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7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被引量:64
1
作者 周谷平 陶炳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1,共7页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比较同期中西方大学校训在大学理念追求方面的异同,阐释其原因,从而为当代大学校训的形塑和大学精神的张扬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训 大学理念 近代中国 追求 办学理念 表征形式 人才培养 符号表示 共同特征 教育理念 大学精神 稳定性 继承性 个性化 融合性 中西方 历史
原文传递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被引量:42
2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9,共15页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主导、以公产为基础,由各种公共会社构成的公领域,在国家步步进逼下被迫淡出。造成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很多过去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落到国家头上了。在国家和社会各自及相互的转变中,国民也面临着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不能不重新定位其与国家、社会的相应关系。这一仍在进行中的变化进程,也明显受到"国进民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国进民退 国家 社会 民间 公领域 国民
下载PDF
口岸、铁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梁若冰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8-191,共14页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口岸与铁路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准实验方法量化考察了口岸与铁路对工业企业建立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Jia(2014)的口岸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发现铁路进一步强化了口岸的作用,而且上述结论在考虑选...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口岸与铁路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准实验方法量化考察了口岸与铁路对工业企业建立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Jia(2014)的口岸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发现铁路进一步强化了口岸的作用,而且上述结论在考虑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偏误的情况下仍然稳健。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口岸与铁路促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发现初始阶段主要是口岸对外资工业的影响,后期则是铁路与口岸同时影响外资与民营工业,但口岸和铁路并未显著促进工业部门形成产业链。最后,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与国内粮价数据,进一步发现口岸与铁路推动近代工业化的途径分别是促进国际贸易与整合国内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岸 铁路 中国 近代工业化 准实验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 被引量:23
4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国近代行会制度完全为同业公会制度所取代经历了约 90余年时间。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 ,行会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 ,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与新兴工商业的发展对行业组织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 ,传统行会开始了内在性变... 中国近代行会制度完全为同业公会制度所取代经历了约 90余年时间。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 ,行会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 ,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与新兴工商业的发展对行业组织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 ,传统行会开始了内在性变迁 ,组织缓慢趋新 ,功能逐渐转变 ,形成一种较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内在性的变迁在行业上与地区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同时 ,要使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权威性 ,还必须得到国家的法律支持 ,使其成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晚清至民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及其配套措施 ,提供了行会变迁的制度供给系统 ,加之商会的推波助澜、西方同业公会的示范效应 ,从外部促成行会的最终转型。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是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产物、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内在性变迁两种方式交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行会 同业公会 制度变迁
下载PDF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被引量:13
5
作者 蔡勤禹 李元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90-97,共8页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近代 社会救济思想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 被引量:28
6
作者 桑兵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28,共24页
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 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创新的前提是温故,首先要掌握史学的基本与大体,超越中西新旧,避免盲人摸象,防止以偏为新,才不至于欲辟蹊径而蹈覆辙,甚至南辕北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近代中国 通史
下载PDF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武术的进步 被引量:23
7
作者 谭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清朝代中叶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此期间 ,中国武术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和村社组织的破坏 ,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主导 ;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 。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生活方式 武术
下载PDF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被引量:26
8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近年在中国颇流行 ,但不少接受者像李大钊所说 ,待之如“通货” ,虽不断流通传播 ,却很少认真审视作者之原意 ,以至于其“形象”有些模糊失真。那一取向本是针对西方 (特别是美国 )的中国研究 ,不一定特别适合于...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近年在中国颇流行 ,但不少接受者像李大钊所说 ,待之如“通货” ,虽不断流通传播 ,却很少认真审视作者之原意 ,以至于其“形象”有些模糊失真。那一取向本是针对西方 (特别是美国 )的中国研究 ,不一定特别适合于中国大陆的“学情”。至少中国学界对近代史的研究 ,向来注重本国内容而忽视“冲击”中国的外国因素。针对中国大陆多数近代史学人的实际 ,或不如提倡去揭示或发现“在中国发生的历史” ,即从提问层面关注特定时段里“在中国之人 (包括在华外国人 )”的所思所虑所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中国研究 地方性知识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 被引量:17
9
作者 蔡立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3,123,共8页
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实现跨部门信息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 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实现跨部门信息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办公自动化开始,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运用实践验证的逻辑对这段时间里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电子政务 发展走向
下载PDF
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中心 被引量:27
10
作者 戴一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4-141,共8页
公园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 公园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重功能及其象征意义。这些成果既显示至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也显示了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一是对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研究;二是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倡议者和设计者;三是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城市公园 研究路径
下载PDF
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0-117,共8页
在建国以前,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成果极为有限。至五六十年代,厂史著作虽然数量大增,但研究者过分注重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制约了对企业经营运作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文革"之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 在建国以前,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成果极为有限。至五六十年代,厂史著作虽然数量大增,但研究者过分注重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制约了对企业经营运作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文革"之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受到重视,并于洋务企业、商办企业、金融企业、行业史、中国近代实业家、外国在华企业等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既有论著普遍着力于企业的经营史分析,而对企业制度建设关注不多,须加以改进,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公司制度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应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企业史 论著 企业制度
下载PDF
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12
作者 苏全有 李风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7-89,共3页
从1994年以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外国的关系、地方邮政及邮政近代化等三个方面。但从总体上讲,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邮政史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建构“全球中国”话语体系 被引量:23
13
作者 贾文山 刘长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本文综合利用文献资料分析、二手资料分析与历史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梳理"全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历程。从历时性视角回溯"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与国际话语体系建构过程;聚焦于共时性维度... 本文综合利用文献资料分析、二手资料分析与历史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梳理"全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历程。从历时性视角回溯"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与国际话语体系建构过程;聚焦于共时性维度,从顶层政治话语和舆论回应的角度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即"全球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在理论层面描绘出"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三个国际话语体系维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勾勒出"全球中国"话语体系的轮廓,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国际话语体系 古代中国 现代中国 全球中国 舆论博弈 国家形象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谷平 应方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共9页
在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 ,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 在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 ,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 ,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制度 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
下载PDF
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学论纲 被引量:23
15
作者 郝宇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1,共17页
十八大以来,鉴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和谐等问题,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时不我待,因此,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国情和... 十八大以来,鉴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和谐等问题,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时不我待,因此,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过程、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等方面进行学理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主体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客体是以基层社会公共事务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过程是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政治整合;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结构是以柔性方式为运行逻辑的基层政权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功能是以实现再组织化为目标的社会建设。与此同时,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过程、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当注意的方面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政治学论纲 政治议题 当今中国
下载PDF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8-75,共8页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古代的巫、医、百戏实为江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江湖文化有所增...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古代的巫、医、百戏实为江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江湖文化有所增益变化,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江湖人物,谓之"三教九流",江湖行当,称作"五花八门",江湖社会包含了诸多独特的文化内容。延续至近代的江湖文化具有流动性、欺骗性、秘密性、一定的反社会性等特征。以"近代江湖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具有拓展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以及为当今社会治理江湖问题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文化 边缘文化 隐性社会 近代中国
下载PDF
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4-70,共7页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建国后 ,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 ,为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六十年代 ,国内区域史论著以乡土教材为主。八十年代以后 ,这一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 ,无论在省区研究还...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建国后 ,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 ,为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六十年代 ,国内区域史论著以乡土教材为主。八十年代以后 ,这一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 ,无论在省区研究还是城市研究方面 ,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亦存在研究对象在区位、范围、专题方面的失衡和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等局限 ,必须加以改进 ,方有利于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史 近代中国 研究
下载PDF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肖朗 陈家顺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23,共5页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康德的“完人”教育思想和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并结合...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康德的“完人”教育思想和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针对教育的现状而提出的。考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有助于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贤江 近代中国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 全人生指导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东北移民历史动因探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乐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期间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是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期间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是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仍,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拥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东北 华北 移民动因
下载PDF
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论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戴鞍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9,共9页
本文重点论析了以往较少论及的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的通商口岸及其与所在地区的互动关系,指出近代中国东西部的商埠及其货物流通和商贸交易呈现很大差异,受各种因素制约,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一直未有很大起色,对... 本文重点论析了以往较少论及的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的通商口岸及其与所在地区的互动关系,指出近代中国东西部的商埠及其货物流通和商贸交易呈现很大差异,受各种因素制约,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一直未有很大起色,对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也难有如东部口岸那般较明显的促进和带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西部 通商口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