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Mid-Depth Currents of NCEP Reanalysis Data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Using ARGO Float Position Informa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基平 朱江 +1 位作者 许黎 郭品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77-684,共8页
The global project of the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ARGO)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e absolute velocity in mid-depths of the world oceans. A total of 1597 velocity vectors at 10... The global project of the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ARGO)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e absolute velocity in mid-depths of the world oceans. A total of 1597 velocity vectors at 1000 (2000) db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derived from the ARGO float position information during the period November 2001 to October 2004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mediate currents of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 To derive reliable velocity information from ARGO float trajectory points, a rigorous quality control scheme is applied, and by virtue of a correction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drift error on the surface in obtaining the velocity vectors, their relative errors are less than 25%. Based on the comparisons from the quantitative velocity vectors and from the space-time average currents, some substantial discrepancies are revealed. The first is that the velocities of the reanalysis at mid-depths except near the equator are underestimated relative to the observed velocities by the floats. The average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NCEP and ARGO values ranges from about -2.3cm s^-1 to -1.8 cm s^-1. The second is that th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cean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s at 2000 dB seems smaller than that at 1000 dB. The third is that the zonal flow in the reanalysis is too dominant so that some eddies could not be simulated, such as the cyclonic eddy to the east of 160°E between 20°N and 30°N at 2000 dB. In addition, it is noticeable that many floats parking at 1000 dB cannot acquire credible mid-depth velocities due to the time information of their end of ascent (start of descent) on the surface in the trajectory files. Thus, relying on default times of parking, descent and ascent in the metadata files gravely confines their application to measuring mid-depth cur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floats mid-depth ocean currents REANALYSIS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mean flow
下载PDF
Direct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and mid-depth circulationin the Shikoku Basin by Argo profiling floats 被引量:5
2
作者 ZHOU Hui GUO Peifang +1 位作者 XU Jianping SHI Maoch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1,共11页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hikoku Basi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way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water exchange in the subtropical gyre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Argo profiling floats deployed in the Shik...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hikoku Basi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way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water exchange in the subtropical gyre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Argo profiling floats deployed in the Shikoku Basin are used to study the circulations and water masses in the basin. The trajectories and parking depth velocity fields derived from all Argo floats show 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t 2 000 m in the Shikoku Basin. There are inhanced eddy activities in the Shikoku Basin, which have large influence on the Shikoku Basin circulation patter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 salinity curv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North Pacific Ocean tropical water (NPTW), North Pacific Ocean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and North Pacific Ocean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in the Shikoku Basin. The NPTW is only exists south of 32°N.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asin, which is 28°~31°N,133°~135°E, there is a confluence region. Water masses coming from the Kuroshio mix with the water in the Shikoku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Kuroshio anticyclonic eddy mid-depth current water mass Shikoku Basin
下载PDF
Argo floats revealing bimodality of large-scale mid-depth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被引量:4
3
作者 CHU Peter C IVANOV Leonid M +1 位作者 MELNICHENKO Oleg V LI Rongf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0,共10页
Analysis of Argo float trajectories at 1 000 m and temperature at 950 m in the North Atlantic between November 2003 and January 2005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circulation modes with fast transition b... Analysis of Argo float trajectories at 1 000 m and temperature at 950 m in the North Atlantic between November 2003 and January 2005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circulation modes with fast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Each mode has a pair of cyclonic - anticyclonic gyres. The difference is the location of the cyclonic gyre. The cyclonic gyre stretch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first mode an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in the second mode. The observed modes strongly affect the heat and salt transport in the North Atlantic. In particular, the second mode slows down the westward transport of the warm and saline wate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trajectory data Atlantic Ocean biomodality mid-depth circulation optimal spectral decomposition
下载PDF
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特低渗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深层系裂缝对比 被引量:19
4
作者 巩磊 曾联波 +3 位作者 李娟 姜建伟 唐小梅 王兆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8-784,共7页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2条/m,裂缝高度通常小于0.40 m,平均为0.25 m,反映裂缝主要在层内发育。微观裂缝是沟通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它使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受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水平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其中,近东西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安棚油田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应力场、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层厚以及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因素的作用下,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及发育特征和深层系具有相似性,但浅、中层系裂缝的发育程度略差于深层系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深层系 浅、中层系 安棚油田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下载PDF
利用Argo浮标定位信息估算分析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场状况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奕德 张韧 蒋国荣 《海洋预报》 2006年第4期37-46,共10页
本文利用Argo浮标的定位信息,经过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误差估算,得到2003~2005年赤道太平洋区域中层流场信息,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诊断与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在中层流场中多数时间清晰可辨,北赤... 本文利用Argo浮标的定位信息,经过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误差估算,得到2003~2005年赤道太平洋区域中层流场信息,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诊断与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在中层流场中多数时间清晰可辨,北赤道流较弱,有时不易分辨。(2)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在2、3月间最弱,8、9月间最强。(3)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4)赤道逆流通常表现为两支,分别位于东赤道太平洋和西赤道太平洋,东太平洋支主轴位置大约在7~8°N附近,西太平洋支主轴位置大约在3°N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赤道太平洋 中层流场 误差估算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深水导管架平台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谭越 李新仲 王春升 《中国海洋平台》 2016年第1期17-22,共6页
导管架平台是一种适用于300m^500m水深海域油气田的干式井口开发模式的平台。该文对可用于此水深范围的几种干树平台及对最终选择何种平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深水导管架的现状。以墨西哥湾海域的五座深水导管架平台为... 导管架平台是一种适用于300m^500m水深海域油气田的干式井口开发模式的平台。该文对可用于此水深范围的几种干树平台及对最终选择何种平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深水导管架的现状。以墨西哥湾海域的五座深水导管架平台为例,介绍了深水导管架平台的结构特点、建造、安装、投资和应用情况。讨论了深水导管架平台的重量控制、建造和安装关键技术,特别举例说明了分段安装技术。最后论述了导管架平台在南海的应用受特定水深的限制,主要是由于缺乏建造、运输和安装的经验,且由于自重过大使其失去了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架 中深水 油田开发
下载PDF
起爆药包位置影响爆破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显寅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41,共4页
分析了起爆药包位置对爆破效果的影响机理及应用研究现状,孔底起爆在大块率、一次和二次爆破炸药单耗降低量、空气冲击波降低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孔口起爆。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孔底起爆技术提供基础。
关键词 爆破工程 中深孔爆破 孔底起爆技术
下载PDF
黄河口地区中深层超压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美玲 潘仁芳 潘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7期8-11,3,共4页
应用Bower法对不同超压成因的地层压力进行预测,通过对黄河口地区单井地层压力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中深层普遍存在超压现象,在纵向上超压一般在2600m左右开始出现;在平面上,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超压现象分布最为广泛。利用速... 应用Bower法对不同超压成因的地层压力进行预测,通过对黄河口地区单井地层压力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中深层普遍存在超压现象,在纵向上超压一般在2600m左右开始出现;在平面上,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超压现象分布最为广泛。利用速度-垂直有效应力及密度-垂直有效应力交会图对超压成因进行识别认为,黄河口地区东营组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欠压实和生烃作用,以欠压实为主;沙河街组超压成因机制以生烃作用为主,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沉积速率相对于浅部加大,其超压成因机制常为多种因素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地区 中深层 超压成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两期断裂特征及其对油藏的控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博明 赵晓东 +2 位作者 刘晓 乔海波 李亮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9,5,共8页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几何学,研究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两期断裂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具有构造体系转换界面和构造反转界面,沙河街组顶部是构造体系转换的关键界面,早期以北东向伸展为主,晚期...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几何学,研究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两期断裂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具有构造体系转换界面和构造反转界面,沙河街组顶部是构造体系转换的关键界面,早期以北东向伸展为主,晚期以南北向伸展兼右旋走滑为主;南堡凹陷3号构造主断层具有长期发育、旋回式活动特征,东西向断层具有活动时间晚、强度稳定特征,存在3类区域构造样式和12类局部构造样式;沙河街组一期断裂影响程度较小,造成深部断层具有较好的断层封闭性,而东营组二期断裂向下断入沙河街组一段内且与砂体连通,在伸展期极易开启并造成油气沿着浅部断层向上运移,深部油气聚集成藏非常有利,也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两期断裂 中—深层 3号构造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南海南部盆地老地震资料攻关处理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玉萍 李福元 +1 位作者 顾元 李丽青 《华南地震》 2020年第3期124-136,共13页
南海南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崎岖地层发育。老地震资料受早期采集装备和处理技术落后的影响,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无法满足油气预测和目标评价的需求。通过在老资料地质环境和采集方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特征,包括导航信息不全面、采集参数... 南海南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崎岖地层发育。老地震资料受早期采集装备和处理技术落后的影响,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无法满足油气预测和目标评价的需求。通过在老资料地质环境和采集方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特征,包括导航信息不全面、采集参数参差不齐且部分采集信息未知、覆盖次数低、多次波复杂、中深层成像困难等。同时,针对老地震资料特征,采用自适应鬼波压制、复杂多次波衰减、子波一致性处理等系列针对性处理技术。新处理成果剖面证明,地震剖面从浅至深成像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后续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高品质的数据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崎岖地层 多次波 中深层成像 鬼波 子波一致性
下载PDF
立井井筒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礼亨 《山西建筑》 2010年第21期126-127,共2页
重点介绍了立井快速施工的机械化配套原则、中深爆破掏槽方式及其参数的选择、光面爆破参数的确定、混凝土搅拌方式及输料方法和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关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获得了较快的施工速度,从而缩短建井工期,节约... 重点介绍了立井快速施工的机械化配套原则、中深爆破掏槽方式及其参数的选择、光面爆破参数的确定、混凝土搅拌方式及输料方法和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关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获得了较快的施工速度,从而缩短建井工期,节约工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井筒 机械化配套 中深孔爆破 施工组织管理
下载PDF
顺应塔平台建造与安装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越 王春升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62-167,共6页
顺应塔平台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南海中深水海域的干式井口开发模式。该文介绍了顺应塔平台的研究现状,并以三座不同类型的顺应塔平台为例,总结了顺应塔平台在墨西哥湾和西非海域的应用经验。论述了平台建造方案、场地评估、材料选择、精... 顺应塔平台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南海中深水海域的干式井口开发模式。该文介绍了顺应塔平台的研究现状,并以三座不同类型的顺应塔平台为例,总结了顺应塔平台在墨西哥湾和西非海域的应用经验。论述了平台建造方案、场地评估、材料选择、精度控制等技术问题,分析了平台安装阶段的划分,安装方式,施工机具等安装关键技术。最后,初步探讨了顺应塔平台在国内建造安装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塔 南海 油田开发 中深水
下载PDF
基于Argo轨迹资料反演热带太平洋中层流场条带状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一凡 杜岩 +1 位作者 王天宇 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Argo浮标的轨迹资料估算热带太平洋中层纬向流场的条带状结构以及其变化特征。相较于传统温盐地转流算法,基于Argo轨迹资料的反演算法的优势在于不受零参考面的选取以及赤道地转平衡失效的局限。结果表明:在赤道太平洋海域,中层(100... 利用Argo浮标的轨迹资料估算热带太平洋中层纬向流场的条带状结构以及其变化特征。相较于传统温盐地转流算法,基于Argo轨迹资料的反演算法的优势在于不受零参考面的选取以及赤道地转平衡失效的局限。结果表明:在赤道太平洋海域,中层(1000dbar)纬向流场在南北半球都具有条带状分布,强流分布在赤道附近海域;在远离赤道海域,北半球(9°N、13°N、18°N)有相对赤道较弱的东向流动,而南半球东向流动相对更弱,没有同北半球一样明显的东向急流。此外,热带太平洋中层流场的时间变化特征较为复杂:近赤道流的变化以季节尺度为主,而远离赤道的流则逐渐演变为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海洋Rossby波的调整起到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中层流场 条带状结构 ARGO浮标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深孔孔底起爆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黎剑华 刘优平 杨伟忠 《中国钨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6,共4页
针对中深孔孔底起爆技术应用的安全问题,按照新颁布的《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标准,结合现场使用条件,对该技术所要求的相关性能参数,如起爆弹的抗冲击、抗静电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孔底起爆技术不仅安全可靠,还可以获得较好的... 针对中深孔孔底起爆技术应用的安全问题,按照新颁布的《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标准,结合现场使用条件,对该技术所要求的相关性能参数,如起爆弹的抗冲击、抗静电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孔底起爆技术不仅安全可靠,还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为推广孔底起爆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底起爆技术 中深孔 性能测试
下载PDF
生产尾管固井技术优化及其在渤中25-1油田中深丛式井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房恩楼 孙东征 +3 位作者 张滨海 黄家华 吕东升 霍洪山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66-268,共3页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属于中深层高温高压油藏,制约了常规尾管固井技术的应用。对生产尾管固井技术进行了优化,解决了中深丛式井生产尾管固井作业安全、质量与时效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非钻机时间候凝和电测固井质量,显著提高了钻井作...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属于中深层高温高压油藏,制约了常规尾管固井技术的应用。对生产尾管固井技术进行了优化,解决了中深丛式井生产尾管固井作业安全、质量与时效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非钻机时间候凝和电测固井质量,显著提高了钻井作业时效。该项技术成果对于渤海中深层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5-1油田 中深丛式井 生产尾管固井 技术优化
下载PDF
基于Argo实测流场数据对5套海洋模式产品中赤道太平洋中层流的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永远 闫运伟 +1 位作者 邢小罡 柴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以Argo轨迹资料计算的赤道太平洋中层流(1 000 m深度流场)作为实测数据,从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两方面对5套常用海洋模式产品(OFES、LICOM、HYCOM、ECCO2和SODA)进行了评估。Argo流场显示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呈条带状结构,且存... 本文以Argo轨迹资料计算的赤道太平洋中层流(1 000 m深度流场)作为实测数据,从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两方面对5套常用海洋模式产品(OFES、LICOM、HYCOM、ECCO2和SODA)进行了评估。Argo流场显示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呈条带状结构,且存在明显的西强东弱和南强北弱特征。此外,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其相位关于赤道对称。5套模式产品的评估结果表明,SODA流场与实测流场最接近,其时空变化特征都与实测流场基本一致;其次是ECCO2流场,除流场动能偏小以外,其他各方面都与实测流场一致;OFES、LICOM和HYCOM流场的模拟效果较差,但都能再现条带状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 中层流场 Argo轨迹 模式评估
下载PDF
急倾斜薄矿脉爬罐天井中深孔采矿法研究
17
作者 廖明超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00年第4期4-7,共4页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急倾斜薄矿脉矿体的采矿方法的工艺过程、技术关键、技经指标等 ;该法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工效高等优点 ,是一种比较先进、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采矿方法。
关键词 急倾斜薄矿脉 爬罐天井 中深孔采矿 采矿方法
下载PDF
中深井井巷工程破坏的主要原因及支护对策
18
作者 杨福辉 胡承璋 韩树章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5,共4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中深井越来越多,出现的巷道支护破坏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就中深井的巷道主要破坏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在铁法煤业集团三台子二井工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中深井 地压 巷道支护
下载PDF
井间地震反射波叠加成像的CMD算法
19
作者 蒋振武 吴律 《断块油气田》 CAS 1995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共偏移距道集对直达波做了有效的消除,将共偏移距道集直接抽成共中心深度道集,对Stewart等人使用的超道集和垂直动校正的方法做了改进,使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省空间资源等优点。用射线追踪方法制作了合成的井间地震记录,通过... 利用共偏移距道集对直达波做了有效的消除,将共偏移距道集直接抽成共中心深度道集,对Stewart等人使用的超道集和垂直动校正的方法做了改进,使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省空间资源等优点。用射线追踪方法制作了合成的井间地震记录,通过模型试算,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反射波 叠加 成像 共中心深度(CMD)
下载PDF
基于Argo历史观测的南海海盆尺度中层流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晓慧 张卫民 +2 位作者 王品强 杨俊 王辉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共14页
针对南海海域海流环境复杂、中层实测数据量少的现状,本文基于2006-2016年布放在南海海域的114个Argo剖面浮标的卫星定位等信息,采用基于背景流和惯性流外推的最小二乘方法,获取南海海域1 200m深中层流场信息,并采用Divand变分插值的方... 针对南海海域海流环境复杂、中层实测数据量少的现状,本文基于2006-2016年布放在南海海域的114个Argo剖面浮标的卫星定位等信息,采用基于背景流和惯性流外推的最小二乘方法,获取南海海域1 200m深中层流场信息,并采用Divand变分插值的方法形成网格化季节流场。结果表明:(1)针对南海中层(1 200m)流场,单个Argo浮标可以刻画出具体的中尺度结构,如越南沿岸的反气旋涡,半径约为120km,最大流速约为9.6cm/s,平均流速为5.3cm/s;(2)Argo网格化流场表明海盆尺度中层流场南海南部为反气旋环流结构,北部为气旋式环流,同时在吕宋海峡口存在从南海至太平洋的水体交换;(3)将该流场信息与HYCOM和YoMaHa′07两种资料对比,吻合度较高,与HYCOM再分析资料的偏差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海流的东西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为3.28cm/s,南北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为3.26cm/s。总体而言,利用Argo轨迹资料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南海地区海盆尺度的中层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Argo轨迹 中层 海盆尺度 环流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