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温疫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宇亮 马利节 +2 位作者 钤培国 郭淑云 李墨航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87-489,共3页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疫论》 杂气 邪伏膜原 表里分传
下载PDF
手足口病的中医学病因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华升 杨薇 +3 位作者 李娜 田一梅 张佳莹 李秀惠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413-415,共3页
通过总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研究结果,结合中医病因学、瘟疫学理论,对手足口病的疾病归属及病因属性进行探讨。提出手足口病应属瘟疫中的湿温病范畴,其病原为湿热性质的杂气,并和机体的内因有很大关系,临床治疗可参照湿温病... 通过总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研究结果,结合中医病因学、瘟疫学理论,对手足口病的疾病归属及病因属性进行探讨。提出手足口病应属瘟疫中的湿温病范畴,其病原为湿热性质的杂气,并和机体的内因有很大关系,临床治疗可参照湿温病的规律进行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杂气 湿温 病因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思想谈“癌气”概念对肿瘤防治的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韩尽斌 花永强 +2 位作者 李水军 欧美贤 朱建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9期4-7,共4页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癌气"概念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认为癌气可以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提供病因依据;扶正是防止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转化的有效措施;发现特效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途径;矿物类中药对肿瘤的治疗作...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癌气"概念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认为癌气可以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提供病因依据;扶正是防止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转化的有效措施;发现特效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途径;矿物类中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应受到重视;温病学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方药可以为防止肿瘤转移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癌气 癌毒 杂气 治未病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中医疫病名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薇 杨华升 《医学争鸣》 CAS 2020年第3期11-14,19,共5页
本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分析,对中医学中与疫病相关的名词术语如疫、瘟、毒、戾、异气、杂气等字义及内涵、外延等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提出在中医文献的撰写中应该准确地运用相关名词术语。对吴又可的“杂气说”在疫病... 本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分析,对中医学中与疫病相关的名词术语如疫、瘟、毒、戾、异气、杂气等字义及内涵、外延等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提出在中医文献的撰写中应该准确地运用相关名词术语。对吴又可的“杂气说”在疫病病因学中的创新性及局限性进行了论述,对于COVID-19的中医病名,提出了基于杂气的命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中医病名 杂气
下载PDF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疫 伤寒温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净麟 孙建光 徐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年第12期5-7,共3页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各有所长,激发疗法、从逆法等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中西医结合逐渐被重视。以辨证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在治疗ASC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亦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发展规范的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 杂气 疫毒 激发疗法 从逆法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从“杂气致疫”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光伟 梁永林 苏颖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杂气”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疫”的原因,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在认识“杂气”的同时要注重“摄生防治”。不仅要注重“三年化疫”的运气学动态规律,更要注重天、人二气的交相变易以及病证“从化”现象。机体“三阴三阳六... “杂气”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疫”的原因,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在认识“杂气”的同时要注重“摄生防治”。不仅要注重“三年化疫”的运气学动态规律,更要注重天、人二气的交相变易以及病证“从化”现象。机体“三阴三阳六经开阖枢”气化功能失常,太阳少阳太阴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核心。本次“杂气”的核心治法是“开太阳”,元阳一升,则湿燥、寒湿及虚实错杂状态皆可迎刃而解,“太阳一开”则六经开阖枢气化功能恢复正常,机体恢复平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杂气致疫” 五运六气 开阖枢 疫病
下载PDF
《温疫论》治疫思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辨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梁路明 宋素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33-38,共6页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致疫”的观点,杂气致病特点可归纳为:其来无时,其着无方;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某气专入,专发某病。疫病治疗大法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顾护正气、攻补兼施为主要治疗特点,同时注重生活起居、养护正气。在...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致疫”的观点,杂气致病特点可归纳为:其来无时,其着无方;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某气专入,专发某病。疫病治疗大法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顾护正气、攻补兼施为主要治疗特点,同时注重生活起居、养护正气。在疫病调护方面,吴又可以安养调神、顾护阴液为主,并依据患者现有身体状况和平素体质实施个性化调护。基于膜原理论,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从吴又可疫病发病观、治疗观、调护观以及治疗特点探讨COVID-19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临床分期论治,病后以防复阳的相关问题。在COVID-19临床治疗中,以达原饮作为基础方之一,并结合三因制宜的观念化裁运用。吴又可提出疫邪首尾通行为治,COVID-19重型患者进入休克状态时配合下法,运用通腑之法能调神治脑,临床取得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疫论》 疫病 杂气致疫 膜原理论 发病观 治疗观 调护观 通腑之法 吴又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