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SC测试的含水煤自燃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九零 朱壮 +1 位作者 范酒源 刘春雨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4,共4页
为了有效防治吕家坨5424Z采煤工作面煤自燃,通过采取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分析了不同含水量对煤样吸、放热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煤样水分增量在1%~9%范围内,其热流差零值点温度在230~250℃之间,其对应温度普遍较高,说明煤样的放... 为了有效防治吕家坨5424Z采煤工作面煤自燃,通过采取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分析了不同含水量对煤样吸、放热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煤样水分增量在1%~9%范围内,其热流差零值点温度在230~250℃之间,其对应温度普遍较高,说明煤样的放热整体出现较晚,不易发生自燃现象。但煤样水分增量在1%~4%时,吸收峰峰值温度较低,且吸热速率此时达到最值,则这一水分段煤样较其他实验水分段易发生自燃现象;煤样水分增量在6%~9%时,其曲线斜率较大,较其它含水量煤样而言,该区间内的煤样放热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含水量 差示扫描量热法 放热速率 水分增量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降雨时间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高露 张圣微 +2 位作者 朱仲元 高文龙 杜银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1,共7页
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水分来源,降雨量、降雨时长和降雨强度等共同影响降雨入渗,进而影响降雨对地表下不同土层的补充。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不同量级降雨时间格局的动态响应变化,对于揭示水土关... 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水分来源,降雨量、降雨时长和降雨强度等共同影响降雨入渗,进而影响降雨对地表下不同土层的补充。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不同量级降雨时间格局的动态响应变化,对于揭示水土关键要素、草地荒漠化防止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连续对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的降雨及地表下5,15,30,60,10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数据的观测,探讨了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降雨事件大小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而言,降雨可以显著影响5-60 cm的土层土壤水分;随着土层加深,相同降雨过程引起的土壤水分增量呈降低趋势,0-10,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增量明显,小于3,6,20,50 mm的降雨不能到达地表以下5,15,30,60 cm土层;高降雨强度、降雨前较高的土壤含水率有利于雨水的下渗,5-6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增量与降雨强度、土壤初始含水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关系,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增量与降雨强度、土壤初始含水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均无显著线性关系,且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增量只在无雨日间隔极短且降雨量很大的情况下有明显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 降雨 土壤体积含水率 土壤水分增量
下载PDF
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哈建强 祝明 朱艳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9,共6页
依据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2003~2014年监测资料,深入分析了沧州地区土壤墒情特点,研究了捷地试验站所代表区域(滨海平原区)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采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土壤消退系数K值,并求出逐月平均K值,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构建P-... 依据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2003~2014年监测资料,深入分析了沧州地区土壤墒情特点,研究了捷地试验站所代表区域(滨海平原区)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采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土壤消退系数K值,并求出逐月平均K值,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构建P-θ_0-△θ组合图,即建立降雨量、雨前土壤含水率、雨后增墒的相关关系,由此分析得到土壤墒情增加的相关公式,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未来墒情增加进行预报。通过2015年实测资料验证,比较增退墒方案以及经全面评定,其精度可以满足本地区墒情预报的要求。该成果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指导农作生产,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墒情预报 土壤消退系数 降雨量 雨前土壤含水率 雨后增墒
下载PDF
厚煤层高压脉冲式注水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谢华东 刘庆龙 +2 位作者 付伟 张小涛 黄金星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11,15,共4页
针对东滩煤矿4312综放工作面所采煤层可注水孔隙率较低,导水性较差的情况,在煤层脉动注水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高压脉冲式煤层注水,根据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及极限平衡区宽度确定注水超前距离及终止注水超前距离,并设计了脉冲式高压注... 针对东滩煤矿4312综放工作面所采煤层可注水孔隙率较低,导水性较差的情况,在煤层脉动注水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高压脉冲式煤层注水,根据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及极限平衡区宽度确定注水超前距离及终止注水超前距离,并设计了脉冲式高压注水系统。现场试验表明,4312综放工作面煤层水分平均增加量达到1.197%,有效湿润半径达到15 m,工作面各工序的平均降尘效率超过40%,注水效果明显优于同矿区同煤层静压注水和动压注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脉冲式注水 煤层水分增加量 湿润半径 降尘效率
下载PDF
几种农业防旱措施及其集成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林艳 李艳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178-185,共8页
通过 1 997~ 1 999年在河北省衡水半干旱地区对冬小麦进行耕作、覆盖、底墒和补水灌溉等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在拔节期以有限水分胁迫效益指标 ( 55% )为依据 ,制定出脯氨酸含量大于 0 .30 g/ 1 0 0 g为小麦受旱的生化指标 ... 通过 1 997~ 1 999年在河北省衡水半干旱地区对冬小麦进行耕作、覆盖、底墒和补水灌溉等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在拔节期以有限水分胁迫效益指标 ( 55% )为依据 ,制定出脯氨酸含量大于 0 .30 g/ 1 0 0 g为小麦受旱的生化指标 ;选取土壤水分、叶面积系数、生物量、补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小麦受旱程度的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了平均每实施一项抗旱技术 ,可使小麦增产 4.3% ,以深松 +覆盖 +足墒综合配套技术增产效果最明显 ,可增产 2 7.0 % ,水分利用效率达到 2 0 .1 kg/ ( mm· hm2 ) ,其次是深松 +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防旱措施 增墒保墒 增产效果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中国东北龙卷研究: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82
6
作者 王秀明 俞小鼎 周小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441,共17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龙卷相对多发区之一。为了了解中国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特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模式分析资料分析了近十年发生在东北的13个龙卷个例的环境特征及龙卷环境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北... 东北地区是中国龙卷相对多发区之一。为了了解中国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特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模式分析资料分析了近十年发生在东北的13个龙卷个例的环境特征及龙卷环境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具有如下特点:(1)龙卷多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为冷涡南侧次天气尺度短波槽,且常出现在槽区或前倾槽后;(2)较之夏季江淮流域和华南龙卷,东北龙卷环境温度直减率较大,700—500 hPa温差为20—22℃,850—500 hPa温差为30—33℃;(3)低层水汽含量及湿层厚度比江淮及华南龙卷显著偏低,地面露点温度可低至13℃,湿层厚度常在1.5 km以下,850 hPa露点温度多在8℃以下;(4)龙卷环境中常出现强低空急流(850—925 hPa风速16—20 m/s)和对流层中层急流(500 hPa风速20—25 m/s),且对流层中层急流通常与干下沉气流相伴。因此,低层(0—1 km)和深层(0—6 km)风垂直切变均强,低层风垂直切变约12.0×10-3s-1,深层风垂直切变大于4.0×10-3s-1。产生龙卷的对流风暴一般由边界层辐合线所触发,辐合线两侧温差不明显而露点差异明显,常表现为干线。也就是说,东北地区龙卷风暴主要由干线及其伴随的强边界层辐合触发。龙卷通常发生在傍晚前后,而从早晨的环境条件通常看不到龙卷可能发生的迹象,龙卷发生前几小时环境参数变化显著。有利于龙卷的环境条件形成过程中500 hPa急流和强低空急流的存在至关重要:随着500 hPa西北急流的增强,在中空西北急流的平流下温度直减率大值区东移,叠加到低层湿区之上;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使低层显著增湿且温度直减率增大。傍晚发生的龙卷通常处于08时探空显示的低空湿舌西北侧100 km左右的干区中,傍晚龙卷发生时则位于当时的湿舌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龙卷 环境条件 低空急流 干线 低层增湿
下载PDF
春季深松对内蒙古西部农田土壤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于晓芳 高聚林 +2 位作者 尹斌 王志刚 孙继颖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21-23,共3页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era、春季深松30era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era、春季深松30era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能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扩大耕层深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15~35cm土层土壤客重;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深松能提高玉米株高、单株根干重、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加快生育进程;在收获时,30em条带深旋耕、30em春季深松的倒折率(0和1.2%)均低于常规旋耕处理(3-3%);深松有效增加玉米单产,30era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处理较常规旋耕分别增产22.10%和2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深松 土壤结构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固有属性的研究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厉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0年第6期51-52,共2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湿陷性黄土工程中 ,湿陷变形与增湿变形 ,湿陷性黄土工程属性及固有属性 ,以及湿陷性黄土桩基承载力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 湿陷变形 增湿变形 湿陷系数 负摩阻力
下载PDF
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抗旱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艳丽 段现辉 《中国水利》 2013年第B06期95-96,94,共3页
阐述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的建立、率定与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应用期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认为土壤墒情预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收提供保障,为节水和水资源保... 阐述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的建立、率定与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应用期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认为土壤墒情预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收提供保障,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增墒模型 退墒模型 应用
下载PDF
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水稻旱作覆膜栽培对比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宏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5期4-6,13,共4页
选用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和1种普通地膜,研究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的上机性能、增温保墒性能及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上机性能良好,均能满足机械化覆膜操作要求;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保墒性能均能... 选用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和1种普通地膜,研究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的上机性能、增温保墒性能及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上机性能良好,均能满足机械化覆膜操作要求;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保墒性能均能达到普通地膜水平,其中以来自上海弘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巴斯夫塑料有限公司、兰州鑫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较优;6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以来自广东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威盛华泰环保科技公司、兰州鑫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增产效果较为明显。综合来看,来自广东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威盛华泰环保科技公司、兰州鑫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具备良好的增温保墒性能,且在提高水稻旱作产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稻旱作栽培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生物降解地膜 产量 增温保墒性能
下载PDF
晚播小麦覆膜增产作用研究
11
作者 袁虎林 毋万来 王江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S1期121-123,共3页
覆膜能明显的增温、保墒提墒、加速养分释放,对晚播小麦的根系生长及分蘖等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小麦健壮生长,增加群体,加快生育进程和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试验表明,覆膜后可使分蘖增加43.11%,次生根增加46.71%,单株干重增... 覆膜能明显的增温、保墒提墒、加速养分释放,对晚播小麦的根系生长及分蘖等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小麦健壮生长,增加群体,加快生育进程和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试验表明,覆膜后可使分蘖增加43.11%,次生根增加46.71%,单株干重增加108.78%,穗数增加69.10%,增产率达95.86%,纯收益1hm^2增加900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覆膜 增温 保墒提墒
下载PDF
香料烟增湿调制对各部位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玉川 梁志科 殷端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研究了香料烟调制棚内,采用不同增湿方法和不同揭盖调制棚膜通风方法对调制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以不增湿及调制过程中早揭晚盖;中部叶为入棚第3 d加湿一次,入棚时将先入的那一头的膜盖严,另一头完全打开,过2 d又将这一头... 研究了香料烟调制棚内,采用不同增湿方法和不同揭盖调制棚膜通风方法对调制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以不增湿及调制过程中早揭晚盖;中部叶为入棚第3 d加湿一次,入棚时将先入的那一头的膜盖严,另一头完全打开,过2 d又将这一头打开通风,另一头盖严;上部叶是入棚第1 d,第4 d各加湿一次,入棚后实行一头封闭一头早揭晚盖,每3 d换一次调制出的烟叶外观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烟 增湿凋制 烟叶外观 揭盖膜方法 调制过程 烟叶质量 增湿方法 外观质量 部位 通风方法
下载PDF
增湿调制对芳香型香料烟各部位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旭 殷端 +1 位作者 濮瑜 周冀衡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2期54-56,共3页
试验研究了香料烟调制棚内不同增湿方法和不同揭盖调制棚膜的通风方法对调制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宜不增湿,调制过程宜早揭晚盖;中部叶入棚第3天加湿一次,入棚时将先入的那一头的膜盖严,另一头完全打开,过2 d换一次;上部... 试验研究了香料烟调制棚内不同增湿方法和不同揭盖调制棚膜的通风方法对调制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宜不增湿,调制过程宜早揭晚盖;中部叶入棚第3天加湿一次,入棚时将先入的那一头的膜盖严,另一头完全打开,过2 d换一次;上部叶入棚第1天、第4天各加湿一次,入棚后实行一头封闭一头早揭晚盖,3 d换一次,通过此种方法调制出来的烟叶外观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烟 增湿调制 烟叶外观 揭盖膜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