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煤层覆岩隔水性与保水开采分类 被引量:70
1
作者 黄庆享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622-3627,共6页
通过陕北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的模拟研究与采动损害实测,揭示采动覆岩裂隙主要由上行裂隙和下行裂隙构成,采动裂隙带的导通性决定着覆岩隔水层的隔水性。实验分析上行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计算公式,模拟测定下行裂隙带的发育深度。基于采动裂... 通过陕北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的模拟研究与采动损害实测,揭示采动覆岩裂隙主要由上行裂隙和下行裂隙构成,采动裂隙带的导通性决定着覆岩隔水层的隔水性。实验分析上行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计算公式,模拟测定下行裂隙带的发育深度。基于采动裂隙发育程度与采高和隔水岩组的关系,提出以隔采比为指标的隔水性判据,由此将保水开采分为自然保水开采、可控保水开采和特殊保水开采3类,为浅埋煤层保水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浅埋煤层 覆岩 隔水性 保水开采
下载PDF
深部开采上覆岩层采动裂隙网络演化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王志国 周宏伟 谢和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03-2408,共6页
借助相似模拟材料模型试验,模拟了在深部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状态,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采场矿山压力、岩层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分析了断层对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布演化的影响... 借助相似模拟材料模型试验,模拟了在深部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状态,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采场矿山压力、岩层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分析了断层对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布演化的影响以及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在三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开采宽度增加,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呈现总体增大趋势,在断层影响下表现出降维特点;分形维数与超前工作面压力和岩层沉降均具有非线性关系;三带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均具自相似性,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分形维数比为1.0823:1.13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上覆岩层 采动岩体裂隙网络 分形维数 演化规律
下载PDF
固体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家臣 杨胜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21-1826,共6页
分析了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和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确立顶板载荷估算方法,并通过充填开采实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充填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大,来压强度不明显;直接顶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冒落,垮落步距相比于普通综采工作面显著增大;基本... 分析了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和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确立顶板载荷估算方法,并通过充填开采实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充填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大,来压强度不明显;直接顶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冒落,垮落步距相比于普通综采工作面显著增大;基本顶以缓慢下沉形式发生弯曲变形,上覆岩层移动范围明显减小。支架高工作阻力可以控制顶板的下沉量,保证良好的充填效果,进而减小覆岩破坏高度,控制地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岩层移动 支架与围岩关系 缓慢下沉 顶板载荷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蹬空开采围岩应力及裂隙演化规律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毅鑫 刘文超 +6 位作者 张村 刘焕海 魏勇 王朋朋 师洋洋 翟江澎 高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9-273,共15页
针对蹬空状态下煤层底板岩层完整性与承载力影响制约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以草垛沟矿82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对8^(-2)煤层下伏11煤巷柱式采空区顶板岩层结构与受载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弹性地基假定的顶板-煤柱系统力学模型,... 针对蹬空状态下煤层底板岩层完整性与承载力影响制约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以草垛沟矿82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对8^(-2)煤层下伏11煤巷柱式采空区顶板岩层结构与受载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弹性地基假定的顶板-煤柱系统力学模型,推导并解析了顶板岩梁弯曲下沉挠度函数;将工作面底板视为半无限平面体,建立工作面走向不同区段静载荷对底板采动附加应力模型,得到底板不同深度处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岩层损伤破坏深度解析解;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8^(-2)与11煤层回采过程采场围岩应力、覆岩裂隙分布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确定8^(-2)与11煤层层间稳定岩层最小厚度;通过制定现场专项钻孔探测方案对下伏11煤巷柱式采空区覆岩裂隙带发育形态展开探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顶板岩梁在相邻介质交界面的弯曲下沉挠度具有连续性且在巷柱式采空区交汇处弯曲下沉最大为2 cm;②8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受采动应力影响下巷柱式采空区顶板-煤柱系统形成的稳定平衡结构仍具有稳定性,综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结果可确定8^(-2)与11煤层层间存在稳定岩层且最小厚度D_(min1)为14 m;③专项钻孔探测显示了8^(-2)与11煤层层间稳定岩层最小厚度D_(min2)为12.2 m。因此,近距离煤层间重复采动影响下8201综采工作面底板存在稳定岩层且岩层较完整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排除蹬空开采期间下伏11煤层潜在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蹬空开采 采动应力 覆岩裂隙 钻孔探测
下载PDF
陕北浅煤层房柱式保水开采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23
5
作者 彭小沾 崔希民 +3 位作者 李春意 裴婧晶 康新亮 梁克隆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针对陕北干旱缺水的实际,分析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设计原则.以六道沟煤矿为例,通过分析煤柱的稳定性、顶板垮落高度等,证明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合理性.采后3 a现场实地调查发现,老采空区煤柱完整,没有出现片帮、剥蚀、外鼓和颈缩现象,仅... 针对陕北干旱缺水的实际,分析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设计原则.以六道沟煤矿为例,通过分析煤柱的稳定性、顶板垮落高度等,证明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合理性.采后3 a现场实地调查发现,老采空区煤柱完整,没有出现片帮、剥蚀、外鼓和颈缩现象,仅局部地段存在极少量积水,地面的六道沟水库仍保持正常使用,表明合理的房柱式开采后未破坏上覆岩层含水层和地表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开采 保水开采 煤柱稳定性 覆岩移动 含水层
下载PDF
深部厚硬顶板综放开采覆岩运移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科 刘文杰 +3 位作者 焦彪 张庆贺 刘帅 张寨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93,I0004,共10页
为分析深部厚硬顶板破断对厚煤层安全开采的影响,根据胡家河矿402102工作面工程地质和开采条件,构建了大型真三维相似物理模拟试验(3500 mm×3000 mm×2000 mm),开展了留煤柱双工作面开采的试验研究。利用光栅位移连续监测装置... 为分析深部厚硬顶板破断对厚煤层安全开采的影响,根据胡家河矿402102工作面工程地质和开采条件,构建了大型真三维相似物理模拟试验(3500 mm×3000 mm×2000 mm),开展了留煤柱双工作面开采的试验研究。利用光栅位移连续监测装置对采动覆岩位移进行实时监测,获得了厚硬顶板条件下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运移规律和"三带"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厚硬关键层变形破断时,软弱岩层会发生协同运动,位移监测点位移量发生突增,监测点位移曲线随工作面推进呈"台阶式"变化。在一侧临空条件下,402102工作面亚关键层1(粉砂岩)初次破断步距为43 m,周期破断步距为21 m;亚关键层2(含砾粗砂岩)初次破断步距为74 m,周期破断步距为51 m;亚关键层3(中砂岩)初次破断步距为171 m。当亚关键层2发生周期性破断和亚关键层3发生初次破断时,采空区位移监测点位移量均发生增幅,覆岩发生大范围整体性运动,矿压显现较为剧烈;受402103采空区采动覆岩结构的影响,在402102工作面回采时,其回风巷侧覆岩运移较为剧烈,巷道受动压影响较大。根据位移监测点的位移量和覆岩变形碎胀因子max(Ki)的大小,对采动覆岩"三带"发育形态进行了初步判别,亚关键层1(粉砂岩)和亚关键层2(含砾粗砂岩)均处于冒落带中,且随着工作面推进,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呈"台阶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光栅位移连续监测 厚煤层开采 覆岩运移
下载PDF
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煤岩体变形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马占国 涂敏 +2 位作者 马继刚 张勃阳 韩猛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257,共5页
依据淮南矿区某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制作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下保护层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动覆岩结构运动规律、采动裂隙动态演化与分布特征及被保护层煤层的应力变化和膨胀变形等规律.研究表明,在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开采离层... 依据淮南矿区某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制作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下保护层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动覆岩结构运动规律、采动裂隙动态演化与分布特征及被保护层煤层的应力变化和膨胀变形等规律.研究表明,在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开采离层裂隙可发育到约100 m高,采裂高厚比达44;被保护煤层沿走向卸压保护范围达到30 m以上、卸压保护角为54°;在采空区四周形成一个离层裂隙发育的"O"形圈,其周边宽度约34 m;被保护煤层的卸压瓦斯可通过它被抽采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 保护层开采 覆岩 变形特征
下载PDF
祁东煤矿综采覆岩破坏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檀双英 康永华 +2 位作者 刘治国 张玉军 张刚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共4页
阐述了祁东煤矿地质采矿条件的特殊性,介绍了祁东煤矿综采覆岩破坏的实测结果,结合国内其他矿区覆岩破坏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对比分析了祁东煤矿综采中硬覆岩破坏的异常特征,指出了祁东煤矿综采覆岩破坏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综采 覆岩破坏 水压 裂隙 中硬覆岩
下载PDF
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上覆岩层应力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康 赵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0,共5页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动态开采过程中金属矿山采空区覆岩在拉应力、垂直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及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发现拉应力对覆岩造成的破坏较其它应力显著,是覆岩垮落的主导因素。分析覆岩内部垂直应力发现:开采初期覆岩内部压应力显...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动态开采过程中金属矿山采空区覆岩在拉应力、垂直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及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发现拉应力对覆岩造成的破坏较其它应力显著,是覆岩垮落的主导因素。分析覆岩内部垂直应力发现:开采初期覆岩内部压应力显著,随着开采进行,在采空区的正上方,压应力逐渐向拉应力过渡;垂直应力呈"凹"形分布在采空区两端部,其形状和应力值随采空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覆岩下沉范围和下沉量均逐渐增大;下沉曲线的最大下沉点,向工作面推进方向逐渐移动;下沉曲线的光滑程度体现了监测点在覆岩所属区域是弹性区、塑性区还是垮落区。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围岩支护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过程 上覆岩层 变形特征 拉应力 垂直应力 位移
下载PDF
沿空留巷顶板覆岩二次采动裂隙实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永格 张强 +1 位作者 牛矗 张开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84,共7页
地下煤岩体开挖会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位移进而造成煤层内瓦斯的溢出、裂隙水的流动甚至会造成地表沉陷等矿山灾害。为了研究厚松散层下沿空留巷上覆顶板岩层裂隙破断规律,使用ZXZ20(A)型矿用钻孔成像装置对云驾岭煤矿12307工作面回风... 地下煤岩体开挖会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位移进而造成煤层内瓦斯的溢出、裂隙水的流动甚至会造成地表沉陷等矿山灾害。为了研究厚松散层下沿空留巷上覆顶板岩层裂隙破断规律,使用ZXZ20(A)型矿用钻孔成像装置对云驾岭煤矿12307工作面回风巷与运输巷进行上覆顶板岩层破断状态与裂隙发育的观测。在12307工作面回风巷沿走向布置1、2、3号测点,运输巷沿走向布置4、5、6号测点,6个测点的钻孔施工时间段相同、观测时间段相同。观测结果表明:1号测点上方顶板岩层极为破碎,顶板裂隙发育由浅及深不断加剧,在3~9 m出现明显离层,在此区间可观察到6条离层裂缝;3号测点顶板岩层0~3.2 m存在发育充分的裂隙,3.2~6.6 m存在横向裂隙,且6.2 m处有离层现象;4号测点顶板岩层0~2.5 m岩层受到明显破坏,岩层内裂隙纵横交错,2.5 m以深裂隙逐渐减少,只存在原生裂隙;6号测点顶板岩层观测范围内并未发现大的裂隙,岩层整体发育较为完整。上述结果表明回风巷在一次采动后顶板覆岩主要破碎范围在2 m内,在留巷期间二次采动造成顶板覆岩破碎程度加剧,深部岩层同样出现破碎与离层,尤其在顶板上方4 m内离层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二次采动 裂隙发育 顶板覆岩 覆岩破坏
下载PDF
采动覆岩微震分区演化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国涛 张明伟 +2 位作者 王杰 卫俊 杨坤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46,共11页
为了探究采动覆岩的破裂分区特征与微震演化规律,以某矿井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根据矩张量与颗粒流理论构建了微震模拟方法,实现了对回采工作面覆岩微震演化特征的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采动覆岩的微震事件矩震级集中在–2.7~–1,微震破裂... 为了探究采动覆岩的破裂分区特征与微震演化规律,以某矿井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根据矩张量与颗粒流理论构建了微震模拟方法,实现了对回采工作面覆岩微震演化特征的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采动覆岩的微震事件矩震级集中在–2.7~–1,微震破裂强度符合常见的正态分布性质,微震发生频次与微震矩震级的关系也满足经典的矩震级–频度关系式;微震事件在采场横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采空区左右煤壁中的微震事件先于采空区顶板发生,微震事件围绕采掘空间向两侧发展,且存在一定的超前性与滞后性;当工作面开采一定距离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垂向应力表现出“双峰值”特征,微震事件迅速向上延伸,并在上覆软弱岩层内集聚、发育,使得微震事件在竖向上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分层分布特征;根据采场的应力、位移以及微震分布特征,可以将上覆岩层划分为“横四区”与“竖三带”,各个破裂区域的微震事件破裂类型占比各不相同,煤壁支撑区与离层区分别为剪切型与拉伸型微震事件的主要占比区域。此外,对研究区域建立了微震监测系统,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构建的微震模拟方法适用性较好,可以从细观层面再现采动覆岩的微震演化过程,研究结果为揭示采动裂隙演化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覆岩 微震 矩张量 颗粒流 破裂类型
下载PDF
浅埋采空区大采高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纪星 师修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92-97,共6页
浅埋采空区下远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直接影响本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和上覆采空区稳定性。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开采实际,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了2^-2煤采空区下伏的5^-2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及裂隙发育规律。研... 浅埋采空区下远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直接影响本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和上覆采空区稳定性。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开采实际,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了2^-2煤采空区下伏的5^-2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及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柳塔煤矿5^-2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覆岩裂隙带贯穿层间岩层导通2^-2煤采空区,层间岩层的破断会诱发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工作面出现强烈的矿压显现,同时加剧了上覆采空区围岩结构失稳及地表沉陷。现场实测也表明大柳塔煤矿5^-2煤层大采高开采覆岩破坏高度137.32 m,裂采比20.2,与模拟结果一致。这些成果可以为大柳塔矿5^-2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采空区 远距离 大采高 覆岩破坏 裂隙演化
下载PDF
煤层群重复开采采空区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瑞睿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85,共5页
明确重复开采下采空区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是摸清卸压瓦斯运移规律的基础,借助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其重复采动下采空区覆岩裂隙演化特征,采用分形维数表征裂隙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上行煤层推进150 m时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37 m,最终采... 明确重复开采下采空区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是摸清卸压瓦斯运移规律的基础,借助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其重复采动下采空区覆岩裂隙演化特征,采用分形维数表征裂隙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上行煤层推进150 m时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37 m,最终采空区覆岩裂隙在采空区两端较为集中,采空区覆岩裂隙发育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裂隙产生、扩展,覆岩被压实裂隙减少3个阶段;重复采动下行回采煤层推进时覆岩垮落与工作面来压会提前发生,下行煤层推进至150 m时,垮落带高度为8.5 m,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5.5 m,但受重复采动的影响,下行回采煤层裂隙提前发育,裂隙数量也会更大,工作面来压也更加剧烈;采用分形维数表征裂隙参数变化均印证了煤层不同回采阶段覆岩裂隙发展历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明确煤层群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采动 覆岩裂隙 数值分析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下采煤覆岩破坏综合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亚军 徐智敏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28,共4页
根据煤矿覆岩破坏观测的研究现状,从小浪底水库下采煤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需求出发,首次尝试采用钻探与物探手段相结合、多种物探手段相结合以及井上下观测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手段进行小浪底水库下煤炭资源开采后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取得了... 根据煤矿覆岩破坏观测的研究现状,从小浪底水库下采煤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需求出发,首次尝试采用钻探与物探手段相结合、多种物探手段相结合以及井上下观测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手段进行小浪底水库下煤炭资源开采后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准确判断了煤层开采后的覆岩破坏情况和导水裂隙带高度,为新安煤矿合理设计水库下开采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下采煤 覆岩破坏 导水裂隙带 综合观测 矿井防治水
下载PDF
西部高强度开采矿区覆岩破坏发育高度分析
15
作者 刘江斌 张仲杰 +5 位作者 高广昌 闫伟涛 景巨栋 李洋 马子韬 陈俊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9,共9页
导水裂缝带是煤层顶板水害的主要通道,准确预测计算其发育高度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和相似模拟等方法,揭示了西部高强度开采矿区采动覆岩的破坏类型、破坏关系及导水裂缝带的发育特征。... 导水裂缝带是煤层顶板水害的主要通道,准确预测计算其发育高度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和相似模拟等方法,揭示了西部高强度开采矿区采动覆岩的破坏类型、破坏关系及导水裂缝带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薄基岩厚煤层高强度开采条件下,覆岩破坏类型为严重损坏类型。在采动覆岩中只存在“两带”形式,在采空区上方不存在岩层破坏后的具有一定隔水性的弯曲带,导水裂缝带直通地表,地表严重受损。覆岩以组合关键层的形式发生运移。在采动过程中组合关键层以滑落失稳的方式在岩层两端产生切落式破断,导致上覆基岩和松散层切落破断,地表产生台阶状裂缝。地表实测台阶状裂缝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间距与井下周期来压步距相一致。综合考虑覆岩破坏的开采厚度与基岩厚度等关键性因素,提出了高强度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预测计算公式,其可靠性得到了现场实测与相似材料模拟结果的验证,研究结果对于神东矿区煤矿安全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开采 覆岩破坏 采动覆岩 相似模拟 神东矿区
下载PDF
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下采动弱胶结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
16
作者 张世忠 范钢伟 +2 位作者 张东升 李文平 范张磊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0-1240,共11页
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弱胶结地层采动覆岩渗透性演化是影响矿井保水开采的重要因素。以新疆伊犁四矿21103工作面弱胶结地层条件为背景,选取侏罗系弱胶结泥岩、砂岩,在分析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弱胶结岩石渗透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 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弱胶结地层采动覆岩渗透性演化是影响矿井保水开采的重要因素。以新疆伊犁四矿21103工作面弱胶结地层条件为背景,选取侏罗系弱胶结泥岩、砂岩,在分析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弱胶结岩石渗透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弱胶结岩石孔隙结构、矿物组成对其渗透性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弱胶结岩石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模型,研究了采动弱胶结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围压5 MPa内,弱胶结岩石初始渗透率高,压密阶段渗透率大幅下降,最大降幅达91.5%,这与其初始孔隙率高、孔径大直接相关。同时,弱胶结岩石最大渗透率及残余渗透率与初始渗透率相比增幅较小,最大比值分别为4.51和4.17,这与岩石中高岭石、蒙脱石等水敏矿物遇水膨胀泥化造成部分导水裂隙弥合有关;基于弱胶结岩石基质可压缩融合、破裂等假设,定义了损伤变量D,建立了弱胶结岩石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模型,有效表征了弱胶结岩石初始渗透率高而残余渗透率增幅较小的渗透特性;工程尺度下,弱胶结地层采空区在工作面回采后快速压实闭合,出现渗透率恢复区,且该区域渗透率仅为初始地层的1.1~1.2倍。当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大于面长时,覆岩渗透率增高区由“马鞍形”演化为“双V形”,并集中分布于开切眼前方及工作面后方25~30 m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弱胶结地层保水开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开采 弱胶结地层 应力-损伤-渗流耦合 采动覆岩 岩石渗透率
原文传递
浅埋深薄基岩厚煤层大采高综采覆岩破坏高度实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来源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5期206-209,共4页
针对陕北地区煤层厚度大、埋藏浅,顶板基岩厚度相对较薄的特殊条件,隆德煤矿采用实测与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层开采的覆岩破坏高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工作面裂采比为18.10~19.41的预计成果,预计结果能够验证矿井厚煤层大采高综采的... 针对陕北地区煤层厚度大、埋藏浅,顶板基岩厚度相对较薄的特殊条件,隆德煤矿采用实测与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层开采的覆岩破坏高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工作面裂采比为18.10~19.41的预计成果,预计结果能够验证矿井厚煤层大采高综采的覆岩破坏特征,为矿井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该区同等开采条件下煤层覆岩破坏高度预计的一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薄基岩 覆岩破坏 厚煤层 大采高综采
下载PDF
“三下一上”采煤技术在理论与规律研究方面的进展与现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万武 《煤炭技术》 CAS 2002年第7期30-31,共2页
介绍了“三下一上”采煤技术在理论与规律方面的进展与现状。
关键词 采煤技术 压煤量 地表移动 覆岩破坏 水体下采煤 岩溶水体上采煤 建筑物下采煤 铁路下采煤
下载PDF
黄河北煤田薄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纵向分带发育规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明涛 辛恒奇 +2 位作者 郭忠平 莫技 庞继禄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0-801,共12页
针对黄河北煤田赵官煤矿大水高瓦斯厚冲积层薄基岩复杂开采条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赵官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纵向分带发育规律和其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纵向运动破坏规律及其结构形态,即在采动... 针对黄河北煤田赵官煤矿大水高瓦斯厚冲积层薄基岩复杂开采条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赵官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纵向分带发育规律和其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纵向运动破坏规律及其结构形态,即在采动应力作用下,采场上覆岩层开始呈现较平的“枕型”结构形态,随着采场支承压力不断增加,采动破坏岩层逐渐演化为“拱型”结构形态,当工作面推采距离达到工作面长度时,采场上覆破坏岩层在工作面纵向上扩展到最高处,此后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断裂拱高保持不变,而拱脚不断向前方扩展,呈现出“平顶拱型”结构形态;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对比分析,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冒落带、裂隙带分布范围,即冒落带高度为2.4 m,裂隙带为19.1 m,裂采比为15.3,为矿井采场顶板控制、支架选型和瓦斯抽采参数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实现薄煤层综采安全高产高效的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结构 薄煤层 岩层运动 采动裂隙带 上覆岩层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采后覆岩移动规律及离层空间发展形态分析
20
作者 王飞飞 《陕西煤炭》 2024年第12期90-94,131,共6页
综放工作面大规模开采后容易造成显著的地表沉陷等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探究综放工作面采后覆岩运动规律及离层空间发育形态,结合山西晋煤集团晋圣坡底煤业有限公司矿区工程实际情况,以3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两种方... 综放工作面大规模开采后容易造成显著的地表沉陷等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探究综放工作面采后覆岩运动规律及离层空间发育形态,结合山西晋煤集团晋圣坡底煤业有限公司矿区工程实际情况,以3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回采的第一阶段,离层一般可以达到煤层开采厚度的0.31倍,最大可以达到0.58倍的开采厚度;第二阶段分离缝宽度较窄,分离量较小,离层从起裂到达到最大值一般需要20~30 d,相当于工作面推进70~100 m,对应层位高度为2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开采 综放工作面 覆岩 离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