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Tennant法的汾河中游环境流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蕊 冯民权 +1 位作者 孙小平 杨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15,共3页
环境流量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其计算方法是研究的重点。传统的Tennant法以多年平均流量乘分期百分比计算环境流量,无法有效表达环境流量在年间、季间的变化趋势,也不能体现汾河的实际状况。因此,将多年平均流量用典型年流量进... 环境流量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其计算方法是研究的重点。传统的Tennant法以多年平均流量乘分期百分比计算环境流量,无法有效表达环境流量在年间、季间的变化趋势,也不能体现汾河的实际状况。因此,将多年平均流量用典型年流量进行代替,选择更为适宜的分期百分比,用实质性改进的Tennant法计算汾河中游的环境流量。结果表明,汾河二坝站最小、适宜及最佳环境流量分别为1.91、4.63、8.43m3/s;义棠站分别为2.16、6.47、12.93m3/s,更接近实际,可为汾河中游水资源利用、水量分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中游 环境流量 改进Tennant法 典型年
下载PDF
基于熵权综合污染指数法的汾河中游水质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富康 冯民权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114,120,共7页
为改善汾河水体环境,合理制定水环境管理方案,根据2015—2019年汾河中游干流水质监测结果,以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为基础,引入熵权法对水质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 为改善汾河水体环境,合理制定水环境管理方案,根据2015—2019年汾河中游干流水质监测结果,以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为基础,引入熵权法对水质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汾河中游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辨识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汾河中游水质具有波动性,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从2015年的4.14下降至2019年的2.35,表明水质整体呈好转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质监测断面可分为3类,太原段水质优于晋中段,自上游至下游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汾河中游水环境污染状况虽逐年好转,但水质仍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T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 综合污染指数法 水质时空变化 汾河中游
下载PDF
汾河中游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孟万忠 王尚义 刘敏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57,93,共6页
流域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融汇,是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中游的地名具有鲜明的流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汾河中游的地名与流域文化的研究,揭示出地名的形成、发展、变迁与流域的... 流域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融汇,是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中游的地名具有鲜明的流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汾河中游的地名与流域文化的研究,揭示出地名的形成、发展、变迁与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对于保护地名和流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流域文化 汾河中游
原文传递
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
4
作者 任晶晶 付兴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为了解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揭示其污染物来源,选择中游磁窑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断面上共35个底泥柱状样(底泥深度0~70 cm),分析重金属垂向及沿河道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 为了解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揭示其污染物来源,选择中游磁窑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断面上共35个底泥柱状样(底泥深度0~70 cm),分析重金属垂向及沿河道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揭示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Hg、Cu、Pb、Cr、Ni整体表现为在40~70 cm深处底泥富集,40~70 cm深处含量为0~40 cm深处的1.02~2.82倍,其垂向分布规律可能与当地历史工业污染有关;分析0~40 cm深处底泥沿河道分布特征及来源发现,5种重金属沿河道分布趋势相似,其含量均在磁窑河入汾口、文峪河入汾口出现较大值,Pb、Hg含量严重超标,分别为当地土壤背景值的1.94、3.91倍,在文峪河入汾口出现最大值;重金属Pb、Cr及Ni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Cu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部分来源于藻类堆积,Hg主要来源于藻类堆积、部分来源于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垂向分布 沿河道分布 来源 汾河中游
下载PDF
汾河中游闸坝区枯水年环境流量调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扬 孙小平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以汾河中游闸坝区为研究对象,从闸坝群联合调控和环境流量目标入手,在研究区最小环境流量计算的基础上,以满足最小环境流量为目标,设置5种不同工况对闸坝区枯水年天然来水进行调度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3种建议方案,确定其优先顺... 本文以汾河中游闸坝区为研究对象,从闸坝群联合调控和环境流量目标入手,在研究区最小环境流量计算的基础上,以满足最小环境流量为目标,设置5种不同工况对闸坝区枯水年天然来水进行调度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3种建议方案,确定其优先顺序,通过合理的闸坝调度,缓解建坝对河道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充分发挥闸坝工程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中游 闸坝区 环境流量 调控研究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汾河中游雨季硝酸盐污染源
6
作者 赵宇航 胡雪纯 +3 位作者 解文艳 刘志平 杨振兴 周怀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3年第2期50-56,共7页
运用水化学分析、氮氧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IsoSource混合模型计算等方法,定量识别汾河中游流域雨季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汾河中游地表水各形态氮浓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汾河中游干流地表水总氮(TN)、硝态氮(NO_(3... 运用水化学分析、氮氧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IsoSource混合模型计算等方法,定量识别汾河中游流域雨季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汾河中游地表水各形态氮浓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汾河中游干流地表水总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的平均浓度(12.32、5.22、0.87和0.86 mg/L)高于东岸支流(8.79、1.56、0.28和0.21 mg/L)和西岸支流(10.82、2.46、0.59和0.39 mg/L)。汾河中游地表水总氮的输出形式主要以NO_(3)^(-)-N为主。②δ^(15)N-NO_(3)^(-)和δ^(18)O-NO_(3)^(-)含量变化范围为-3.10‰~23.91‰(平均值9.74‰)和-7.64‰~7.75‰(平均值-0.67‰)。粪便和污水、土壤有机氮和农业化肥是汾河中游地表水NO_(3)^(-)的主要来源。③IsoSource混合模型计算表明,汾河中游干流土壤有机氮、粪便和污水、农业化肥对地表水硝酸盐污染贡献比例分别为17.1%、77.1%和5.8%,东岸支流硝酸盐各污染来源的贡献比例为21.0%、65.4%和13.6%,西岸支流硝酸盐各污染来源的贡献比例为27.5%、59.8%和12.7%。因此,减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排放,提高氮肥利用率是改善汾河中游流域水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污染源 溯源分析 汾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高质量发展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研究——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例
7
作者 李冰雪 董艳平 +2 位作者 刘昕颐 王雅琪 王炜彦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1期1-5,23,共6页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际,探究流域文化遗产特色,系统整合流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文章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际,探究流域文化遗产特色,系统整合流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文章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评价体系,从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提取特征因子,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数据库。打破传统村落个案研究的局限性,从流域层面探索保护模式,助推全域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基因图谱 数据库 汾河中游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汾河中下游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爱爱 冯佳 谢树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923,共9页
为了解汾河中下游的浮游藻类分布并评价其水质状况,选取18个采样点对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采集、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①汾河中下浮游藻类植物共计有298种,隶属8门96属,种类较多的依次是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有27属... 为了解汾河中下游的浮游藻类分布并评价其水质状况,选取18个采样点对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采集、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①汾河中下浮游藻类植物共计有298种,隶属8门96属,种类较多的依次是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有27属127种,41属104种和20属45种,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和黄藻门共8属22种,各样点丰水期的种数均高于枯水期.优势种主要有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尖针杆藻、隐头舟形藻、谷皮菱形藻,绿藻门的小球藻,蓝藻门的弱细颤藻、两栖颤藻等,多数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细胞密度以丰水期较高,枯水期较低.②汾河中下游浮游藻类群落的Shannon.Wi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基本介于1-3之间,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介于0.5-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3-0.8之间.③汾河中下游浮游藻类优势类群在丰水期,大部分绿藻和裸藻与化学需氧量、电导率、氨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蓝藻受水温和Cr影响较大,硅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较复杂;在枯水期蓝藻与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绿藻和裸藻主要受溶氧和总磷的影响,硅藻主要与总磷、溶氧、pH和Cd等相关.综合分析,汾河中下游各样点水质分别为I类-V类不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总体呈富营养型,处于中污染至重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分析 汾河中下游
原文传递
近60年汾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凯 鲁克新 +3 位作者 李鹏 李占斌 时鹏 杨殊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了揭示近60年汾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使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汾河中上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趋势和突变分析,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汾河中上游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3-2... 为了揭示近60年汾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使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汾河中上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趋势和突变分析,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汾河中上游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3-2016年期间汾河中上游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p<0.01),突变发生年份分别为1981年和1980年;气候变化对汾河中上游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影响微弱,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汾河中上游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汾河中上游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9%,71%,而二者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2%,78%。研究成果可以为汾河中上游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有效管理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宏观科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中上游 水沙变化 归因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下载PDF
汾河中下游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动态测评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静 任志远 张嘉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2-249,共8页
本文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净第一性生产(NPP)物质量,通过光合作用方程式换算固定CO_2和释放O_2的物质量,并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汾河中下游流域的固碳释氧价值量进行估算,旨在定量评价其固碳释氧价值的时空动态,为改善区域生... 本文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净第一性生产(NPP)物质量,通过光合作用方程式换算固定CO_2和释放O_2的物质量,并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汾河中下游流域的固碳释氧价值量进行估算,旨在定量评价其固碳释氧价值的时空动态,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汾河中下游流域NPP物质总量共增加了18.3%,耕地的NPP物质总量占研究区NPP物质总量的50%以上,主要在于汾河下游为山西省主要的粮棉产区;(2)从固碳释氧来看,释氧O_2物质量随着固定CO_2物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固碳释氧价值总量由2000年的467.38×10~7元增加到552.24×10~7元,净增84.86×10~7元,增长率为18.16%。从大到小排序为:耕地>草地>林地>其他地。(3)从县域行政空间来看,万荣县的单位面积NPP价值量和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量均最高,而介休市均最低。表明汾河下游固碳释氧价值量较高,中游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碳释氧价值量较低,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使研究区生态环境趋势出现好转。但由于水热条件限制,区域林地增加不明显,以草地增加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中下游流域 NPP 固碳释氧价值量 动态测评
下载PDF
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β多样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淼淼 秦浩 +1 位作者 王烨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92-3299,共8页
探讨和揭示群落构建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环境异质性的关系为解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往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组成的... 探讨和揭示群落构建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环境异质性的关系为解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往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对种间在进化关系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差异则关注较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Tβ(taxonβ-diversity)、Pβ(phylogeneticβ-diversity)和Fβ(functionalβ-diversity)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样地间距离的增加,Tβ、Pβ和Fβ整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即表现出群落的距离衰减效应。(2)土壤因子中,TP是影响样地间Tβ、Pβ和Fβ的主要因子(P<0.05);p H、TOC和TN对Tβ、Pβ和Fβ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由于受到空间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样地间β多样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Tβ(0.66—1)、Pβ(0.42—0.85)和Fβ(0.51—0.94)。(4)尽管Tβ、Pβ和Fβ反映了多样性的不同方面,但三者之相关性极显著(P<0.01);(5)对Tβ、Pβ和F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着β多样性的格局,即群落的构建机制由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共同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空间距离 生境异质性 汾河上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