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 被引量:468
1
作者 康红普 牛多龙 +3 位作者 张镇 林健 李志红 范明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77-1987,共11页
以淮南谢家集第一煤矿深部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详细介绍深部沿空留巷井下试验,包括巷内基本支护、加强支护与巷旁支护设计,从巷道掘进、留巷,一直到留巷复用各阶段的矿压监测数据。通过围... 以淮南谢家集第一煤矿深部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详细介绍深部沿空留巷井下试验,包括巷内基本支护、加强支护与巷旁支护设计,从巷道掘进、留巷,一直到留巷复用各阶段的矿压监测数据。通过围岩、充填体位移与锚杆、锚索受力数据分析,评价支护效果。井下实践表明: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与锚索作为巷内基本支护,单体支柱配铰接顶梁为加强支护,及膏体充填巷旁支护,能够有效控制深部沿空留巷围岩的强烈变形,保持留巷稳定。基于数值模拟与井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巷内基本支护、加强支护与巷旁支护的相互关系,指出深部沿空留巷在顶板断裂位置、基本顶回转及围岩长期蠕变等方面与浅部留巷有很大区别,并提出深部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针对井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矿巷道 沿空留巷 深部矿井 数值模拟 井下试验 支护原则
下载PDF
定向水力压裂控制煤矿坚硬难垮顶板试验 被引量:249
2
作者 冯彦军 康红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8-1155,共8页
针对煤矿坚硬难垮顶板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向水力压裂控制煤矿坚硬难垮顶板井下试验。通过在压裂孔两侧布置监测孔和在压裂过程中实时监测泵压变化,深入分析煤矿坚硬难垮顶板水力压裂特点。试验结果表明:(1)KZ54型切槽钻... 针对煤矿坚硬难垮顶板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向水力压裂控制煤矿坚硬难垮顶板井下试验。通过在压裂孔两侧布置监测孔和在压裂过程中实时监测泵压变化,深入分析煤矿坚硬难垮顶板水力压裂特点。试验结果表明:(1)KZ54型切槽钻头能够在坚硬岩层中预制横向切槽,可有效降低裂缝破裂所需压力;(2)采用跨式膨胀型封隔器可对岩层坚硬段分段逐次压裂,压裂过程中可在顶板中产生多条裂缝,从而有效弱化顶板;(3)随着压裂处与孔口距离的增大,裂缝破裂和扩展所需的压力也相应增大,裂缝的扩展半径最大可达20 m;(4)在压裂过程中,由于岩层均匀性、渗透性、地应力场、岩层结构面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压力–时间曲线呈现出多种形态;(5)岩石抗拉强度与地应力值较为接近时,岩石强度对水力压裂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坚硬难垮顶板 定向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井下试验
下载PDF
超千米深井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 被引量:216
3
作者 康红普 范明建 +1 位作者 高富强 张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7-2241,共15页
为解决超千米深井巷道支护难题,以新汶矿区深井巷道为工程背景,分析深部矿井地应力、围岩强度与结构等地质力学参数分布特征,超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支护体变形及破坏状况。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支护方式与参数下超千米深井岩巷... 为解决超千米深井巷道支护难题,以新汶矿区深井巷道为工程背景,分析深部矿井地应力、围岩强度与结构等地质力学参数分布特征,超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支护体变形及破坏状况。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支护方式与参数下超千米深井岩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支护作用。基于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确定新汶华丰矿-1180回风大巷采用全断面高预应力、高强度锚杆与锚索及注浆联合支护加固方式。详细介绍-1180回风大巷支护井下试验,包括支护参数设计、支护材料、底板注浆锚索施工工艺及矿压监测结果。通过分析围岩位移、顶板离层及锚杆、锚索受力监测数据,评价回风大巷支护效果。井下试验表明:高预应力、高强度锚杆与锚索及注浆联合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超千米深井岩巷大变形,保持围岩长期稳定。最后,针对井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超千米深井巷道 地质力学参数 数值模拟 井下试验
原文传递
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87
4
作者 王德超 李术才 +5 位作者 王琦 李为腾 王富奇 王洪涛 彭蓬 阮国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是影响综放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赵楼煤矿11302工作面轨道巷为工程背景,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侧向支承压力监测方法,通过现场应力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区段煤柱合理... 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是影响综放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赵楼煤矿11302工作面轨道巷为工程背景,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侧向支承压力监测方法,通过现场应力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现场应力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50~56 m,低应力区宽度为12~15 m,考虑沿空巷道应处于应力降低区内,煤柱留设宽度不应大于7~10 m;同时,从有利于锚杆锚固出发,煤柱宽度不应小于4 m。综合考虑煤柱稳定性、次生灾害控制及煤炭资源回收等因素,最终确定煤柱留设宽度为5 m。采用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对煤柱宽度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巷道表面位移均呈现沿空帮>顶板>实体帮>底板的变化趋势,掘巷稳定后,现场实测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71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359 mm,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较好;同时,锚杆、锚索受力均在其屈服范围内,并为回采期间预留充足的余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的区段煤柱宽度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深部厚煤层 沿空掘巷 煤柱 侧向支承压力 模型试验 现场试验
原文传递
回采工作面多巷布置留巷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 被引量:129
5
作者 康红普 颜立新 +2 位作者 郭相平 张占涛 高富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2-2036,共15页
以晋城矿区回采工作面多巷布置留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分析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特征及机制。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研究巷道布置方式、煤柱尺寸、回采工作面宽度等参数对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分析留巷及采煤工作面周... 以晋城矿区回采工作面多巷布置留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分析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特征及机制。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研究巷道布置方式、煤柱尺寸、回采工作面宽度等参数对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分析留巷及采煤工作面周围的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留巷特点的巷道支护形式与参数。在井下进行支护试验,监测留巷从掘进到报废全过程的围岩位移与支护体受力,评价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留巷在受到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作用后,围岩位移虽有增加,但变化不大;在本工作面后方一定距离围岩位移急剧增加,并在50~200 m范围内位移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趋于稳定;当留巷受到下一个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作用后,围岩位移再次显著增加。留巷围岩变形与巷道布置方式、煤柱尺寸及回采工作面参数密切相关。高预应力强力锚杆与锚索支护、全锚索支护是比较适合留巷的支护方式,能够大幅度减少围岩位移,保持巷道长期稳定。最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矿巷道 留巷 数值模拟 井下试验
下载PDF
两种含瓦斯煤样变形特性与抗压强度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93
6
作者 尹光志 王登科 +1 位作者 张东明 王维忠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0-417,共8页
介绍型煤煤样和原煤煤样的制作过程,设计含瓦斯煤样的三轴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自行研制的三轴蠕变瓦斯渗流装置和材料实验机组成含瓦斯煤样三轴压缩实验装置,对型煤煤样和原煤煤样进行含瓦斯三轴实验,获得大量不同围压和不同瓦斯压力... 介绍型煤煤样和原煤煤样的制作过程,设计含瓦斯煤样的三轴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自行研制的三轴蠕变瓦斯渗流装置和材料实验机组成含瓦斯煤样三轴压缩实验装置,对型煤煤样和原煤煤样进行含瓦斯三轴实验,获得大量不同围压和不同瓦斯压力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系统地研究含瓦斯煤样两种煤样在三轴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性和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围压和瓦斯压力对含瓦斯煤样的变形特性和抗压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型煤煤样和原煤煤样的变形特性和抗压强度具有规律上的共性,但是其力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在含瓦斯煤样的变形过程中不是定值,而是动态变化的,且2种煤样的弹性模量差别很大,泊松比也不相等;相同载荷条件下型煤煤样的变形比原煤煤样的要大得多,其形状改变也比原煤煤样的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含瓦斯煤样的力学性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含瓦斯煤样 三轴实验 变形特性 抗压强度 瓦斯压力
下载PDF
PFC及其在矿山崩落开采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2
7
作者 朱焕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27-1931,共5页
介绍PFC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岩土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中的主要功能,包括描述岩土介质材料基本力学特性的特点;概述PFC目前在国际上应用的现状及其在解决岩土体问题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在进行矿山崩落法开采实际工程问题时PFC... 介绍PFC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岩土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中的主要功能,包括描述岩土介质材料基本力学特性的特点;概述PFC目前在国际上应用的现状及其在解决岩土体问题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在进行矿山崩落法开采实际工程问题时PFC数值模拟的应用过程,介绍真实问题PFC应用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步骤,包括模型构建与设置、材料模拟的数值试验以确定给定岩体的微力学参数、破裂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追综记录等;同时,还给出具体工程崩落开采过程中的破坏形态、应力变化、围岩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粒子流 介质 应力 数值试验 崩落开采 破裂
下载PDF
型煤与原煤全应力–应变过程渗流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曹树刚 李勇 +2 位作者 郭平 白燕杰 刘延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906,共8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自压式三轴渗流装置对型煤和原煤试样进行三轴压缩渗流试验,得到不同围压下2种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流量计和环向引伸计自动采集整个试验过程中煤样的渗流速度和横向变形。从细观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2种煤样不同... 利用自主研制的自压式三轴渗流装置对型煤和原煤试样进行三轴压缩渗流试验,得到不同围压下2种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流量计和环向引伸计自动采集整个试验过程中煤样的渗流速度和横向变形。从细观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2种煤样不同的破坏形式以及煤样的变形破坏对渗流速度的影响;讨论渗流速度对外部变量的敏感性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突发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都可以分为5个阶段,并与渗流速度–轴向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型煤与原煤的结构特性不同,致使2种煤样受力以后具有不同的损伤机制,渗流速度–轴向应变曲线差异较大,尤其在破坏阶段。型煤变形主要在前2个阶段影响煤的渗流特性,而原煤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受影响;型煤的渗流速度对轴向压力和轴向变形最敏感,而原煤的渗流速度对体积变形和横向变形比较敏感。原煤全应力–应变–渗流试验的5个阶段可以较好地解释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准备、发动、发展和终止4个阶段,可以间接地利用煤体瓦斯渗流速度变化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研究结果对探索煤层真实的瓦斯运移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含瓦斯煤 三轴试验 全应力–应变过程 渗透性 对比分析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近松散层开采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其对水砂突涌的前兆意义 被引量:66
9
作者 隋旺华 董青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08-1916,共9页
开采沉陷离心模型试验表明,采空区和煤柱上方的黏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在煤层开采之后,出现积聚和消散现象,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量最大可达垂直自重应力的15%~22%。采动孔隙水压力监测模型的试验表明,采动引起的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 开采沉陷离心模型试验表明,采空区和煤柱上方的黏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在煤层开采之后,出现积聚和消散现象,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量最大可达垂直自重应力的15%~22%。采动孔隙水压力监测模型的试验表明,采动引起的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点同煤层开采进度以及顶板周期来压密切相关,煤柱上方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一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工作面上方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开采位置有关,当工作面通过测点下方时,孔隙水压力出现明显的下降,当测点处于采空区中部时,孔隙水压力升高并会保持一段时间。采后顶板下沉期间各测点孔隙水压力均呈下降趋势。突砂模型试验表明,一旦抽冒或形成水砂突涌后,含水层内孔隙水压力表现为剧烈下降并形成瞬时负压,水压下降后随突涌过程发展保持在某稳定水平上,突砂口附近呈现相应的水力坡降。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孔隙水压力可以作为近松散含水层开采溃砂灾害预警和监测的重要前兆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水砂突涌 模型试验 孔隙水压力 前兆 松散层
下载PDF
断层冲击地压失稳瞬态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0
10
作者 宋义敏 马少鹏 +1 位作者 杨小彬 姜耀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2-817,共6页
以白光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试验的观察手段,采用双轴加载方式对一种花岗闪长岩进行直剪摩擦滑动试验,通过搭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断层冲击地压失稳瞬态过程进行研究,观测和分析冲击失稳过程中断层位移演化时间和空间的特征。试验结果表... 以白光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试验的观察手段,采用双轴加载方式对一种花岗闪长岩进行直剪摩擦滑动试验,通过搭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断层冲击地压失稳瞬态过程进行研究,观测和分析冲击失稳过程中断层位移演化时间和空间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断层冲击地压发生与侧向压力量值有关,断层冲击地压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侧向应力条件,当侧向压力较小时,断层发生稳滑,不会发生冲击地压;(2)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发生断层冲击的峰值应力增加,断层冲击地压发生时的应力降增加;(3)冲击失稳过程中断层位移演化在时间上表现出间隔滑动特征,并且滑动间隔时间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断层第一次失稳滑动的距离和滑动速度大于第二次滑动的距离和滑动速度;(4)冲击失稳过程中断层位移演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滑动的差异性特征,断层不同位置处的失稳滑动量值和滑动演化特征不同,表现出断层观测点的滑动量值随着与加载端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断层 模型试验 冲击地压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黏滑
下载PDF
深部厚顶煤巷道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李术才 王琦 +5 位作者 李为腾 王德超 李智 江贝 王汉鹏 王洪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针对巨野矿区深部高地应力厚顶煤巷道支护特点,以"先抗后让再抗"支护理念为指导,研制高强让压型锚索箱梁(PRABB)支护系统。该系统具有预紧力损失小、定量让压、支护力传递效果好、护表面积大等特点。分别以箱型支护梁和矿用12... 针对巨野矿区深部高地应力厚顶煤巷道支护特点,以"先抗后让再抗"支护理念为指导,研制高强让压型锚索箱梁(PRABB)支护系统。该系统具有预紧力损失小、定量让压、支护力传递效果好、护表面积大等特点。分别以箱型支护梁和矿用12#工字钢为托梁设计了横梁、纵向单梁和纵向双梁共6种支护系统。以赵楼煤矿深部厚顶煤巷道为工程背景,利用数值试验对其支护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并在3302工作面顺槽进行6种支护系统的现场试验对比研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原支护方案,6种锚索梁支护系统均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2)PRABB支护系统试验段巷道支护效果整体优于工字钢锚索梁方案,前者围岩变形量比后者小15%~25%;(3)纵向单梁支护系统对巷道围岩的控制效果最好,纵向双梁支护系统次之,横梁支护系统相对较差。根据试验结果对钢梁不同布置方式的围岩控制机制进行分析表明:纵向单梁支护系统可有效控制厚顶煤巷道顶板关键部位的变形,调动围岩自承能力,使巷道变形得到较好控制。在深部厚顶煤巷道支护时,采用PRABB支护系统纵向单梁方案,可达到经济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厚顶煤巷道 让压型锚索箱梁 布置方式 数值试验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12
作者 尹光志 赵洪宝 +1 位作者 许江 王维忠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74-1680,共7页
以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为手段,对其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并对不同含水率煤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突出强度变化规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开发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的模拟试验结果与煤与瓦斯... 以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为手段,对其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并对不同含水率煤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突出强度变化规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开发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的模拟试验结果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实际较吻合,且系统可靠性较好;随着含水率的升高,煤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减小,煤与瓦斯突出强度也呈减小趋势;在试验煤体含水率情况下,含水率与煤与瓦斯突出强度呈二次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与瓦斯突出 模拟试验 突出强度 煤体含水率 可靠性
下载PDF
大采深厚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蕊 姜振泉 +2 位作者 李秀晗 晁海德 孙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2,共6页
针对我国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灾害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而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矿综放工作面的深部开采实际为背景,根据现场煤层底板钻孔内不同深度传感器应变测试值随工作面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介于18~20 m;以研究区... 针对我国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灾害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而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矿综放工作面的深部开采实际为背景,根据现场煤层底板钻孔内不同深度传感器应变测试值随工作面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介于18~20 m;以研究区实际地层资料为基础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反复试算、逐步修正模型边界条件,对煤层底板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弥补了现场实测结果不能反映出煤层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场的不足;采用现场应变实测和数值模拟相互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大采深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20 m,揭示了矿山压力在采动煤层底板中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突水 带压开采 破坏深度 现场应变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岩巷掘进准直眼掏槽爆破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单仁亮 黄宝龙 +1 位作者 蔚振廷 孔祥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64,共9页
为了更好地应用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准直眼掏槽模型试验相似准则,进行准直眼掏槽方式的物理模型试验。以主掏槽孔孔口间距、炮孔排距和主掏槽孔倾斜角度为主导因子进行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掏槽深度,主掏... 为了更好地应用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准直眼掏槽模型试验相似准则,进行准直眼掏槽方式的物理模型试验。以主掏槽孔孔口间距、炮孔排距和主掏槽孔倾斜角度为主导因子进行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掏槽深度,主掏槽孔孔口间距的影响最大,主掏槽孔倾斜角度其次,炮孔排距影响最小;对于槽腔体积,主掏槽孔孔口间距影响最大,炮孔排距的影响其次,主掏槽孔倾斜角度影响最小。方差法分析结果表明:主掏槽炮孔孔口间距对掏槽深度有极为显著的影响,主掏槽炮孔倾斜角度有显著影响,而炮孔排距无显著影响;主掏槽炮孔孔口间距、炮孔排距和主掏槽炮孔倾斜角度对槽腔体积均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此外,开展主掏槽孔倾斜角度大于85°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主掏槽孔倾斜角度对准直眼掏槽爆破的影响极为明显。该结果同时也验证准直眼与自由面夹角取值范围的分析。模型试验最优爆破参数为:主掏槽孔孔口间距150 mm,炮孔排距70 mm,主掏槽孔倾斜角度83°。现场应用由该模型方案所转化的现场试验方案,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爆破工程 岩巷掘进 准直眼掏槽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厚覆盖层条件下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变形陷落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任伟中 白世伟 葛修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715-1719,共5页
以某金属矿山为原型,运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深入分析了厚覆盖岩层条件下地表变形陷落随不同开采水平的变化规律、不同开采水平下地表变形陷落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变形陷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数码相机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方法... 以某金属矿山为原型,运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深入分析了厚覆盖岩层条件下地表变形陷落随不同开采水平的变化规律、不同开采水平下地表变形陷落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变形陷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数码相机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来量测采矿过程中地表及上、下盘岩体中的位移。本试验模拟了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崩落法的采矿过程。地表最大下沉位移主要集中在断层F1,F4之间的区域。采场顶板围岩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蠕变曲线具有较明显的减速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以及变形稳定阶段。在目前开采条件下,蠕变曲线都呈变形收敛形态。相对最终稳定时的总位移量,开采完毕瞬时位移占10%~35%,减速蠕变阶段所产生的位移约占43%~72%,稳定蠕变阶段所产生的位移占15%~25%,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地表下沉位移主要发生在减速蠕变阶段。减速蠕变阶段约为7~8 d,最终变形稳定阶段约为46~50 d。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从-270 m水平起采明显优于从-200 m水平起采。根据试验结果,所提出的最优起采深度已被矿方所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岩石力学 厚覆盖层 地表变形陷落 模型试验 近景摄影测量
下载PDF
特厚煤层超前采动原位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高明忠 刘军军 +4 位作者 林文明 邓光迪 彭高友 李聪 何志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5,共8页
特厚煤层超前采动应力演化规律是顶板控制的基础,但目前缺乏现场采动过程应力演化的研究成果。依托同煤集团同忻矿8309工作面,进行了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原位实测研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进,前方煤岩扰动强度不断增大... 特厚煤层超前采动应力演化规律是顶板控制的基础,但目前缺乏现场采动过程应力演化的研究成果。依托同煤集团同忻矿8309工作面,进行了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原位实测研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进,前方煤岩扰动强度不断增大,支承压力由原岩应力逐渐上升至峰值强度,然后随着煤岩的破坏开始下降至残余强度;侧向水平应力则呈现出阶段性稳态降低的趋势。根据支撑压力规律,工作面前方煤岩具有扰动分区化特征:该试验点工作面前方200 m以上为未扰动区域;工作面前方100~200 m为弱扰动区域;工作面前方50~100 m为强扰动区域;工作面前方50 m以内为剧烈扰动区域,结合工作面前方不同区域扰动强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分区支护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室内开展扰动应力路径加卸载试验和特厚煤层现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 特厚煤层 原位试验 支护措施
下载PDF
厚覆盖岩层条件下地下采矿的地表及围岩变形破坏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任伟中 白世伟 +1 位作者 孙桂凤 葛修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3935-3941,共7页
以某矿山为原型,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深入分析了厚覆盖层岩层条件下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变形陷落特征和采空区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特征,同时分析了地表变形陷落和围岩变形时间效应特征以及采空区围岩破坏机理。与相应的各种数值模拟结果(... 以某矿山为原型,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深入分析了厚覆盖层岩层条件下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变形陷落特征和采空区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特征,同时分析了地表变形陷落和围岩变形时间效应特征以及采空区围岩破坏机理。与相应的各种数值模拟结果(二维弹塑性有限元、三维弹塑性有限元、二维离散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物理模拟试验结果比各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工程现场原位监测结果,试验得到了许多数值模拟无法得到的颇具启发性的全新认识。试验所得出的最优起采深度和一些新认识被有关方面所接受和采用。对工程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厚覆盖层 地表变形陷落 模型试验
下载PDF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监测系统在矿井突水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斌 李术才 +1 位作者 李树忱 李利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为实现矿井突水过程中岩层断裂和渗流通道形成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前兆信息捕捉,将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作为一种实时成像监测手段尝试引入到矿井突水模型试验的监测工作中。采用具有自动采集功能的电阻率层析成像监测系统,实现介质电阻率... 为实现矿井突水过程中岩层断裂和渗流通道形成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前兆信息捕捉,将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作为一种实时成像监测手段尝试引入到矿井突水模型试验的监测工作中。采用具有自动采集功能的电阻率层析成像监测系统,实现介质电阻率变化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提出优化反演效率的计算方法,利用Cholesky分解法求解电阻率层析成像正演中的大型线性方程组,利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求解反演方程,由此建立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实时反演方法,实现原始数据的快速反演和动态图像的实时输出。提出以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为主,结合原始视电阻率数据分析和关键点数据时程曲线分析的多参数监测分析方法。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层析成像法得到防突层裂隙产生、扩展直至贯通的实时动态图像,得到主要裂隙和渗流通道的产生位置、形成过程等信息,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综合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得出防突层发生突水断裂的诱因,并确定捉到确切前兆信息的最早时,该时刻比突水发生时刻提前998s。模型试验证明,电阻率层析成像系统有效地反映岩层断裂及渗流通道的形成过程,成功地捕捉到一系列前兆信息,为突水灾害的及时预警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矿井突水 模型试验 实时监测 前兆信息 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快速反演算法
下载PDF
面向安全性分析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林永峰 陈亮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80-83,共4页
在软件开发的整个周期内,软件测试对项目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作用,计算机软件安全性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别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嵌入式软件的安全性测试可以分为功能性安全测试和漏洞性安全测试,功能性安全测试通常与普... 在软件开发的整个周期内,软件测试对项目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作用,计算机软件安全性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别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嵌入式软件的安全性测试可以分为功能性安全测试和漏洞性安全测试,功能性安全测试通常与普通的功能性测试一起进行,其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也基本相同。在此重点挖掘一些嵌入式软件安全测试的共性部分,主要研究安全测试在软件开发周期中的各种方法策略和技术。并借鉴一般应用软件安全测试的管理规范,结合嵌入式软件的具体特点分析改进,试图形成针对嵌入式软件较为通用的、工程化的安全测试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软件测试 漏洞挖掘 安全性测试 测试策略
下载PDF
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林健 石垚 +2 位作者 孙志勇 王正胜 蔡嘉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37-2247,共11页
为了研究预应力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在围岩体中的分布特征,设计并制作大型锚杆支护应力场测试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1)单根锚杆的应力场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类似于"石榴"状,随着扩散半径的增大应力等值面的分布逐渐由密到疏... 为了研究预应力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在围岩体中的分布特征,设计并制作大型锚杆支护应力场测试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1)单根锚杆的应力场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类似于"石榴"状,随着扩散半径的增大应力等值面的分布逐渐由密到疏,应力值逐渐由高到低,分布范围逐渐由小到大;(2)在锚杆自由段两端和锚固段附近分别形成了2个压应力相对集中区和1个拉应力相对集中区,压应力主要分布在锚杆自由段附近围岩内,并向锚固段附近围岩扩散;(3)应力沿着锚杆轴线方向的分布规律与测线和锚杆之间的距离有关,应力沿着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与测线和模型表面之间的距离有关;(4)预紧力不同,应力场的宏观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但同一应力等值面的分布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试验结果对更深入认识锚杆支护作用机制和工程中优化锚杆支护设计方案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端部锚固 预应力场 分布特征 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