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300
1
作者 张利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9期25-26,共2页
白芍,是一种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补血类药物。其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应用普及,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白芍的药理作用开展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白芍的药用... 白芍,是一种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补血类药物。其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应用普及,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白芍的药理作用开展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白芍的药用成分出发,对它的药理作用以及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推动和促进白芍的药用价值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药用成分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203
2
作者 李乃谦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20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方法:此次研究针对白芍药理作用展开分析,包括抗炎、镇痛、保肝,对神经系统、骨骼肌等的作用。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白芍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其药理作用十分显著。结论:白芍属于中医药学中经常应... 目的: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方法:此次研究针对白芍药理作用展开分析,包括抗炎、镇痛、保肝,对神经系统、骨骼肌等的作用。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白芍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其药理作用十分显著。结论:白芍属于中医药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补血类药物,该药味苦且带有一定的酸性,功效主要表现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随着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很多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均对白芍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的药理作用做了深入研究,应用效果会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太子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3
3
作者 宋叶 林东 +1 位作者 梅全喜 杨德贵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8期1506-1510,共5页
对太子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其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氨基酸类、太子参环肽类、微量元素类、太子参多糖类、太子参皂苷类、脂肪酸类、甾醇类等;药理作用有心肌保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抗应激,降血脂、血糖,肠道... 对太子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其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氨基酸类、太子参环肽类、微量元素类、太子参多糖类、太子参皂苷类、脂肪酸类、甾醇类等;药理作用有心肌保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抗应激,降血脂、血糖,肠道保护作用,肾脏保护作用,镇咳作用等。综述近年来太子参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太子参在医疗、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 研究应用
下载PDF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45
4
作者 张利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10期147-148,共2页
甘草,是一种中医药学当中的常见补气类药用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科的应用普及,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开展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甘... 甘草,是一种中医药学当中的常见补气类药用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科的应用普及,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开展了极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甘草的药用成分出发,对它的药理作用以及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推动和促进甘草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中医学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药用成分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薏苡仁历史应用概况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罗云云 杜伟锋 +4 位作者 康显杰 赵金凯 应泽茜 杨柳 葛卫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66-5673,共8页
薏苡仁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在药食两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目前对薏苡仁的基础研究尚不深入,缺乏本草考证及炮制加工理论的研究,笔者查阅了相关医药古籍,并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学期刊,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薏苡仁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在药食两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目前对薏苡仁的基础研究尚不深入,缺乏本草考证及炮制加工理论的研究,笔者查阅了相关医药古籍,并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学期刊,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对薏苡仁名称、历史概况、种源、产地分布、炮制方法、主要成分、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以期能在薏苡仁药食两用方面得到更加合理地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药食两用 历史应用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真武汤的方证解析与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70
6
作者 毛妍 梁慧慧 +8 位作者 朱俊平 文雯 余格 周逸群 刘瑞连 贺福元 张喜利 刘文龙 黎鹏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7-225,共9页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温阳利水之经典方,由炮附子、生姜、白术、茯苓、芍药5味药组成,现已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伤寒论》中有两条论述真武汤证,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温阳利水之经典方,由炮附子、生姜、白术、茯苓、芍药5味药组成,现已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伤寒论》中有两条论述真武汤证,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16条亦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原文论述其基本病机皆属少阴阳虚水泛,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本文从方药配伍、用法用量及方证解读方面,考证《伤寒论》真武汤证;总结真武汤物质基础研究,为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对近几年来真武汤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发现真武汤具有强心、利尿、降脂、抗氧化、改善肾功能和平衡水液代谢等诸多功效;列举运用真武汤辨治心悸、水肿、咳嗽、腹痛、痰饮、眩晕、消渴、带下等中医病证,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美尼尔氏综合症等西医疾病,阐述真武汤"异病同治"的原理,以期为真武汤及更多的古代经方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武汤 《伤寒论》 方证解析 异病同治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黄连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7
作者 尹丽丽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28期144-145,共2页
黄连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临床用途较广。本文旨在对现代发现的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推动和促进黄连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中医学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黄连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中医发病机制现代研究述要 被引量:62
8
作者 马青 唐民科 孙文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215,共4页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呆病"范畴,由于多发于中风之后,又称为"中风后痴呆"。又因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也被称为"可逆性痴呆"。中医认为其病理基础为肾精亏虚,痰瘀互结,久滞不化,阻滞络脉,酿生浊毒,败坏...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呆病"范畴,由于多发于中风之后,又称为"中风后痴呆"。又因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也被称为"可逆性痴呆"。中医认为其病理基础为肾精亏虚,痰瘀互结,久滞不化,阻滞络脉,酿生浊毒,败坏脑络。研究表明,发病机制中的三大要素肾虚、痰浊、瘀血与现代研究中的神经干细胞再生、炎性反应以及脂质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文章通过论述VD的中医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及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医发病机制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炮制影响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钟凌云 崔美娜 +1 位作者 杨明 龚千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5109-5113,共5页
中药炮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必要,通过炮制后能达到矫正臭味、引药归经、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的效果;中药药性作为中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副作用等。近年来,在现代科技发展影响下,开展了炮制影... 中药炮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必要,通过炮制后能达到矫正臭味、引药归经、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的效果;中药药性作为中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副作用等。近年来,在现代科技发展影响下,开展了炮制影响中药药性的众多研究。该文从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效、生物学效应4个方向对炮制影响药性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探讨炮制影响药性的现代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阐述通过炮制改变药性,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系统研究思路和前沿技术,以使炮制影响药性的本质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 药性 化学成分 药效 生物学效应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0
作者 续畅 钟萌 +5 位作者 马致洁 姜烁 谢俊大 梁丽娟 王晓东 赵奎君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6期629-632,共4页
葛根芩连汤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小檗碱与黄芩苷,其作用机制涵盖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炎、抗肿瘤等多个方面,主要用于急性肠炎、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细菌性痢疾、糖尿病、过敏性紫癜... 葛根芩连汤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小檗碱与黄芩苷,其作用机制涵盖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炎、抗肿瘤等多个方面,主要用于急性肠炎、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细菌性痢疾、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现代研究 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赵迪 任杰 安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9-291,共3页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最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主疏泄 源流追溯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中面临的任务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昌孝 《天津中医药》 CAS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对中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成就作了简要回顾 ,讨论了中药药动学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 ,设计及优选中草药给药方案 ,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 ,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 对中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成就作了简要回顾 ,讨论了中药药动学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 ,设计及优选中草药给药方案 ,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 ,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需要对中药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作定量描述 ,涉及多方面理论和技术 ,是集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和数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 ,这一学科需要上述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合作与努力。中药药动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来自3个方面:基础理论与传统医学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的难度,研究目标物的微量性和质量的可控性 ;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代动力学 药物 药理学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杨蓉 郑虎占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7期44-46,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药煎煮煎药器具、入药顺序、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与温度、煎煮时间与次数等内容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药煎煮法提供了参考,对患者煎煮中药亦有裨益。
关键词 中药 煎煮法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中医脾肺关系及“培土生金”理论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刘燕 张庆祥 刘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6期1146-1149,共4页
通过梳理脾肺二脏的功能与经络关系,阐述培土生金这一治疗方法,并从虚实两方面列举了这一治法的临床应用,从顽固性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与反流性胃炎,肺系淋巴系统与消化系淋巴系统,肺系免疫系统与消化系免疫系统,肺系内分泌系统与消... 通过梳理脾肺二脏的功能与经络关系,阐述培土生金这一治疗方法,并从虚实两方面列举了这一治法的临床应用,从顽固性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与反流性胃炎,肺系淋巴系统与消化系淋巴系统,肺系免疫系统与消化系免疫系统,肺系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肺系炎症性疾病与胃肠菌群系统,以及对脾虚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这6个方面叙述了此治法的现代研究,充分证明了培土生金这一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对治疗肺系及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肺关系 培土生金 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治痿独取阳明”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邵青 邱美榕 吴追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12,共4页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qu...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 古今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溯本寻源与现代研究评述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树民 王秋月 +2 位作者 卢芳 陈平平 孙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5099-5104,共6页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是历代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与归经理论同源发展,对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引经药性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以溯源寻根,固本求新为理念,以引经的...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是历代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与归经理论同源发展,对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引经药性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以溯源寻根,固本求新为理念,以引经的理论起源和现代研究为主线,对引经理论的产生、构建与应用,以及近5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加以解析,以期为引经药的规范化使用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为中药引经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经理论 理论溯源 现代研究 靶向分布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现代研究方法与策略 被引量:26
17
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5 位作者 陈艳琰 乐世俊 史旭芹 董婷霞 詹华强 段金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64-1573,共10页
药对是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其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 药对是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其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本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围绕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与中药组成成分的多样性,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开展了药对的系统研究,形成了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现代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本文通过重点阐述这些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特点,为阐明药对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及优化组方的应用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其他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探索性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配伍效应 功效物质 药物相互作用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现代研究(一)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昌孝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速发展,它将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将是研究中药的有用技术。现介绍一些系统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代谢组学应用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代谢组学 中药 现代研究 药物有效性 药物安全性 配伍规律 药物资源
下载PDF
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 被引量:22
19
作者 梁琦 谢鸣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5-46,共2页
中药药性具有多维性的概念。中药药性多维性是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药性的多维属性是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它们之间存在着和性效异同的离合关系;药性多维性与病证病机多维性相统一。中药药性-功效-病证之间... 中药药性具有多维性的概念。中药药性多维性是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药性的多维属性是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它们之间存在着和性效异同的离合关系;药性多维性与病证病机多维性相统一。中药药性-功效-病证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多维性的认识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药性的现代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多维性 功效 药性本质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中药“九蒸九晒”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严淑婷 樊浩 +5 位作者 李若岚 王丽平 罗文佳 高峰 陈琳 卫培峰 《中国药师》 CAS 2020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文对历代本草中采用九蒸九晒炮制方法的药材进行综述,选取临床上常见的6味中药材进行归纳整理,探究其炮制工艺的变化,并对目前九蒸九晒工艺展开分析及探讨,发掘九蒸九晒在药材炮制过程中对药材的影响。经过九蒸九晒后的中药材,不仅有... 本文对历代本草中采用九蒸九晒炮制方法的药材进行综述,选取临床上常见的6味中药材进行归纳整理,探究其炮制工艺的变化,并对目前九蒸九晒工艺展开分析及探讨,发掘九蒸九晒在药材炮制过程中对药材的影响。经过九蒸九晒后的中药材,不仅有助于干燥,利于储存,还可纠正其偏性,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通过九蒸九晒后的中药材其疗效有所提高,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目前尚缺乏对九蒸九晒加工品以及其辅料的深入研究,也未建立相应的标准,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蒸九晒 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