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221-8230,共10页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30种乔木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幼树、中树和成树)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比较了2种分形维数与5种种群结构参数和4种格局强度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0种树种中,除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和油柿(Diospyros oleifera)外,其余28种乔木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这种普遍的聚集性与喀斯特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和种子扩散限制密切相关;(2)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值介于0.589-1.870,D_i值介于0.498-1.711。分形维数值越大,表征种群对空间环境的占据利用能力越强,个体空间聚集强度越强,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则表明其对环境的占据能力弱,个体聚集程度越低,往往处于伴生地位;(3)从幼树、中树到成树阶段,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和D_i平均值呈极显著的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种内和种间的密度制约性死亡效应有关,导致种群随年龄的增加其聚集度和空间占据能力逐渐减弱;(4)相关分析表明,30种树种的种群多度和重要值与D_b和D_i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种群多度和重要值的变化与种群空间占据能力和聚集程度存在密切关系。4种格局强度指数中,除聚块性指数外,其余3种指数与D_b和D_i值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D_b和D_i值可以用于表征种群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格局强度指数和分形维数准确量化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结果有助于揭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潜在维持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空间分布格局 分形维数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1996—2012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群落动态 被引量:23
2
作者 游诗雪 张超 +3 位作者 库伟鹏 朱弘 赵明水 余树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共9页
【目的】开展群落动态变化长期研究,为森林保护、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6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对每木进行编号、挂牌,调查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及位置坐标等信息。2... 【目的】开展群落动态变化长期研究,为森林保护、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6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对每木进行编号、挂牌,调查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及位置坐标等信息。2012年进行复测,比较分析16年来乔木层胸径≥10 cm树种的群落动态变化。【结果】群落中常绿和落叶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从1996年54.97%和45.03%变为2012年的62.81%和37.19%;群落科、属、种组成从1996年24科34属40种变为2012年29科40属48种,16年来,树种退出3科5属6种,新增8科11属14种,其中,退出的偶见种(总株数1~3)占66.67%,新增的偶见种占92.86%;群落总株数从553株增加至597株,累计死亡191株,累计更新235株;群落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从1996年的40,0.72,3.98和1.03变为2012年的48,0.88,3.88和1.05;群落中1996年和2012年小径级(DBH<20 cm)的个体数量分别占49.55%和55.11%,死亡率25.73%,中径级(20 cm≤DBH<60 cm)分别占47.92%和42.88%,死亡率22.89%,大径级(DBH≥60 cm)分别占2.53%和2.01%,死亡率7.69%,径级结构总体变化不大,均呈倒"J"型;群落平均树高由1996年11.47 m下降为2012年9.47m,树高>10 m个体比例由50.27%降为36.01%,总体树高频度呈正态分布。【结论】16年来该群落仍保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外貌,但常绿树种株数占比有明显增加趋势,落叶树种株数占比有明显减少趋势;群落优势种除交让木株数和重要值显著增加,其他树种变化不明显;但群落中偶见种进入和退出变化很剧烈,达原群落树种总数50%,偶见种是引起群落乔木层物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群落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增加明显的主要原因;中小径级个体间竞争剧烈,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层 群落结构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动态变化
下载PDF
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叶功能性状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阿辉 王根绪 +3 位作者 罗辑 杨阳 冉飞 杨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99-2605,共7页
以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重(LDW)、碳(C)、氮(N)、磷(P)含量、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叶属性特征,阐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物种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各种性状之间的相关关... 以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重(LDW)、碳(C)、氮(N)、磷(P)含量、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叶属性特征,阐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物种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各种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主要树种叶片的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该群落中主要树种共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含量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LA与N含量、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δ13C、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P相关性不显著;叶片δ13C与C∶N相关性不显著;SLA较高的叶片具有较高的叶片N含量,较低的叶C含量、氮素利用效率(N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的WUE和NUE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未采用水氮耦合的权衡机制以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孑遗植物康定木兰(Indigofera souliei)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均采用异于非孑遗物种的养分利用策略,形成生态位的分化而共存于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比叶面积 水分利用效率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原文传递
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贺忠权 刘长成 +1 位作者 蔡先立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0-680,共11页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查数据,对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典型植被主要是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鼠刺属(Itea)、柯属(Lithocarpus)、润楠属(Machilus)、樟属(Cinnamomum)等属的常绿树种与化香树属(Platycarya)、鹅耳枥属(Carpinus)、朴属(Celtis)、栎属(Quercus)等属的落叶树种构成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根据86个样方的数据统计,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85种,隶属124科318属;其中蕨类植物65种,隶属11科27属;被子植物520种,隶属113科291属。由于生境的高度异质性,群落物种组成复杂、类型多样。基于物种优势度原则,将该区域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进一步划分为11个群系组、44个群系、83个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黔中高原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结构 植被分类
原文传递
鄂西南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强 艾训儒 +2 位作者 姚兰 朱江 彭宗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1-1069,共9页
基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6 hm^2监测样地多度数据,通过累计经验分布曲线(ECDF)表征该样地内不同生活型功能群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并采用6种模型对各功能群不同取样尺度物种等级-多度曲线进行拟合并检验其拟合效果,分析多度格局与模型... 基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6 hm^2监测样地多度数据,通过累计经验分布曲线(ECDF)表征该样地内不同生活型功能群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并采用6种模型对各功能群不同取样尺度物种等级-多度曲线进行拟合并检验其拟合效果,分析多度格局与模型拟合在不同尺度间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各尺度下落叶种比常绿种的物种数多,物种多样性指数更大,但个体数相对较少;不同功能群稀有种比例排序为:落叶种<所有种<常绿种。(2)6种模型中的断棍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中大尺度(50 m×50 m、100 m×100 m)上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能接受的模型较少,除大尺度的常绿树种外,拟合最优模型均为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大尺度的常绿树种拟合最优模型为中性模型;小尺度上(20 m×20 m)常绿树种的最优模型为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落叶树种最优模型为生态位优先模型,所有树种在小尺度最优模型为Zipf-Mandelbrot模型。研究认为,随着尺度逐渐扩大,中性过程较生态位过程对物种-多度格局的解释力度更大,落叶树种物种多度格局的形成机制较常绿树种更接近于样地所有树种物种-多度格局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 生态过程 模型拟合 取样尺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斯 艾训儒 +3 位作者 姚兰 林勇 黄伟 陈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467-474,共8页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为研究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结构和动态,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作者依托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木林子自然保...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为研究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结构和动态,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作者依托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开展了植物群落调查,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恢复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株分别有148种6 970株、176种4533株和149种4048株,隶属于14科23属、19科26属和16科25属;从整体上看,3个恢复群落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的物种丰富度随垂直层自上而下呈现"单峰型",个体多度随垂直层降低而增加,平均树高分别为5.94、5.21和4.61m;群落物种丰富度整体上均随径级增大而下降,个体多度均呈倒"J"型分布,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平均胸径分别为4.18、4.35和4.48 cm.总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数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群落整体上正处于演替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 自然恢复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下载PDF
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鹏举 陈浒 +3 位作者 周政 林丹丹 巫仁霞 朱佳运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695,共9页
为了查明梵净山沿海拔梯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及海拔差异,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土壤螨类进行调查,获土壤螨类2 100只,隶属4亚目55科101属。采用属数和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甲螨群落... 为了查明梵净山沿海拔梯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及海拔差异,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土壤螨类进行调查,获土壤螨类2 100只,隶属4亚目55科101属。采用属数和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甲螨群落MGP和捕食性螨类MI等指数对螨类群落结构的分析显示,Vilhenabates和Setoxylobates是该林带的主要类群,螨类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性。随海拔上升,螨类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基本呈减少的趋势。土壤螨类群落优势度表现为1 300 m>1 900 m>1 500 m>1 700 m,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表现为1 700 m>1 900 m>1 500 m>1 300 m,方差分析表明海拔差异对螨类优势度具有显著影响,对多样性和均匀性影响很小。甲螨群落结构以O型为主;中气门螨类群落以K-选择类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海拔梯度
下载PDF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被引量:45
8
作者 刘蕾 申国珍 +3 位作者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42-2149,共8页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亚高山针叶林 凋落物现存量 养分归还
下载PDF
神农架主要森林土壤CH_4、CO_2和N_2O排放对降水减少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菊花 申国珍 +5 位作者 徐文婷 赵常明 苏磊 王杨 谢宗强 张秋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397-6408,共12页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和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吸收CH_4通量为(-36.79±13.99)μg Cm^(-2)h^(-1),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的CH_4吸收通量,其吸收通量分别为(-14.10±3.38)μg Cm^(-2)h^(-1)和(-7.75±2.80)μg Cm^(-2)h^(-1)。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07.03±12.11)μg Cm^(-2)h^(-1)和(80.82±10.29)μg Cm^(-2)h^(-1),显著大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1.27±10.59)μg Cm^(-2)h^(-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N_2O排放通量为(8.88±6.75)μg Nm^(-2)h^(-1),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5.93±2.79)μg Nm^(-2)h^(-1)和马尾松人工林(1.64±1.02)μg Nm^(-2)h^(-1)。分析3种森林土壤CH_4吸收量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CH_4吸收通量与其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其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空气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而马尾松林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湿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降水减半后,减少降水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杉木林土壤CH_4吸收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杉木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马尾松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明显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N_2O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模拟降水减少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马尾松林 杉木林 CO2 CH4和N2O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