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on of cropland are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D1004-1085) 被引量:8
1
作者 HE Fanneng LI Shicheng ZHANG Xuez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with explicit spatial information. Using th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number of ...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with explicit spatial information. Using th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number of families compil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estimated the real cropland area and populations within each Lu (a province-level politica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D1004-1085). The estimations were accomplish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olicies of tax,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n, we converted the political region-based cropland area to geographically explicit grid cell-based fractional cropland at the cell size of 60 km by 60 km. The conversion was based on calculating cultivation suitability of each grid cell using the topographic slope, altitud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s a result,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with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 the 1070s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20 million mu (Chinese area unit, 1 mu = 666.7 m2), of which 40.1% and 59.9% oc- curr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87.2 million, of which 38.7% and 61.3% we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and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was about 8.2 mu. The national mean reclamation ratio (i.e. ratio of cropland area to total land area; RRA hereafter for short) was bout 16.6%. The plain area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Guanzhong Plain, plains surrounding the Dongting Lake and Poyang Lake and Sichuan Basin, had a higher RRA, being mostly over 40%; while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such as south of Nanling Mountain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xcluding the Chengdu Plain), Loess Plateau and south- east coastal regions, had a lower RRA, being less than 20%. Moreover, RRA varied with topographic slope and altitude. In the areas of low altitude (~〈250 m), middle altitude (250-100 m) and high alt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gridding reconstruction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原文传递
Sheyang—A Coastal Window for Trade in Mid-northern Jiangsu
2
作者 Wang Jiadong,Sheyang County Magistrate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5年第9期38-39,共2页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ized economic strategy i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Jiangsu Province fac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ing a coastal-open county, Sheyang will implement, an al...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ized economic strategy i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Jiangsu Province fac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ing a coastal-open county, Sheyang will implement, an all-round outwardly oriented strategy to promote its coastal dominance and build a coastal window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middle part of northern Jiangsu. Sheyang is located at the middle of the 954-kilometer coastline of Jiangsu, looking towards Japan and Korea across the sea. Its own coastline is 109.6 kilometers in length, the first in the province, and it is in the forward position where the country, the province and the city implement coas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OW Sheyang A Coastal Window for Trade in mid-northern Jiangsu
下载PDF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被引量:36
3
作者 何凡能 李士成 张学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31-1539,共9页
以北宋暖期为研究时段,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田亩"与"户额"的记载资料,通过对赋役、户籍、土地等制度的考证,订正了北宋中期各路耕地面积和府级人口数量;并以地面坡度、海拔高程和人口密度作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 以北宋暖期为研究时段,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田亩"与"户额"的记载资料,通过对赋役、户籍、土地等制度的考证,订正了北宋中期各路耕地面积和府级人口数量;并以地面坡度、海拔高程和人口密度作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网格化重建了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空间分布格局(60km×60km)。结果表明:(1)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约7.2亿亩,北方占40.1%,南方占59.9%;人口数量为8720万人,北方占38.7%,南方占61.3%;境内土地垦殖率为16.6%,人均耕地面积为8.2亩。(2)垦殖率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两湖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其垦殖率基本在40%以上;而岭南、西南(除成都平原外)、东南沿海和山陕黄土高原等地区垦殖率较低,其垦殖率大多小于20%。(3)耕地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低海拔(<250m)、中海拔(250~1000m)和高海拔(1000~3500m)地区的耕地分别为4.43、2.15和0.64亿亩,其相应平均垦殖率为27.5%、12.6%和7.2%;而平耕地(≤2°)、缓坡耕地(2°~6°)、坡耕地(6°~15°)和陡坡耕地(>15°)的面积分别为1.16、4.56、1.44和0.02亿亩,其平均垦殖率分别为34.6%、20.7%、8.5%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耕地空间分布 网格化重建 北宋中期
原文传递
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新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振利 阮爱国 +5 位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李湘云 丘学林 赵明辉 郭兴伟 《华南地震》 2008年第1期21-28,共8页
2006年8~10月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使用德国SEDIS型三分量海底地震仪以气枪为震源在南海中北部开展了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这是我国大陆科研单位第一次自主开展长距离多剖面的海底地震仪人工地震探测。勘测线共三条,总长达117... 2006年8~10月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使用德国SEDIS型三分量海底地震仪以气枪为震源在南海中北部开展了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这是我国大陆科研单位第一次自主开展长距离多剖面的海底地震仪人工地震探测。勘测线共三条,总长达1176.8km,工区最大水深4137m,共投放48台次,回收成功率95.8%。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良好,深部信息丰富,可直观地分辨出Pg、Pn、PmP等震相,为南海中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洋壳与陆壳分界和西北、西南次海盆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被动陆缘 广角地震反射 折射 南海中北部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尕尔穷晚白垩世早期高镁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加厚下地壳的拆沉? 被引量:12
6
作者 雷鸣 陈建林 +1 位作者 许继峰 曾云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尕尔穷埃达克质岩高镁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早期(90~86Ma),拉萨地体中北部可能因地壳加厚而发生拆沉,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致使岩浆中的MgO、Cr及Ni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尕尔穷高镁闪长玢岩的母岩浆。尕尔穷地区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的岩浆作用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南部中北拉萨地体已经加厚并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高镁闪长玢岩 埃达克质岩 拆沉 拉萨地体中北部
下载PDF
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的再估算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美娇 何凡能 刘浩龙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22-2332,共11页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利用北宋中期垦田数据及宋代人口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等史料,考察了北宋中期南北方的垦田隐匿特点、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及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并据此对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进行了再估算。...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利用北宋中期垦田数据及宋代人口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等史料,考察了北宋中期南北方的垦田隐匿特点、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及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并据此对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进行了再估算。主要结论:北宋垦田隐匿比例不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征;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为20~100亩;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数约为20~30 亩;北宋中期境内耕地面积约为 731.9×10^6今亩,土地垦殖率为16.9%,其中,北方耕地面积约占 29.7%,南方约占 70.3%;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平原和成都平原等是北宋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而西南地区垦殖率较低。合理订正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对重建中国过去千年LUCC数据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路域重建 再估算 北宋中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中北部地貌变形的遥感表征及其生态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延贵 姚安平 +2 位作者 巨生成 王冬青 张琨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4年第2期47-50,55,共5页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黄河源坳陷和若尔盖坳陷发育程度较低,但它们均是在青藏高原大陆构造变形的统一动力学背景下,地貌发生东西向伸展变形的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成不仅与青藏高原中南部所发育的近南北向裂谷具有同样的动力学意义,而且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北部 地貌变形 遥感 生态地质学
下载PDF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曾巩
9
作者 刘复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3-73,共11页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称的曾巩在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巩在文学、史学上力倡“明道”;揭斥佛老“异端”之害,坚持儒家道统;在兴学中呼唤“古人教学意”;追求儒家“王道”政治理想...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称的曾巩在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巩在文学、史学上力倡“明道”;揭斥佛老“异端”之害,坚持儒家道统;在兴学中呼唤“古人教学意”;追求儒家“王道”政治理想;较早对“性理”问题进行探讨等,皆表现出新儒的鲜明特征。在这场思想运动中,曾巩发挥了主将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巩 儒学复兴 北宋中期
下载PDF
北宋中期杜甫及其诗歌地位的升格略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冬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0-112,共3页
北宋庆历以来,诗坛以学习韩愈、李白诗歌风格语言为主。这种情形在嘉祐以后开始变化,李、韩的光辉慢慢褪隐,而杜甫的形象日益光大。熙宁以后,杜诗的经典化进程加快,终于在随后的元祐时代得以完成。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北宋中期 升格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纬度负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11
作者 巩远发 何金海 +1 位作者 段廷扬 潘攀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2,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平海温异常试验的500hPa副热带高压的形态明显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更接近于NCEP资料实况,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平均位置也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要偏南,与实况比也更接近了;(2)在500hPa上,北太平洋中纬度负距平海温异常在其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向南偏移,而在其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则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北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和欧洲南部以及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大圆路径传播,并影响和改变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异常的低海温可能是该年盛夏6、7月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 负距平海温异常 副热带高压 数值试验
下载PDF
浙江台州黄岩区沙埠镇凤凰山窑址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西营(执笔/拍摄) 林杰 +1 位作者 陈天民 程爱兰(绘制)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9,共17页
凤凰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是沙埠青瓷窑址群中代表性窑址点之一。为配合主动性考古发掘前期方案的制定,2018年9月至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黄岩区博物馆联合对沙埠青瓷窑址群进行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该... 凤凰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是沙埠青瓷窑址群中代表性窑址点之一。为配合主动性考古发掘前期方案的制定,2018年9月至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黄岩区博物馆联合对沙埠青瓷窑址群进行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该窑址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窑业技术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埠青瓷 凤凰山窑址 北宋中晚期
原文传递
北宋中期西江军事及其诗歌呈现——以侬智高“叛乱”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君煊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5-59,94,共5页
北宋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左右江起兵反宋,顺江东下,仅历时半个月就直逼广州。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虽然最终被平息了,但也暴露了北宋岭南防务的空虚,激发了文人对岭南军事的反思与关注,并试图通过歌咏忠勇之士来重塑士大夫形象。
关键词 北宋中期 西江 军事 诗歌 侬智高
下载PDF
从士人的处贫心态看中唐至北宋士风之嬗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丽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风 中唐 北宋 人格
下载PDF
湖南永州黄阳司横窑山北宋窑址发掘简报
15
作者 何赞 杨盯 +3 位作者 唐森忠 李付平 罗希 贾英杰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156-174,415-420,共25页
2007年3~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州黄阳司横窑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虽没有发现窑床及相关遗迹,应是窑渣废弃堆积,但出土了较多北宋时期青瓷标本,年代应为北宋中期。横窑山窑址所在的黄阳司窑(钱家洲古窑址)属于衡州窑系,... 2007年3~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州黄阳司横窑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虽没有发现窑床及相关遗迹,应是窑渣废弃堆积,但出土了较多北宋时期青瓷标本,年代应为北宋中期。横窑山窑址所在的黄阳司窑(钱家洲古窑址)属于衡州窑系,见证着北宋早中期以衡州窑为代表的青瓷窑业技术向外扩散、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窑山窑址 北宋中期 衡州窑 窑业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