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强 尉飞鸿 +4 位作者 夏雪 张明月 王新民 穆兴民 徐德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 km^(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 km^(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 km^(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86.07 km^(2),798.96 km^(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0.25 km^(2),408.72 km^(2)。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2000年。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格局发生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窟野河流域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条带状分布成因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皓月 占车生 +3 位作者 夏军 胡实 宁理科 邓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818-8829,共12页
监测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评估大尺度区域地质背景,尤其是活动构造在植被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植被时空格局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多依赖于地下水;且该地区活动构造较发育,是... 监测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评估大尺度区域地质背景,尤其是活动构造在植被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植被时空格局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多依赖于地下水;且该地区活动构造较发育,是认识植被非地带性特征的理想区域。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象与土地利用数据,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覆盖度(FVC)的时空变化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河套段植被条带状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近20年研究区的FVC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降雨增加是大黑河流域、浑河流域及十大孔兑区域FVC增加的主要原因,沙漠地区FVC的增加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大黑河与浑河流域水分条件较好,物种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度高,能较好的抵御气候变化;而十大孔兑区域和沙漠地区FVC较低,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波动的响应较大。河套灌区受人类活动主导,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河套段山前植被赋存环境为条带状地下水溢出带,在地下水储量增多条件下呈条带状增加趋势;而在山前过渡带,新构造运动及其造成的较大地表高差使得土壤层薄且储水能力较差,表现为FVC的高波动。现今黄河干流沿岸植被受土地利用转变影响整体减少;且在河流摆动、河道变迁扰动下,稳定性较差。河套盆地与鄂尔多斯台地边界处,受隐伏断裂和地震活动影响,地下水易沿带状透水断裂下渗,难以维持浅表水分和稳定的补给条件,使得FVC呈线状显著降低,且稳定性较差。研究从宏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过程的角度,更加深入认识了植被空间分布的非地带性特征,为相似地区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条带状特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活动构造 黄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祝艳波 兰恒星 +8 位作者 彭建兵 李军华 张攀 张彤炜 朱兴华 张亚国 刘鑫 谷天峰 李郎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116,147,共10页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分布广、类型多、突发性强,且往往灾害链生、后果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社会稳定,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亟待从根本上厘清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深化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及链生效应研...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分布广、类型多、突发性强,且往往灾害链生、后果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社会稳定,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亟待从根本上厘清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深化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及链生效应研究。为此,立足于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问题,详细梳理了与之有关的山洪成灾规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水土灾害链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探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研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未来水土灾害研究亟须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极端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极端降雨作用下山洪成灾规律,地貌-气候耦合作用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考虑生态影响的水土灾害链放大与消减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机制。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从耦合联动孕灾角度揭示地质、地表、气候过程与土水灾害群发响应机制,从致灾效应角度揭示水土灾害链动力学过程与致灾效应评价,从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角度建立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理论,进而提出基于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评价的生态减灾技术。研究建议: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从“地、域、河”空间尺度阐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的区域模式、动力学机制、灾害链生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建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防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灾害 崩滑流 灾害链 生态环境 互馈效应 地质安全 生态安全 黄河中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清涧河流域径流及含沙量预测研究
4
作者 陈雪 胡宏昌 +3 位作者 刘慧 刘先锋 刘亚平 董志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529,538,共11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的径流和泥沙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根据流域产汇流规律对训练样本方案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预测能力。对于流量预报,XGBoost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流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76和0.90,MAE分别为1.53 m^(3)/s和2.64 m^(3)/s;对于含沙量预报,GBR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含沙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82和0.90,MAE分别为10.02 kg/m^(3)和6.83 kg/m^(3)。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黄河流域中游水文泥沙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径流预报 含沙量预报 黄河中游 清涧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沁河流域环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史佩东 刘义 +5 位作者 孙娅琴 陈彭 许凯然 姜禹戈 刘淼 臧明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5,共13页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土保持功能区,当前面临着水环境遭受破坏以及土壤侵蚀这两个敏感环境问题,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用于表征外界干扰对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结果的重要指标,对区域建立生...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土保持功能区,当前面临着水环境遭受破坏以及土壤侵蚀这两个敏感环境问题,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用于表征外界干扰对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结果的重要指标,对区域建立生态涵养区的环境政策以及有效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区面临的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选取了层次分析法(AHP)与RUSLE模型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关因子,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图形处理与空间数据运算结合,生成敏感性评价图,评价结果直观,为环境敏感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结果】针对沁河流域的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极度4类敏感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流域内以中、高度敏感区域占比最大,分别占总面积的33.43%、48.56%,同时以各支流流域为依托,针对各类敏感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其环境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结论】依据各区域环境现状及敏感性程度提出了沁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思路,构建一个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致力于改善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沁河流域 生态环境 敏感性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演变规律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黄润泽 武蓉 +2 位作者 张三策 兰鹏飞 姚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5-112,共8页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的响应。【结果】①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储量异常以-0.027mm/d的速率变化,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地下水干旱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在2018年之后发生中度甚至重度的地下水干旱,且SGDI的Theil-Sen变化率为-4.10×10^(-4)/d,未来地下水干旱有显著的增加趋势。③地下水干旱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干旱增加趋势面积占比为63.02%,未来干旱恶化趋势增加,出现自西南向东北加剧现象。④植被变化对地下水干旱的驱动作用不显著。【结论】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较严重,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存在不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黄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3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7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2 位作者 杨阳 郝至烨 赵萍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游3A级以上山地景区集中分布在晋、陕、豫三省,景区密度大.3A级山地景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南、晋东南;4A级山地景区呈向右旋转90°的“Y”型分布;5A级山地景区主要集中在晋、陕、豫交界处,组团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展布.②自然地理环境方面,3A级以上山地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200 m处,坡度为15°~45°,偏南坡.河流水系、植被指数、空气质量对景区分布的影响效果显著.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交通区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和文化遗产禀赋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中游 空间特征 核密度分析 地理联系率
下载PDF
黄河中游侵蚀产沙环境要素临界与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浩 蔡强国 +2 位作者 周金星 胡文生 梁广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54-59,共6页
目前黄河中游产沙的峰值区(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已明确界定。但是,产沙峰值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要素(自然、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影响产沙峰值区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环境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目前黄河中游产沙的峰值区(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已明确界定。但是,产沙峰值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要素(自然、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影响产沙峰值区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环境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黄河中游的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结合黄土高原正在开展的退耕还林的生物工程建设,指出加强流域产沙与环境要素临界特征与交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揭示自然、人类活动在流域产沙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探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的恢复前景与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是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环境要素临界 植被恢复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贺山峰 陈超冰 +3 位作者 李铮 冯爱青 闫军辉 吴绍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4-537,共14页
[目的]明晰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61-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趋势、M-K检验、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前期(1961-1990年)和后期(1991-2... [目的]明晰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61-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趋势、M-K检验、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前期(1961-1990年)和后期(1991-2020年)揭示了黄河中上游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①除持续干旱日数连续减少,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反转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并且在后期,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43mm/(d·10a)、13.98mm/10a和0.06d/10a,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全时段内研究区西南部较为湿润、河套平原最为干旱,极端强降水呈现东南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在后期,黄河上游地区暖湿化趋势逐渐增强,中游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③近6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上升约1.5℃,升温速率逐渐加快,年降水量先降后升且后期上升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气候整体上从前期的暖干化向后期的暖湿化转变,尤以黄河上游地区更为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变化与区域年均气温表现出较弱的线性对应关系,但对年降水量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除持续干早旱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弱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极端降水在前期和后期的变化趋势和幅度远大于全时段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暖湿化趋势明显,中游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显著增加,未来需重点关注极端降水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分异特征 气候变化 敏感性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黄河中上游
原文传递
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对流域地表温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含 金继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5,95,共8页
为探讨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对陆面模式模拟地表温度的影响,基于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CMFD,GSWP,CRU-NCEP)和通用陆面模式CLM 5.0,对黄河流域上中游冬、夏季地表温度的多驱动输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CLM5.0模式对地表温度... 为探讨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对陆面模式模拟地表温度的影响,基于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CMFD,GSWP,CRU-NCEP)和通用陆面模式CLM 5.0,对黄河流域上中游冬、夏季地表温度的多驱动输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CLM5.0模式对地表温度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2) 3种强迫数据集中,CMFD数据集驱动模式得到的夏季地表温度结果最好,偏差为0.54℃,均方根误差为0.63℃,相关系数为0.95;(3) GSWP数据集驱动模式得到的冬季地表温度结果最好,偏差为0.87℃,均方根误差为1.24℃,相关系数为0.95。因此,不同大气强迫数据集对陆面模式模拟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后续预测未来气候和水文过程时有必要选择最优大气强迫数据集驱动陆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大气强迫数据集 通用陆面模式 黄河流域上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喜 秦耀辰 +2 位作者 鲁丰先 张黛 姜向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3,共9页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D...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DPSIR模型,选取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2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PSIR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省份(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1991-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上,研究区内各省份总体上是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空间维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山西省、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除压力子系统外,其他各子系统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或高度)的正相关。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影响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 时空变化 PSIR模型 黄河中下游
原文传递
黄河中下游四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简子菡 孟怡伟 丁志伟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39-152,166,共15页
基于微观经济视角,采取多种方法获取黄河中下游四省5491个镇域研究单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运用自然断裂点法、核密度估算法、冷热点分析法及变异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四省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 基于微观经济视角,采取多种方法获取黄河中下游四省5491个镇域研究单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运用自然断裂点法、核密度估算法、冷热点分析法及变异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四省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从发展水平的整体格局看,自下游至中游地区呈下降趋势,自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从空间的不均衡分布看,高值与低值分布的对比性明显,尤其是东部与西北部地区呈现较大的差距.②从集聚核心区看,镇域经济在山东和河南内部形成"双核"高密度区,并由此向外集聚程度逐渐降低;西北地区集聚核心最小、集聚程度最低且在镇域尺度下碎片化明显.③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冷热点集聚区的极化现象较为显著,大体呈现出"山东热,山西冷"的格局.此外,河南省中部和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热点区分布,但其邻近扩散关联效应不明显.④从内部不均衡状态看,不同尺度下区域不均衡状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山东、陕西镇域经济内部差异程度较低,河南次之,山西最大.⑤从GWR回归结果看,各影响因子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均工业产值>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建成区人口/总人口>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从业人员.其中,山东、河南地区受人均工业产值、建成区面积占比及建成区人口占比的影响较大,陕西、山西地区受建成区面积占比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从业人员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差异 镇域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降水条件的城镇化与植被覆盖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温小洁 姚顺波 赵敏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2-1361,共10页
为探讨城镇化发展与植被覆盖状况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以黄河中上游的1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及2015年4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及MODIS-NDVI数据,通过门槛回归模型,以影响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最主要的降水因素作为门槛... 为探讨城镇化发展与植被覆盖状况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以黄河中上游的1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及2015年4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及MODIS-NDVI数据,通过门槛回归模型,以影响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最主要的降水因素作为门槛变量,具体分析不同降水条件下城镇化发展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并提出以保护植被覆盖为基础的差异化城镇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植被覆盖会进一步遭到破坏,但降水因素在城镇化影响植被覆盖的过程中可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2)实现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降水条件,还依赖于当地的生态工程建设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多种因素。其中,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可加速植被覆盖的修复进程,提高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有效缓解城镇化发展带给植被覆盖的负面影响;(3)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增加会给植被覆盖带来严重威胁,阻碍城镇化与植被覆盖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年均降水量较少且生态脆弱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城镇化 植被覆盖 归一化植被指数 门槛效应 黄河中上游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中下游人口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史佳 冀巨海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5-250,共6页
区域人口增长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问题,影响广泛,准确预测人口对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BP网络能主动学习和存贮大量复杂的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 区域人口增长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问题,影响广泛,准确预测人口对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BP网络能主动学习和存贮大量复杂的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根据2001—2011年黄河中下游人口统计数据,通过Matlab软件作出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拟合度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对人口数量的预测准确度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人口预测 黄河中下游
下载PDF
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分解——基于Oprobit-ISM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县可欣 张瑜 +1 位作者 张仁慧 赵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农户采纳节水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农业用水量短缺问题,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2661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ISM模型分析了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受教育程度、... 农户采纳节水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农业用水量短缺问题,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2661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ISM模型分析了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耕地经营面积、农户技术认知、经济认知、生态认知、社会网络、村集体经济情况、灌溉条件、灌溉成本、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受教育程度、耕地经营面积、村集体经济情况、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是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深层根源因素。3)深层根源因素主要通过对农业收入占比、技术认知、灌溉条件与社会网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灌溉成本、经济认知与生态认知,从而直接驱动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行为。4)各影响因素形成了“三路径”的层次结构。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节水技术 影响因素 响应机制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流域极端降水与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微 邵广文 +2 位作者 吕多智 魏序 刘柏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共5页
为研究黄河中游流域极端降水与气温间的关系,采用气温等距法分别提取了不同气温样方内75%、90%、95%、99%分位数下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分析了极端降水随气温变化的特性,并探究年极端降水事件数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强度... 为研究黄河中游流域极端降水与气温间的关系,采用气温等距法分别提取了不同气温样方内75%、90%、95%、99%分位数下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分析了极端降水随气温变化的特性,并探究年极端降水事件数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强度随气温上升呈峰型形态,峰值出现于16~18℃;在不同格点间,极端降水峰型形态的峰值差异性明显高于其峰值所对应气温的差异性;整体而言,1961~2019年,年极端降水事件数量在较高的气温区间(>16℃)和较低的气温区间(<16℃)内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黄河流域中游年极端降水事件数量在1961~2019年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黄河中游流域极端降水事件数量空间分布在不同百分位数间差异较小,整体上呈西多东少的现象;就年际变化趋势而言,极端降水事件数量在北部增多、南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流域 极端降水 气温 年际变化 峰型形态
下载PDF
三河与中国早期王都
17
作者 陈隆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 黄河流域中下游 文化核心区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省区城市联系的空间格局分析——基于铁路、公路客运班次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正兵 丁敬敬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1年第1期47-56,共10页
以黄河中下游省区66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对象,基于铁路、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中的OD网络分析方法揭示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际联系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城市的空间联系总体上分布不均,在河南、山东两省内城市对之... 以黄河中下游省区66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对象,基于铁路、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中的OD网络分析方法揭示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际联系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城市的空间联系总体上分布不均,在河南、山东两省内城市对之间的空间联系密集,呈现出向中心城市集中的特征;铁路客运联系强度较大的城市对主要集中在主要铁路干线上,在陇海-兰新线与京广线之间,形成了"一纵一横"格局,公路客运联系较强的轴线主要围绕各省的核心城市。省内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密集,而跨省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稀疏,跨区联系有待加强。研究政策启示在于,未来需要关注轴带发展、多层次空间组织及城市群空间互动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联系 客运班次 GIS空间分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葡萄酒产业与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现状与思考
19
作者 宋瑞 朱宗文 +1 位作者 李华 王华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和可塑性,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衍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本文对我国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阐明种植葡萄对改善矿区周边环境、促进水土保持、提升固碳释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发展葡萄酒产业对治理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脆弱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煤炭基地种植酿酒葡萄存在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将葡萄酒产业与煤炭开发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水土流失、修复受损生态、促进区域碳减排等众多需求,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是一种兼顾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上游 煤炭基地 生态脆弱 植被恢复 固碳减排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上游四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网络结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小宁 白永平 +1 位作者 宋龙军 高祖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3,共6页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网络结构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