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
作者 雷沛 张洪 +1 位作者 王超 潘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9-1508,共20页
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 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多维度分布(一维垂向、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过程,详细总结影响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溶解氧或氧化还原条件、pH值、离子强度或盐度、沉积物组成、共存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讨论当前关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通量估算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研究在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迁移扩散 扩散通量 污染物
下载PDF
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被引量:16
2
作者 郝文超 王从锋 +5 位作者 杨正健 刘德富 纪道斌 赵萍 丹勇 胡子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0-648,共9页
为研究沉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磷循环迁移转化机制,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分析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及机制研究,并量化沉积物中磷的重新分配和沉积物磷酸盐的释放通量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还原电... 为研究沉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磷循环迁移转化机制,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分析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及机制研究,并量化沉积物中磷的重新分配和沉积物磷酸盐的释放通量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体系、硫体系、碳体系以及与磷相关性密切的铁体系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并对解释沉积物-水两相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有重要作用;(2)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各形态磷含量随着氧化还原条件和时间变化,根据水-沉积物磷素变化量化分析可得,可还原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磷(Na OH-rP)是可逆地重新分配到弱吸附态磷(NH4Cl-P)、聚磷/有机磷(Na OH-nrP)、残渣态磷(Rest-P)和间隙水溶解性活性磷(SRP)中,且沉积物中变化量93. 7%的磷在还原反应时不会释放到水体中;(3)上覆水总磷(TP)浓度变化的92%为上覆水的SRP,表明水-沉积物在该循环过程中以水溶性磷交换为主;(4)根据Fick第一定律得,还原阶段磷扩散通量最大值为0. 58 mg·(m^2·d)-1,而氧化阶段第7 d扩散通量约为0. 16~0. 22 mg·(m^2·d)-1;氧化反应阶段,扩散通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还原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还原状态会加速沉积物磷的扩散程度,而曝氧降低了沉积物磷扩散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环境 磷形态 迁移转化 扩散通量 氧化还原体系
原文传递
不同坡度下玉米生长期紫色土坡面径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1 位作者 武万华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为探明紫色土横垄坡面径流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不同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径流小区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同一降雨时... 为探明紫色土横垄坡面径流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不同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径流小区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同一降雨时间段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20°>15°>10°,壤中流径流量却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量大小总体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壤中流量整体表现为抽雄期>拔节期>苗期>成熟期。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成熟期>抽雄期。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大小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的总体表现为苗期最大,抽雄期最小。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均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壤中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壤中流DOC迁移通量与地表径流一致。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生长期坡面径流损失和有机碳流失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育期 坡度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可溶性有机碳 迁移通量
下载PDF
冻结条件下开放体系风积砂水分迁移的动态观测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毛雪松 侯仲杰 孔令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为揭示冻结过程中风积砂的水分迁移动力,先使试件在恒温状态下达到补水平衡,之后对试件施加温度梯度,实时监测土体内温度和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过程,依据试验结果对入流通量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温状态下,基质势和重力势是风积... 为揭示冻结过程中风积砂的水分迁移动力,先使试件在恒温状态下达到补水平衡,之后对试件施加温度梯度,实时监测土体内温度和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过程,依据试验结果对入流通量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温状态下,基质势和重力势是风积砂中水分迁移的主要动力,水分迁移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补水速率随时间衰减迅速;在温度梯度状态下,根据冻结速率和冻结深度,可将试件分为快速冻结区、过渡冻结区和稳定冻结区;在冻结过程中,试件的入流通量随着冻结速率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修正后的入流通量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在恒温补水平衡的风积砂经历冻结后,从试件底部补进的水全部进入冻结土段,水分迁移动力来源于温度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水分迁移 开放体系 温度梯度 入流通量
下载PDF
Harmful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 layer to the groundwater: Take the Jilin Hunchun Basin as an example
5
作者 Xiao-Dong Guo Qiang Liu +3 位作者 Hui-Rong Zhang Xu-Fei Shi Chuan-Yu Qin Zhi-Qiang Zh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has caused potential harm to groundwater.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harm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o groundwater are lacked in previous studies.Based on the ...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has caused potential harm to groundwater.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harm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o groundwater are lacked in previous studi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solid-liquid equilibrium,a simple and easy-touse flux model of soil heavy metals migrating to groundwater is constructed.Based 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harm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o groundwater is proposed,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Hunchun Basin,Jilin Province,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xes of soil heavy metals into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are Zn,Cu,As,Pb,Cd,Ni,and Hg in descending order.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groundwater(As,Hg,Cu,Pb,Zn,Ni,and Cd)in most areas has not risen to the threshold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within 10 years.The harm levels of soil heavy metals to groundwater in the most townships soils are at the moderate level or below.This evaluation method can quantify the flux of soil heavy metals into groundwater simply and quickly,determine the residual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to heavy metals,evaluate the harm level of soil heavy metals to groundwater,provide support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oil and groundwater,and provide a reference to carry out similar studies for related schol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heavy metals As+Hg+Cu+Pb+Zn+Ni+C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GROUNDWATER Hazard degree migration flux model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Hunchun Basin Jilin Province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方法研究——以吉林省珲春盆地为例
6
作者 郭晓东 刘强 +3 位作者 张慧荣 石旭飞 秦传玉 张志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水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以珲春盆地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As、Pb、Cd、Ni、Hg,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重金属(As、Hg、Cu、Pb、Zn、Ni、Cd)在10年内达不到环境容量限值,大部分乡镇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等级在中度及以下级别。【结论】通过该评价方法能够简单快捷的定量计算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判定地下水重金属剩余容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状况,为相关部门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保护提供支撑,为相关学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环境容量 地下水 危害度 迁移通量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珲春盆地 吉林省
下载PDF
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运移趋势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纪江 王平 +4 位作者 胡日军 郑兆勇 冷星 伊善堂 丁小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共11页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整体以含砾砂为主,其次为砾质砂、砂、砂质砾和粉砂质砂,呈圆斑状零星分布;沉积物粒级组分从最细的黏土到最粗的砾均有分布,细颗粒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和西侧近岸海域,粗颗粒呈NS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海域,呈现中部分选差、周边分选好的特征;研究区泥沙起动流速在近岸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在远岸自东北向西南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对泥沙起动流速的影响大于水深,靠近分界洲岛海域,单纯的潮流作用只能使部分颗粒发生再悬浮,表层沉积物平均日净输运通量介于0.04~3.7 kg m^(−1)d^(−1),净输沙方向总体呈SW向,平均日净输运通量在东北侧海域明显高于西南侧海域,涨潮段单宽输沙率略大于落潮段单宽输沙率(R4站位除外),涨、落潮段输沙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日月湾 分布特征 起动流速 运移趋势 输运通量
下载PDF
Barchans of Minqin:quantifying migration rate of a barchan 被引量:4
8
作者 ZhenTing Wang Hui Zhao +3 位作者 KeCun Zhang XiaoZong Ren FaHu Chen Tao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2期151-156,共6页
The migration speed of a typical barchan on the border of Minqin oasis,Gansu Province,northwestern China,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two methods.One is 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physical model and short-term field measur... The migration speed of a typical barchan on the border of Minqin oasis,Gansu Province,northwestern China,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two methods.One is 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physical model and short-term field measurements.The other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rchan internal structure detected by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d optical/radiocarbon dating techniques.The upper limit of migration speed given by conventional C-14 dating is 3.42 m/yr.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time-average migration speed of the studied barchan was 1.78 m/yr in 28 years prior to 2007.The physical estimation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annual migration speed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CHAN migration sand flux
下载PDF
长江流域四川段Cd异常源追踪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修保 严如忠 龚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在成都经济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重点研究长江各支流重金属元素Cd的来源与分布、分配特征,定量估算金沙江等四大支流Cd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该区早期及现代沉积物、悬浮物中Cd均为高背景值,其质量分数达0.2×10-6;水系沉... 在成都经济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重点研究长江各支流重金属元素Cd的来源与分布、分配特征,定量估算金沙江等四大支流Cd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该区早期及现代沉积物、悬浮物中Cd均为高背景值,其质量分数达0.2×10-6;水系沉积物及悬浮物中Cd的高值点明显受到流域内分布的铅锌矿、金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或矿点影响;区内各水系Cd的输出通量明显增加,岷江、沱江Cd的输出通量占流域总通量的比例上升,嘉陵江所占比例下降,金沙江略有变化;水体中Cd的输出通量所占比例在泥沙中减少,在悬浮态和溶解态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迁移通量 长江流域 四川
下载PDF
壤中流驱动下可溶性有机碳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胜生 房焕英 +2 位作者 余小芳 段剑 赵佳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土壤碳库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碳素平衡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土壤侵蚀尤其水力侵蚀是土壤碳库命运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碳的侵蚀损失受到持续和普遍关注;但是目前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碳素动态研究主要着重于地表径流... 土壤碳库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碳素平衡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土壤侵蚀尤其水力侵蚀是土壤碳库命运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碳的侵蚀损失受到持续和普遍关注;但是目前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碳素动态研究主要着重于地表径流和泥沙,而对壤中流驱动下的碳素(主要是可溶性有机碳DOC)损失研究较少涉及。对部分壤中流发育发达的土壤剖面而言,DOC的迁移损失不仅是碳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也会影响到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在简要概括水力侵蚀过程中有机碳随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的迁移以及矿化释放等关键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不同生态系统壤中流驱动下DOC的迁移通量及其迁移机制2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迁移通量方面,国外着重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而国内偏重于耕地。在迁移机制方面,国内外都是主要关注降雨因素(包括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DOC迁移过程和迁移通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今后需在研究内容(径流入渗过程中土壤DOC的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同步监测)、研究对象(红壤坡耕地)和研究手段(自然降雨背景下野外坡耕地原位定位观测)3方面加强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中流 可溶性有机碳 垂向迁移 迁移通量 迁移机制
下载PDF
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微生物群落下氮的迁移转化
11
作者 周婕 刘翠云 +4 位作者 王易扬 刘琪 吕文科 韦昊东 陶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为探索微生物群落对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干预组、对照组及初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探索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组分氮迁移转化的规律,并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对照组... 为探索微生物群落对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干预组、对照组及初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探索排水管道沉积物-水系统中不同组分氮迁移转化的规律,并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对照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梭菌纲、互营养菌纲在干预组中更占优势.在浓度差异和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干预组上覆水氨氮含量增加.γ-变形菌纲发生硝化作用导致对照组上覆水氨氮浓度下降,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增加.高、低浓度下,沉积物-水系统中的氨氮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低浓度下氨氮的释放通量更大,最高值达到了536.76 mg·m^(−2)·d^(−1).系统中,硝态氮的释放通量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迁移 释放通量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微渗漏甲烷运移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俊红 高忆平 +3 位作者 施明才 王国建 许跃 朱振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4-69,共6页
地质甲烷是仅次于湿地甲烷的第二大天然甲烷源,全球约10%的甲烷来自于地质甲烷释放。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渗漏主要分为点源微渗漏和面源微渗漏,影响甲烷微渗漏的关键在于CH_4等烃类气体渗漏过程的运移机制。综... 地质甲烷是仅次于湿地甲烷的第二大天然甲烷源,全球约10%的甲烷来自于地质甲烷释放。含油气盆地的甲烷是地质甲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渗漏主要分为点源微渗漏和面源微渗漏,影响甲烷微渗漏的关键在于CH_4等烃类气体渗漏过程的运移机制。综述了甲烷微渗漏过程中控制气体运移的基本因素和运移动力,重点介绍了甲烷微渗漏气体的主要运移方式,并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的微渗漏甲烷通量监测为例,探讨了含油气盆地甲烷微渗漏的运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地质甲烷 微渗漏 运移机制 通量监测
下载PDF
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微生物调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玉婷 段丽琴 +4 位作者 宋金明 张乃星 尹美玲 李学刚 袁华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为探析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分析了2019年夏季长江口4个站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As浓度及形态的剖面变化特征,耦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和S)的剖面变化剖析了沉积物水界面砷循环的Fe-Mn-S控制机制,同时结合砷相关... 为探析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分析了2019年夏季长江口4个站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As浓度及形态的剖面变化特征,耦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和S)的剖面变化剖析了沉积物水界面砷循环的Fe-Mn-S控制机制,同时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探讨了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微生物调控过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除A7-4站位外,长江口其他3个站位间隙水总As以As^(3+)为主要存在形态,且总As浓度均在上覆水中为最低值(0.748~1.57μg·L^(-1)),而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在6~9 cm深度达到峰值(7.14~26.9μg·L^(-1))。间隙水总As及As^(3+)浓度的剖面变化趋势与溶解态Fe^(2+)、Mn^(2+)相似,其均在中间层出现高值,说明沉积物Fe/Mn还原带砷的释放可能是随固相Fe(Ⅲ)或Mn(Ⅳ)的还原而转移到间隙水中的。氧化层和Fe/Mn还原带过渡区间隙水砷浓度与砷异化还原菌功能基因arrA和arsC丰度存在对应关系(除A1-3站外),说明砷异化还原菌将溶解As^(5+)或固相As^(5+)还原为溶解As^(3+)可能是该过渡层砷迁移转化的另一重要过程。硫酸盐还原带的间隙水总As和As^(3+)浓度降低,但由于间隙水的低S^(2-)浓度不利于砷硫化物生成,因此深层间隙水砷可能与铁硫矿物结合而被移除。底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随底层水DO浓度的降低,砷迁移转化更倾向于微生物还原控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为1.18×10^(-7)~2.07×10^(-7)μmol·cm^(-2)·s^(-1),均表现为沉积物间隙水中总As向上覆水释放,即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水体总As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As) 迁移转化 砷功能基因 界面扩散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长江口
下载PDF
锡珠对SMC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秀民 《电子工艺技术》 2003年第6期251-253,共3页
锡珠在表面组装生产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给组装的电路板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轻则可以造成电路工作异常,重则可以损坏器件。仅对在电容、电感旁边锡珠的形成及对电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对在其它位置产生的锡珠... 锡珠在表面组装生产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给组装的电路板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轻则可以造成电路工作异常,重则可以损坏器件。仅对在电容、电感旁边锡珠的形成及对电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对在其它位置产生的锡珠未做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珠 印制电路板 迁移 焊剂 焊料
下载PDF
基于PDV模型对一维“锅盖效应”气态水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国航 王乃东 姚仰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64-168,共5页
“锅盖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土中水汽迁移现象,常发生于季节性冻土区域,带来许多工程病害的发生。在目前“锅盖效应”试验与理论的研究、非饱和土体水汽迁移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基于PDV模型提出并推导了一维“锅盖效应”气态... “锅盖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土中水汽迁移现象,常发生于季节性冻土区域,带来许多工程病害的发生。在目前“锅盖效应”试验与理论的研究、非饱和土体水汽迁移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基于PDV模型提出并推导了一维“锅盖效应”气态水迁移方程,用于描述或预测“锅盖效应”现象,并分析了温度与饱和度对“锅盖效应”迁移通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盖效应 水汽迁移 迁移通量 浓度梯度
下载PDF
抗生素在紫色土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中的迁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欣雨 刘琛 +1 位作者 唐翔宇 张建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28-5340,共13页
以川中丘陵区典型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在生态养鸡果园管理模式下,探究不同种类粪源抗生素在连续自然降雨事件下随土壤水文过程的迁移浓度、通量及其对降雨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蓄满产流机制下,连续强降雨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 以川中丘陵区典型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在生态养鸡果园管理模式下,探究不同种类粪源抗生素在连续自然降雨事件下随土壤水文过程的迁移浓度、通量及其对降雨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蓄满产流机制下,连续强降雨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中的抗生素浓度急剧增加.降雨过程中,抗生素浓度对降雨强度有明显响应,浓度峰与雨强峰一一对应,地下渗流的响应峰存在15~30min滞后.磺胺类抗生素在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高达1.22,4.07μg/L.在优先流作用下,吸附性较强的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即使在降雨初期也能在地下渗流中被检出.地下渗流也是研究区紫色土中抗生素迁移的重要路径,其迁移总通量比地表径流高2个数量级.此外,鸡粪处理下抗生素迁移浓度和通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粪源基质对污染物具有辅助运移作用.pH值和胶体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可引起抗生素形态及其与胶体结合作用改变.相关分析表明,胶体浓度与抗生素都呈正相关,pH值与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泰乐菌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氟苯尼考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紫色土 迁移通量 自然降雨 地表径流 地下渗流
下载PDF
热迁移作用下Cu_6Sn_5的组织演变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达磊 卫国强 刘磊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64,共4页
以Cu/Sn-0.7Cu/Cu焊点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热迁移作用下界面金属间化合物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研究界面IMC的生长,得出生长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热迁移作用下,焊点两端IMC呈现非对称性生长,热端减薄而冷端增厚,冷端在增厚的过程中会在IM... 以Cu/Sn-0.7Cu/Cu焊点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热迁移作用下界面金属间化合物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研究界面IMC的生长,得出生长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热迁移作用下,焊点两端IMC呈现非对称性生长,热端减薄而冷端增厚,冷端在增厚的过程中会在IMC内形成空洞。IMC的生长是浓度梯度和热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冷端二者效果叠加,在热端二者效果相反。由Cu_6Sn_5厚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得到生长动力学时间指数,冷端为0.55,热端为-0.16。Cu原子在冷端的迁移通量为1.37×10^(-7)mol/(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n-0.7Cu/Cu焊点 金属间化合物 生长动力学 迁移通量
原文传递
重金属在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中迁移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18
作者 刘欢 许诺 +1 位作者 孙洪广 胡韬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2年第3期13-18,共6页
为揭示重金属在层状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以某小型污染地块为例,建立三维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溶质运移模型,重点考察不同土体构型、边界水位和污水入渗通量条件下砷(As)的迁移规律和含量分布。结果表明:含As溶液定通量注入土壤20 a, As在... 为揭示重金属在层状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以某小型污染地块为例,建立三维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溶质运移模型,重点考察不同土体构型、边界水位和污水入渗通量条件下砷(As)的迁移规律和含量分布。结果表明:含As溶液定通量注入土壤20 a, As在砂土夹粉质黏土中的水平迁移距离远大于其在粉质黏土-砂壤土中的迁移距离;粉质黏土层能较好地阻滞As的迁移扩散,且边界水位和污水入渗通量的增加均可增强As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溶质运移 层状土壤 土体构型 边界水位 入渗通量
下载PDF
玉米苗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淑勤 武万华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为揭示紫色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对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下玉米苗期径流、侵蚀泥沙及其有机碳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量总体表现为降雨初期变... 为揭示紫色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对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下玉米苗期径流、侵蚀泥沙及其有机碳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量总体表现为降雨初期变化较为稳定,随降雨时间持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壤中流表现为10°坡度下,径流量在降雨初期变化不大,随降雨时间持续呈逐渐增大的趋势,15°和20°坡度下壤中流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坡度下侵蚀强度均表现为20°>15°>10°,且20°坡度下侵蚀强度显著高于10°和15°坡度;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有机碳质量浓度均表现为20°>15°>10°,而壤中流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表现为10°>15°>20°,且地表径流、壤中流TOC和DOC质量浓度相差不大;不同坡度下TOC和DOC迁移通量总体表现为壤中流大于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有机碳迁移通量则表现为20°>15°>10°,而壤中流迁移通量表现为10°>15°>20°,且径流DOC迁移通量占TOC迁移通量百分比高达90%;不同坡度下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随坡度增大均呈减小趋势,且同一坡度下,泥沙有机碳含量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呈降低的趋势;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明显,随坡度的增大富集比减小。因此,紫色土区坡耕地径流中有机碳主要以DOC的形式流失,壤中流为DOC迁移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苗期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有机碳 迁移通量 侵蚀泥沙
下载PDF
含油纳米制冷剂沸腾中气相与液相之间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特性
20
作者 丁国良 彭浩 +1 位作者 胡海涛 庄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1-676,共6页
为了评估纳米制冷剂的沸腾传热效果以及球形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循环能力,采用称重法实验研究了纳米制冷剂沸腾中气/液相间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特性,重点考察球形纳米颗粒种类和粒径、制冷剂种类、润滑油浓度、热流密度和初始液位高... 为了评估纳米制冷剂的沸腾传热效果以及球形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循环能力,采用称重法实验研究了纳米制冷剂沸腾中气/液相间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特性,重点考察球形纳米颗粒种类和粒径、制冷剂种类、润滑油浓度、热流密度和初始液位高度对球形纳米颗粒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形纳米颗粒迁移率随球形纳米颗粒密度或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制冷剂的动力学黏度越小、密度越大,其在完全蒸发时的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率越大;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率随润滑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初始液位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剂 纳米颗粒 迁移 粒径 热流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