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厂烟气低浓度CO2的粉煤灰直接液相矿化技术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晓龙 刘蓉 +3 位作者 王琪 李旭 刘练波 郜时旺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直接液相法矿化封存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CO2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本文考察了粉煤灰物相组成、温度、固液比、气速、压力等工艺条件对矿化反应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直接液相法矿化封存燃煤电厂烟气中CO2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CO2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本文考察了粉煤灰物相组成、温度、固液比、气速、压力等工艺条件对矿化反应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温和条件下粉煤灰的矿化反应机制。研究表明,增大悬浮液固液比能够有效增加CO2捕集能力但是会降低钙的转化率;烟气流速超过一定值后,CO2溶解成为决速步,Ca转化率达到饱和;温度对矿化反应有重要影响,对工艺温度条件的研究是进一步提高矿化反应效果的关键。当反应条件为温度60℃、固液比100 g/L、烟气流速350 mL/min时,北京粉煤灰对CO2的封存能力达到最大值(66 kg CO2/t粉煤灰,ςCa=50.86%)。基于该技术设计了5万t/a CO2直接液相矿化装置,估算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与国外采用天然矿石原料的CO2矿化技术相比,该技术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同时实现粉煤灰利用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前景广阔,对我国未来实行碳中和目标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CO2 捕集 直接液相 矿化封存
下载PDF
煤电行业碳中和路径分析与研究
2
作者 蔡力宏 顾永正 +3 位作者 于常军 李晓亮 吴雪怡 宋鹏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8,共8页
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是使用最多的化石能源。大量煤炭用于燃料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自2010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断优化调整,火力发电比例和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都在持续下降,... 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是使用最多的化石能源。大量煤炭用于燃料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自2010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断优化调整,火力发电比例和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都在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逐年上升。尽管火电占比逐年减少,但其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仍无法改变。对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CEADs)的数据进行分析,2020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46.24亿t,占当年总碳排放量42.21%。电力行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在能源需求稳健上涨的背景下,煤电成为我国能源电力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在短期内很难被其它能源完全取代。目前煤电行业碳减排主要采取节能与提高能效比、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及二氧化碳矿化技术。结合电厂的实际碳排放情况及目前CCUS技术成熟度来看,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与间接矿化技术是目前电厂可行的实现碳中和的方案。但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需要对原有的锅炉进行混烧改造,目前我国在生物质发电技术仍存在很多不足,尤其体现在生物质燃料的收集、运输、加工、储存等特殊辅助机械的开发配套方面。对于煤电行业碳中和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中长期的碳捕集利用技术路线,应同步开展燃烧前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及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技术创新、研发低成本、高效率技术体系并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行业 碳捕集利用 矿化封存 碳中和 固废资源循环利用
下载PDF
扩散作用控制下CO_(2)矿化封存实验及模拟研究
3
作者 王晓 文凯星 +4 位作者 石祥超 吴彬 吴晓亮 于兴川 VLADIMIR Alvarado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35-4251,共17页
玄武岩地层由于富含钙、镁、铁等二价金属元素,能够通过高效的矿化反应将注入的CO_(2)转化为碳酸盐岩,实现CO_(2)安全有效的永久封存。但围绕CO_(2)矿化封存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多数研究忽略了扩散作用对CO_(2)矿化机制的影响。通过试... 玄武岩地层由于富含钙、镁、铁等二价金属元素,能够通过高效的矿化反应将注入的CO_(2)转化为碳酸盐岩,实现CO_(2)安全有效的永久封存。但围绕CO_(2)矿化封存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多数研究忽略了扩散作用对CO_(2)矿化机制的影响。通过试管填充及烧杯平铺实验,开展了不同矿物、不同粒径及不同反应时间下的CO_(2)-水-岩反应,并对反应后岩样开展多维度分析,包括拉曼光谱、无机碳含量以及SEM-EDS等,从而阐明了扩散作用在CO_(2)矿化封存中的重要性以及扩散作用控制下CO_(2)矿化产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通过TOUGHREACT建立了扩散作用控制的试管填充实验的数值模拟模型,并通过与物理实验结果拟合,确保数值模拟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研究,并为物理实验现象提供机理解释。结合物理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①在不存在扩散作用的烧杯平铺实验中,反应14 d后无矿化产物,28 d后仅有微量菱镁矿生成。②相反,在扩散作用控制下的试管填充实验中,橄榄石填充管中的主要的沉淀物是菱镁矿,天然玄武岩填充管中的沉淀物以方解石、菱铁矿为主,菱镁矿为辅。在相同矿物粒径、相同反应时间下,天然玄武岩中CO_(2)矿化速率远小于橄榄石,这是由于橄榄石与玄武岩其他组成矿物相比溶解速度最快。③在橄榄石或玄武岩填充管中,碳酸盐沉淀物沿填充管均呈非均匀分布。通过数值模拟解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扩散作用控制下,填充床中H+、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以及二价金属阳离子存在浓度梯度,且浓度梯度方向不同。④矿物比表面积对CO_(2)-水-岩反应有显著影响,不仅影响矿化效率而且影响矿化产物空间分布,并最终影响反应后多孔介质孔隙度分布。⑤与压力相比,温度对CO_(2)矿化的影响更大;当温度从65℃升高到85℃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矿化封存 玄武岩 橄榄石 扩散作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电石渣—三乙烯四胺的多孔凝胶矿化固碳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伟 吴明跃 +5 位作者 吕茂云 李金亮 梁运涛 张茜 王昌祥 路瑶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4,共8页
为有效矿化封存CO_(2)、提高煤矿防灭火效果,提出了一种通过添加催化CO_(2)转化物质(三乙烯四胺溶液,TETA)和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多孔凝胶)协同提升矿化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TETA的质量分数和CO_(2)初始压力,借助高温高... 为有效矿化封存CO_(2)、提高煤矿防灭火效果,提出了一种通过添加催化CO_(2)转化物质(三乙烯四胺溶液,TETA)和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多孔凝胶)协同提升矿化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TETA的质量分数和CO_(2)初始压力,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多孔凝胶对CO_(2)矿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TETA储存和转化CO_(2)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aO能增大反应釜内CO_(2)压降值,TETA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5%~7.5%,CO_(2)初始压力为0.4~0.8 MPa;单位质量的多孔凝胶在温度20、30、40℃条件下固定CO_(2)的质量分别为0.070、0.077、0.11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CO_(2)矿化封存 三乙烯四胺 CaO 多孔凝胶 单因素试验 储存—转化—矿化CO_(2)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