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驻华公使对华修约策略分析(1852—1858年)——基于《中美往来照会集》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宇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3期51-55,共5页
1844年,中美两国代表耆英与顾圣(Caleb Cushing)签订了《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近代外交关系的正式形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对在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将原定于1856年修约的时间提前到1852年。在1852—1858年修约期间,... 1844年,中美两国代表耆英与顾圣(Caleb Cushing)签订了《望厦条约》,标志着中美近代外交关系的正式形成。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对在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感到不满,将原定于1856年修约的时间提前到1852年。在1852—1858年修约期间,美国四位驻华公使对华修约总体上是采取“和平修约”的策略。美国外交官员马沙利(Humphrey Marshall)的“迂回策略”,打破了只有通过两广总督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惯例;麦莲(Robert Milligan McLane)与伯驾(Peter Parker)的“联合英法”策略是在美国单独修约未果的情况下与英法联手对清政府施压;列卫廉(William Bradford Reed)的“和平使者”策略是在清政府面前扮演调解人的角色,以此为契机与清政府展开条约谈判,并最终抢在英法之前成功修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约策略 驻华公使 照会 中美关系
下载PDF
萨道义与《辛丑条约》谈判中取消北京会试的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边文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105,共6页
萨道义是英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官兼东方问题专家。1900年10月下旬,他担任英国驻华公使并代表英国政府全程参与《辛丑条约》的谈判。应英国的请求,外交团提出五年内停止部分地区的科举考试。中外双方在取消北京会试的问题上交涉最多,萨道... 萨道义是英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官兼东方问题专家。1900年10月下旬,他担任英国驻华公使并代表英国政府全程参与《辛丑条约》的谈判。应英国的请求,外交团提出五年内停止部分地区的科举考试。中外双方在取消北京会试的问题上交涉最多,萨道义在此问题上立场强硬,但由于清廷两位官员刘坤一和张之洞的反对以及他为避免承担延误签约的责任,最后只好同意让步。本文结合第一手史料,分析停止科举考试的谈判过程,探讨萨道义及英国政府在取消北京会试问题上的立场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道义 英国外交官 北京会试 《辛丑条约》
下载PDF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与甲午中日议和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高峰 师嘉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137,共7页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中,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推动美国政府由纵容日本侵略转向了积极斡旋并促成了中日议和的开启。广岛议和期间,他甚至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尝试挽救遭日本破坏的和谈。广岛议和失败后,他又推...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中,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推动美国政府由纵容日本侵略转向了积极斡旋并促成了中日议和的开启。广岛议和期间,他甚至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尝试挽救遭日本破坏的和谈。广岛议和失败后,他又推动了马关议和,更帮助日本敦促清政府批准了《马关条约》,使中日两国实现了议和。表面上,他响应了清政府的请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在华侵略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驻华公使 田贝 中日议和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国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二十四史记载着籍贯可考的宰相共1037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宰相的分布大不相同。宋代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渭河、黄河到鲁南一线,而宋代以后则转移到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影响宰相籍贯分布的主要因素:(1)政治和军事中... 二十四史记载着籍贯可考的宰相共1037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宰相的分布大不相同。宋代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渭河、黄河到鲁南一线,而宋代以后则转移到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影响宰相籍贯分布的主要因素:(1)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全国性的交通干线延伸带常常聚集较多的宰相。(3)区域文化发达程度对宰相籍贯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4)经济富庶程度是人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相 分布规律 变迁规律
下载PDF
钱穆若干历史观点商榷 被引量:3
5
作者 万昌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22,共7页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不论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和制度的设计来看,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钱穆的观点都与秦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不相符合。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谭嗣同、鲁迅,以及陈独秀等前代史学家、思想家所作出的中国中古社会是专制社会的历史定论,没有理由进行翻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历史观 专制政治 副皇帝 丞相
下载PDF
直隶省教案中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之间的博弈——以同治年间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温瑞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1-15,共5页
同治年间,直隶省教案多发且颇具代表性,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为维护各自方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相关约章的签订上,双方各怀心思,互相算计;在对办案官员的惩处上,双方明枪暗箭,激烈交锋。面对驻华公使的武力恫吓,总理衙门采取了论理... 同治年间,直隶省教案多发且颇具代表性,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为维护各自方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相关约章的签订上,双方各怀心思,互相算计;在对办案官员的惩处上,双方明枪暗箭,激烈交锋。面对驻华公使的武力恫吓,总理衙门采取了论理、防范并举而以和为主的回应措施。总理衙门在与驻华公使"博弈"的过程中,其柔弱外交中悲凉的处境彰明较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驻华公使 教案 博弈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庠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14-222,共9页
卫生部或卫生署是民国中央卫生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政治动荡,中央卫生行政组织随政权、人事变更而不断调适,名称不断更换。与该组织的建制相协调,加之对外交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医药界维权斗争的... 卫生部或卫生署是民国中央卫生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政治动荡,中央卫生行政组织随政权、人事变更而不断调适,名称不断更换。与该组织的建制相协调,加之对外交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医药界维权斗争的影响,其内部机构也做了多次调整。在人员任用上,民国中央卫生职能部门对专业、素质、体格、工作经历均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与组织规范的程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同步。民国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的历史变迁是民国这一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部门逐步完善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医政 民国卫生部 医政史
原文传递
张说三次为相与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考辨 被引量:1
8
作者 曲景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3-66,共4页
史载张说"三登左右丞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所谓"三登左右丞相",并不是作了三次宰相,而是指其在开元年间作了三次左右丞相,分别是十三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十七年八月;张说确实作了三次宰相,即所... 史载张说"三登左右丞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所谓"三登左右丞相",并不是作了三次宰相,而是指其在开元年间作了三次左右丞相,分别是十三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十七年八月;张说确实作了三次宰相,即所谓"前后三秉大政",分别是睿宗景云二年正月至本年十月、玄宗先天二年九月至本年(开元元年)十二月、玄宗开元九年九月至开元十四年四月;所谓"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应是从久视元年张说参预修撰《三教珠英》开始成为修书学士到开元十八年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说 唐代 宰相 丞相
下载PDF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9
作者 崔丽芳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5-67,共3页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朝 皇权 相权 西汉
下载PDF
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10
作者 田兆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宰相在中国古代作为“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制度是君主制度的调节机制和必要补充。本文介绍了与宰相制度相适应的行政中枢机构的萌发、形成、发展和转换过程 ,力图在动态... 宰相在中国古代作为“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制度是君主制度的调节机制和必要补充。本文介绍了与宰相制度相适应的行政中枢机构的萌发、形成、发展和转换过程 ,力图在动态描述中把握中央辅政体制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行政中枢机构 权力制衡机制 宰相制度 中国 中央辅政体制
下载PDF
略论唐代的状元宰辅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腊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3-37,共5页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状元宰辅 时间 分布 业绩 人品 牺牲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