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282
1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陈碧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4-552,共9页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水土比呈直线相关关系 ,累计提取量随浸提时间增加 ,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降低。在 8周的培养期内 ,淹水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黄泥土一号高 4 6 %~ 117% (p <0 0 5 ) ,黄泥土二号高 112 %~ 2 85 % (p <0 0 0 1) ,潴育黄泥田高 2 1%~ 73% (p <0 0 5 )。在培养的前 3周 (黄泥土一号 )或前 4周 (黄泥土二号 ) ,不同水分处理的日均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其后 ,差异不显著 ;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淹水处理的累计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均极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p <0 0 1)。培养过程中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特别是黄泥土二号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达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好气相关系数 0 94 2 ,淹水相关系数 0 975 )。结果还表明 ,两种黄泥土有机碳矿化量 (包括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 )的差异并不与全土有机碳含量相关 ,而主要是其可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含量 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斑岩成矿系统 被引量:56
2
作者 李文昌 余海军 尹光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9-1144,共16页
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是"三江"古特提斯演化形成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该单元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洋盆关闭转入碰撞及走滑剪切阶段都产生酸性岩体,形成斑岩Cu-Mo-Au矿床,并构成独立的成矿系统。笔者将格咱岛弧成矿作... 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是"三江"古特提斯演化形成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该单元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洋盆关闭转入碰撞及走滑剪切阶段都产生酸性岩体,形成斑岩Cu-Mo-Au矿床,并构成独立的成矿系统。笔者将格咱岛弧成矿作用以三大岩浆活动期次为基础划分为三套成矿系统,即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燕山期斑岩Mo-Cu多金属成矿系统和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Au-Mo-Cu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从成矿时间、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系统和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详细总结论述了格咱岛弧的三套斑岩成矿系统。同一地区三大成矿系统反映三次地质构造事件,这种构造演化的连续性和成矿对应性使得该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时间 成矿流体 成矿动力学 成矿作用 成矿系统 格咱岛弧 西南三江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32
3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3 位作者 孙忠实 彭润民 陈学明 杜子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以构造演化、流体活动及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不均一性为基础 ,通过变形 -流动高温高压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再现成矿作用过程和机理 ,解析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特征 ,揭示成矿界面时 -空演化规律 ,建立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 -反馈耦合成矿的定量模型 .这是深化矿床成因认识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科学找矿的有效途径 ,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流体多层循环 成矿动力学
下载PDF
四川牦牛坪碳酸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登红 杨建民 +2 位作者 闫升好 陈毓川 徐珏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9-544,共6页
世界上绝大多数与碱性岩浆岩 (包括碳酸岩 )有关的稀土矿床产于裂谷化环境中 ,但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却形成于新生代造山过程中。牦牛坪是一个与碱性杂岩体密切有关的稀土矿床 ,矿化与岩浆碳酸岩直接有关。碳酸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变... 世界上绝大多数与碱性岩浆岩 (包括碳酸岩 )有关的稀土矿床产于裂谷化环境中 ,但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却形成于新生代造山过程中。牦牛坪是一个与碱性杂岩体密切有关的稀土矿床 ,矿化与岩浆碳酸岩直接有关。碳酸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很小 ,2 0 6Pb/2 0 4Pb=1 8.1 6 2~ 1 8.1 94 ,2 0 7Pb/2 0 4Pb=1 5 .5 36~ 1 5 .5 6 7,2 0 8Pb/2 0 4Pb=38.2 83~ 38.390 ,87Sr/86Sr=0 .70 6 0 5~ 0 .70 6 91 ,1 4 3 Nd/1 4 4 Nd=0 .5 1 2 32 7~ 0 .5 1 2 4 36 ,与 EMI型地幔源区的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 ,表明牦牛坪稀土元素的成矿作用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关。在强烈的挤压造山过程中能够有 EMI型地幔物质上侵 ,表明进入新生代以来 ,龙门山造山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仅限于板块的水平挤压与俯冲 ,还应考虑到地幔物质及其活动过程的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碳酸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四川 稀土矿床 成矿动力学
下载PDF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立强 王光杰 +3 位作者 张中杰 邓军 赵爱华 王建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利用胶东及其邻区 1∶2 0万重力异常和 1∶10万航磁异常探测资料 ,结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成果 ,解析其三维岩石圈结构 .在此基础上 ,综合深部结构和矿床地质特征 ,探讨深部作用与成矿动力学 ,深化矿床成因认识 ,为科学找矿提供决策依据 ... 利用胶东及其邻区 1∶2 0万重力异常和 1∶10万航磁异常探测资料 ,结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成果 ,解析其三维岩石圈结构 .在此基础上 ,综合深部结构和矿床地质特征 ,探讨深部作用与成矿动力学 ,深化矿床成因认识 ,为科学找矿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表明 ,壳幔结构的不均一性制约着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反映在其结构、构造和演化等多个方面 .矿集区为地幔隆起带的坳陷区 ,幔坳与幔隆接触部位成矿强度大 ,幔隆区的局部隆起部位成矿强度小 ;金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变薄部位与变质岩的接触带上 ;印支中晚期郯庐断裂带深切上地幔 ,通过壳 -幔相互作用 ,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 ,发生蚀变、矿化作用 .艾山岩体所处构造部位的特殊性 ,反映了它可能是壳幔岩浆对流侵位中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 岩石圈结构 深部作用 成矿动力学 胶东矿集区 山东
下载PDF
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 被引量:22
6
作者 葛良胜 王治华 +1 位作者 杨贵才 路英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9-636,共18页
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具有北东成带,带内成区的分布规律,时间上可划分为150~160Ma、130~140Ma和85~127Ma三个高峰期。岩浆岩可划分为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等和以闪长岩—花岗闪... 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具有北东成带,带内成区的分布规律,时间上可划分为150~160Ma、130~140Ma和85~127Ma三个高峰期。岩浆岩可划分为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等和以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为主体的两大岩石组合,后者与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主要岩浆岩为过铝质碱性岩类,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亲和性;成因上属于I型,具同源演化关系。其形成可能与华北板块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所引发的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对应,区域金多金属成矿也具有集中分布和多期成矿的特点。在类型上,主要包括斑岩型Mo-Au矿床、矽卡岩-热液脉型Au、Fe矿床和爆破角砾岩-热液石英脉型Au或Cu-Ag,Ag-Pb-Zn等矿床。有时在同一个成矿集中区内可见有多型一体的复杂组合,并在空间上具有明确的元素分带关系;在时间上,150~160Ma,主要与(二长)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有关,形成以钼-金为主的矿化;130~140Ma,主要与石英闪长岩、石英斑岩等有关,形成大规模金矿化;85~127Ma,主要与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隐爆角砾岩等相关,形成了强烈的银多金属矿化。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热液主要源自相关的岩浆体系。华北板块中生代发生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折,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陆内造山作用是区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金多金属 成矿作用 燕山期 成矿动力学 晋东北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3D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deep geodynamic setting 被引量:19
7
作者 Song LUO Huajian YAO +4 位作者 Qiusheng LI Weitao WANG Kesong WAN Yafeng MENG Bin L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361-1378,共18页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MLYMB) is a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 region in China.High-resolution crustal models can provide crucial constraints to understand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and geody...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MLYMB) is a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 region in China.High-resolution crustal models can provide crucial constraints to understand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and geodynamic setting in this region. Using ambient seismic noise from 107 permanent and 82 portable stations in the MLYMB and the adjacent area,we present a new high-resolution 3D S-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is region. We first extract 5–50 s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data by calculating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CFs) and then use the surface wave direct inversion method to invert the mixed path travel times for the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heckerboard tests show that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the 3D S-wave velocity model is approximately 0.5°–1.0° and that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noise and depth. Our high-resolution 3D S-wave velocity model reveals:(1) AV-shaped high-velocity zone(HVZ)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western branch of the HVZ passes through the Jianghan Basin,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and the Nanxiang Basin. The eastern branch, which almost completely covers the main body of the MLYMB, is located near the Tanlu Fault. The low-velocity anomalies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ranches are located in the area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2) High-velocity uplifts(HVUs) are common in the crust of the MLYMB,especially in the areas near the Tanlu Fault, the Changjiang Fault and the Yangxin-Changzhou Fault. The intensities of the HVUs gradually weaken from west to east. The V-shaped HVZ in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and the HVU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likely represent cooled mantle intrusive rocks. During the Yanshanian period, fault systems formed in the MLYMB due to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e multiple-direction drifting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nd its subduction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The de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Ambient noise Surface wave CRUSTAL structure mineralization dynamics
原文传递
Crust-Mantle Structure and Coupling Effects on Mineralization : An Example from Jiaodong Gold Ore Deposits Concentrating Area, China 被引量:17
8
作者 YangLiqiang DengJun +2 位作者 ZhangZhongjie WangGuangjie WangJianp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1期42-51,共10页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mension velo city structure, 1∶100 000 aeromagnetic anomaly, 1∶200 000 bouguer gravity anom aly and seismic anisotropy of Jiaodong and neighboring region in Shandong, China , the info...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mension velo city structure, 1∶100 000 aeromagnetic anomaly, 1∶200 000 bouguer gravity anom aly and seismic anisotropy of Jiaodong and neighboring region in Shandong, China , the information of geophysical field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deep and sh allow focus fields. And then, the in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fields was c ombined with that of deep seated geology and ore deposit features. The syntheti c result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ree dimension structure, to probe into crust mantle coupling effec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dynamics of ore formation syste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ysical field crust mantle structure coupling effect dynamics of mineralization Jiaodong area of China.
下载PDF
城市污泥有机氮矿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立祥 胡霭堂 胡忠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9-364,共6页
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厌气消化脱水污泥的有机氮矿化动态.在污泥用量为3%—24%范围内,污泥有机氮14周矿化率可达31%—65%,前6周矿化相对较快,随后减慢,其矿化动态可用经典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污泥用量... 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厌气消化脱水污泥的有机氮矿化动态.在污泥用量为3%—24%范围内,污泥有机氮14周矿化率可达31%—65%,前6周矿化相对较快,随后减慢,其矿化动态可用经典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污泥用量小于6%时,随污泥用量增加,有机氮矿化率明显减小;污泥用量在6%—24%时,污泥用量对有机氮矿化率的影响较小,但温度对有机氮矿化率影响相当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污泥 有机氮 污泥处理 城市污泥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settings of the Central-east Asia multi-energy minerals metallogenetic domain 被引量:13
10
作者 LIU ChiYang QIU XinWei +1 位作者 WU BoLin ZHAO HongG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z2期1-18,共18页
That more than 82 percent of proved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coexist with proved oil-gas or coalfields in the world reflects the fact of coexistence and accumulation of multi-energy minerals including oil,gas,c... That more than 82 percent of proved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coexist with proved oil-gas or coalfields in the world reflects the fact of coexistence and accumulation of multi-energy minerals including oil,gas,coal and uranium in the same basin.Especially,this phenomenon is most typical in the Central-east Asia energy basins.Across China,Mongolia and som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he giant Central-east Asia metallogenetic domain(CEAMD)stretches more than 6,000 km from Songliao Basin of China in the east to the Caspian Sea in the west.The multi-energy mineral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ain include: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omplicated and ordered;the ore-bearing horizon relates closely to the geographical region;the accumulation/miner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ime is the same or close;the occurrence setting and accumulation/mineralization have close correlation;and they have rich provenance for all the minerals.All of these imply that they hav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other under a unified geodynamic background.The exogenetic uranium mineralization process in CEAM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using time limits of 100 Ma,(50±2)Ma,20±(2―4)Ma,8―5 Ma.The major mineralization periods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each primary uranium-bearing basin are identical to the oil-gas accumulation and localization periods and phases in the same basin,and are also in response to regional tectonics and controlled in general by the regional geodynamic environment.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n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oexistence,accumul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oil,gas,coal and uranium and their interaction mainly occur in the late/last and post basin evolution.Through generaliz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accumulation/mineral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energy basins in CEAMD,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relatively stabl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moderate(weaker)structural deformation probably are necessary for formation,coexistence and preserv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east Asia energy minerals metallogenetic domain oil-gas-coal and sandstone-type uranium ore deposit coexistence in the same basin accumulation/mineralization mechanism basin dynamics
原文传递
土壤水蚀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全球碳循环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魏守才 张晓平 陈学文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4期156-162,共7页
由降雨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是全球土壤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表面的再分布,改变了侵蚀沉积区SOC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土壤水蚀对SOC动态及全... 由降雨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是全球土壤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表面的再分布,改变了侵蚀沉积区SOC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土壤水蚀对SOC动态及全球C循环平衡的影响。土壤水蚀造成侵蚀区SOC流失,增大侵蚀区SOC的矿化速率;而在沉积区,沉积作用造成SOC的埋藏富集,但对碳矿化速率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大部分研究认为沉积作用抑制SOC的矿化,通常在进行土壤侵蚀地区SOC动态变化计算时,只是简单计算侵蚀和沉积部位某段时间内SOC的差值,并没有将沉积埋藏在低洼处的SOC考虑在内,埋藏的次序也没有涉及,由此高估了因水蚀而损失的SOC量,成为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失汇"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倾向于土壤水蚀是"碳汇",但由于SOC动态变化的多因素性及对土壤侵蚀大范围长时间测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土壤侵蚀"碳源""碳汇"的讨论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图2,参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蚀 碳再分布 碳矿化 SOC动态
下载PDF
土壤有机硫矿化动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书田 林葆 周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4-192,共9页
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好气和淹水条件下研究了四种土壤(黑土、褐土、黄棕壤和红壤)有机硫矿化特征。结果表明,30℃条件下土壤有机硫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20℃下的矿化量(P<0.01)。20℃和30℃好气... 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好气和淹水条件下研究了四种土壤(黑土、褐土、黄棕壤和红壤)有机硫矿化特征。结果表明,30℃条件下土壤有机硫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20℃下的矿化量(P<0.01)。20℃和30℃好气条件下累积矿化量分别为17.53~24.35 mgkg-1和34.20-54.33 mgkg-1,分别占有机硫总量的2.5%-6.5%和5.0%-14.5%。20℃和30℃淹水条件下累积矿化量分别为18.14-21.15mgkg-1和26.86-30.63mgkg-1,分别占有机硫总量的2.6%~5.6%和4.0%~7.7%。好气和淹水下30℃与20℃的有机硫累积矿化量之比分别为1.85~2.23和1.28~1.71.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双倒数方程计算土壤有机硫矿化势(S0)表明,20℃好气培养时S0分别为17.82-24.88 mg kg-1和17.83-27.7 mgkg-1,30℃好气培养时S0分别为35.81-61.28mgkg-1和41.49-80.00mgkg-1。20℃淹水条件下S0分别为17.50-21.49 mgkg-1和19.19-22.50 mg kg-1,30℃淹水条件下S0分别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硫 矿化动力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有机肥氮和碳素矿化动力学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正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9-13,共5页
有机肥在35℃下,好气培养40周,其矿化氮(N_t)和碳素(C_t)累积总量和周矿化速率(N_t/Δt,C_t/Δt)均为鸡粪>猪粪>牛粪。鸡粪和猪粪氮素矿化以及牛粪碳素矿化的动力学过程,均可用四个模型定量描述;牛粪氮素矿化、鸡粪和猪粪的碳素... 有机肥在35℃下,好气培养40周,其矿化氮(N_t)和碳素(C_t)累积总量和周矿化速率(N_t/Δt,C_t/Δt)均为鸡粪>猪粪>牛粪。鸡粪和猪粪氮素矿化以及牛粪碳素矿化的动力学过程,均可用四个模型定量描述;牛粪氮素矿化、鸡粪和猪粪的碳素矿化与三个模型吻合度高。氮、碳素矿化动力学参数表征出有机肥氮、碳素释放能力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矿化作用 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动态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段伟 郑威 +2 位作者 闫文德 梁小翠 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100,105,共6页
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用树脂芯原位测定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及矿化速率。结果表明:樟树和马尾松林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2种林分铵态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均为7... 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用树脂芯原位测定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及矿化速率。结果表明:樟树和马尾松林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2种林分铵态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均为7月>10月>1月>4月,马尾松林土壤中铵态氮含量要高于樟树林(10月份除外);2种林分硝态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均为10月>7月>1月>4月,马尾松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樟树林;在各月份,樟树与马尾松林2种林分之间的土壤中净氮化量、净铵化量、净硝化量差异均显著,但两者拥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1月>4月>10月>7月。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马尾松 树脂芯法 氮矿化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分形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焱石 谭凯旋 陈广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随着分形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矿床分布及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已经成为研究成矿作用的一个有力的新工具。文中对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金品位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形与混沌吸引子分析 ,结果表明 ,该矿床金品位分布具有分形结构... 随着分形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矿床分布及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已经成为研究成矿作用的一个有力的新工具。文中对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金品位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形与混沌吸引子分析 ,结果表明 ,该矿床金品位分布具有分形结构特征 ,并都呈双分形关系 ,分叉处的金品位与其平均品位相当 ,分维值可以指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其金品位空间变化为混沌序列 ,在相空间维数为 8~ 1 0时 ,出现一个混沌吸引子 ,吸引子的维数变化于 1 .5 3~ 4 .72之间 ;表明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金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 ,描述或控制本矿区金品位变化的独立变量至少需要 8~ 1 0个。总之 ,成矿物质的沉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矿物在热液体系中通过构造应力、流体流动、流体岩石反应等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反馈作用 ,最终在合适部位沉淀下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品位 分形 分维 混沌吸引子 成矿动力学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
下载PDF
紫色土氮素矿化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正银 青长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用Stanford法研究了石灰性、中性和酸性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结果表明,在35℃下40周内,紫色土的矿化氮集中在前8~12周释放,26周后释放量<lmgN/kg·W。紫色土氮素矿化的动力学过程可用1/Nt=1/N_o+b/t、N_t=No(1-e^(-kt))、Nt=At... 用Stanford法研究了石灰性、中性和酸性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结果表明,在35℃下40周内,紫色土的矿化氮集中在前8~12周释放,26周后释放量<lmgN/kg·W。紫色土氮素矿化的动力学过程可用1/Nt=1/N_o+b/t、N_t=No(1-e^(-kt))、Nt=At^B 和Nt=A+Bt^(1/2)四种数学模型定量描述。3 种紫色土的No 值为136.0~185.3mgN/kg,为全氮的12.85~19.44%,K值0.1093~0.2005W^(-1),t_(1/2)值为4.99~6.34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氮素营养 矿化作用 动力学
下载PDF
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志丽 王红梅 +1 位作者 赵亚楠 周玉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61-2170,共10页
选取封育草地、放牧草地、不同年限(引入柠条3、12、22年)/密度(间距2、6、40 m)的灌丛地为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退化-灌丛引入过程中生长季(4—10月)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10 cm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选取封育草地、放牧草地、不同年限(引入柠条3、12、22年)/密度(间距2、6、40 m)的灌丛地为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退化-灌丛引入过程中生长季(4—10月)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10 cm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0~200 cm剖面土壤水分随灌丛年限和密度增加而加剧消耗;与放牧草地和封育草地相比,灌丛对土壤碳氮磷养分的促进作用随灌丛年限和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强后弱趋势;生长季动态和草地变化对土壤氮矿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土壤NO_(3)^(-)、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生长季中期(6—8月)显著升高,其中NO_(3)^(-)占总无机氮的比值由封育草地30.5%增至灌丛地69.5%。NH_(4)^(+)受生长季动态影响大于草地变化,其含量在生长季后期(10月)升高。在草原-退化-灌丛引入过程中,灌丛年限和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大荒漠草原土壤硝化和铵化作用的生长季动态差异,而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不显著;土壤NH_(4)^(+)和NO_(3)^(-)含量与全氮、有机碳和N/P呈显著正向相关,土壤碳氮磷主要以计量比(C/N和N/P)的形式直接调控氮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灌丛引入 氮素响应 原位矿化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有机硫矿化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迟凤琴 张玉龙 +3 位作者 汪景宽 魏丹 周宝库 张喜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8-295,共8页
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北安、海伦、公主岭)黑土和黑土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有机硫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条件下,黑土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遵从... 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北安、海伦、公主岭)黑土和黑土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有机硫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条件下,黑土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遵从一级动力学模式,前4周的矿化量占14周矿化总量的50%~62%。公主岭黑土有机硫的供硫潜力最大,且矿化速率快,供硫强度较北安、海伦高。温度越高土壤有机硫矿化势值越大,矿化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也越大,半衰期越短。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土壤有机硫的矿化势依次为施用有机肥(M)〉有机肥+NPK(MNPK)〉NPK(NPK)〉未施肥(CK),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供硫潜力。可见,施用有机肥对维持黑土有机硫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硫 矿化动力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退耕还林 40年来森林土壤氮库营养的动态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昆 RICHTERD.D +2 位作者 HEINEP.R HOFMOCKELM 杨永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对 1 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 ,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 .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 ,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 ,... 对 1 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 ,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 .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 ,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 ,以 2mol LKCl溶液浸提培养土并测定其氮含量 .结果表明 ,土壤矿质氮及全氮含量均在造林的头 2 0年迅速下降 ,在 2 0年的林木生长过程中 ,生物吸收积累了土壤中约 80 %— 90 %的有效氮 ,表明耕地中施入的氮对树木早期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树龄达 40年时 ,土壤原有矿质氮的 5 0 %— 80 %已返还土壤 .这一结果表明 ,森林地被已成为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 ,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种有机质可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壤氮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地 土壤 培养 氮矿质化 氮库 动态变化 长期
下载PDF
退耕造林对土壤氮矿质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昆 岳彩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0-183,共4页
Soil samples archived over four decades were used in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nitrogen dynamics in old agricultural field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0 to 7.5 cm and 35 to 60 cm... Soil samples archived over four decades were used in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nitrogen dynamics in old agricultural field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0 to 7.5 cm and 35 to 60 cm depths in Calhoun,South Carolina USA at intervals ranging between five and nine years since 1962 were incubated aerobically at 30 ℃ for 30 days using a system specially designed to maintain constant soil moisture. Mineral N was measured in 2 mol·L -1 KCl extracts. The ratio of mineralized N to total N rapidly decreased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forest development. Within 20 years after planting, plenty of available N had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biomass,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total N ( r - top -0.828~-0.898; r - deep-0.848~-0.989). It indicated that agricultural inputs of N were important to early tree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by age 40, soil mineral N had increased to 50%of that in the beginning of tree planting. The accretion of mineralizable N suggests that forest floor is serving 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ource for this nutrient. Further, it indicates that forest manage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nipulate a large pool of forest organic matter to sustain soil N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造林 氮矿质化 氮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