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5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任建华 李万寿 张婕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8-22,共5页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 ,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黑河下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 ,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黑河下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 ,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 85 %以上 ,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本文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 ,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 4.2 0× 10 8m3 左右 ,比较稳定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耗水量明显增加 ,80年代耗水量比 4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增加了 2 .0× 10 8~ 2 .5×10 8m3 左右 ;90年代耗水量又比 80年代增加了 1.6 0× 10 8m3 左右。 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水量 变化特点 年径流特征 黑河流域 中游地区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演变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永柏 彭期冬 廖文根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泄洪对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中游溶解氧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下长江中游的溶解氧过饱和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和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溶解氧饱和度在流量40000~50000m3/s和100000...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泄洪对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中游溶解氧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下长江中游的溶解氧过饱和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和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溶解氧饱和度在流量40000~50000m3/s和100000m3/s附近存在2个峰值,长江中游河道天然情况下溶解氧过饱和恢复速度较为缓慢,平均每100km降低5%,洞庭湖水的汇入能显著降低长江干流的溶解氧过饱和度。当三峡出库流量超过40000m3/s时,其影响范围可达400km以上。讨论了溶解气体过饱和的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对气体过饱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长江中游鱼类目前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减少出库高流量次数和历时是减缓下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气体过饱和 演变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全新世沉积相变与环境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育 王岳 +2 位作者 张成琦 周雪花 王乃昂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66-1880,共15页
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分布了大量晚第四纪河、湖相交替的沉积地层,这些沉积物被广泛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沉积物的理、化、生指标,而忽略了沉积相变的古环境意义,这可能使古环境重建结果产生偏差。... 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分布了大量晚第四纪河、湖相交替的沉积地层,这些沉积物被广泛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沉积物的理、化、生指标,而忽略了沉积相变的古环境意义,这可能使古环境重建结果产生偏差。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石羊河中游地区的JDT全新世沉积剖面,进行年代学、沉积相、岩性和粒度的研究,并与该区域已有的HSH全新世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古生物指标进行对比,在分析沉积相的基础上讨论二者的环境代用指标,重建石羊河中游地区全新世的古环境。两个剖面在年代和岩性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指示了石羊河中游地区约8500 cal yr BP-3000 cal yr BP以来的沉积过程。两剖面从底部到上部可分为六层:河流相沉积(F层)——河湖相沉积(E层)——湖相沉积(D层)——浅湖—风成沉积(C层)——风成沉积(B层)——风成沉积(A层),代表了不同沉积相及其转换过程。综合讨论沉积物岩性、沉积相和各种古环境代用指标认为:石羊河中游地区的沉积相体现了从河流相到湖相再到风成沉积物的变化过程,指示了全新世的干旱化过程。这与以往研究中认为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波动性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研究沉积相变化的基础之上讨论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含义,而非简单地研究这些指标的数值,是干旱区流域性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中游地区 沉积相 石羊河 全新世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游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雯 周诚军 +1 位作者 汪劲松 向俊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行政条块分割、地区产业缺乏一体化的统筹考虑等原因,我国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关联与协作,区域整体效益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区间的行政壁垒逐步拆除,区域经济势必在... 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行政条块分割、地区产业缺乏一体化的统筹考虑等原因,我国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关联与协作,区域整体效益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区间的行政壁垒逐步拆除,区域经济势必在市场作用下走向一体化,产业发展也将趋于地区特色化,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也日益密切,先前地区割据局面将逐步打破。从这个观点出发,以长江流域经济的逐步一体化为前提,在分析中游地区产业成长环境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游地区在长江产业带中的产业地位和分工;比较研究了资源导向型、出口导向型、中心城市带动型、智力发展型的不同发展战略在中游地区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中游地区应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市场逐渐开拓,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的初中级制造加工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及沿江航运及水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区内进口替代——面向区外市场的农业和制造业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加工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经济一体化 中游地区 流域一体化 产业发展
下载PDF
极端暴雨情景模拟下黄河中游区现状下垫面来沙量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晓燕 党素珍 高云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138,共8页
黄河防洪,难在沙多。未来黄河的来沙情势事关治黄方略确定、流域水沙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布局与运用,是近年治黄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黄河来沙锐减,在此背景下,需要客观认识极端暴雨情景下的黄河最大可... 黄河防洪,难在沙多。未来黄河的来沙情势事关治黄方略确定、流域水沙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布局与运用,是近年治黄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黄河来沙锐减,在此背景下,需要客观认识极端暴雨情景下的黄河最大可能来沙量,为黄河防洪减淤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沙量贡献率约91%的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为研究对象,以下垫面产输沙环境大体稳定、且暴雨偏多的2010-2018年作为现状下垫面,设计了"假定1933年暴雨重现"和"假定2010-2018年各支流的最大暴雨年在同一年发生"等两种极端暴雨情景,分别采用各支流最大暴雨年实测沙量相加和基于现状年各支流降雨-产沙关系的水文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现状下垫面在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可能来沙量。1933年是黄土高原近百年实际发生过的最大暴雨年;通过暴雨移植而成的"合成年"暴雨量级仅次于1933年,但输沙量和产沙量相当于实测值;两个暴雨情景的大暴雨落区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下垫面背景下,如果2010-2018年各支流的最大暴雨年出现在同一年,研究区的年输沙量将达6.2亿t,相应的区域产沙量为9.9亿t;基于现状下垫面的降雨-产沙关系,如果1933年大暴雨在研究区重现,研究区的年输沙量将达9.4亿t,相应的区域产沙量为12.4亿t。该文采用的两种极端暴雨情景,只能算得上是近一百年内的最大降雨,且未考虑坝库水毁排沙和极端暴雨出现在连续干旱年之后等不利情况,否则来沙量将更大。由此可见,即便是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已经大幅改善,且大量梯田和淤地坝建成投运,黄河防洪和骨干工程调度运用仍要做好应对大沙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输沙量 黄河 中游 现状下垫面 极端暴雨
下载PDF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愈源 赵文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涝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流量与航道维护尺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范先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3年第6期1314-1317,共4页
提出了一种构建宜昌流量与中游航道维护尺度关系的方法.利用长期观测资料,通过建立宜昌流量与中游水位站点水位回归方程,结合实际测图资料,分析推导出宜昌流量与长江中游长河段航道尺度对应关系,为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合理确定长江... 提出了一种构建宜昌流量与中游航道维护尺度关系的方法.利用长期观测资料,通过建立宜昌流量与中游水位站点水位回归方程,结合实际测图资料,分析推导出宜昌流量与长江中游长河段航道尺度对应关系,为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合理确定长江中游航道维护尺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流量 长江中游 航道尺度 关联关系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冯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1-254,共4页
总结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涵及其在国内外的实践。以体现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构建了由生态安全、社会发展、环境保障、人群健康4个方面量度,19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 总结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涵及其在国内外的实践。以体现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构建了由生态安全、社会发展、环境保障、人群健康4个方面量度,19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值的变异系数法作为评价方法,借鉴生态医学将健康诊断标准分为五级。对进一步开展和田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出三点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中游 健康评价 框架构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合作路径研究
9
作者 吴爱军 李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2-48,共7页
长江中游地区省际之间协调合作发展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合作的现状分析其相关原因,并从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两方面提出了强化省际合作的路径。
关键词 长江 中游地区 路径
下载PDF
1919—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07
10
作者 李二辉 穆兴民 赵广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应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流量历时曲线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对黄河干流陕县站和河口镇站1919—2010年径流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面平均降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显著,而上游(河口镇站以上)及中游(河口镇—陕县)年径流... 应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流量历时曲线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对黄河干流陕县站和河口镇站1919—2010年径流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面平均降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显著,而上游(河口镇站以上)及中游(河口镇—陕县)年径流量自1985年以来呈显著减少趋势,中游径流量的降幅高于上游。黄河径流量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上游和中游径流量变化都经历了枯水期—丰水期—枯水期3个时期,现在黄河正处于枯水期。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上游和中游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分别占88.1%和84.9%,水利水保工程、生产生活用水等人类活动是引起黄河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中游 降水 径流 趋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 被引量:107
11
作者 彭翀 林樱子 顾朝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3-1207,共15页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弹性)研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以长江中游城市...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弹性)研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经济、信息、交通三类联系网络的基础上,借助于Gephi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尝试评估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结构韧性能力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具有一定韧性能力,结构韧性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距不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形态模式差异化、分区形态模式错位化、网络联系特征多样化的特征。进而,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在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动等方面的优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网络 结构韧性 韧性评估 优化策略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被引量:97
12
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3 位作者 李志华 王珂 黄木桂 刘绍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漂流性卵 产卵场 四大家鱼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5
13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3,共8页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相互作用 综合实力 交通距离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种群在四种环境梯度上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79
14
作者 刘加珍 陈亚宁 张元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49-555,共7页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 19种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 pH值和土壤总含盐量各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结果表明 ,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的大小可把 19种植物分成 3类 ,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流域植物群落中的...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 19种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 pH值和土壤总含盐量各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结果表明 ,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的大小可把 19种植物分成 3类 ,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流域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 ,对荒漠河岸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 ;第二类群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于第一类群的物种 ;第三类群的物种中 ,大部分植物对流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较弱 ,但个别植物生态位宽度变窄有其特定的原因 .从 4个资源维、19种植物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 ,该地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资源需求分化或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位移 ,致使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中游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 新疆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80
15
作者 冉大川 罗全华 +1 位作者 刘斌 王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3,共7页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河龙区间,1970~1996年淤地坝减洪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总量的59 3%和64 7%,其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明显。1970~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年均减沙达1 138亿t,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0 285亿t;可减少冲沙用水22 8亿m3;节约清淤费用85 5亿元。淤地坝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此,建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应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减洪减沙作用 减蚀作用 拦泥指标 黄河中游
下载PDF
近60年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0
16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2 位作者 田鹏 王飞 高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0-1078,共9页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黄河中游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其中,汾河的水沙减少幅度最为显著,2000年-2009年的年均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年-1959年约20%。干流龙门站流量和输沙量的小波变换在1980年代前表现出0.5~1.0a显著周期,且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之后周期特征减弱甚至消失。气候变化、降雨、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草,梯田建设,水库淤地坝等工程)等人类活动是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干流的头道拐和花园口水沙变化受干流水库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流量 输沙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87
17
作者 贾垚焱 胡静 +1 位作者 刘大均 朱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8-206,共9页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A级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景区 资源本底 跨区域旅游合作 高铁旅游走廊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0
18
作者 张元明 陈亚宁 张道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4-118,共15页
应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对新疆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被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植物23种,隶属于11科21属。其中,多数植物种类在样方中的出现频次较低,说明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TWINSPAN结果表明,该地区3个断面19... 应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对新疆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被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植物23种,隶属于11科21属。其中,多数植物种类在样方中的出现频次较低,说明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TWINSPAN结果表明,该地区3个断面19个样地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与实际调查结果一致。C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及其随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趋势。分析了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从定量的角度,以CCA排序图直观地揭示了决定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其回归模型分别为:X1=-9.5991L+100.86(R2=0.6459);X2=1.65W+43.011(R2=0.7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双向指示分类 植物群落 环境因子 回归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78
19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96-1003,共8页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发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区域一体化 测度
原文传递
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4
20
作者 吴彦 刘世全 王金锡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内在性质为表征指标,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主要通过d≤1mm的须根发挥作... 以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内在性质为表征指标,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主要通过d≤1mm的须根发挥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活根提供分泌物,死根提供有机质,作为土壤团粒的胶结剂,配合须根的穿插挤压和缠绕,使土壤中直径d>7mm、d=7~5mm和d=5~3mm3个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同时既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又提高了土壤抗冲击分散能力和结构、孔隙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土壤饱和渗透系数.与无林裸地相比较,林地中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各理化性质改善值(Y),与土壤中d≤1mm须根量(Rw)之间服从Y=a+bRw的线性关系.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林型根系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根系 土壤抗侵蚀能力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