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混合碳源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沈志红 张增强 +3 位作者 王豫琪 王珍 陈园 魏素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 选取麦秸、锯末、乙醇为碳源,比较了这3种物质单独或两两组合作为碳源的情况下,生物反硝化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秸为碳源的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但反应器出水具有颜色和异味;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的反应体系比单独添加锯末或乙醇反应体系的脱氮效果好;碳氮比(C/N)为40的混合碳源用量有利于硝酸盐的去除;添加0.5%(乙醇占总碳源量的百分比)的乙醇对以锯末为碳源的反应体系的硝酸盐去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 反硝化 混合碳源 麦秸 锯末 乙醇
原文传递
混合碳源流加对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汪志浩 张东旭 +2 位作者 李江华 堵国成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55-1961,共7页
为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PGL)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诱导期采用多种碳源与甲醇混合添加的模式。实验结果发现:甘油、山梨醇、乳酸与甲醇的混合添加均可以提高PGL的产量,其中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流加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通过... 为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碱性果胶酶(PGL)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诱导期采用多种碳源与甲醇混合添加的模式。实验结果发现:甘油、山梨醇、乳酸与甲醇的混合添加均可以提高PGL的产量,其中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流加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双碳源混合流加可以提高细胞活力,增强醇氧化酶活力,提高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效率。当山梨醇的流速为3.6g/(h·L)时,PGL酶活可达1593U/mL,生产强度为16.7U/(mL·h),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4.6%和45.2%,实现了碱性果胶酶的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毕赤酵母 碱性果胶酶 混合碳源 流加策略 细胞存活率 醇氧化酶(AOX)
原文传递
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沈志红 张增强 +2 位作者 沈峰 陈园 王豫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本试验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pH、温度、硝酸盐浓度对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10内变化时对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硝酸盐去除率影响较大,pH>7时的硝酸盐去除率明显高于pH<7时的去除... 本试验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pH、温度、硝酸盐浓度对锯末+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10内变化时对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硝酸盐去除率影响较大,pH>7时的硝酸盐去除率明显高于pH<7时的去除率;并且随着pH值的增加,亚硝酸盐的积累量越多,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最佳的pH值范围是7~8.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为8.5、15℃时的反硝化速率显著低于25℃时的速率,25℃时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是8.5、15℃时的3倍和1.5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5℃.进水硝酸盐浓度也会影响锯末+乙醇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效果,硝酸盐氮浓度在67.8~113mg·L-1范围内变化时,反应体系的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反应初期,硝酸盐浓度越大混合碳源体系的反硝化速率就越低,可能较大的硝酸盐负荷对反硝化细菌产生毒害作用而不利于硝酸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末 乙醇 混合碳源 反硝化 地下水 硝酸盐
原文传递
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影响因素探究
4
作者 李伟华 王家祥 +1 位作者 郭宁 朱兆亮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采用上流式固定床厌氧生物膜(UFAB)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废水,研究了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影响因素,考察了碳硫比、碳源种类、水力停留时间以及硫酸盐浓度等因素对硫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FAB反应器在n(TOC)/n(... 采用上流式固定床厌氧生物膜(UFAB)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废水,研究了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影响因素,考察了碳硫比、碳源种类、水力停留时间以及硫酸盐浓度等因素对硫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FAB反应器在n(TOC)/n(SO_(4)^(2-))为6,甲酸-乙酸-乳酸钠混合碳源(三者物质的量比为1∶1∶4),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为12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9 h的条件下,对硫酸盐平均去除率达83.80%,有较强的脱硫能力,出水硫酸盐平均质量浓度为194.4 mg/L,达到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FAB SRB 硫酸盐废水 碳硫比 硫酸盐去除 混合碳源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固相反硝化碳源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鹏 刘鹰 +3 位作者 苏鑫 刘佩武 吴英海 韩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7-2057,共11页
碳源是生物反硝化法处理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必要物质.传统的水溶性碳源投加量难以控制,易导致出水水质恶化,需要寻找一种释碳稳定、安全高效的替代碳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biodegradable polymers,BDP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物,... 碳源是生物反硝化法处理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必要物质.传统的水溶性碳源投加量难以控制,易导致出水水质恶化,需要寻找一种释碳稳定、安全高效的替代碳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biodegradable polymers,BDP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物,已被证实可作为新型的反硝化缓释碳源.其具有反硝化效率高、安全稳定、操作简单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报道.归纳总结了BDPs碳源类型及其体系的反硝化性能和影响因素,讨论了BDPs体系脱氮机制及生物膜群落结构与功能,评价了BDPs反硝化脱氮的成本.提出发展成本相对低廉的BDPs复合碳源、阐明运行条件对BDPs反硝化的影响机制、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来构建高效BDPs反硝化系统以及加强共存污染物去除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反硝化脱氮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污水处理 固态碳源 混合碳源 硝酸盐
下载PDF
凝结芽孢杆菌混合碳源乳酸发酵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铭浩 刘志豪 王永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1,共7页
为了更好的研究工业乳酸发酵中的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在实验室规模反应器对凝结芽孢杆菌混合碳源乳酸发酵进行不同通气量、pH、中和剂等条件的发酵特性研究,并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渗透压等条件对饥饿状态下凝结芽孢杆菌自溶的影响。结... 为了更好的研究工业乳酸发酵中的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在实验室规模反应器对凝结芽孢杆菌混合碳源乳酸发酵进行不同通气量、pH、中和剂等条件的发酵特性研究,并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渗透压等条件对饥饿状态下凝结芽孢杆菌自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凝结芽孢杆菌葡萄糖+海藻糖混合碳源乳酸发酵呈现明显的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且发酵可分为葡萄糖消耗阶段、有机酸消耗阶段和海藻糖消耗阶段。不同发酵条件在葡萄糖消耗阶段对菌体生长和乳酸生成影响较小,但对发酵后期海藻糖利用阶段菌体生长和乳酸合成有明显影响。在海藻糖消耗阶段,通气量为7.2 L/h时有较高的底物消耗速率和产酸速率;用NaOH作为中和剂在pH6.5时海藻糖消耗速率和乳酸生成速率均高于pH6.0,而pH5.5时不利用海藻糖且不生产乳酸;与NaOH作为中和剂相比,在pH6.5条件下Ca(OH)_(2)作为中和剂使海藻糖消耗速率和乳酸生成速率分别提高21.0%和28.3%。发现Ca^(2+)、Mg^(2+)等二价离子确实对菌体自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Na+能在饥饿状态下维持菌体的活性,为研究凝结芽孢杆菌混合碳源乳酸发酵过程代谢转变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 混合碳源 发酵特性 金属离子 自溶
下载PDF
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金娜 杨基先 +4 位作者 王继华 李昂 马放 吴丹 王樱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54-1660,共7页
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 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糖时的絮凝效能和产量分别为88.98%和2.20 g·L-1,过低的初始浓度将影响产量,不低于7.5 g·L-1为佳.以D-(+)-葡萄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3种单糖为混合碳源,构建网络结构为3-5-2的产絮效能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对两个输出层的预测误差范围均在4%以内,预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浓度的最优解为6.59 g·L-1、1.32 g·L-1、3.57 g·L-1,经验证混合碳源发酵产絮可使絮凝效能和产量比单一葡萄糖发酵时分别提高6.87%和26.82%,本文为产絮菌F2利用含糖有机质废液发酵产絮凝剂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 混合碳源 絮凝效能 絮凝剂产量 BP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流加混合碳源的谷氨酸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瑶 张银冰 邓毛程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共4页
采用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作为流加碳源,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进行了探索。试验采用葡萄糖为基础碳源,以发酵初糖浓度为160g/L的培养基进行谷氨酸发酵,以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为流加碳源,结果表明当糖蜜中还原糖占混合液总还原糖30%时,发酵... 采用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作为流加碳源,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进行了探索。试验采用葡萄糖为基础碳源,以发酵初糖浓度为160g/L的培养基进行谷氨酸发酵,以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为流加碳源,结果表明当糖蜜中还原糖占混合液总还原糖30%时,发酵产酸水平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142.2g/L和64.88%,与葡萄糖作为唯一流加碳源的谷氨酸发酵工艺比较,其发酵水平十分相近,但生产谷氨酸的碳源成本可降低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发酵 流加 混合碳源 糖蜜
下载PDF
混合碳源发酵对纳豆芽孢杆菌生产甲萘醌-7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罗苗苗 刘博 +1 位作者 纪晓俊 任路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39,共5页
为了提高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甲萘醌-7的能力,以葡萄糖和甘油作为碳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时有利于维持营养体形态,甘油作为碳源时有利于甲萘醌-7合成。结合了2种碳源的优点,采用葡萄糖/甘油混合碳源发酵策略。当葡... 为了提高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甲萘醌-7的能力,以葡萄糖和甘油作为碳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时有利于维持营养体形态,甘油作为碳源时有利于甲萘醌-7合成。结合了2种碳源的优点,采用葡萄糖/甘油混合碳源发酵策略。当葡萄糖与甘油混合质量比例为75∶25时,芽孢形成率比以甘油为单一碳源时下降了61.71%,且发酵产甲萘醌-7水平比以葡萄糖和甘油为单一碳源分别提高了34.61%和23.87%。该方法弥补了菌体易形成休眠体芽孢和甲萘醌-7产量低等问题,在甲萘醌-7工业生产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萘醌-7 纳豆芽孢杆菌 混合碳源 芽孢形成率
下载PDF
双碳源流加对重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葡萄糖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伊娜 顾磊 +2 位作者 张娟 陈坚 堵国成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27-936,共10页
葡萄糖氧化酶(GOD)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工业酶。为了实现葡萄糖氧化酶的高效生产,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GOD的产量和增强生产强度,对重组毕赤酵母诱导阶段的初始菌体浓度和甲醇浓度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诱导期采用了双碳源(甘油... 葡萄糖氧化酶(GOD)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工业酶。为了实现葡萄糖氧化酶的高效生产,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GOD的产量和增强生产强度,对重组毕赤酵母诱导阶段的初始菌体浓度和甲醇浓度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诱导期采用了双碳源(甘油、山梨醇和甘露醇)与甲醇混合流加的模式。研究发现,最佳诱导前初始菌体浓度和甲醇浓度分别为100 g/L和18 g/L,此时GOD产量为427.6 U/mL。在诱导阶段采用甘油、山梨醇和甘露醇与甲醇的混合添加均可以提高GOD产量,其中甘露醇与甲醇的混合流加效果最为显著。当甲醇与甘露醇混合流加的比例为20∶1(W/W)时,诱导156 h GOD产量和生产强度分别可达711.3 U/mL和4.60 U/(mL.h),比甲醇单一流加策略结果分别提高了66.3%和67.9%。此外采用合适的甘露醇混合流加策略不但不会抑制AOX1启动子的表达,甚至有一定促进作用,AOX酶活性为8.8 U/g(对照为5.2 U/g)。双碳源流加方式还能推广到毕赤酵母其他表型中,为该系统高效表达外源蛋白提供一种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毕赤酵母 葡萄糖氧化酶 双碳源 醇氧化酶(AOX)
原文传递
大肠杆菌碳分解代谢抑制及混合C源共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旭 李宜奎 祁庆生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总结了大肠杆菌中C源分解代谢(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CCR)现象的原理及特点,综述并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宿主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解除碳代谢抑制,以实现大肠杆菌利用多种C源。
关键词 磷酸转移酶系统 碳分解代谢抑制 混合C源 大肠杆菌
下载PDF
碳源变化对降解2,4-D的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景赟 全向春 熊维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24-2828,共5页
在长期运行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中,考察了以葡萄糖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混合碳源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在转换为2,4-D唯一碳源废水后,其形态、结构及对目标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基质转换为2,4-D单一碳源后,好氧颗粒... 在长期运行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中,考察了以葡萄糖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混合碳源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在转换为2,4-D唯一碳源废水后,其形态、结构及对目标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基质转换为2,4-D单一碳源后,好氧颗粒污泥仍保持了对目标污染物高效的去除能力.当进水2,4-D浓度为361~564mg/L,其去除率为99.2%~100%,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5.6%.混合碳源向2,4-D单一碳源转换对原好氧颗粒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使其发生部分解体,粒径由513μm下降到302μm.但好氧颗粒污泥良好的耐负荷冲击使其保持了颗粒主体,通过一段时间适应调整后能够重新聚集生长,最终获得能够利用2,4-D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具有良好沉降性(SVI20~40mL/g)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489μ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混合碳源转向单一碳源使好氧颗粒生物相丰富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 好氧颗粒污泥 单一碳源 混合碳源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混合碳源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过程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生兵 张敬书 +5 位作者 史仲平 罗洪镇 刘烦 袁国强 赵艳丽 段作营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对头孢菌素C(Cephalospofin C,CPC)发酵过程中碳源补料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O-Stat的混合碳源流加策略,提高了发酵整体性能。在7L发酵罐上对使用该策略和传统补油策略的头孢茵素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 本文对头孢菌素C(Cephalospofin C,CPC)发酵过程中碳源补料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O-Stat的混合碳源流加策略,提高了发酵整体性能。在7L发酵罐上对使用该策略和传统补油策略的头孢茵素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补加混合碳源(葡萄糖+豆油)策略时,CPC终浓度最高,达到36.99 g/L,CPC得率也从使用传统单纯补油策略时的11.39%提高到22.19%,代谢副产物去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少,DAOC/CPC只有0.38%,达到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源 头孢菌素C DO—Stat 流加策略 发酵
下载PDF
系列混合碳源在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涛 孙培德 徐少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451-2457,共7页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丙酸与乙酸混合为碳源条件,进行了EBPR系统颗粒化培养,考察了混合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以COD质量浓度计)的提高对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颗粒粒径生长、污泥沉降性能、系统...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丙酸与乙酸混合为碳源条件,进行了EBPR系统颗粒化培养,考察了混合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以COD质量浓度计)的提高对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颗粒粒径生长、污泥沉降性能、系统除磷效率等宏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BPR系统污泥颗粒生长速率随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较高的反应器污泥SVI值相对较高.经90 d培养,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及100%的系统中成熟颗粒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550.64、599.41、642.38、680.99和745.08μm,污泥SVI值分别稳定在30、40、50、60及75 mL.g-1左右.在相同的磷处理负荷下,各试验系统除磷性能产生了显著性差异.0%、25%、50%、75%及100%丙酸碳源系统平均净除磷能力(以MLSS计)分别为0.78、2.29、2.96、3.23及3.77 mg.g-1,平均除磷效率分别为31.5%、56.5%、77.4%、85.9%及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EBPR) 颗粒污泥 混合碳源 丙酸 乙酸
原文传递
D-核糖生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改进
15
作者 夏海平 吴义明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6年第4期30-32,共3页
通过对菌株BX-2(Bacillus subtilis)的紫外诱变和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得到D-核糖高产菌株BY-5。36℃,pH6.8,250 r.m in-1条件下培养72 h,其D-核糖产量从开始的55.0 g.L-1提高到68.0 g.L-1。蔗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碳源发酵,D-核糖产量达到7... 通过对菌株BX-2(Bacillus subtilis)的紫外诱变和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得到D-核糖高产菌株BY-5。36℃,pH6.8,250 r.m in-1条件下培养72 h,其D-核糖产量从开始的55.0 g.L-1提高到68.0 g.L-1。蔗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碳源发酵,D-核糖产量达到75 g.L-1。当D-葡萄糖被蔗糖部分替代后,D-核糖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核糖 育种 混合碳源
下载PDF
系列混合碳源条件下颗粒化EBPR系统菌群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16
作者 蒋涛 孙培德 金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63-2769,共7页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采用一系列不同丙酸/乙酸比例混合的碳源进行EBPR系统污泥的颗粒化培养,并考察了颗粒化进程中的系统菌群结构变化,以及不同混合碳源条件对系统功能菌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化过程对EBP...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采用一系列不同丙酸/乙酸比例混合的碳源进行EBPR系统污泥的颗粒化培养,并考察了颗粒化进程中的系统菌群结构变化,以及不同混合碳源条件对系统功能菌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化过程对EBPR系统菌群结构产生了较大的筛选作用.原本在系统中占优势的一类Uncultured bacterium被迅速淘汰;Uncultured Rhodocyclaceae bacterium、部分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部分Denitrifying bacterium、Acinetobacter及部分Uncultured alpha proteobacterium分别逐渐被淘汰.在各个成熟的颗粒化EBPR系统中,除磷微生物主要为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与Uncultured alpha proteobacterium.不同混合碳源条件培养的颗粒化EBPR系统菌群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聚糖菌)与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聚磷菌)菌群数量的不同.混合碳源中乙酸比例的提高可造成颗粒化EBPR系统中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的增长,使系统的除磷效率下降.而碳源中丙酸比例相对较高的条件有利于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增长,从而有助于颗粒化EBPR系统维持较好的除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颗粒污泥 菌群结构 混合碳源 丙酸 乙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