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Clay Minerals on Some Soil Fertility Attributes: A Review 被引量:5
1
作者 Georges Kogge Kome Roger Kogge Enang +1 位作者 Fritz Oben Tabi Bernard Palmer Kfuban Yerima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9年第9期155-188,共34页
Clay mineral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il system and knowledge of their role in soil fertility is imperative for 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overview the ... Clay mineral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il system and knowledge of their role in soil fertility is imperative for 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overview the influence of clay minerals on some major soil fertility attributes. The rationale for carrying out this work is that most soil fertility studies rarely incorporate soil mineralogy. Clay minerals, through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ffect soil fertility by controlling nutrient supplies and availability, through the sequestr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by controlling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rough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by influencing soil acidity and controlling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activity. The main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 alongside mechanisms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short-range-ordered phases. Alth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soil mineralogical properties is very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information about a soil’s mineralogy is imperative for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and proper management of soil ferti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apid, low-cost, reliable and efficient techniques of soil mineralogical analysis, directly applicable to soil fertility investigations, constitutes a major challenge. Also,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y minerals and soil nitrogen vis-à-vis sequestration and stabilization. Lastly, clay miner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tudies dealing with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especially in the choice of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OGY NUTRIENT Supply 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mineral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NUTRIENT AVAILABILITY
下载PDF
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条件矿物溶解与沉淀化学反应建模与参数取值综述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思楠 张力为 +5 位作者 苏学斌 王燕 赵立信 甘满光 付晓娟 李小春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2,共10页
CO2地质封存是世界范围内减少CO2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且CO2封存潜力大,是最具潜力的CO2封存场所。因开展CO2地质封存条件下CO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的试验成本高昂且持续时间短,数值模拟成为研究CO2长期封... CO2地质封存是世界范围内减少CO2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且CO2封存潜力大,是最具潜力的CO2封存场所。因开展CO2地质封存条件下CO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的试验成本高昂且持续时间短,数值模拟成为研究CO2长期封存过程CO2储层岩石物理和化学性质演化的重要手段。CO2和储层岩石化学反应的数值模型主要模拟饱含CO2咸水溶液与储层岩石中含有的矿物发生反应,导致矿物溶解和沉淀的过程,而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会影响储层岩石孔隙率和渗透率。数值模拟建模过程中矿物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取值差异,导致矿物溶解和沉淀速率的差异,加大了地球化学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对重要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相关参数(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常数、比表面积)进行了全面总结,指出了相关参数的不确定性是限制数值模拟准确性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矿物溶解和沉淀 平衡常数 速率常数 比表面积 不确定性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水—岩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塔北地区寒武系储层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常秋红 朱光有 +5 位作者 阮壮 曹颖辉 沈臻欢 桂亚倩 陈郭平 于炳松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74-1488,共15页
埋藏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组合的溶解—沉淀对深埋条件下的岩溶和孔洞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塔北隆起寒武系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英买、牙哈地区14口井及轮探1井的地层水离子含量,建立水—矿物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结... 埋藏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组合的溶解—沉淀对深埋条件下的岩溶和孔洞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塔北隆起寒武系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英买、牙哈地区14口井及轮探1井的地层水离子含量,建立水—矿物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结合孔隙度及薄片分析,开展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型储层的精细评价。结果显示,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的溶解—沉淀反应速率与其ΔG呈较好的指数关系,溶解速率随着ΔG的减小而增大,而沉淀速率随着ΔG的增大而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塔北隆起寒武系埋藏环境总体上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石膏组合的溶解,西北部地区岩溶作用强于东南部,有利于储层孔洞的保持,与实际的储层物性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为深埋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型储层有利储集区的定量预测及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溶解—沉淀 热力学 动力学 储层预测 塔北隆起
原文传递
岩体裂隙网络矿物溶解-沉淀-迁移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旭曙 王科峰 +1 位作者 柴军瑞 张志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89,95,共7页
为了研究岩体裂隙网络中矿物溶解-沉淀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联合矿物溶解-沉淀动力学模型、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建立了岩体裂隙网络矿物溶解-沉淀-迁移模型,经过水溶液络合物计算和矿物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域方解石溶解-沉... 为了研究岩体裂隙网络中矿物溶解-沉淀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联合矿物溶解-沉淀动力学模型、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建立了岩体裂隙网络矿物溶解-沉淀-迁移模型,经过水溶液络合物计算和矿物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域方解石溶解-沉淀作用及溶质运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受裂隙网络分布的影响,溶质运移分布极不均匀,溶质主要通过连通的裂隙从上游向下游迁移;(2)考虑方解石的溶解-沉淀作用之后,在溶解区域溶质浓度增加,在沉淀区域溶质浓度减少;(3)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方解石溶解-沉淀受水溶液中CO23-浓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网络 地球化学模拟 矿物溶解-沉淀 溶质运移
下载PDF
内陆咸水区水-岩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艳 邢立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9-121,125,共4页
以鲁北地区为例,在对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鲁北地区地下咸水、大气降水和含水介质为样品,分别测定其性质和组分,通过水岩作用试验,测定混合液的离子成分,分析水岩作用后地下水的离子组分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以鲁北地区为例,在对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鲁北地区地下咸水、大气降水和含水介质为样品,分别测定其性质和组分,通过水岩作用试验,测定混合液的离子成分,分析水岩作用后地下水的离子组分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深化对内陆成水形成及演化的认识。结果表明:成水百分含量在20%~40%之间为水化学作用差异性的临界范围;SO42-被吸附量最大,存在对Cl-的吸附作用,且被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SO42-〉HCO3-〉Cl,在咸水含量高的条件下水岩作用存在SO42---HCO3-;阳离子交换以Mg-Na交换为主,Ca—Na次之;水岩作用后,方解石、白云岩处于沉淀状态,石膏、岩盐处于溶解状态。因此,受气候、地下水动力条件和古沉积环境影响,内陆地区广泛形成TDS〉2g/L的Cl.SO4-Na型或CLSO4-Na-Mg型的咸水/微咸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试验 阳离子交换作用 吸附作用 矿物溶解 沉淀作用 内陆咸水区
下载PDF
稠油热采注入水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云峰 钱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0-43,共4页
稠油热采中注入的水、汽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形式是水岩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矿物溶解与沉淀作用。本文讨论了研究这种物理化学作用的方法,介绍了计算要点,以辽河油田45031井蒸汽吞吐第三周期的注入水、采出水中质分析资料为例进行... 稠油热采中注入的水、汽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形式是水岩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矿物溶解与沉淀作用。本文讨论了研究这种物理化学作用的方法,介绍了计算要点,以辽河油田45031井蒸汽吞吐第三周期的注入水、采出水中质分析资料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出了所涉及的44种矿物的溶解与沉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水岩作用 注入水 储层损害 溶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