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分析及遗产廊道网络构建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思思 李婷 董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6,共6页
遗产廊道是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对于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判别北京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最小累积阻力模... 遗产廊道是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对于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判别北京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遗产的空间结构和遗产廊道适宜性,并提出遗产廊道网络的概念规划和保护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空间分析的遗产廊道网络可以高效地保护遗产资源,并提高遗产的空间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线性文化遗产 空间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
原文传递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分析与构建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晓阳 魏铭 +1 位作者 曾坚 张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区域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和孤岛化,科学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依照"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潜在廊道模拟"...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区域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和孤岛化,科学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依照"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潜在廊道模拟"模式,根据生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采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传统土地覆被赋值确定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潜力模型进行廊道重要性评价,通过计算网络连通性指数和经济成本比确定廊道提取的合理阈值,提出生态与经济并重型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45处,总面积约为3542 km2;模拟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90条,总长度约为5941 km。(2)源地及廊道的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研究区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的德化县、安溪县、南靖县等分布较为密集,而东南沿海建成区几乎没有分布。(3)0.73分位数所对应的网络连通性指数成本比达到最高值,此方案下提取的268条潜在廊道可有效连通45处生态源地。研究结果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视角合理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可为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的建设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网络连通性指数 闽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田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2,共8页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功能空间格局与不断变化的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理性的研究实践中运用前景广阔。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通过对于研究区域中"源"景观的划分,设定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值,构建基于"源"动态特征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得出阻力面。并进一步通过寻找阻力面突变点来确定分区阈值,最终确定通辽市域尺度生态功能的5大分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与指引。研究将市域生态要素在城市化下的动态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科学的分区策略,为市域生态空间的优化及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理论 景观生态学 市域尺度 生态功能分区 阻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远琴 任平 洪步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冲突分布较为分散,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奉节县、开县、石柱县与涪陵区,严重与较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区县,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长寿区和巴南区;(2)建设用地冲突分布较为集中,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严重和较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和不冲突也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且大多位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3)综合土地利用冲突的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与奉节县,严重与较严重冲突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生态安全 mcr模型 三峡库区重庆段
原文传递
全域全要素统筹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建议——以衢州市常山县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韩俊宇 余美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8-1095,共18页
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开始推进的背景下,生态空间逐渐成为规划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生态格局的相关识别方法也更加注重全域化和对于全要素的统筹。本文以衢州市常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生态要素相互流通的最小成... 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开始推进的背景下,生态空间逐渐成为规划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生态格局的相关识别方法也更加注重全域化和对于全要素的统筹。本文以衢州市常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生态要素相互流通的最小成本路径,同时结合以空间密度分析确定生态格局的新方法,探索多要素协同前提下的生态空间识别与相应规划对策;在识别过程中综合考虑常山县自然空间、建设空间及相关规划等约束性因子,与建成环境及现行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现有生态格局的潜在问题提出未来要素优化与空间协同发展两方面的针对性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最小成本路径 空间协同优化 常山
原文传递
基于MC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艺璇 位宏 +3 位作者 那嘉明 欧维新 蓝菁 卢秀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水土保持功能4个综合指标划分生态源地,并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筛选了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等8个约束条件构建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平凉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049.38 km^(2),占总面积的9.44%,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分布状态;MCR模型共识别出16条主要生态廊道、25条次要生态廊道及34个生态节点,构成了平凉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框架;构建了研究区"两屏、五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成果期望能为西部地区市域的国土空间整治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阻力面 平凉市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景观格局优化——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 2021年第5期80-85,共6页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格局优化 浅山区 生态安全
下载PDF
生物保护视角下乡村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嘉 高静 +2 位作者 袁睦茜 孙乔昀 李帅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155-161,共7页
近年来随着乡村快速发展,乡村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对生物生境产生了严重威胁,如何以景观的视角对村落动物栖息地进行识别并保护是村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重要问题。选取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C... 近年来随着乡村快速发展,乡村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对生物生境产生了严重威胁,如何以景观的视角对村落动物栖息地进行识别并保护是村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重要问题。选取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CR模型构建代表种运动阻力面,把单一物种阻力面叠加,运用回溯成本栅格判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依此构建研究区动物保护安全格局。结果显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74.25 hm^(2),占研究区面积28.17%,主要由林地和草地组成;(2)研究区景观格局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控制区3个层级,分别占比41.64%、65.56%和76.88%;(3)识别生态廊道10条,生态节点6个,合理优化研究区土地格局对维护村域生态安全尤为重要。本研究可为今后村域生态保护和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GIS 动物保护 后加楼村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村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以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南国新 吕春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策略。结果表明:MCR差值≤0表示生态适宜性较强,差值>0表示建设适宜性强,按照MCR差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约束下,将研究区划分为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林草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开发区、宜居核心整治区4类整治区,面积分别为232.02、529.14、5.85、5.88 hm2。整治分区后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圈层夹散点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生态适宜性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强,与当地生态环境本底相吻合。研究表明,应用MCR模型实施土地整治分区,符合集聚提升型村庄发展要求,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居住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产业发展有保障的目标,为村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分区土地整治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分区 空间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南辛窑村 山西省
下载PDF
基于MSPA_(P)-MCR_(F)的干旱区层级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宁夏中卫市为例
10
作者 刘园园 马彩虹 +2 位作者 滑雨琪 李聪慧 杨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6,共10页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以宁夏中卫市为例,探讨了层级生态网络的构建及其优化。结果表明:①干旱区生态源地识别中,需要将林地、草地和水体作为前景数据,并结合生态红线选择生态源地;②中卫市生态网络呈现出“四核三廊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识别出生态源地17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2.33%,其中1级和2级共计4个源地的能量因子显著高于其他源地,形成“四核”,其他源地形成“多点”,生成潜在生态廊道33条,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条,形成“三廊”;③从生态源地质量提升、廊道加固、断裂点修复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除1号、7号、9号源地之间的廊道较为稳定外,其他源地间连通性较低,生态网络稳定性较差,需要建立24个生态踏脚石,并发现38个亟待开展修复的生态断裂点;④优化后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所提升,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分别提升9.5%,3.8%和4.2%,有利于促进生态物质及信息流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层级生态网络 干旱区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言云 谭小昱 +1 位作者 何柳燕 李春容 《风景园林》 2022年第8期93-101,共9页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熊猫国家公园 生态网络 生境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纵横评价——以重庆市涪陵新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琳 田永中 +2 位作者 唐小龙 屈清 梁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将涪陵新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重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五个等级,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4.81%,42.70%,26.06%,4.23%和2.20%.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性 城镇建设用地 GIS 最小阻力模型 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涪陵新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潜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巷序 常江 +2 位作者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采煤塌陷区 生态恢复 徐州市
下载PDF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基于MSPA与MCR模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冰 韩轶 +2 位作者 秦富仓 王新雅 段广德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13-120,共8页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文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借此构建生态网络,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文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借此构建生态网络,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核心区面积为1 109.92 km^(2),主要集中于北部山区,表现出明显的破碎化和分布不均;2)识别研究区内生态源地11个,潜在生态廊道65条,总体连通性较低;3)通过补充7个生态源地,新增55条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结构和连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4)识别出的118个生态断裂点,为生态网络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结果对指导土默特左旗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生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下载PDF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25军长征沿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哲 赵恒毅 +1 位作者 曹银银 周正 《风景园林》 2023年第2期73-81,共9页
【目的】基于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面向红色文化密集区域的景观资源系统识别、协同演进与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长征沿线景观微域研判及其空间演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相关方法与技术亟待挖掘。... 【目的】基于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面向红色文化密集区域的景观资源系统识别、协同演进与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长征沿线景观微域研判及其空间演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相关方法与技术亟待挖掘。【方法】通过构建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以红25军长征沿线为例,建立红色景观微域解析要素体系,探析景观微域识别及微域涵化的关联方法与基础技术,并结合红25军长征典型区段分析研讨长征线路微域涵化效应与建设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在微域要素系统识别基础上,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微域涵化评估体系与三维矩阵模型可有效开展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与分类评估。【结论】研究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红色景观的资源管控与传承发展提供分析途径,助力景观资源有序演进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红色景观 微域识别 微域涵化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加权因子叠加法 长征
下载PDF
废弃场地修复的微尺度生态安全评估优化体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谭豪波 赵岩 +2 位作者 孙峥 陈家军 马俊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69-2177,共9页
针对我国陆域废弃场地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从生态安全角度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与优化方法和技术体系,重点包括场地调查,场地污染等级划分,阻力因子体系构建与模型分析,生态安全指标评估以及技术方案比选优化等步骤.研究同时展示了该... 针对我国陆域废弃场地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从生态安全角度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与优化方法和技术体系,重点包括场地调查,场地污染等级划分,阻力因子体系构建与模型分析,生态安全指标评估以及技术方案比选优化等步骤.研究同时展示了该生态安全评估与优化技术方法在典型陆域废弃场地生态修复中的具体应用,为陆域废弃场地的微尺度生态修复方案确定与优化提供了一种定量化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生态修复 安全格局 阻力因子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网络口碑大数据的城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君明 李玥 +1 位作者 吕硕 李翅 《风景园林》 2022年第8期120-126,共7页
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对公众出行的影响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的重要步骤。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空间分布规律展开分析,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内在差异性考虑较少。引入网络口碑大数据,通过口碑分值表征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 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对公众出行的影响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的重要步骤。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空间分布规律展开分析,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内在差异性考虑较少。引入网络口碑大数据,通过口碑分值表征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网络口碑大数据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思路,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最终构建由商业综合、休闲娱乐、生活服务3类廊道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网络。网络口碑大数据兼具空间分布和口碑质量的双重属性,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立足区域视角识别与量化部分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在差异性,其支撑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规划更加强调公众使用满意度对选线过程的影响,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大数据 网络口碑 步行和自行车廊道 选线 网络分析法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北京市海淀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亚坤 王钰 曾维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6-175,共10页
[目的]对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洱海生态和快速识别面源污染“源—汇”风险的关键区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为例,构建阻力基面评价体系,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 [目的]对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洱海生态和快速识别面源污染“源—汇”风险的关键区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为例,构建阻力基面评价体系,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划分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并探讨洱海流域上游16 a来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变化。[结果]①阻力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使阻力基面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而“源”的分布则影响阻力面的分布,2020年比2005年阻力面值提高了7485.40。②研究区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达30%,而中风险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60%,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偏高;16 a间,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最多,为35.74 km^(2),而中风险区面积增加最多,为38.69 km^(2)。③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距离“源”越近,风险等级越高,表现为中部高于边界,南部高于北部,而极高风险区是面源污染的关键区域。④16 a间中风险区转出面积最多,为80.93 km^(2)。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三镇交界处以及牛街乡的北部是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转移的主要区域。[结论]关键区域的景观优化、种植业调整等措施对减少氮磷的流失及风险等级格局的改变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洱海未来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上游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风险格局 面源污染 风险等级转移矩阵
下载PDF
莆田城区生态空间网络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19
作者 王吉伟 章婷婷 +1 位作者 陆哲明 朱建宁 《园林》 2023年第1期78-86,共9页
生态空间管控是中国国土空间管控的核心内容。以莆田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敏感性评估定量识别重要生态源地,依据地物类型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 生态空间管控是中国国土空间管控的核心内容。以莆田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敏感性评估定量识别重要生态源地,依据地物类型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基于土壤、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三类关键因素认知区域景观特征类型及单元特征,并以认知结果为原型与基础,提出生态空间结构及本体类型、组合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重要性分级中极重要和重要区域面积为907 km^(2),占40.53%,识别出10个一级生态源地和5个二级生态源地;(2)构建出呈“C”形的一级生态廊道和网状二级廊道;(3)识别出10种景观特征类型,并总结关键景观特征单元的要素及空间组合特征;(4)从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生态斑块建设及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特征认知框架来进行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及优化的方法能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空间质量,强化地域特色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敏感性 景观特征评估 生态空间网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株洲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
作者 李方洲 雷一东 《上海环境科学》 2022年第3期130-135,共6页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株洲市11个重要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结合阻力面分析生成13条生态廊道,构建出极重要、重要、一般3种生态安全格局,为株洲市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株洲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