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虫生真菌分子致病机理及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吕丁丁 吕丁丁 +1 位作者 李增智 王成树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3-449,共7页
虫生真菌侵染寄主昆虫的复杂过程可分为体表附着、体壁穿透及体内定殖和致死等不同阶段。近年来,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代表的基因功能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虫生... 虫生真菌侵染寄主昆虫的复杂过程可分为体表附着、体壁穿透及体内定殖和致死等不同阶段。近年来,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代表的基因功能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虫生真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昆虫病原真菌的遗传改良和选育高毒力杀虫菌株开辟了新的途径。对近年来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寄主的分子对策及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进一步研究虫生真菌的毒力基因及功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致病机理 毒力基因 基因工程
下载PDF
分子时代的白僵菌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增智 黄勃 +2 位作者 陈名君 王滨 樊美珍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3-835,共13页
白僵菌属是全球分布的最常见的虫生真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白僵菌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快速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复合种的球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已被分割,而且还有其他新种被陆续命名,有多种有性型被发现;... 白僵菌属是全球分布的最常见的虫生真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白僵菌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快速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复合种的球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已被分割,而且还有其他新种被陆续命名,有多种有性型被发现;在查明一些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后,通过转基因改良菌株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解决了与白僵菌在农林生态系中的流行有关的一些难题。文中就白僵菌的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生物学、分子致病机制与基因工程,以及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分子系统学 线粒体DNA 分子致病机制 基因工程 分子生态学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道斌 张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39,共9页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罕见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化疗方案改善了PCNSL的临床结局,但仍有过半数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介绍PCNSL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现状,特别是近年来...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罕见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化疗方案改善了PCNSL的临床结局,但仍有过半数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介绍PCNSL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现状,特别是近年来该病在诊断及分子学发病机制的进展、新型药物在复发难治患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分子发病机制 新型药物
原文传递
多囊肾病慢性进展的分子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 被引量:10
4
作者 梅长林 戴兵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分子发病机制 药物干预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被引量:14
5
作者 田飞龙 闫明先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以后可诱发肠源性感染,进一步促进胰腺炎的发展,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种细胞因子、细胞膜表面受...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以后可诱发肠源性感染,进一步促进胰腺炎的发展,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种细胞因子、细胞膜表面受体TREM-1和TLRs和细胞内信号分子如NF-κB、Rho A、三磷酸肌醇(IP3)、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缺氧诱导因子(HIF)等可能参与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尔飞 徐晓娜 杨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2-945,共4页
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相互融汇交织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基因组学研究到医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角度认... 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相互融汇交织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基因组学研究到医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角度认清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分子发病机制。本文重点围绕基因-基因以及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作一阐述,旨在为结直肠癌基因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基因组流行病学 分子发病机制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Curr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burn scar contracture 被引量:10
7
作者 Jianglin Tan Jun Wu 《Burns & Trauma》 2017年第2期79-84,共6页
Abnormal wound healing is likely to induce scar formation, leading to dysfunction, deformity,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burn patients. Despite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care treatment, scar contracture in burn pati... Abnormal wound healing is likely to induce scar formation, leading to dysfunction, deformity,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burn patients. Despite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care treatment, scar contracture in burn patients remains a challenge. Myofibroblasts play a key role in scar contractur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myofibroblasts, as well as inflammatory cells, fibroblasts, endothelial cells, and epithelial cells, secret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and other cytokines, which can promote persistent myofibroblast activation via a positive regulation loop. In addition to the cellular contribution, the microenvironments, including the mechanical tension and integrin family, are also involved in scar contracture. Most recently,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6 (eIF6),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TGF-β1,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involved in myofibr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raction in both in vitro fibroblast-populated collagen lattice (FPCL) and in vivo external mechanical stretch models. Moreover, the data showed that P311 could induce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to myofibroblasts by upregulating TGF-β1 expression, which mediated myofibroblast contraction. In this review, we briefly described the most current progress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myofibroblasts in scar contracture and subsequently summarized the molecular events that initiated contracture. This would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scar contracture as well as to find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preventing/managing scar cont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R CONTRACTURE BURN molecular pathogenesis
原文传递
副溶血弧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芳 李秀娟 徐保红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62-565,共4页
副溶血弧菌易引起食物中毒,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分子水平对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尿素酶、蛋白酶、侵袭力和黏附力等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分子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分子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相关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业盛 孙志为 +5 位作者 孟春城 唐建中 李星逾 王峻峰 刘林 张丽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14-924,共11页
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 L C)的治疗形势十分严峻,其从根本上取决于对PLC发病机制的系统认识.近年来,随着相关分子机制,诸如信号转导通路的不断阐明,PLC的治疗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子靶向药物(molecular targete... 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 L C)的治疗形势十分严峻,其从根本上取决于对PLC发病机制的系统认识.近年来,随着相关分子机制,诸如信号转导通路的不断阐明,PLC的治疗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子靶向药物(molecular targeted agents),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等,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前提才得以出现和得到迅猛发展.他已逐渐成为PLC治疗的新宠,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新近出现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靶向药物的特点及趋势作一综述.可以预见,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会创造更为有效的靶向药物,配合规范的综合治疗,最终可使PLC的治疗获得新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机制 分子靶向药物 原发性肝癌
下载PDF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田雅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123-126,共4页
根肿病在很多地区蔓延,严重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收入,生物学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研究根肿病,并在根肿菌的分类、根肿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病原菌检测技术、病原菌有效接种技术、病原菌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根肿菌的防治方面取得了... 根肿病在很多地区蔓延,严重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收入,生物学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研究根肿病,并在根肿菌的分类、根肿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病原菌检测技术、病原菌有效接种技术、病原菌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根肿菌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本文对近几年根肿病的致病机理、生理小种鉴定、根肿菌的防治及培养技术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肿病 致病机理 生理小种鉴定
下载PDF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发病机制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钦塘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91-804,共14页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台湾、新加坡及特定地域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很常见的肿瘤,其发病因素尚不明确。目前,还未发现与NPC发生过程的遗传因素有关的主要基因;而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与诱发NPC有关,如食用腌...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台湾、新加坡及特定地域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很常见的肿瘤,其发病因素尚不明确。目前,还未发现与NPC发生过程的遗传因素有关的主要基因;而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与诱发NPC有关,如食用腌鱼和长期暴露于硫酸蒸汽,研究指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NPC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为了探索NPC与EBV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10个NPC细胞株。经过广泛研究,我们认为EBV通过IgA受体(分泌组分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可能仅感染鼻咽肿瘤细胞,而不感染化生上皮细胞。我们发现EBV对于促进NPC进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参与启动及促进NP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病因学 分子发病机制 EB病毒
下载PDF
猫杯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守玉 张健騑 +2 位作者 吴健敏 白安斌 向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9-83,共5页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在猫科动物中高度流行的重要病原体,能够引起猫科动物急性口腔溃疡、上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目前研究证明疫苗免疫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此外,已开展FC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并成...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在猫科动物中高度流行的重要病原体,能够引起猫科动物急性口腔溃疡、上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目前研究证明疫苗免疫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此外,已开展FC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并成功表达外源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特定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病毒致病机理、构建杯状病毒嵌合载体疫苗打下了基础。本文从FCV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产物、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及疫病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状病毒 猫杯状病毒 基因组结构 致病机理
下载PDF
猫杯状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一鸣 赵艳丽 +4 位作者 刘秋艳 应瑛 马剑钢 陈小庆 胡桂学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2-368,共7页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引起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严重危害猫科动物的健康。本文从FCV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病毒的复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受体、病毒致细胞凋亡作用等方面综述了FCV分子致病...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引起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严重危害猫科动物的健康。本文从FCV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病毒的复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受体、病毒致细胞凋亡作用等方面综述了FCV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FC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遗传与变异规律、新型疫苗的研发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杯状病毒 分子致病机制 猫接合黏附分子-A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机制的肝内胆管癌研究和诊疗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超波 仇毓东 《腹部外科》 2022年第4期245-251,共7页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高度致命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病灶发源于肝脏实质内胆管的称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或胆管细胞癌。根据大体形态,ICC可分为肿块形成...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高度致命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病灶发源于肝脏实质内胆管的称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或胆管细胞癌。根据大体形态,ICC可分为肿块形成型、导管周围浸润型、导管内生长型和混合型(肿块+管周浸润)。每个亚型都有不同的遗传变异性、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不同流行病学因素相关的ICC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对于复发和不能切除的ICC病人,采用现有的治疗措施5年生存率依然欠佳,从而使临床诊治ICC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针对病理特点、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探索有效诊疗策略和干预措施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ICC是一种高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癌症,分子靶向、免疫微环境等治疗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方法。此文对于ICC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 分子发病机制 信号通路 c-Jun N-末端激酶 手术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艳玲 李杰 +1 位作者 袁军 李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在CLL中,常见的异常信号通路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以及Notch信号通路等。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研发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杜韦利西布)、B细胞淋巴瘤2抑制剂(维奈克拉)等,在临床上显著改变了患者的预后。其他靶向药物如fenebrutinib、nemtabrutinib、厄布利塞等,还有免疫肿瘤学和T细胞工程领域发展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正在探索,未来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该文对CLL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就CLL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机制 靶向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下载PDF
坦布苏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玉明 崔德福 +5 位作者 白小飞 乔仕承 侯世豪 周子彻 王跃扬 刘永相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57,共6页
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感染可引起鸭的急性传染病,导致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的损伤,该病毒的广泛传播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TMUV除感染鸭外,还可以感染鹅、鸡等禽类,对我国养禽业有较大威胁。文章综述了TMUV与天然免... 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感染可引起鸭的急性传染病,导致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的损伤,该病毒的广泛传播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TMUV除感染鸭外,还可以感染鹅、鸡等禽类,对我国养禽业有较大威胁。文章综述了TMUV与天然免疫系统、细胞凋亡、自噬、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微小核糖核酸等的关系,为TMU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TMUV感染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分子致病机制 天然免疫 细胞凋亡 自噬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下载PDF
一例复合杂合F11基因变异所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婷 祝进 +3 位作者 杨庆 刘俊 杨利萍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F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寻找致病变异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F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寻找致病变异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血凝相关检测项目,FⅪ活性(FⅪactivity,FⅪ∶C)及其他有关凝血因子的活性;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antigen,FⅪ∶Ag)。提取基因组DNA,用Sanger测序法测定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性;用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是否有害;用Swiss-Pdb Viewer模型分析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明显延长,为94.2 s;FⅪ∶C和FⅪ∶Ag分别降低为1%和1.3%;先证者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APTT分别为42.1 s、43.0 s、42.5 s和41.0 s,FⅪ∶C和FⅪ∶Ag均降低至正常值的一半左右;先证者丈夫APTT、FⅪ∶C和FⅪ∶Ag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11基因存在第10外显子c.1103G>A(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和第13外显子c.1556G>A(p.Trp501stop)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父亲和女儿携带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母亲和儿子携带p.Trp501stop杂合无义变异。保守性分析表明Gly350和Trp50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两个变异的预测结果均为"disease causing",表明变异有害。蛋白模型分析表明,p.Gly350Glu变异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及稳定性。结论p.Gly350Glu和p.Trp501stop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复合杂合变异 家系 分子致病机制
原文传递
胰腺癌发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尔买克 张明鑫 王健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3-28,共6页
胰腺癌因其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5年存活率较低,且目前缺少有效的放化疗手段,所以对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因水平的改变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胰腺癌发病机制的深... 胰腺癌因其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5年存活率较低,且目前缺少有效的放化疗手段,所以对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因水平的改变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胰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分子机制 癌基因 抑癌基因 端粒酶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multi-omics analysis identified core molecular processes in esophageal cancer and revealed GNGT2 as a potential prognostic marker 被引量:3
19
作者 Guo-Min Liu Xuan Ji +5 位作者 Tian-Cheng Lu Li-Wei Duan Wen-Yuan Jia Yun Liu Mao-Lei Sun Yun-Gang Lu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48期6890-6901,共12页
BACKGROUND Esophage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poorly diagnosed and fatal cancers in the world.Although a series of studies on esophageal cancer have been reported,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remains el... BACKGROUND Esophage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poorly diagnosed and fatal cancers in the world.Although a series of studies on esophageal cancer have been reported,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remains elusive.AIM To investigate comprehensively the molecular process of esophageal cancer.METHOD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in different stages of esophageal cancer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data.Exacting gene interaction modules were generated,and hub genes in the module interaction network were found.Further,through survival analysis,methylation analysis,pivot analysis,and enrichment analysis,some important molecules and related functions/pathways were identified to elucidate potential mechanisms in esophageal cancer.RESULTS A total of 7457 DEGs and 14 gene interaction modules were identified.These module genes were significantly involved in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protein transport,gastric acid secretio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p53 signaling pathway,epiderm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ranscription factors(including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A)and noncoding RNAs(including colorectal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nd hsa-miR-330-3p)that significantly regulate dysfunction modules were identified.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G protein subunit gamma transducin 2(GNGT2)was closely related to survival of esophageal cancer.DEGs with strong methylation regulation ability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SST and SH3GL2.Furthermore,the expression of GNGT2 was evaluated by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NGT2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 samples and cell lines.Moreover,cell counting kit-8 assay revealed that GNGT2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cell lines.CONCLUSION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ed the potential regulatory f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ancer molecular pathogenesis Enrichment analysis Gene interaction module Regulatory factors GNGT2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婧媛(综述) 陈姝(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1783-1789,共7页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定量或定性缺陷引起。VWD具有遗传异质性,分子致病机制和临床表型复杂,其诊断和治疗面临挑战。近年来,对VWD患者VWF基因突变的识别提高了对VWF蛋白结构和...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定量或定性缺陷引起。VWD具有遗传异质性,分子致病机制和临床表型复杂,其诊断和治疗面临挑战。近年来,对VWD患者VWF基因突变的识别提高了对VWF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增强了对VWD发病机制的认识。新型检查方法和新型药物的问世给VWD的诊治带来了突破。该文旨在对VWD的分子遗传学和诊治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分子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