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操杂传与中古曹操历史形象的构建
1
作者 姜磊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魏晋南朝时期是杂传创作的高峰期,杂传文学对于史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曹操形象在三国西晋时期趋于正面,及至东晋南朝其历史形象渐趋负面,“奸诈”“权谋”逐渐成为构建、形塑曹操形象的杂传文学所惯用的书写模板。这种模式的出现,除... 魏晋南朝时期是杂传创作的高峰期,杂传文学对于史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曹操形象在三国西晋时期趋于正面,及至东晋南朝其历史形象渐趋负面,“奸诈”“权谋”逐渐成为构建、形塑曹操形象的杂传文学所惯用的书写模板。这种模式的出现,除曹魏正统性在不断受政治变动而削弱外,一定程度上和南北对峙局面下迫切需要通过文本形式对政治诉求的延伸有关。以《三国志》和《后汉书》为正史参照,通过将正史中曹操形象嬗变的文字记载与曹操杂传进行比较,从而研究出杂传作品对于正史人物形象演变的独特作用,并揭示了其演变背后所蕴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杂传 形象构建 历史记忆
下载PDF
论唐传奇的杂传实质 被引量:5
2
作者 武丽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5-158,共4页
在有关唐传奇起源的研究中,传奇和六朝杂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从历史的实际看,无论是从古代目录学的角度,还是从古代文章体式的角度,唐传奇实质上就是杂传,在文体上是传体。传奇主要是一种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其本身并不是一种... 在有关唐传奇起源的研究中,传奇和六朝杂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从历史的实际看,无论是从古代目录学的角度,还是从古代文章体式的角度,唐传奇实质上就是杂传,在文体上是传体。传奇主要是一种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新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 杂传 文体 小说
下载PDF
论古代家传之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武丽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0-83,共4页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集部文章之一体,是一种文传。而六朝那种记录某姓氏多个人物的家传样式则几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传 杂传 传记
下载PDF
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说补论——基于学术史的讨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怀东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58,共8页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唐传奇 志怪 杂传 “始有意为小说”
原文传递
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说起 被引量:3
5
作者 蔡丹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8,共10页
北齐阳休之本《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内容多取六朝杂传,体例近乎类书。它虽是伪书,但与陶渊明的咏史诗文之间存在某些共性,尤其是在杂史、杂传史料的使用和历史观等方面有相一致的倾向,导致过去有人认为它出自陶渊明之手。... 北齐阳休之本《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内容多取六朝杂传,体例近乎类书。它虽是伪书,但与陶渊明的咏史诗文之间存在某些共性,尤其是在杂史、杂传史料的使用和历史观等方面有相一致的倾向,导致过去有人认为它出自陶渊明之手。比较陶渊明诗文与《群辅录》可见,他的咏史诗歌深受六朝杂史、杂传的影响,在历史典故运用方面常引据杂史、杂传,并从中总结、提炼历史人物群像,发展了咏史组诗的形式;他还以杂传书写的方式来写咏史诗或者其他类型的诗文等等。而陶渊明并非六朝时代受杂史杂传影响的唯一的诗人,从六朝诗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六朝咏史诗学的发展,是在杂史、杂传获得发展的背景下同步繁荣起来的。陶渊明咏史诗与《集圣贤群辅录》是诠释这股发展潮流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杂传 《集圣贤群辅录》 陶渊明
原文传递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杂传之别传
6
作者 杨子龙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7-58,共2页
杂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史学题材,在《隋书.经籍志》所列史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我们研究魏晋时期文学、史学的重要资料。而杂传中以人物的别传这类题材数量最多、内容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别传的内容题材出发,探讨别传这一... 杂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史学题材,在《隋书.经籍志》所列史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我们研究魏晋时期文学、史学的重要资料。而杂传中以人物的别传这类题材数量最多、内容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别传的内容题材出发,探讨别传这一题材能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并提出别传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历史的一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魏晋 别传 人物
下载PDF
唐宋元传奇观概述
7
作者 赵薇 李占稳 《衡水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唐代开始,不同时代的小说作者与小说理论家,对传奇这一文言小说体裁均发表过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论述了由唐到元传奇观念的演进情况。
关键词 史传 杂传记 丽情小说 传奇体
下载PDF
史、杂史与小说
8
作者 周瑾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6,共9页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史学的发展导致史书逐渐分流,杂史和小说即是史乘分流的产物,'史之余'的观念由此产生。从史到杂史再到小说,是'史性'逐渐流失、'小说性'逐渐增加的过程,杂史处于史到小说的过...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史学的发展导致史书逐渐分流,杂史和小说即是史乘分流的产物,'史之余'的观念由此产生。从史到杂史再到小说,是'史性'逐渐流失、'小说性'逐渐增加的过程,杂史处于史到小说的过渡状态,具有双重性。杂史与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劝惩与补史的功能,而在内容、体制、功能等方面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杂传 小说
下载PDF
文史互动:明代杂传书写策略初探
9
作者 常伟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作为文学之一体,杂传具有载人记事、笔志见闻等功能;而作为传统史部一类和史之一体,杂传在补正史之阙、纠正史之非的同时,也为正史的修撰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以备后世修史之用。关于史学和文学对杂传的影响,章学诚曾以“史学不专家,而文... 作为文学之一体,杂传具有载人记事、笔志见闻等功能;而作为传统史部一类和史之一体,杂传在补正史之阙、纠正史之非的同时,也为正史的修撰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以备后世修史之用。关于史学和文学对杂传的影响,章学诚曾以“史学不专家,而文集有传记”来概括。这一观点既指出了杂传与史学、杂传与文学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联系,又点明了杂传经历了由史部转入集部的发展路径。明代杂传沿袭了唐宋以来文史兼顾的书写方式,在保留着史学底色的同时,融入大量文学的笔法,最终确立了文史通融的杂传书写策略,并完成了杂传从史部向集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文史互动 书写策略
下载PDF
汉魏晋杂传的转变与融合
10
作者 刘银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25,共7页
《人物志》既总结了曹魏之前人物品评的经验、方法,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又表现出对人物复杂性、容止、言辞和智慧的极大重视,使时人对自身的认知得到空前丰富;再加上阮籍、嵇康在理想人格建立上的努力,杂传才获得了在正始时期出... 《人物志》既总结了曹魏之前人物品评的经验、方法,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又表现出对人物复杂性、容止、言辞和智慧的极大重视,使时人对自身的认知得到空前丰富;再加上阮籍、嵇康在理想人格建立上的努力,杂传才获得了在正始时期出现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契机。由政治性向审美性转变,杂传在今后二百年的时间里得以蓬勃发展,最终经刘义庆分类、提炼和融合,《世说新语》才得以出现,丰富的人物性格,独特的审美风尚也才得以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人物志》 理想人格 转变 《世说新语》 融合
下载PDF
再论《后汉书·赵壹传》--兼及《后汉书》的史料来源问题
11
作者 刘子立 《励耘学刊》 2020年第2期302-319,M0016,M0017,共20页
对于赵壹在光和元年(178)上计的经历,《后汉书·赵壹传》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写。然而,这一记载所涉及的人物、官职、时间,以及所牵涉的制度、所描述的细节,均存在大量的抵牾之处。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史实的错讹,... 对于赵壹在光和元年(178)上计的经历,《后汉书·赵壹传》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写。然而,这一记载所涉及的人物、官职、时间,以及所牵涉的制度、所描述的细节,均存在大量的抵牾之处。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史实的错讹,而是缘于《赵壹传》特殊的史料来源与性质。由于《东观汉记》修撰的中断,后人在撰写《赵壹传》等汉末人物的传记时,缺少国史资料的依凭,只能转而依靠别传、类传、郡书等"杂传"类的史料。史料来源与性质的变化,使得《赵壹传》中"附益增张",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小说家言的记载。而考察这一个案,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后汉书》的史料构成与历史书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壹 后汉书 杂传
下载PDF
两晋史官制度与杂传的兴盛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湘兰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4,共7页
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著作郎为“清官”的性质,使其受到贵族与寒族士人的共同青睐。特别是两晋“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的史官制度,为寒微士人凭借文史著述之才进入仕途打开了一个门径,激发了寒士... 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著作郎为“清官”的性质,使其受到贵族与寒族士人的共同青睐。特别是两晋“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的史官制度,为寒微士人凭借文史著述之才进入仕途打开了一个门径,激发了寒士们对人物别传的创作热情,由此导致了两晋杂传的大量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郎 名臣传 杂传
下载PDF
从学术概念到文学文体的迁移——文类语境下古代小说的演进逻辑
13
作者 张永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先秦至汉代,小说是一种学术概念;汉末至唐,小说是一种广义的文类概念;由宋至清,小说不仅是一种文类概念,更是一种文体概念。这三种小说概念的演进契机是时代与文风的丕变。在中国古代的文类语境下,概念小说通过向各散文文体的迁移,最终... 先秦至汉代,小说是一种学术概念;汉末至唐,小说是一种广义的文类概念;由宋至清,小说不仅是一种文类概念,更是一种文体概念。这三种小说概念的演进契机是时代与文风的丕变。在中国古代的文类语境下,概念小说通过向各散文文体的迁移,最终形成了小说的各种子文体:向笔记文体迁移,形成了笔记体小说;向杂史杂传迁移,形成了传记体小说。这是古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类语境下的独特演进逻辑,也是小说文体在演进过程中自我扬弃、创新的本质体现,这对于我们思考古代文学中其他文体迁移现象或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笔记 杂史杂传 文体 迁移
下载PDF
论杂传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14
作者 武丽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2-86,共5页
杂传作为古代史书的重要类别,兴起于西汉末,兴盛于汉魏两晋。阮孝绪《七录》中杂传一目.的设立,标志着这一著述样式最终争得了古代目录学中的一席之地。唐代杂传数量不少,是在南北朝杂传衰落以后的一次复兴。它一方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 杂传作为古代史书的重要类别,兴起于西汉末,兴盛于汉魏两晋。阮孝绪《七录》中杂传一目.的设立,标志着这一著述样式最终争得了古代目录学中的一席之地。唐代杂传数量不少,是在南北朝杂传衰落以后的一次复兴。它一方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著述传统,另一方面表现出向近代传记过渡的趋势。从宋代《崇文总目》开始,"传记"之目就取代了"杂传",杂传与杂记最终完成了其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合流。这一名称一直延用到清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阮孝绪 《七录》 唐代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小序 宋代 《崇文总目》
下载PDF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体性质论
15
作者 吴怀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文体 散文 杂传 小说
下载PDF
中国古代杂传的文学属性及其价值重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杂传”是重新命名的结果,是指中国古代正史以外的与列传相类的所有作品。中国古代杂传创作源远流长,具有兼文兼史的文体属性,杂传的史学属性,来自其作为史部一类的基本身份;杂传的文学属性,则与其文学化的书写取... 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杂传”是重新命名的结果,是指中国古代正史以外的与列传相类的所有作品。中国古代杂传创作源远流长,具有兼文兼史的文体属性,杂传的史学属性,来自其作为史部一类的基本身份;杂传的文学属性,则与其文学化的书写取向息息相关。承认杂传的文学属性,并赋予杂传文学身份,这无疑将打破对杂传的许多固有认识,有助于在更加开阔的视阈下审视杂传及其历史发展,也有助于更加客观、充分地认识中国古代杂传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文体属性 价值重估 历史发展
下载PDF
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文体互构的发生及其面相
17
作者 熊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223,240,共12页
在传统目录学及知识谱系中看似不相涉的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在历史发展中却有着广泛的交涉,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二者之间并不是仅仅存在着从杂传文体到小说文体的单向承继与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文体之间的双向互构关系。杂传文体与小说... 在传统目录学及知识谱系中看似不相涉的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在历史发展中却有着广泛的交涉,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二者之间并不是仅仅存在着从杂传文体到小说文体的单向承继与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文体之间的双向互构关系。杂传文体与小说文体之间的互构,是推动二者文体新变的重要因素,是二者文体关系的重要面相之一。因此,厘清杂传与小说的文体互构及其发生,不仅对全面深入考察小说文体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杂传文学性与文学价值的揭示与阐释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视域 杂传 小说 文体 互构
原文传递
从《搜神记》的归类看古代目录学的小说观
18
作者 张泓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1-35,共5页
《世说新语》是杂记体,而《搜神记》则是杂传体,所以《隋书·经籍志》把《世说新语》归入子部小说类,却把《搜神记》归入史部杂传类。唐代以后对历史的要求日益严格,来自民间传说的内容不再进入史部,从此《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杂记体,而《搜神记》则是杂传体,所以《隋书·经籍志》把《世说新语》归入子部小说类,却把《搜神记》归入史部杂传类。唐代以后对历史的要求日益严格,来自民间传说的内容不再进入史部,从此《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一起被归入子部小说类。传统目录学将小说定位为以约略梗概的方式记载民间传说,《搜神记》被归入小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说新语》和《阅微草堂笔记》等才是最正宗的古代目录学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记 杂传 史部 子部 小说
下载PDF
文体之辨对小说观念形成初期的意义——对刘勰《文心雕龙》小说观念的再思考
19
作者 郝敬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41-47,共7页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文学 刘勰 《文心雕龙》 小说观念 杂传
下载PDF
杂史杂传为体,地理博物为用——论《拾遗记》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兴芬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0,共6页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拾遗记》 文体特征 杂史杂传 地理博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