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可金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126,159,共15页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外交的革命性变革。虚拟外交和网络外交越来越成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交样式。网络外交由于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迅捷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外交成为新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外交的革命性变革。虚拟外交和网络外交越来越成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交样式。网络外交由于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迅捷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外交成为新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根据政府角色差异和信息网络的社会属性区分,网络外交具有虚拟外交、在线网络外交和社交网络外交三种实现形式。其中,虚拟外交是最初级的网络外交,是现代外交的网络版,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现代外交。在线网络外交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外交,委托以非政府组织身份和面貌出现的独立网站和网络公司从事的外交。社会网络外交是迄今为止最发达和最成熟的网络外交。尽管网络外交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但它以其强大的外交动员力和外交效率,推动着现代外交在价值原则、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总体性变革。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外交越来越成为未来最具冲击力的新兴外交形式。中国在外交运行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网络化和虚拟化,这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外交 现代外交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外交起步的艰难——以总理衙门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勇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1-73,共3页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近代外交 艰难
下载PDF
“宗主权”与传统藩属体系的解体——从“宗藩关系”一词的来源谈起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清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章追溯了"宗主权"一词中文翻译的出现过程,指出该词是伴随着日本国际法著述的引入,出现于清末,进而认为中国传统藩属体系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宗主国—属国关系体制不同,后者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强势规则,清朝传统藩属体系在进... 文章追溯了"宗主权"一词中文翻译的出现过程,指出该词是伴随着日本国际法著述的引入,出现于清末,进而认为中国传统藩属体系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宗主国—属国关系体制不同,后者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强势规则,清朝传统藩属体系在进入国际社会时,不得不受其挑战而进行调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清朝对"宗主权"认识迟钝、国力衰弱、列强侵占等因素,无法最终依据当时西方国际法规范对与越南、朝鲜等国的传统藩属关系进行重新确立,而传统藩属体系逐渐被解体。当"宗主权"、"宗主国"等词语进入中文成为固定的术语时,后世学人开始用这些词语重新书写历史,由此产生了"宗藩关系"等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主权 宗主国 藩属体系 宗藩关系 近代外交 越南 朝鲜
原文传递
顾维钧与中国现代外交
4
作者 孙长忠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顾维钧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外交家 ,他主张自主外交、超党派外交和和平外交。分析顾维钧与中国现代外交 ,探讨个人、外交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外交官的事业 ,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 ,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 ,只有国家的强盛 ,才能... 顾维钧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外交家 ,他主张自主外交、超党派外交和和平外交。分析顾维钧与中国现代外交 ,探讨个人、外交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外交官的事业 ,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 ,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 ,只有国家的强盛 ,才能根本改变外交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外交 顾维钧 自主外交 超党派外交 和平外交
下载PDF
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70,共9页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臣无外交” 传统外交 近代外交
下载PDF
从临安开广道的设立看云南的近代外交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元惠 《学术探索》 2004年第3期93-96,共4页
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云南开埠通商,外事日繁。为此云贵总督岑毓英特申请在蒙自设立临安开广道,管辖与越南接壤的临安、开化、广南三府,负责中外通商事务,兼任中法交涉对汛督办,负责办理中越边界商务、界务、会巡捕务及华... 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云南开埠通商,外事日繁。为此云贵总督岑毓英特申请在蒙自设立临安开广道,管辖与越南接壤的临安、开化、广南三府,负责中外通商事务,兼任中法交涉对汛督办,负责办理中越边界商务、界务、会巡捕务及华洋诉讼。从临安开广道的设立和职责及其对外交涉中可见,云南的近代外交是在封建体制内部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安开广道 云贵督抚 近代外交
下载PDF
近五十年来晚清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7
作者 徐文军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近代外交 晚清外交 外交思想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近代外交思想
8
作者 胡慧娥 黄盾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第3期57-63,共7页
魏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士人之一,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魏源立足现实,审时度势,着手收集中外古今史料,编写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史地著作——《海国图志》,并在该书中提... 魏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士人之一,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魏源立足现实,审时度势,着手收集中外古今史料,编写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史地著作——《海国图志》,并在该书中提出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外交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以夷款夷"的经济外交,"博取众长,宽容开放"的文化外交以及"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外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国图志》 魏源 近代外交 思想
下载PDF
晚清条约外交的现代性
9
作者 宋凡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14,共6页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南北洋通商大臣,从使领制度到外务部,在制度变迁的同时国人对近代外交的制度、规则和理念持续而理性地思考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属体制 瓦解 近代外交
下载PDF
湖湘文化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
10
作者 平英志 袁咏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26-30,37,共6页
在湖湘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宋教仁,无论是民主宪政思想,还是外交思想,都带有浓厚的湖湘文化因子,湖湘文化是宋教仁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其外交思想的精髓——务实、爱国、尚争,正是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风、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尚争思... 在湖湘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宋教仁,无论是民主宪政思想,还是外交思想,都带有浓厚的湖湘文化因子,湖湘文化是宋教仁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其外交思想的精髓——务实、爱国、尚争,正是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风、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尚争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宋教仁 近代外交
下载PDF
神光寺事件背后推力探析
11
作者 谭婧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3-77,共5页
神光寺事件表面上只是传教士居住地抉择的争端,实质上却牵涉到福州士绅与以徐继畬为代表的地方官府之间、咸丰皇帝与英国之间的角力,使其成为继《江宁条约》签订后,一宗重要的中外交涉事件。事件中,各方角力的过程和结果,从某种角度而言... 神光寺事件表面上只是传教士居住地抉择的争端,实质上却牵涉到福州士绅与以徐继畬为代表的地方官府之间、咸丰皇帝与英国之间的角力,使其成为继《江宁条约》签订后,一宗重要的中外交涉事件。事件中,各方角力的过程和结果,从某种角度而言,正好反映出近代外交理念与传统"夷夏之辨"间的交锋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光寺事件 近代外交 夷夏之辨
下载PDF
论奕訢的外交思想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廷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101,共8页
奕对近代外交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实绩 ,但他的意识却未能突破古代“夷夏大防” ,以及在“战抚”之间、“臣夷”与“羁縻”之间选择的思想体系。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不自觉的开创者。
关键词 奕Xin 中国近代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清末民初外交制度的嬗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红林 高艳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被纳入...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国际秩序。与此同时,外交制度的变革还带来各种积极的历史影响。它不但使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一步步合乎国际惯例,而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务部 近代外交制度 晚清 北京政府
原文传递
郭嵩焘的近代外交意识
14
作者 董丽燕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4期41-44,共4页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化外交的转型时期,以其独特和前瞻眼光来看待中外关系。其外交思想中的近代意识表现为对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及创办近代外交机制的努力...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化外交的转型时期,以其独特和前瞻眼光来看待中外关系。其外交思想中的近代意识表现为对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及创办近代外交机制的努力等内容。郭嵩焘的近代外交意识,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近代外交意识 夷夏观 外交礼仪 外交机制
下载PDF
试论洋务运动时期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与和平外交策
15
作者 于海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6-61,共6页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启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中西文化观 世界近代化 中国近代外交 和平外交策
下载PDF
晚清中韩关系走向近代外交的历程
16
作者 李晓光 陶常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2-45,共4页
中朝传统的宗藩关系随着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尽管朝鲜的"独立自主"是短暂的,但中韩关系还是开始了向近代外交的迈进。这一变化,从清政府驻韩使节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印证。
关键词 晚清 驻韩使节 中韩近代外交 正常化
下载PDF
论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艳房 屈瑞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3,共4页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外交 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