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碳酸盐的DSC测量与比热容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任楠 王涛 +1 位作者 吴玉庭 马重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97-202,共6页
混合熔盐由于具备大热容量、低成本、低蒸气压、低黏度、宽使用温度范围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公认的颇具潜力的传热蓄热介质。为了满足太阳能高温传热蓄热的要求,本文按照不同混合比例配制了36种三元混合碳酸盐(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钠)。采... 混合熔盐由于具备大热容量、低成本、低蒸气压、低黏度、宽使用温度范围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公认的颇具潜力的传热蓄热介质。为了满足太阳能高温传热蓄热的要求,本文按照不同混合比例配制了36种三元混合碳酸盐(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钠)。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法测量了混合熔盐的熔点、分解温度和比热容,并拟合了比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合碳酸盐的熔点基本保持在400℃左右,分解温度在800~850℃范围内,部分熔盐的分解温度高达900℃;测量时应注意熔盐在冷却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组分偏析的现象;多数混合熔盐的比热容与温度的四次多项式拟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酸盐 传热蓄热 熔点 比热容
下载PDF
碳酸盐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桑丽霞 李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29-135,共7页
以二元碳酸盐(Li_2CO_3-K_2CO_3,BC,62:38,摩尔比)和三元碳酸盐(K_2CO_3-Li_2CO_3-Na_2CO_3,TC,1:2:1,摩尔比)为相变材料,以氧化镁为基体材料,通过混合烧结法制备陶瓷基复合蓄热材料。二元碳酸盐复合材料(BCC)和三元碳酸盐复合材料(TCC... 以二元碳酸盐(Li_2CO_3-K_2CO_3,BC,62:38,摩尔比)和三元碳酸盐(K_2CO_3-Li_2CO_3-Na_2CO_3,TC,1:2:1,摩尔比)为相变材料,以氧化镁为基体材料,通过混合烧结法制备陶瓷基复合蓄热材料。二元碳酸盐复合材料(BCC)和三元碳酸盐复合材料(TCC)的熔点与相应混合碳酸盐的熔点相近,分别为465.1℃和386.4℃,并在其最高使用温度(800℃)范围内维持较高的比热容;且复合材料的潜热值均大于150.0 J/g。基于XRD和SEM的表征分析,两种复合蓄热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且基体材料能很好地混合支撑相变材料。两种复合材料分别进行50次热循环,其热物性参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酸盐 制备 相变 复合材料 潜热 熔点
下载PDF
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熊鹰 伍坤宇 +7 位作者 谭秀成 张永庶 杨勃 任灵 刘灵 刘耘 乔艳萍 王小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5-868,共14页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的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的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的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在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的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的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的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的趋势。各类储集层的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一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的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活性位点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植娟 《云南化工》 CAS 2019年第7期125-126,129,共3页
为了找出比较优异的非铂电极材料,并分析得出其最佳活性位点,分别从氮掺杂碳和碳载过渡金属氮材料催化剂在阴极催化的两个方向进行了探究。现如今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可以检测出吡啶型氮、吡咯型氮和石墨型氮三种主要的氮掺杂... 为了找出比较优异的非铂电极材料,并分析得出其最佳活性位点,分别从氮掺杂碳和碳载过渡金属氮材料催化剂在阴极催化的两个方向进行了探究。现如今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可以检测出吡啶型氮、吡咯型氮和石墨型氮三种主要的氮掺杂活性位点。氮掺杂碳(G-N),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以及氮掺杂石墨烯-氮掺杂碳纳米管(N-GO1@CNTs2)三种典型的氮掺杂碳材料进行分析。由此可见碳载过渡金属氮催化剂材料的催化活性位点很有可能主要是氮化金属化合物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氮掺杂碳 活性位点 碳载过渡金属
下载PDF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隔夹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洪强 齐明明 孙福亭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3期80-85,共6页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大型混积型碳酸盐岩油藏,发育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硬石膏等多种岩性,储层复杂、非均质性强,存在多种类型的隔夹层。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及特征展开综合分析,识别出了...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大型混积型碳酸盐岩油藏,发育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硬石膏等多种岩性,储层复杂、非均质性强,存在多种类型的隔夹层。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及特征展开综合分析,识别出了泥岩、硬膏岩和泥-微晶碳酸盐岩3类隔夹层。泥岩和硬石膏致密无孔隙、基本不具有渗流能力,对流体流动可以起到阻挡作用;泥-微晶碳酸盐岩属于细粒碳酸盐岩沉积,孔隙度低,但一般裂缝较发育,具有一定渗流能力,不能对流体起到有效的隔挡作用。硬石膏主要在油田中部及北部A段发育,其对油田北部储层纵向连通起到一定隔挡作用,导致纵向压力衰竭不一致。泥岩主要在C段顶部、B4和B1层发育,平面上主要在油田南部较发育。C段顶部发育一套厚度较大、稳定分布的泥岩隔层,将C段和上部B段及A段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油水系统,并有效阻挡了C段水层锥进到B段;B4和B1层泥岩较发育,但由于油田南部区域断层和裂缝较发育,导致泥岩隔夹层未能起到有效隔挡作用。搞清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布及是否起隔挡作用,对A油田各区域各小层有效动用开发、见水规律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型碳酸盐岩 隔夹层 伊拉克A油田
下载PDF
1Cr13不锈钢三元混合碳酸盐中的腐蚀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曹畅 来涛 王艳 《广州化工》 CAS 2015年第21期107-109,共3页
通过分析1Cr13不锈钢在750℃Li-Na-K三种混合碳酸熔融盐中的腐蚀动力学曲线和热腐蚀后的形貌和物相组成,讨论了1Cr13不锈钢在这三种熔盐中的腐蚀机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组成的Li-Na-K碳酸盐熔盐体系对不锈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分析1Cr13不锈钢在750℃Li-Na-K三种混合碳酸熔融盐中的腐蚀动力学曲线和热腐蚀后的形貌和物相组成,讨论了1Cr13不锈钢在这三种熔盐中的腐蚀机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组成的Li-Na-K碳酸盐熔盐体系对不锈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Li2CO3能够减缓腐蚀,阻止腐蚀的进一步进行,具有保护性,减缓表面裂纹出现的可能性;而K2CO3能够增大氧化膜的溶解性,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3不锈钢 混合碳酸盐 腐蚀机理 不锈钢腐蚀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碳酸盐与硅质碎屑的混积相与混积机理 被引量:40
7
作者 李祥辉 刘文均 郑荣才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3期1-10,共10页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研究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献屈指可数。扬子西缘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发育了这类良好的混合沉积。作者根据实际材料,首次从这一思路出发,识别出该区泥盆纪Emsian期到Givetian早期的混积相四...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研究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献屈指可数。扬子西缘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发育了这类良好的混合沉积。作者根据实际材料,首次从这一思路出发,识别出该区泥盆纪Emsian期到Givetian早期的混积相四种,混积亚相约14种,阐明了其优势混积作用;根据混积作用特征、沉积背景关系,划分出两大混积类型,即泥质背景下的混积Ⅰ型和砂灰质背景下的混积Ⅱ型;对混积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不同级次的混积层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碳酸盐 硅质碎屑 混积相 岩石混合
下载PDF
混合稀土碳酸盐晶型沉淀的制备 被引量:16
8
作者 柳松 马荣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31-334,共4页
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了三种混合稀土碳酸盐晶型沉淀。研究了搅拌、[NH4HCO3]/[REO]比、温度、稀土配分、稀土离子浓度和晶种对沉淀过程的影响,发现前四种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对于轻稀土型,形成晶型碳酸盐的最佳工艺... 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了三种混合稀土碳酸盐晶型沉淀。研究了搅拌、[NH4HCO3]/[REO]比、温度、稀土配分、稀土离子浓度和晶种对沉淀过程的影响,发现前四种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对于轻稀土型,形成晶型碳酸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0~80℃,[NH4HCO3]/[REO]比3.3~4.0,搅拌0.25~4.0h;对于中钇富铕型,温度20~60℃,[NH4HCO3]/[REO]比3.4~3.6,搅拌1.0~3.0h;对于重稀土型,温度10~70℃,[NH4HCO3]/[REO]比3.4~3.8,搅拌0.5~3.0h。轻稀土型和中钇富铕型的晶体结构与镧石型稀土碳酸盐相近,重稀土型则与水菱钇石型稀土碳酸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稀土碳酸盐 晶型沉淀 晶体结构 稀土矿
下载PDF
3种单一及其混合碳源的生物反硝化脱氮效能 被引量:17
9
作者 胡小宇 朱静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1,共5页
分别以乙酸钠、乙醇、葡萄糖及其两两混合物作为外碳源,对生活废水进行生物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系统均出现了NO2^--N的短时间积累,与单一碳源系统相比,对应混合碳源系统NO2^--N最大积累量较低。从培养初始至120 min时,随培养... 分别以乙酸钠、乙醇、葡萄糖及其两两混合物作为外碳源,对生活废水进行生物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系统均出现了NO2^--N的短时间积累,与单一碳源系统相比,对应混合碳源系统NO2^--N最大积累量较低。从培养初始至120 min时,随培养时间增加,单一和混合碳源系统中NO3^--N含量均大幅降低,乙酸钠、乙醇、葡萄糖、乙酸钠+乙醇、乙醇+葡萄糖、乙酸钠+葡萄糖系统的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6.9、5.1、4.3、7.2、5.7、6.0 mg/(g·h),至120 min时,各系统NO3^--N去除率分别为100%、77.8%、64.8%、100%、78.4%、85.1%。乙酸钠、乙酸钠+乙醇、乙酸钠+葡萄糖系统NO3^--N去除率分别在120、120、210 min时达到100%。从脱氮效果、碳源成本、环境风险角度,乙酸钠+.葡萄糖更适合作为工程应用上的外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碳源 混合碳源 缺氧 反硝化脱氮
下载PDF
生物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混合碳源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沈志红 张增强 +3 位作者 王豫琪 王珍 陈园 魏素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应体系比单独添加锯末或乙醇反应体系的脱氮效果好;碳氮比(C/N)为40的混合碳源用量有利于硝酸盐的去除;添加0.5%(乙醇占总碳源量的百分比)的乙醇对以锯末为碳源的反应体系的硝酸盐去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 反硝化 混合碳源 麦秸 锯末 乙醇
原文传递
湖南寒武系第三统混积岩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薇 牟传龙 +5 位作者 周恳恳 王瑞华 葛祥英 徐鹏辉 郑斌嵩 谭志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1-896,共16页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第三统 混积岩 混积层系 沉积环境 碳酸盐台地演化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芳 杨凤林 +3 位作者 张兴文 张捍民 刘毅慧 周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49,81,共4页
在内循环气升式间歇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污泥负荷率和碳源特性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以蔗糖为碳源时,反应器在较低的曝气量下生长有大量的丝状真菌,而在较高的曝气量下有利于污泥形成表面光滑的颗粒,但... 在内循环气升式间歇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污泥负荷率和碳源特性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以蔗糖为碳源时,反应器在较低的曝气量下生长有大量的丝状真菌,而在较高的曝气量下有利于污泥形成表面光滑的颗粒,但当污泥负荷过低时,光滑的颗粒污泥表面开始迅速生长丝状真菌而导致颗粒污泥不稳定。试验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物质形成好氧颗粒污泥速率快,但其操作条件难控制,容易引起丝状真菌的大量生长;以乙酸钠为碳源物质,形成颗粒污泥速度慢,污泥颗粒化程度不高;而以蔗糖与乙酸钠为混合型碳源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证明了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光滑,没有丝状菌的存在,并且颗粒污泥易于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污泥颗粒化 曝气量 污泥负荷率 混合碳源 污泥稳定性
下载PDF
混合碳源流加对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志浩 张东旭 +2 位作者 李江华 堵国成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55-1961,共7页
为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PGL)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诱导期采用多种碳源与甲醇混合添加的模式。实验结果发现:甘油、山梨醇、乳酸与甲醇的混合添加均可以提高PGL的产量,其中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流加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通过... 为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PGL)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诱导期采用多种碳源与甲醇混合添加的模式。实验结果发现:甘油、山梨醇、乳酸与甲醇的混合添加均可以提高PGL的产量,其中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流加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双碳源混合流加可以提高细胞活力,增强醇氧化酶活力,提高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效率。当山梨醇的流速为3.6g/(h·L)时,PGL酶活可达1593U/mL,生产强度为16.7U/(mL·h),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4.6%和45.2%,实现了碱性果胶酶的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毕赤酵母 碱性果胶酶 混合碳源 流加策略 细胞存活率 醇氧化酶(AOX)
原文传递
新型掺杂石墨及其SiC涂层材料真空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小明 陈俊凌 +3 位作者 辜学茂 罗南昌 李生发 李建刚 《真空电子技术》 2002年第1期8-12,共5页
将为HT 7U装置第一壁研制的一种新型掺杂石墨及其SiC厚膜梯度涂层材料放在自行设计的一种真空性能评价装置的样品室 ,通过程序升温和控温 ,出气率实验分别在室温、30 0℃和 35 0℃ 3种温度下进行。通过真空计和四极质谱仪分别对样品室... 将为HT 7U装置第一壁研制的一种新型掺杂石墨及其SiC厚膜梯度涂层材料放在自行设计的一种真空性能评价装置的样品室 ,通过程序升温和控温 ,出气率实验分别在室温、30 0℃和 35 0℃ 3种温度下进行。通过真空计和四极质谱仪分别对样品室和主真空室的全压、分压和出气成分进行监测 ,在获得被测试材料的出气率和出气成分等真空性能参数后 ,认为该种新材料的真空性能适于今后HT 7U装置的使用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涂层材料 掺杂石墨材料 受控热核聚变 聚变装置 HT-7U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
下载PDF
配碳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无粘结剂纳米WC硬质合金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国珍 王澈 +2 位作者 张久兴 周美玲 钟涛兴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研究了配碳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无粘结剂纳米WC硬质合金的烧结行为、相组成、致密度、硬度及晶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纳米WC粉直接烧结,样品的晶粒度为300~400nm,致密度及硬度均较高,但主相变为缺碳相WC1-x和W2C;配碳量为0.05%... 研究了配碳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无粘结剂纳米WC硬质合金的烧结行为、相组成、致密度、硬度及晶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纳米WC粉直接烧结,样品的晶粒度为300~400nm,致密度及硬度均较高,但主相变为缺碳相WC1-x和W2C;配碳量为0.05%~0.25%时,样品中有少量缺碳相;配碳量为0.40%时,可以正确成相;配碳量为0.50%时,则出现游离碳;粉末配碳球磨后,因烧结过程提前到较低温度下完成,1800℃烧结时晶粒急剧长大且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配碳量 纳米硬质合金 无粘结剂硬质合金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与勘探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永进 郑剑锋 +4 位作者 刘玲利 冯光 吴凤 闫磊 张天付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柯探1井和轮探1井相继在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突破了整体富泥的传统层系评价定位,但目前对吾松格尔组岩相古地理研究几乎为空白,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评价与预测。综合利用阿克苏地区露头资料、录井岩屑、C/O... 塔里木盆地柯探1井和轮探1井相继在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突破了整体富泥的传统层系评价定位,但目前对吾松格尔组岩相古地理研究几乎为空白,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评价与预测。综合利用阿克苏地区露头资料、录井岩屑、C/O同位素曲线、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吾松格尔组沉积期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及储层分布。结果表明:(1)吾松格尔组沉积期沉积充填序列及地层分布受塔南、乌恰及温宿三大台内古隆和边缘凹陷控制。古隆起区吾松格尔组超覆沉积,厚度薄,发育混积潮坪、弱镶边台地相;边缘凹陷地层齐全、厚度大,发育深水盆地相和局限潟湖相。(2)吾松格尔组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轮南至古城地区超覆发育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第一套弱镶边型台地边缘,联合控制沉积期混积潮坪—局限台地的发育。(3)吾松格尔组发育台缘丘滩、礁后滩及潮上—潮间带薄层台内滩3类白云岩储集层,分布面积大。其中,主要发育于轮南—古城地区的台缘丘滩和礁后滩白云岩储层品质较高,预测面积达12070 km^(2)。以储集层预测为基础,评价认为轮南—古城地区与上覆膏盐岩盖层构成新的一套有利储盖组合且轮探1井已获突破,是下一步重点探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混积潮坪 弱镶边台地 吾松格尔组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二维核磁共振T_(1)—T_(2)谱在风西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闯 李纲 +3 位作者 别康 于代国 陈文安 武芳芳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柴达木盆地风西湖相复杂混积碳酸盐岩油藏近来获得了勘探突破,实现了工业油气产能。目前的测井资料包含常规资料、高分辨率电成像、核磁共振及岩性扫描等资料,这些测井资料提供了储层评价中的关键参数,但作为储层评价重点的流体识别及... 柴达木盆地风西湖相复杂混积碳酸盐岩油藏近来获得了勘探突破,实现了工业油气产能。目前的测井资料包含常规资料、高分辨率电成像、核磁共振及岩性扫描等资料,这些测井资料提供了储层评价中的关键参数,但作为储层评价重点的流体识别及饱和度评价,电阻率识别等常规方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法建立统一的储层流体识别图版。CMR-NG作为新一代的核磁共振仪器,提供连续的T_(1)、T_(2)谱及二维核磁共振谱,提高了孔隙度评价精度;同时利用T_(1)/T_(2)值定量评价各种流体组分体积,得到含油气饱和度等参数,达到识别储层流体的目的。在风西区块通过试油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为该区块复杂混积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复杂混积碳酸盐岩 储层流体识别 核磁共振测井 T_(1)-T_(2)谱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VC/Cr_3C_2及配碳量对WC-0.5Co超细硬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虎春 范景莲 +2 位作者 杨文华 张忠健 刘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2-917,共6页
以超细WC粉末和超细WC-6Co复合粉末为原料,添加VC/Cr3C2作为晶粒长大抑制剂,同时进行配碳,采用高能球磨和气压强化烧结制备晶粒度小于0.5μm的WC-0.5Co超细硬质合金,研究了不同VC/Cr3C2添加量及配碳量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C... 以超细WC粉末和超细WC-6Co复合粉末为原料,添加VC/Cr3C2作为晶粒长大抑制剂,同时进行配碳,采用高能球磨和气压强化烧结制备晶粒度小于0.5μm的WC-0.5Co超细硬质合金,研究了不同VC/Cr3C2添加量及配碳量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C/Cr3C2有效抑制了烧结过程中WC晶粒的长大,显著提高了WC-0.5Co超细硬质合金的硬度。当VC/Cr3C2添加量为0.73%(质量分数,下同)时,合金的硬度(HV0.05)最高,达到32 658 MPa;同时一定的配碳量有利于控制合金中的脱碳,提高合金性能,当配碳量为0.2%时,WC-0.5Co-0.73VC/Cr3C2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断裂韧性为6.935 MPa·m1/2,维氏硬度(HV0.05)为32 2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Cr3C2 配碳量 WC-0.5Co超细硬质合金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混合碳源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其除污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前进 刘立凡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62-971,共10页
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混合碳源,采用调控耗氧有机污染物浓度(以COD计)、表面上升气速和污泥沉降时间的方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变化和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110天,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成功,颗粒粒... 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混合碳源,采用调控耗氧有机污染物浓度(以COD计)、表面上升气速和污泥沉降时间的方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变化和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110天,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成功,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43~2.26 mm,污泥容积指数(SVI30)为28 mL·g^(−1),沉降速度为94 m·h^(−1),污泥挥发组分比例(MLVSS/MLSS)为0.72。通过对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变化分析可知,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多糖(PS)含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25 mg·g^(−1),蛋白质(PN)含量明显增加,由13.98 mg·g^(−1)增加到41.86 mg·g^(−1),说明PN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好氧颗粒污泥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0%、70%,具有良好的除污效果。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除污效果 特性 颗粒化 混合碳源
原文传递
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志红 张增强 +2 位作者 沈峰 陈园 王豫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本试验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pH、温度、硝酸盐浓度对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10内变化时对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硝酸盐去除率影响较大,pH>7时的硝酸盐去除率明显高于pH<7时的去除... 本试验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pH、温度、硝酸盐浓度对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10内变化时对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硝酸盐去除率影响较大,pH>7时的硝酸盐去除率明显高于pH<7时的去除率;并且随着pH值的增加,亚硝酸盐的积累量越多,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最佳的pH值范围是7~8.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为8.5、15℃时的反硝化速率显著低于25℃时的速率,25℃时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是8.5、15℃时的3倍和1.5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5℃.进水硝酸盐浓度也会影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效果,硝酸盐氮浓度在67.8~113mg·L-1范围内变化时,反应体系的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反应初期,硝酸盐浓度越大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速率就越低,可能较大的硝酸盐负荷对反硝化细菌产生毒害作用而不利于硝酸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末 乙醇 混合碳源 反硝化 地下水 硝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