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from Lake Hongfeng, Southwestern China Plateau 被引量:64
1
作者 WANG Liying WU Fengchang +2 位作者 ZHANG Runyu LI Wen LIAO Haiq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81-588,共8页
With XAD-series and ion exchange resin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from Lake Hongfeng in Southwestern China Plateau was isolated into 6 fractions, i.e., humic acid (HA), fulvic acid (FA), hydrophobic neutra... With XAD-series and ion exchange resin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from Lake Hongfeng in Southwestern China Plateau was isolated into 6 fractions, i.e., humic acid (HA), fulvic acid (FA), hydrophobic neutrals (HON), hydrophilic acids (HIA), hydrophilic bases (HIB) and hydrophilic neutrals (HIN). Those frac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UV absorbance. Among the 6 fractions, FA was predominant and accounted for 51% of the total DOM. The weight-average (Mw) and number-averaged (Mn) molecular weight of these fractions ranged from 1688 to 2355 Da and from 1338 to 1928 Da, respectively. A strong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specific UV absorbance at 280 nm, E2/E3 (absorbance at 250 nm to 365 nm),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for DOM fractions. UV-Vis fulvic-like fluorescence peaks were found in all fractions. Proteinlike fluorescence peaks existed in HON may indicate that microbial activity was severely in Lake Hongfe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and specific UV absorbance at 254 nm for those DOM fractions, suggesting their similar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s of fluorescence index (f450/500) indicated that hydrophobic fractions may derive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and the hydrophilic fractions from microbial and terrestrial origins. Tho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molecular weight, fluorescence and absorb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subtle 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and the sources for these 6 fractions from Lake Hongf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ATION molecular weight UV absorbanc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广荣 扬帆 +2 位作者 元英进 髙秀梅 张军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在基因定位、遗传疾病和人类起源等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抗药性或药物过敏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逐步成为分子诊断、临床检验、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在基因定位、遗传疾病和人类起源等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抗药性或药物过敏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逐步成为分子诊断、临床检验、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和分析了几种新建立的SNP检测方法,包括基因芯片、分子探针、荧光偏振、荧光共振、质谱和磁性颗粒分析。在生物化学、工程学和分析软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有望建立灵敏准确、简便易行、高通量、低费用的SNP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芯片 分子探针 荧光偏振 荧光共振 质谱 磁性颗粒
下载PDF
快速PCR方法在蛇类药材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3
作者 陈康 蒋超 +2 位作者 袁媛 黄璐琦 李曼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673-3677,共5页
为优化获得一种准确、快速、高效鉴别药典所载蛇类药材(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真伪品的方法。该研究以蛇类药材经典PCR鉴定方法为基础,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总DNA,加人特异性PCR引物,采用两步法进行PCR扩增,从而对蛇类药材... 为优化获得一种准确、快速、高效鉴别药典所载蛇类药材(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真伪品的方法。该研究以蛇类药材经典PCR鉴定方法为基础,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总DNA,加人特异性PCR引物,采用两步法进行PCR扩增,从而对蛇类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鉴别。通过对影响PCR反应时间的退火温度、变性温度、退火时间、变性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型号PCR仪和Taq酶进行考察,分别获得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快速PCR反应程序。在PCR产物中加入SYBRGreenI染料,正品显示出明亮绿色荧光,而混淆品不显示荧光。所建立的蛇类药材快速PCR真伪检测方法可在30—45min完成,为蛇类药材现场快速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PCR 蛇类中药材 分子鉴定 荧光检测
原文传递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松杰 田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7-507,共11页
综述了近 3年在有机光致变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在含有有机光致变色基团的二元分子中 ,光致变色基团作为开关对分子的光电等微观性质的控制 .
关键词 有机光致变色 信息存储 分子开关 荧光
下载PDF
快速PCR方法在金银花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蒋超 侯静怡 +3 位作者 黄璐琦 袁媛 陈敏 金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668-3672,共5页
建立简单快速的金银花真伪分子鉴别方法。该研究依据金银花trn L-trn F 625位G/T SNP位点设计快速位点特异性PCR引物,优化位点特异性PCR条件,对金银花及其9种混淆品进行扩增及检测。当在87℃预变性1 min;87℃变性5s,68℃延伸5 s,30个循... 建立简单快速的金银花真伪分子鉴别方法。该研究依据金银花trn L-trn F 625位G/T SNP位点设计快速位点特异性PCR引物,优化位点特异性PCR条件,对金银花及其9种混淆品进行扩增及检测。当在87℃预变性1 min;87℃变性5s,68℃延伸5 s,30个循环时,通过加入SYBR Green I染料染色,金银花样品显绿色荧光,混淆品无荧光。整个PCR反应可在30 min内完成。该研究结果说明快速位点特异性PCR能简单快速鉴别金银花及其混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PCR 金银花 分子鉴定 荧光检测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分子信标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江雅新 方晓红 +1 位作者 万立骏 白春礼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8-672,共5页
分子信标是一种基于荧光能量转移原理而设计的发夹型寡聚核酸荧光探针。它通过与核酸等靶分子相互作用后发生构象的变化而产生荧光信号 ,对靶分子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适合于活体实时检测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 分子信标是一种基于荧光能量转移原理而设计的发夹型寡聚核酸荧光探针。它通过与核酸等靶分子相互作用后发生构象的变化而产生荧光信号 ,对靶分子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适合于活体实时检测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生物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各领域。本文对分子信标的设计原理及其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分子信标 荧光能量 寡聚核酸 蛋白质 核酸 碱基对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地域分异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甲珅 陶澍 曹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9-416,共8页
测定中国东部地区 2 0种土类 46个表土样品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光谱、分子量以及 p H值 ,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的一般特征、荧光光谱与其平均分子量的关系以及荧光强度的地域分异特性 ,与此同时比较分析了土壤富里酸的相关特征。... 测定中国东部地区 2 0种土类 46个表土样品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光谱、分子量以及 p H值 ,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的一般特征、荧光光谱与其平均分子量的关系以及荧光强度的地域分异特性 ,与此同时比较分析了土壤富里酸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里酸具有相似的荧光光谱特征和地域分异特性 ,即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两者的荧光发射光值与有机物浓度成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而荧光强度与分子量分布无直接相关性。研究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里酸荧光强度均具有自北向南递降的趋势 ;土壤 p H可能是影响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 水溶性有机物 荧光光谱 分子量 地域分异 PH值 东部地区
下载PDF
对几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荧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忠东 王玉田 关晓晶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4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研究了有机物分子结构与荧光产生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了西维因、克百威、残杀威等几种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子结构并揭示了它们的荧光光学特性,从而确定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荧光的特性,为进一步利用荧光分析法对氨基... 研究了有机物分子结构与荧光产生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了西维因、克百威、残杀威等几种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子结构并揭示了它们的荧光光学特性,从而确定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荧光的特性,为进一步利用荧光分析法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利用稳态荧光光谱仪对西维因和克百威标准溶液进行了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一定的溶剂条件下是能够受激发荧光的,是可以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来对它们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分子结构 荧光特性
下载PDF
快速PCR技术鉴别中药材蛤蚧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蒋超 赵群 +2 位作者 金艳 袁媛 赵玉洋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鉴别蛤蚧的特异性PCR方法。方法:对比蛤蚧及其伪品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 I)序列,设计蛤蚧特异性PCR鉴别引物,优化特异性PCR条件,对蛤蚧及其7种常见混淆品进行扩增及荧光检测。结果: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鉴别蛤蚧的特异性PCR方法。方法:对比蛤蚧及其伪品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 I)序列,设计蛤蚧特异性PCR鉴别引物,优化特异性PCR条件,对蛤蚧及其7种常见混淆品进行扩增及荧光检测。结果: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检测,所有蛤蚧药材均能扩增出约400 bp的特异性条带,加入SYBR Green I染料后,在365 nm下出现强烈绿色荧光,混伪品不具特异条带和绿色荧光,鉴别操作可在30 min内完成。结论:快速PCR结合荧光染料检测可快速鉴别蛤蚧及其常见伪品,为蛤蚧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PCR 分子鉴定 蛤蚧 荧光检测
下载PDF
罗丹明B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与结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邃 王永珍 +1 位作者 龚国权 常希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7-60,共4页
以罗丹明 B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制备了对罗丹明 B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 .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 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 以罗丹明 B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制备了对罗丹明 B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 .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 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计算了离解常数分别为 1 .87×1 0 - 5和 4.2 4× 1 0 - 4mol/L.对比罗丹明 S和罗丹明 6G的结合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识别 罗丹明B 分子印迹聚合物 结合特性 结合位点 结合能力 静态平衡结合法
下载PDF
应用分子梳技术对DNA与组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玉颖 窦硕星 +2 位作者 王鹏业 谢平 王渭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2-627,共6页
利用分子梳技术对λ DNA和组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们将λ DNA分子拉伸到 2 6— 2 8μm ,相当于其原长 (约 16 2 μm)的 1 6— 1 7倍 .当组蛋白与DNA结合后 ,DNA分子发生凝聚现象 ,复合体的拉伸长度明... 利用分子梳技术对λ DNA和组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们将λ DNA分子拉伸到 2 6— 2 8μm ,相当于其原长 (约 16 2 μm)的 1 6— 1 7倍 .当组蛋白与DNA结合后 ,DNA分子发生凝聚现象 ,复合体的拉伸长度明显变短 ,其峰值分布在 10— 14 μm之间 .DNA 组蛋白复合体的拉伸长度与组蛋白的浓度、与碱基对和荧光染料的比例有显著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分子梳技术 DNA分子 DNA结合 碱基对 相互作用 复合体 荧光染料 研究 关系
原文传递
二甲氨基查耳酮修饰的β-环糊精在不同溶剂中的光物理行为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辉 房喻 +3 位作者 梅明华 解宏智 张晓宏 吴世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对以二甲氨基查尔酮修饰的β-环糊精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猝灭问题.发现经过修饰的查尔酮在水溶液中对CU2+具有特征的识别功能.其猝灭速率常数比其他研究的金属离子大一个数量级以上.然而当该修饰环糊精处于非水溶... 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对以二甲氨基查尔酮修饰的β-环糊精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猝灭问题.发现经过修饰的查尔酮在水溶液中对CU2+具有特征的识别功能.其猝灭速率常数比其他研究的金属离子大一个数量级以上.然而当该修饰环糊精处于非水溶剂如DMF中时Cu2+离子特征识别功能不再存在,而具有平面四方电子构型的Ni2+则表现出最强的络合功能,这可能与化合物联结链中存在四个用亚乙基相联的络合位点易于生成平面四方结构有关.表明主/客体化合物在结构空间上的互补性,在它们的络合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氨基查耳酮 光物理行为 Β-环糊精 过渡金属离子 分子识别 荧光猝灭 化学修饰
下载PDF
中性介质中中性红与双链DNA作用的光谱(英文)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1 位作者 黄新华 奉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2-238,共17页
通过分子吸收、荧光发射和共振光散射测定 ,表征了在水溶液介质中中性红 (NR)与双螺旋 DNA的作用 .在 pH 7.63和离子强度低于 0.01的水溶液介质中 ,随着 NR与 DNA的摩尔比 (R)变化 ,存在有两种结合方式 .第一种结合方式发生在 R > 2.... 通过分子吸收、荧光发射和共振光散射测定 ,表征了在水溶液介质中中性红 (NR)与双螺旋 DNA的作用 .在 pH 7.63和离子强度低于 0.01的水溶液介质中 ,随着 NR与 DNA的摩尔比 (R)变化 ,存在有两种结合方式 .第一种结合方式发生在 R > 2.22,此时获得共振光散射光谱增强信号 ,表明 NR在 DNA分子表面发生聚集 ,集聚特性可使用 RLS测定数据进行 Scatchard分析 ;第二种结合方式发生在 R< 2.22,此时 NR内嵌到 DNA分子的双链碱基对之间 ,具有特征波长红移和分子吸收增色效应 ,发生了从 DNA到 NR的分子能量转移 ,能观察到荧光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红 双链DNA 分子吸收 荧光光度 结合方式 水溶液介质 分子能量转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比率荧光微流控纸芯片快速检测苯醚甲环唑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昕 郝帼英 +3 位作者 张忠 李金花 杨兴斌 陈令新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比率荧光印迹微流控纸芯片,将绿色荧光(NBD-APTES)作为对照荧光源,以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量子点(CDs-Cys)的荧光变化来实现苯醚甲环唑的快速可视化检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详细研究纸基芯片的检... 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比率荧光印迹微流控纸芯片,将绿色荧光(NBD-APTES)作为对照荧光源,以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量子点(CDs-Cys)的荧光变化来实现苯醚甲环唑的快速可视化检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详细研究纸基芯片的检测性能.在优化条件下,该荧光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3~60μmol/L,检测限为75 nmol/L,样品回收率为102.1%~111.2%,准确度在3.1%~4.2%.与传统液相荧光传感材料相比,固相基质的比率荧光传感器具备更好的携带性和储存性,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荧光检测特性.此外,该传感器用于分离和检测苯醚甲环唑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为新型比率荧光技术与微流控纸基芯片结合开辟了新途径,并为未来提供了潜在的即时医疗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碳量子点 比率荧光 苯醚甲环唑 微流控纸芯片
原文传递
用于分子识别的荧光标记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元华 王建飞 +1 位作者 南策文 严日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8,共3页
利用荧光标记物进行分子识别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比较了几种用于分子识别的荧光标记探针的特性,如有机荧光染料、分子灯塔、纳米半导体量子点以及荧光蛋白探针。并分析了荧光标记探针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理想的荧光标记探针应... 利用荧光标记物进行分子识别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比较了几种用于分子识别的荧光标记探针的特性,如有机荧光染料、分子灯塔、纳米半导体量子点以及荧光蛋白探针。并分析了荧光标记探针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理想的荧光标记探针应该具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标记 探针 研究进展 分子灯塔 分子识别 荧光蛋白 生命科学研究 量子点
下载PDF
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化合物同小牛胸腺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华平 汪鹏飞 吴世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研究了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分子被ctDNA猝灭的荧光光谱.ctDNA分子对该化学敏感器中芘的激发单体,激基缔合物都有猝灭作用.对激发单体的猝灭速度顺序为:化合物(2)>化合物(1)>芘丁酸>化合物(3);对激基缔合物的... 研究了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分子被ctDNA猝灭的荧光光谱.ctDNA分子对该化学敏感器中芘的激发单体,激基缔合物都有猝灭作用.对激发单体的猝灭速度顺序为:化合物(2)>化合物(1)>芘丁酸>化合物(3);对激基缔合物的猝灭速度顺序为:化合物(2)化合物(3).由得到的荧光猝灭数据,可按公式(2)求得荧光化学敏感器分子与ctDNA分子相互作用的稳定常数.发现化合物(2)与ctDNA分子间有着最强的相互作用能力.按ctDNA和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的分子结构、构型以及分子内原子-原子的间距等提出了ctDNA分子与该荧光化学敏感器的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分子 小牛胸腺DNA 分子结构 分子识别 荧光猝灭 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可满足问题的分子信标计算模型(英文) 被引量:10
17
作者 殷志祥 崔建中 +2 位作者 支凌迎 孙侠 黄晓慧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00-2206,共7页
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是一种发夹状的荧光探针,它可以特异地和那些与分子信标的环(Loop)互补的核酸靶序列杂交,具有单个碱基错配的检测能力.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是人工合成的核酸(DNA)的类似物.PNA骨架为酰胺键,与DNA补... 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是一种发夹状的荧光探针,它可以特异地和那些与分子信标的环(Loop)互补的核酸靶序列杂交,具有单个碱基错配的检测能力.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是人工合成的核酸(DNA)的类似物.PNA骨架为酰胺键,与DNA补链杂交更稳定,可以阻止聚合酶延伸反应.文中将可满足问题的约束变量编码于分子信标的环部识别区,通过分子信标与使得给定范式为真的变量的PNA补链杂交,再利用PNA链可以阻止聚合酶延伸反应的性质,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降解对应于非解的分子信标,最后通过加热表面使分子信标构形发生变化,产生荧光读解.提出的可满足问题的分子信标计算模型具有可靠性高、无需观察和记录计算的中间结果、读解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可满足问题 分子信标 肽核酸 荧光
下载PDF
基于快速PCR方法的人参属药用植物鉴别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占虎 袁媛 +4 位作者 张景景 王旭 丁生晨 黄显章 蒋超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34-1638,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鉴别人参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人参、西洋参及同属近缘种植物,所有样品进行总DNA的提取并使用mat K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西洋参特异性鉴别引物...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鉴别人参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人参、西洋参及同属近缘种植物,所有样品进行总DNA的提取并使用mat K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西洋参特异性鉴别引物,人参以文献报道的特异鉴别引物为基础,分别采用两步法进行PCR扩增,从而对人参、西洋参及同属近缘种进行鉴别。结果:通过对影响PCR反应时间的退火温度、变性温度、退火时间、变性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型号PCR仪进行考察,分别获得人参、西洋参快速PCR反应程序。在PCR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正品显示出明亮绿色荧光,而近缘种不显示荧光。结论:快速PCR方法可以简单快速鉴别人参、西洋参,为实现药材分子鉴别的现场运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PCR 人参属 分子鉴定 荧光检测
下载PDF
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体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淑玲 廖先萍 +1 位作者 范星 庹浔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39-1445,共7页
黄体酮(Progesterone,PROG)是临床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其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整合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及分子对接等实验技术研究了PROG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PROG在... 黄体酮(Progesterone,PROG)是临床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其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整合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及分子对接等实验技术研究了PROG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PROG在BSA的结合位点Ⅰ处与其结合,从而引起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两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1.63 nm。在人体正常体温条件下,两者的结合常数为1.423×10^4 L·mol^-1。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到两者结合过程中ΔH=-65.31 kJ·mol^-1和ΔS=-131.63 J·mol^-1·K^-1,说明PROG和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PROG能使BSA构象发生改变,其中α-螺旋结构和β-片层结构含量下降,β-折叠结构含量上升。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ROG与Trp214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且PROG与Lys195残基之间存在的氢键有利于PROG-BSA复合物的稳定。分子对接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相互印证,为揭示PROG在人体运输储藏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 牛血清白蛋白 分子对接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下载PDF
Progress in small-molecule luminescent material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被引量:9
20
作者 Tiancheng Yu Linlin Liu +1 位作者 Zengqi Xie Yuguang M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07-915,共9页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since the first efficient device based on small molecular 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reported by Ta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ne of 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since the first efficient device based on small molecular 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reported by Ta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ne of the centerpieces of OLEDs, has been the focus of studies by many material scientists. To obtain high luminosity and to keep material costs low, a few remarkable design concepts have been developed.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materials were invented to overcome the common fluorescence-quenching problem, and cross-dipole stacking of fluorescent molecules was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get high solid-state luminescence. To exceed the limit of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conventional fluorescent materials,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were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Most recently, delayed flu- orescent materials via reverse-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 from triplet to singlet and the "hot exciton" materials based on hy- 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transfer (HLCT) states were developed to he a new generation of low-cost luminescent materials as efficient as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In terms of the device-fabrication process, solution-processible small molecular lumi- nescent materials posses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urity (vs. polymers) and low procession cost (vs. vacuum deposition), which are garnering them increasing attention. Herein, we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olecule luminescen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design concepts and features, and also briefly examin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ies of luminescent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mall molecular luminescent materials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delayed fluores-cence 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transfer st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