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巍 汪家道 +1 位作者 刘峰斌 陈大融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52-3358,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H2O分子与Fe(111)晶面的相互作用最强,其次是Fe(100),相互作用最弱的是Fe(110)表面,而这与晶面原子的排列密度相关.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时电荷布居分析表明,H2O分子与Fe表面相互作用时,O原子与基底原子之间的电荷交换使基底Fe原子表面带负电,导致表面电位降低,也促使Fe表面更易于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单晶表面 H2O分子 分子吸附
原文传递
粗糙金属电极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法在固-液界面分析中的进展
2
作者 张煜松 张钰 +5 位作者 宫昊 曹加婷 沈嘉豪 李淼 张欣 李中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利用入射光诱导物质分子的散射现象,通过测定拉曼光谱信号与电极电位或电流强度的变化关系,来表征电极表面(界面)的分子微观结构。该技术能够获取电化学界面上的分子振动信息以及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结构信息,并进行实...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利用入射光诱导物质分子的散射现象,通过测定拉曼光谱信号与电极电位或电流强度的变化关系,来表征电极表面(界面)的分子微观结构。该技术能够获取电化学界面上的分子振动信息以及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结构信息,并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在物质界面表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的原理出发,综合叙述了基于粗糙金属电极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在固-液界面分析的进展,包括分子吸附、析氧反应、析氢反应和氧还原反应;同时,探讨了界面结构、反应过程以及催化中间体与拉曼信号强度的关系,介绍了催化过程反应机理和催化物质的催化机理,最后,对下一阶段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法在固-液界面分析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 固-液界面 分子吸附 析氧反应 析氢反应 氧还原反应
下载PDF
A-Z-A型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吸附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军瑞 陈书明 +3 位作者 张超 陈建军 梁斌 刘必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200,共9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了A-Z-A型GNR-FET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及其分子吸附效应.得到了以下结论:纯净的A-Z-A型GNR-FET具有典型的双极型晶体管特性,吸附分子的存在会使纳米带能隙变小.对于吸附H,H_2,H_2O,N_2,NO,NO_2,O_2,CO_2...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了A-Z-A型GNR-FET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及其分子吸附效应.得到了以下结论:纯净的A-Z-A型GNR-FET具有典型的双极型晶体管特性,吸附分子的存在会使纳米带能隙变小.对于吸附H,H_2,H_2O,N_2,NO,NO_2,O_2,CO_2和SO_2分子的情况,A-Z-A型GNR-FET仍然保持着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特征,但吸附不同类型的分子会使GNR-FET的输运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吸附OH分子的情况,输运特性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完全不具有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石墨烯气体探测器的工程实现,并对应用于不同环境巾GNR-FET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带 石墨烯晶体管 分子吸附 电子结构
原文传递
几何限制对碳纳米管中气体小分子吸附与分离的影响
4
作者 李延龙 杨东春 +1 位作者 贾然 张红星 《分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6-491,共6页
使用DFTB方法研究多种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应力-应变关系,预测了在几何限制作用下,其杨氏模量和能带结构的变化规律.系统探讨了外部应力作用下SWCNTs内外表面吸附H_2,N_2和H_2S气体分子能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SWCNTs对于上述混合气体... 使用DFTB方法研究多种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应力-应变关系,预测了在几何限制作用下,其杨氏模量和能带结构的变化规律.系统探讨了外部应力作用下SWCNTs内外表面吸附H_2,N_2和H_2S气体分子能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SWCNTs对于上述混合气体的分离和提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紧束缚方法 拉伸应变 分子吸附 电子结构
原文传递
空位缺陷对氧分子在方铅矿(100)表面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蓝丽红 陈建华 +2 位作者 李玉琼 陈晔 郭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26-2635,共10页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空位缺陷对氧分子在方铅矿(100)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和分析它们及理想表面的Mulliken电荷布居、电子密度差图和态密度等。结果表明:铅空...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空位缺陷对氧分子在方铅矿(100)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和分析它们及理想表面的Mulliken电荷布居、电子密度差图和态密度等。结果表明:铅空位比硫空位难形成,两种空位缺陷表面对氧分子有强烈的化学吸附作用,其吸附能均高于理想表面的,说明空位缺陷可以促进氧分子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氧分子在理想表面及铅空位表面发生了解离吸附,氧原子与硫原子形成了共价键;氧分子在硫空位表面没有发生解离吸附,氧原子与表面的铅原子表现出较强的离子相互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铅矿 空位缺陷 氧分子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点接触边界润滑吸附膜计算模型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慰祖 黄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0-243,共4页
根据2个假设提出1种边界润滑的计算模型,通过吸附热理论对公式进行修正,利用自行设计的球-盘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在汉硬脂酸的石油醚溶液中进行试验,所用45#钢盘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μm和0.4μm,对理论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并分... 根据2个假设提出1种边界润滑的计算模型,通过吸附热理论对公式进行修正,利用自行设计的球-盘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在汉硬脂酸的石油醚溶液中进行试验,所用45#钢盘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μm和0.4μm,对理论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温度和速度等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吻合,摩擦系数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润滑 分子吸附膜 摩擦系数 膜压力
下载PDF
小分子吸附调控Ti掺杂石墨烯电子结构和磁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马玲 马欢 +2 位作者 张建宁 马良财 张建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7-584,共8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气体分子CO、NO、NO_2和SO_2吸附对Ti掺杂石墨烯(Ti G)电子结构和磁性的调制.研究表明:Ti G对CO、NO、NO_2和SO_2分子的吸附作用较强,各分子与Ti原子键合并形成Ti-X键(X代表C、O、N原...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气体分子CO、NO、NO_2和SO_2吸附对Ti掺杂石墨烯(Ti G)电子结构和磁性的调制.研究表明:Ti G对CO、NO、NO_2和SO_2分子的吸附作用较强,各分子与Ti原子键合并形成Ti-X键(X代表C、O、N原子);各分子的吸附可导致Gas@Ti G体系电磁性质明显改变:CO分子吸附基底后,虽未能引起CO@Ti G体系电子性质改变和磁性的产生,却能够有效调控该体系的带隙宽度;不同于CO分子,NO、NO_2和SO_2分子的吸附使得半导体性的Ti G基底转变为金属特性,但各体系磁性表征不同:NO@Ti G发生完全自旋极化,即NO分子与基底上均有自旋分布,且二者的自旋方向相同;顺磁性的NO_2分子吸附于Ti G基底时磁性消失;SO_2分子吸附于Ti G基底后自身产生磁性,但基底几乎未发生自旋极化,SO_2@Ti G呈现自旋极化的局域分布特征.由此,依据分子吸附后体系电磁性质特征的不同,可辨识被测气体分子.此项研究结果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石墨烯基气体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子吸附 Ti掺杂的石墨烯 电子结构 磁性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食用香料二糠基二硫醚的缓蚀性能研究
8
作者 高阳 邓亚慧 周书胜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727-1730,共4页
为了解决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金属腐蚀问题以及现场处理剂材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环,通过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生物毒性以及生物降解实验评价食用香料二糠基二硫醚的缓蚀性能以及环境友好性。结果表明:二糠基二硫醚缓蚀剂的加入... 为了解决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金属腐蚀问题以及现场处理剂材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环,通过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生物毒性以及生物降解实验评价食用香料二糠基二硫醚的缓蚀性能以及环境友好性。结果表明:二糠基二硫醚缓蚀剂的加入使N80钢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显著下降,该分子在N80钢表面形成单分子层吸附,显著地提高了N80钢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使得金属发生腐蚀反应要克服更高的能量障碍,从而减缓了金属的腐蚀;二糠基二硫醚分子含有多个硫原子以及糠基,以配位键的形式与金属形成稳定的化学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吸附膜,抑制电化学腐蚀的发生,达到保护金属的目的。从生物毒性、生物降解性分析,二糠基二硫醚具有优异的环境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缓蚀机理 单分子吸附 活化能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掺杂对Al(111)面氧分子吸附性能影响
9
作者 张亚婷 任克亮 +3 位作者 纪华 杨佳 丁丽宏 马海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163-14173,共11页
为了揭示掺杂对Al(111)面O_(2)吸附性能影响规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构建模型以及设置计算参数,计算得到了不同O原子覆盖度下Ni、Mn、Si掺杂对应Al(111)面吸附O_(2)的吸附... 为了揭示掺杂对Al(111)面O_(2)吸附性能影响规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构建模型以及设置计算参数,计算得到了不同O原子覆盖度下Ni、Mn、Si掺杂对应Al(111)面吸附O_(2)的吸附能、功函、Bader电荷、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研究表明:在氧原子覆盖度较低情况下,纯铝表面吸附能绝对值最大,转移电子数最多,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主要由最外层电子轨道决定。当氧原子覆盖度增大至3/8时,掺杂表面吸附能大于纯铝表面,掺杂促进了Al(111)面吸附氧分子。结果表明:Al(111)面吸附氧分子的能力不仅与掺杂元素有关,还与各表面O原子的覆盖度有关,当O原子覆盖度较低时,Mn、Si、Ni掺杂抑制了O_(2)吸附,当覆盖度较高时,Ni、Mn、Si掺杂促进了O_(2)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分子吸附 掺杂 第一性原理计算 覆盖度
下载PDF
人工肝(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治疗乙肝合并酒精性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刘杰 戴小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2期2129-2132,共4页
目的 探究乙肝合并酒精性相关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肝合并酒精肝引起肝衰竭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 目的 探究乙肝合并酒精性相关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肝合并酒精肝引起肝衰竭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血浆(2500 ml)置换,研究组在DPMAS后行小剂量血浆(1000 ml)置换。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出院率及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相比较于对照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但生命征稳定,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可缓解。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用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治疗,不仅可改善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还可减少血浆的使用,且能提高其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半定量血浆置换 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院率 累及生存率
下载PDF
钇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媛媛 赵新新 +3 位作者 宓一鸣 孙改丽 吴建宝 汪丽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58-1665,共8页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_2分子,平均吸附能...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_2分子,平均吸附能范围为-0.539到-0.655 eV(per H_2),理论上满足理想的氢吸附能范围。经Bader电荷初步计算和基于Y/B/graphene(G)体系吸附H_2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图分析得,Y原子与石墨烯间通过电荷转移产生结合,与H_2分子则发生典型的Kubas型相互作用。Y原子改变了H_2分子与石墨烯基的电荷分布,成为连接两者电子云的桥梁,从而增强了H_2分子的吸附能。改性石墨烯体系吸附的均为氢分子,有利于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循环控制,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Y修饰 氢分子吸附 第一性原理 B掺杂
下载PDF
Surface effects of adsorption-induced resonance analysis on micro/nanobeams via nonlocal elasticity
12
作者 徐晓建 邓子辰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3年第1期37-44,共8页
The govern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micro/nanbeams with atom/molecule adsorption is derived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effects using the nonlocal elasticity. The effects of the nonlocal parameter, the adsorption de... The govern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micro/nanbeams with atom/molecule adsorption is derived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effects using the nonlocal elasticity. The effects of the nonlocal parameter, the adsorption density, and the surface parameter on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micro/nanobeam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in ad- dition to the nonlocal parameter and the surface parameter, the bending rigidity and the adsorption-induced mass exhibit different behavior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dsorption density depending on the adatom category and the substrate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and 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NEMS) sensor nonlocalelasticity surface effect VIBRATION atom/molecule adsorption
下载PDF
基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雁鸣 叶英 +4 位作者 薛婷 燕宪亮 卓越 朱凯强 许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246-1251,共6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 adsorb system,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人工肝支持系...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 adsorb system,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分为DPMAS组(69例)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75例),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两组患者,实际配对每组各64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DPMAS组患者行DPMAS治疗,PE组患者行PE治疗。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不良反应,计算人工肝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清除率、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升高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结果人工肝治疗后DPMAS组AST、ALT、白蛋白(albumin,ALB)、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及外周血RBC、Hb、血小板(platelet,PL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CRP浓度均低于PE组(P<0.05),PTA、TBIL清除率及PTA升高率高于PE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D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外周血RBC、Hb、PLT、CRP浓度降低(P<0.05),PTA升高(P<0.05);DPMAS组外周血ALB、WBC、NE浓度降低。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P<0.05),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高于PE组(P<0.05)。其他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治疗ACLF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清除TBIL,升高PTA,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P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慢加急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 人工肝支持系统
原文传递
双层石墨烯掺杂Pd对CO和NO的气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解忧 曹松 +2 位作者 吴秀 于冰艺 王素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8035-18039,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AA堆叠型双层石墨烯掺杂Pd原子(Pd/BG)后对气体分子CO和NO的气敏特性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d原子的掺杂改变了双层石墨烯的电子性质和局部几何结构。Pd原子替代双层石墨烯的一个碳原子...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AA堆叠型双层石墨烯掺杂Pd原子(Pd/BG)后对气体分子CO和NO的气敏特性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d原子的掺杂改变了双层石墨烯的电子性质和局部几何结构。Pd原子替代双层石墨烯的一个碳原子后,杂质原子突出层外区域(Po)和突入层间区域(Pi)都可以形成稳定结构,但是突出(Po)构型更有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对于Po构型,CO和NO吸附在Pd/BG上的最稳定结构是不同的,CO分子与石墨烯表面呈一定夹角,而NO分子近似垂直于石墨烯表面。Pd/BG对NO分子的吸附强于CO分子。气体分子在Po构型上属于化学吸附,而在Pi构型上属于物理吸附。Pd/BG吸附CO和NO气体分子后具有不同的电子性质。Pd/BG体系为半导体性质,在吸附CO气体分子后,转变为金属性,系统无磁性;而在吸附NO气体分子后变为金属性且具有较大磁矩。这种电子性质的变化能够阐明气体分子吸附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能够为石墨烯基的气体传感器或者探测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石墨烯 气体分子吸附 金属掺杂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有机分子吸附和衬底调控锗烯的电子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美霞 冷浩 +3 位作者 宋海洋 王磊 姚婷珍 何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1,共12页
锗基集成电子学的发展潜力源于其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与现有的硅基和锗基半导体工业的兼容性,而锗烯微小带隙能带特点极大程度地阻碍其应用.因此,在不降低载流子迁移率的情况下,打开一个相当大的带隙是其应用于逻辑电路中首先要解决... 锗基集成电子学的发展潜力源于其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与现有的硅基和锗基半导体工业的兼容性,而锗烯微小带隙能带特点极大程度地阻碍其应用.因此,在不降低载流子迁移率的情况下,打开一个相当大的带隙是其应用于逻辑电路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范德瓦耳斯力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电场作用下有机分子吸附和衬底对锗烯原子结构和电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分子吸附和衬底通过弱相互作用破坏了锗烯亚晶格的对称性,从而在狄拉克点上打开了相当大的带隙.苯/锗烯和六氟苯/锗烯体系均在K点打开了带隙.当使用表面完全氢化的锗烯(锗烷HGeH)衬底时,苯/锗烯/HGeH和六氟苯/锗烯/HGeH体系的带隙可进一步变宽,带隙值分别为0.152和0.105 eV.在外电场作用下,上述锗烯体系可实现大范围的近似线性可调谐带隙.更重要的是,载流子迁移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可调控锗烯带隙的设计方法,为锗烯在场效应管和其他纳米电子学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烯 有机分子吸附 衬底 电子结构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对氮掺杂石墨烯作为锂-空电池阴极材料还原氧分子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滨朋 淦作亮 +3 位作者 雷雪玲 钟淑英 徐波 欧阳楚英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7-310,共14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掺杂石墨烯还原氧分子的机理.结果表明,掺杂氮原子以后,氧分子的吸附能增大,获得的电荷增多,O-O键长变长,说明氮掺杂石墨烯增强了对氧分子的还原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氧分子吸附之后,氮原子和氧分子...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掺杂石墨烯还原氧分子的机理.结果表明,掺杂氮原子以后,氧分子的吸附能增大,获得的电荷增多,O-O键长变长,说明氮掺杂石墨烯增强了对氧分子的还原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氧分子吸附之后,氮原子和氧分子均从碳原子上获得电荷,氮原子同时也向氧分子转移电荷,从而使氧分子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增强.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氮原子掺杂,发现3.13 at%的氮原子掺杂比例对氧分子的还原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电池 氮掺杂石墨烯 氧分子吸附 氧还原机理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氮气在M-g-C3N4(M=Fe,Co,Ni)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吕扬 李强 +2 位作者 李晴 宋丽娟 胡绍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76-2481,共6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N_2分子在M-g-C_3N_4(M=Fe,Co,Ni)上的吸附,研究计算了M-g-C_3N_4-N_2(M=Fe,Co、Ni)构型的吸附能、结构参数以及电子性质。结果表明,N_2分子可以吸附在M-g-C_3N_4(M=Fe,Co,Ni)的金属上,并且延... 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N_2分子在M-g-C_3N_4(M=Fe,Co,Ni)上的吸附,研究计算了M-g-C_3N_4-N_2(M=Fe,Co、Ni)构型的吸附能、结构参数以及电子性质。结果表明,N_2分子可以吸附在M-g-C_3N_4(M=Fe,Co,Ni)的金属上,并且延长了N≡N叁键键长。根据吸附后电子态密度的分析表明,过渡金属Fe、Co、Ni能很好的活化N_2分子。同时,从差分电荷密度图上可以看出过渡金属Fe、Co、Ni与N_2分子之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电子由过渡金属Fe、Co、Ni转移到N_2分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密度泛函理论 N2分子吸附 光催化剂
下载PDF
碳原子环对水分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8
作者 刘正方 刘念华 +1 位作者 安丽萍 刘春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140,144,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碳原子环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比较了不同吸附位置下体系能隙、费米能以及吸收光谱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碳原子环上的水分子吸附只是物理吸附,且水分子吸附位置不同对体系的电学与光学性能产生...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碳原子环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比较了不同吸附位置下体系能隙、费米能以及吸收光谱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碳原子环上的水分子吸附只是物理吸附,且水分子吸附位置不同对体系的电学与光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水分子的吸附为放热过程,由于水分子吸附,使体系的能隙以及费米能级发生改变,将影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此基础上研究了体系的吸收光谱,计算结果发现,体系的吸收峰位置会随水分子吸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振荡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原子环 水分子吸附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过渡金属Pd掺杂AsP结构及其吸附甲醛和一氧化碳的性能研究
19
作者 钟光诚 舒敬坤 +3 位作者 谷新磊 刘鑫 倪宇翔 王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层本征磷砷AsP和过渡金属钯(Pd)掺杂磷砷AsP的结构,并对比研究了本征和掺杂后的AsP吸附甲醛(HCHO)和一氧化碳(CO)气体分子的稳定性、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电荷差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经Pd掺杂后AsP由半导体...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层本征磷砷AsP和过渡金属钯(Pd)掺杂磷砷AsP的结构,并对比研究了本征和掺杂后的AsP吸附甲醛(HCHO)和一氧化碳(CO)气体分子的稳定性、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电荷差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经Pd掺杂后AsP由半导体转变为导体;本征AsP吸附一氧化碳最稳定的位置为P-As键顶上,吸附甲醛最稳定的位置为P原子顶上;本征吸附时气体分子与基底之间的距离在3Å左右,气体分子与基底之间未形成化学键.过渡金属Pd原子掺杂AsP后形成两种结构,分别为Pd原子替换超胞结构中的As原子或P原子.两种掺杂结构分别吸附一氧化碳或甲醛气体分子时,除了Pd原子替换AsP中的As原子形成的结构吸附甲醛的吸附能未明显增加外,其余掺杂结构吸附一氧化碳或甲醛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较本征吸附时均显著增强,吸附CO分子时,C原子与Pd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特别是,Pd原子替换AsP中的P原子形成的结构对一氧化碳和甲醛气体分子的吸附性能明显强于Pd原子替换AsP中的As原子所形成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砷 掺杂 气体分子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High Moisture Sensitivity of the Element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Array
20
作者 Sergei Bulyarsky Vyacheslav Galperin +3 位作者 Levan Ichkitidze Michael Ermakov Alexander Pavlov Yuri Shaman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3年第5期8-10,共3页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isture-sensitive elements based on the carbon nanotubes (CNT) array are presented. It was shown that CNT arrays that were grown by low-temperature plasma enhanced c...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isture-sensitive elements based on the carbon nanotubes (CNT) array are presented. It was shown that CNT arrays that were grown by low-temperatur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method on the planar Si structures exhibit extremely high moisture sensitivity. The structure resistance ratio in dry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exceed 400. Such relatively high change in resistances is conditioned by the pattern of change of the charge carrier’s conductivity between certain nanotubes in the bundle when water molecules adsorption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Moisture-Sensitive ELEMENTS CONDUCTIVITY moleculeS adsor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