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短行程特征聚类的移动源排放清单构建方法
1
作者 李兵兵 康宇 +2 位作者 曹洋 李亚民 许镇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5-1594,共10页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K-means聚类的短行程法,构建福州市轻型车的行驶工况。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划分运动学片段并计算其特征参数,运用PCA对划分后片段进行参数降维,再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K-means聚类的短行程法,构建福州市轻型车的行驶工况。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划分运动学片段并计算其特征参数,运用PCA对划分后片段进行参数降维,再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形成典型片段库;然后分别根据最小参数偏差法和最大相关系数法挑选片段组成行驶工况,对比后输出最终工况,并对最终行驶工况进行有效性验证;最后利用VT-Micro(Virginia Tech microscopic)模型并结合合成工况,计算单车排放因子,构建2020年福州市机动车排放清单。研究结果可为移动源排放清单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驶工况重构 主成分分析(PCA) K-MEANS聚类 最小参数偏差法 最大相关系数法
下载PDF
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评估
2
作者 邱程 方义铭 +2 位作者 郭红霞 方羽 赵鸣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87-91,共5页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荆门市PM_(2.5)中TC均值为10.9μg/m^(3),占PM 2.5的14.2%,其中OC均值为8.8μg/m^(3),EC均值为2.1μg/m^(3);不同季节碳组分污染特征显示冬季OC、EC浓度水平最高,春夏季最低,而占比特征正好相反,说明相比冬季,春夏季碳组分对PM_(2.5)贡献较大;相关性及比值分析显示春季OC和EC相关性较好,夏季的相关性最差,OC/EC均值为4.5,符合机动车尾气及燃煤复合污染特征,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过程;SOC评估结果显示SOC对OC贡献春季>夏季>冬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最小相关系数法
下载PDF
广州城区黑碳气溶胶吸光增强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嘉胤 吴晟 +10 位作者 吴兑 李梅 邓涛 杨闻达 程鹏 梁粤 谭健 何国文 成春雷 李磊 周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177-4189,共13页
本研究运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使用元素碳(EC)作为示踪物,得到一次排放的质量吸光效率(MAEp),结合黑碳仪(AE33)和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获得实测的质量吸光效率MAEt,进而通过MAEt/MAEp的比值得出吸光增强系数(Eabs).采样站点位于广州市... 本研究运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使用元素碳(EC)作为示踪物,得到一次排放的质量吸光效率(MAEp),结合黑碳仪(AE33)和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获得实测的质量吸光效率MAEt,进而通过MAEt/MAEp的比值得出吸光增强系数(Eabs).采样站点位于广州市城区暨南大学大气超级监测站,采样时间涵盖了干季(2019年1月26日~3月31日)和湿季(2018年5月1日~7月31日).对广州市城区的黑碳气溶胶及其光学特征进行分析,EC在干季的平均浓度(1.93±1.38)μgC/m^3高于湿季(1.46±0.75)μgC/m^3,而Eabs520在干季的均值(1.26±0.34)低于湿季(1.63±0.55).Eabs520在干湿季的日变化差异明显,但有机碳(OC)、EC、OC/EC、波长指数(AAE470-660)均为干季高于湿季.分析发现气溶胶负载补偿参数k值与Eabs520在湿季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而在干季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生物质燃烧的影响有关;探讨了O3、NO2和SOC/OC对Eabs520的影响,在干季O3与Eabs520的相关性较差(R2=0.21),在湿季较好(R2=0.46),SOC/OC却展现出了相反的关系,而NO2在干季和湿季与Eabs520的相关性都较差(R2=0.01),并发现温度对Eabs520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长距离传输气团的的黑碳Eabs520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BC) 广州市 黑碳吸光增强(Eabs) 最小相关系数法(MRS) 波长吸收指数(AA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