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武汉大暴雨过程的切变涡度及非绝热加热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兵 徐海明 +1 位作者 谭言科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7-718,共12页
文中通过比较 1 998年武汉大暴雨期间相对涡度、切变涡度和纬向切变涡度 (ζs1) ,发现ζs1中心与暴雨中心位置有更好的对应关系 ,其在时序上高空负纬向切变涡度发展要超前强降水出现约 1 d。暴雨发生前高空反气旋性涡度增强 ,且与此同... 文中通过比较 1 998年武汉大暴雨期间相对涡度、切变涡度和纬向切变涡度 (ζs1) ,发现ζs1中心与暴雨中心位置有更好的对应关系 ,其在时序上高空负纬向切变涡度发展要超前强降水出现约 1 d。暴雨发生前高空反气旋性涡度增强 ,且与此同时 ,低层要求有正涡度发展。暴雨发生时段对应着 Q1,Q2 的高值区 ,并具有强上升运动 ,且 Q1,Q2 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视热源中心在 45 0 h Pa,而水汽汇中心主要在 6 0 0 h Pa附近。Q1,Q2 局地变化和平流变化是反位相分布的 ,共同的作用是减小对加热的贡献。Q1中局地变化可省略 ,但 Q2 中局地变化在第2次强降水时段可达 4K/d左右 ,因此不能省略。垂直输送项在 Q1,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大暴雨过程 切变涡度 非绝热加热垂直结构 视热源 水汽汇 武汉市
下载PDF
“99.6”梅雨锋暴雨模拟资料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文 蔡晓军 隆霄 《干旱气象》 2007年第4期5-11,共7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的模拟资料对"99.6"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流动量输送(CMT)和视热源视水汽汇分析。CMT诊断分析表明,水平动量残差在切变低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尺度低涡发生初期对流层低层动量残差...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的模拟资料对"99.6"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流动量输送(CMT)和视热源视水汽汇分析。CMT诊断分析表明,水平动量残差在切变低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尺度低涡发生初期对流层低层动量残差X主要是加速西南气流的北上;在对流层中层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在槽前加速西南暖湿气流北上,非常有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在低涡切变线强烈发展时,850hPa的X方向与发生阶段相反,此时西南气流受到了强烈的减速作用,同时500hPa东亚大槽的前部和后部出现了减速气流的动量残差,槽后冷空气和槽前的暖湿气流都已经受到减速作用,此后低涡切变线逐渐衰减。低涡切变线发展到最强的阶段,强X矢量几乎总是与强烈上升运动区相对应,能量转换E的水平分布表明,大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能量串级过程,但能量主要是从大尺度向次网格尺度转换。200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E的正负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的2侧,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诊断分析显示,强凝结潜热的释放与低涡的发展相伴随,但视热源只与β中尺度系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视水汽汇有和视热源非常相似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MM5V3 CMT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长江流域 洪涝过程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大气热状态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廖胜石 罗建英 +1 位作者 寿绍文 林开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4年7月17—21日华南汛期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暴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汽和凝结潜热。孟加...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4年7月17—21日华南汛期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暴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汽和凝结潜热。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都是这次华南暴雨过程重要的水汽供应源。暴雨区南边界为水汽的主要输入区,北边界为主要输出区,而暴雨区南、东边界的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低层,西边界在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大致相当。在这次降水过程中,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较大值与降水的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视水汽汇和垂直上升运动与降水量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视热源垂直方向上的峰值在400 hPa附近,而视水汽汇呈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在700 hPa和450 hPa附近。垂直平流项均是视热源、视水汽汇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水汽输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胡祖恒 李国平 +1 位作者 官昌贵 王红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9,共14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和暖湿气流为MCS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MCS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暴雨中心集中在TBB冷云区或边缘梯度密集带。在西南低涡发展过程中,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中低层的上升气流和正涡度配合利于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高层的辐散进一步促使MCS的发展。水平涡度平流和涡度垂直输送项的配置影响上升气流和涡旋系统的发展,MCS对西南低涡的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无MCS伴随发展时,对流活动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能力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湿Q矢量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2006年9月4-5日四川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屠妮妮 段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60,共10页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旱灾严重,入秋第一场暴雨过程迅速减弱了川渝地区的高温灾害,同时初步缓解了该地区的旱情,由于雨势强劲亦造成不少地区重大经济损失。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9月4—5日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旱灾严重,入秋第一场暴雨过程迅速减弱了川渝地区的高温灾害,同时初步缓解了该地区的旱情,由于雨势强劲亦造成不少地区重大经济损失。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9月4—5日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低空急流的位置与以往的过程不同,它出现在低压的北侧,加快了北方冷空气和水汽的输送,此外低空急流出现和消失都早于风场辐合区,是低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从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表明本次降水积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偏东北风低空急流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
下载PDF
2011年7月初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屠妮妮 何光碧 高文良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2011年7月初四川中部至东部出现一次持续的强降水过程,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FY-2E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中尺度对流云团,副高西伸带... 2011年7月初四川中部至东部出现一次持续的强降水过程,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FY-2E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中尺度对流云团,副高西伸带来充沛的暖湿气流向川内输送,与北下干冷空气在四川上空汇合,增强大气层结不稳定;雨区上空对流层内有强上升运动且中低层不稳定呈高温高湿状态;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分析显示本次暴雨水汽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区内有TBB大值中心及视热源、视水汽汇大值区;本次降水为对流性降水,水汽凝结加热对大气加热起重要作用,视热源、视水汽汇及垂直螺旋度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强降水出现时螺旋度呈(高空)上负(低空)下正分布,高层负螺旋度的生消与降水有更好的对应关系;雨区上空水汽收支显示南、北两边界是主要水汽来源,且水汽以南北向辐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水汽收支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
下载PDF
一次地中海气旋发展的分析和诊断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新东 丑纪范 程麟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4-282,共9页
本文对1981年1月7—10日一次强烈发展的地中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较稳定的槽后北风气流、Alps山和地中海在气旋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Alps山正交的经向气流和Alps山的共同作用... 本文对1981年1月7—10日一次强烈发展的地中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较稳定的槽后北风气流、Alps山和地中海在气旋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Alps山正交的经向气流和Alps山的共同作用是地中海气旋初生的关键;而地中海冬季热源的作用则是地中海气旋发展的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 气旋 水气 诊断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在不同天气系统下的海气交换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登义 周立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5,共9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气交换在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差异,本文利用TOGA-COAREIOP考察期间实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逐日的网格点资料,对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尺度热量和水汽收支及其他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1)在强对流...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气交换在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差异,本文利用TOGA-COAREIOP考察期间实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逐日的网格点资料,对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尺度热量和水汽收支及其他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1)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下加热率、干燥率、垂直速度、散度等物理量强度达到最大,平稳天气系统下次之;此时大气加热主要是由于凝结降水释放的潜热引起的。(2)在西风爆发过程中加热率和平稳天气过程中的量级相同,但干燥率远小于加热率,且为负值;此时表面感热通量和表面蒸发达到最强(大于凝结降水的加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海气交换 视热源 天气系统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热量和水汽收支分析
10
作者 王爱君 宋晓辉 +2 位作者 田秀霞 王丽英 李菊香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B09期1-5,共5页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7年7月18日河北南部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分析了降水区热量和水汽收支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7年7月18日河北南部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分析了降水区热量和水汽收支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当有强对流发生并伴有强降水时,就会有强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出现,且与强降水区基本对应,对流层上半部的相对冷层为暴雨区上空积云对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