件的性能和功能.本文从单分子器件研究的常用技术... 电极–分子接触界面在单分子器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极、分子的锚定基团以及电极与分子间作用方式进行设计和调控,可以有效控制电极–分子界面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单分子器件的性能和功能.本文从单分子器件研究的常用技术手段出发,综述单分子器件中常见的电极–分子接触界面类型及构建方式,并进一步阐述机械力、电化学及电场等外场对分子–电极接触界面的调控作用.最后本文围绕单分子器件界面构建及调控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电子器件 电极–分子界面 外场调控 单分子电导
原文传递
噻吩锚定基团的结构修饰对分子-电极结合的影响
8
作者 雷永久 王旭 +6 位作者 王治业 周疆豪 陈海舰 梁蕾 李云川 肖博怀 常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锚定基团决定了分子与纳米电极的结合方式,对分子电导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噻吩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中一种基本的构筑单元,在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可以作为锚定基团,有望扩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目标分子结构基础。在本... 锚定基团决定了分子与纳米电极的结合方式,对分子电导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噻吩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中一种基本的构筑单元,在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可以作为锚定基团,有望扩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目标分子结构基础。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种结构类似的π共轭分子BT-H、BT-Hex和BT-Cl,这三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分子骨架,但两端噻吩4号位上的取代基(分别为H、正己基C6和Cl)不同。BT-H、BT-Hex和BT-Cl的噻吩可以作为锚定基团,使分子连接在金纳米间隙中形成单分子结。我们采用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研究了它们的电荷传输特性,也探索了噻吩锚定基团上修饰的取代基对分子-电极结合构型的影响。单分子电导测量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均存在两种结合构型,它们分别对应高电导状态(GH)和低电导状态(GL),并且GH与GL的电导数值相差超过一个数量级。根据我们报道过的分子电导研究结果,两端以噻吩为锚定基团的分子可以产生GH与GL态,它们分别是分子的噻吩π轨道和噻吩S原子与金电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分别叫作Au―π和Au―S结合构型)。对于GL态,由于锚定基团上的取代基不同,电导数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GBT-Hex>GBT-H>GBT-Cl的电导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取代基的电子特性不同造成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相对于Au费米能级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对于GH态,锚定基团上不同的取代基对GH的电导值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C6和Cl取代基会使Au-π结合构型出现的概率降低,导致了Au-π与Au-S两种分子-电极结合构型出现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本工作对指导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的分子结构设计,特别是在锚定基团的结构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电导 分子构型 取代基 噻吩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下载PDF
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研究进展
9
作者 宋沆 胡勇 +5 位作者 李晓慧 赵世强 冯安妮 刘俊扬 杨扬 洪文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2-904,共13页
量子干涉是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中独特的尺度效应之一,有望解决分子器件在纳米尺度的高效调控问题,在单分子晶体管、高热电效率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相关的实验研究已成为近10年分子电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基于单分子电子学相关... 量子干涉是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中独特的尺度效应之一,有望解决分子器件在纳米尺度的高效调控问题,在单分子晶体管、高热电效率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相关的实验研究已成为近10年分子电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基于单分子电子学相关表征技术,对分子量子干涉效应进行直接的观测和外场调控,对于深入理解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中的独特量子现象,并以此设计基于新奇物理化学效应的新型单分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近10年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量子干涉效应的相关实验研究进展,对单分子尺度电子输运的独特量子干涉效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基于量子干涉效应的器件制备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干涉 分子电子学 电化学调控 单分子电导测量 单分子电输运
下载PDF
机械可控纳米劈裂法实现单分子电导值的测量
10
作者 王青玲 袁杰 +3 位作者 何开华 陈绮丽 龙光芝 向东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85-291,共7页
为了获得电子在单分子结中传输的特性,研制了具有高稳定性的机械可控纳米劈裂装置芯片.利用此芯片及相应机械装置,获得了能在皮米级精度上操纵间距的纳米电极对;并实现了稳定的单个金属离子所桥接的分子结(电极-分子-金属离子-分子-电... 为了获得电子在单分子结中传输的特性,研制了具有高稳定性的机械可控纳米劈裂装置芯片.利用此芯片及相应机械装置,获得了能在皮米级精度上操纵间距的纳米电极对;并实现了稳定的单个金属离子所桥接的分子结(电极-分子-金属离子-分子-电极).在保持配合物不变的前提下,置换不同金属离子,测量了其所桥接的单分子结的电导值,发现Ca2+络合物的电导值>>Zn2+络合物的电导值>Ni2+络合物的电导值.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验证了所得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 纳米电极 单分子电导 金属离子络合物 机械可控纳米劈裂
下载PDF
植物质膜H^+-ATPase及其在胁迫中的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毛桂莲 许兴 徐兆桢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81-85,91,共6页
植物质膜H+ -ATPase属于P型质子泵。由该酶产生的跨膜电化学梯度是物质跨膜运输的原初动力。质膜H+ -ATPase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被称为植物细胞的“主宰酶”。本文对质膜的分子结构、活性调节、生理功能。
关键词 质膜H^+-ATPASE 分子结构 活性调节 调节机制 细胞信号传导
下载PDF
悬空纳米间隔电极对的制备并应用于单分子电学性质测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扬 田景华 +2 位作者 罗仲梓 吴孙桃 田中群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8-282,286,共6页
将普通光刻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在微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机械可控断裂结法(MCBJ)所需的悬空纳米间隔金属电极对,并分别用热氧化二氧化硅和聚酰亚胺(PI)作为牺牲层使得电极对悬空,明显提高了可控断裂的实验成功率,并延长了微芯片使用寿... 将普通光刻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在微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机械可控断裂结法(MCBJ)所需的悬空纳米间隔金属电极对,并分别用热氧化二氧化硅和聚酰亚胺(PI)作为牺牲层使得电极对悬空,明显提高了可控断裂的实验成功率,并延长了微芯片使用寿命。利用分子自组装和MCBJ方法成功构筑了金属/分子/金属结,并实施了对巯基苯胺(BDT)单分子的电学性质测量,得到了BDF的电导值和I-V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机械可控裂结法 单分子电导 牺牲层 微加工
下载PDF
侧链位阻效应对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陈益斌 肖博怀 +3 位作者 王旭 王治业 孙铭俊 李云川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为了研究侧链对多苯环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我们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STM-BJ)技术对分子骨架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系列芴基分子的单分子电导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分子进行表征.研究表明,3种分子均... 为了研究侧链对多苯环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我们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STM-BJ)技术对分子骨架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系列芴基分子的单分子电导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分子进行表征.研究表明,3种分子均产生高低不同的两类电导值,其中它们的低电导基本一致,而高电导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别.高电导的差别可能是分子侧链产生的空间位阻阻碍了分子骨架上的电荷传导,进而使分子结电导减小.本研究有助加深对分子侧链影响单分子结电导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循环伏安法 单分子结电导 分子构型 电子输运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方法研究以铜和银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
14
作者 韩迪 洪泽文 +3 位作者 李东方 郑菊芳 王亚浩 周小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利用基于电化学跳跃接触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ECSTM-BJ),通过现场形成金属电极,对以Cu和Ag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所有数据直接线性统计即可得到很好结果;两种电极下都存在两套高和低... 利用基于电化学跳跃接触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ECSTM-BJ),通过现场形成金属电极,对以Cu和Ag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所有数据直接线性统计即可得到很好结果;两种电极下都存在两套高和低电导值,其中以Cu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高低值分别为11.5和4.0 n S,而以Ag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分别为10.3和3.8 n S,高值都约为低值的3倍,且以Cu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要略大于以Ag为电极的电导,可归结于电极和分子的耦合不同造成的.与同样条件下测量得到的烷基链羧酸单分子结电导只存在一套值相比,对苯二甲酸表现出两套电导值,反应了分子内主链对分子结电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单分子结电导 电子输运
下载PDF
植物诱导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波 王军 孙思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4,共6页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植物抵御病害侵染的重要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病策略,在农林业可持续病害防控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从组织结构、生理生化乃至分子生物学的一系列变化,阐述了植物诱导产生抗病性的机制。同...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植物抵御病害侵染的重要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病策略,在农林业可持续病害防控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从组织结构、生理生化乃至分子生物学的一系列变化,阐述了植物诱导产生抗病性的机制。同时,指出了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抗病性 组织结构 生理生化 信号分子及传导
原文传递
一氧化碳(CO)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琼 郭毅晶 +3 位作者 康琳 张少颖 于有伟 宋小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2期86-90,共5页
为了促进一氧化碳(CO)在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归纳了CO在植物体中的生物合成途径,CO作为信号分子对植物各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以及CO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分析得出,CO在植物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 为了促进一氧化碳(CO)在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归纳了CO在植物体中的生物合成途径,CO作为信号分子对植物各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以及CO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分析得出,CO在植物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CO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植物 生理生化功能 非生物胁迫 信号分子及转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