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孢粉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思丝 黄小忠 +3 位作者 强明瑞 林雪如 白志娟 彭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青藏高原现代季风边缘区中晚全新世气候重建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更尕海的GGHA孔岩芯进行了孢粉分析(平均分辨率为80年,最高分辨率约10年),重建了过去6.3ka以来区域植被和气候的演化历史。6.3cal.kaB.... 青藏高原现代季风边缘区中晚全新世气候重建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更尕海的GGHA孔岩芯进行了孢粉分析(平均分辨率为80年,最高分辨率约10年),重建了过去6.3ka以来区域植被和气候的演化历史。6.3cal.kaB.P.以来盆区广泛发育以蒿属、藜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荒漠植被,以及一定面积的以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其中:1)6.3—5.6cal.kaB.P.,盆区周围山地发育有少量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此时夏季风较强,低A/C值指示湖区相对湿度偏低,但湖区周围仍有小面积沼泽草甸发育;2)5.6—4.1cal.kaB.P.,乔木花粉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周围山地森林面积逐渐减小,至4.1cal.kaB.P.山地森林已衰退消失,盆区草原和荒漠面积有所扩大,莎草科花粉含量低指示湖泊周围沼泽草甸面积缩小,A/C值指示总体湿度有增加趋势;3)4.1~3.1cal.kaB.P.,周围山地森林不再发育,湖区湿度剧烈波动,湖泊周围沼泽草甸发育停滞;4)3.1cal.kaB.P.以来,蒿属和莎草科含量呈下降趋势,A/C值逐渐降低指示干旱化程度加深,以藜科为主荒漠草原面积增加并伴随以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草原面积减小,麻黄和白刺含量有所增加,说明研究区气候较前一阶段更加干旱。中晚全新世以来盆区气候和盆区周围山地森林的衰退可能与夏季太阳辐射的降低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夏季风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更尕海 孢粉 植被 气候变化 中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江汉平原沔城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育新 王苏民 +1 位作者 羊向东 吴瑞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3-39,共7页
1992年10月,在江汉平原沔城钻探,取得总长56.18m的柱状岩芯根据M1孔湖 泊沉积岩性及所含文化遗物、^(14)C年代测定,以及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与环境指标如孢粉、频 率磁化率、化学元素P等分析,结合该区文化... 1992年10月,在江汉平原沔城钻探,取得总长56.18m的柱状岩芯根据M1孔湖 泊沉积岩性及所含文化遗物、^(14)C年代测定,以及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与环境指标如孢粉、频 率磁化率、化学元素P等分析,结合该区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揭示了沔城地区中晚全新世人类活 动的时间序列及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关系:6 7- 3. 5kaBP该区气候温暖湿润,为河间洼地和浅湖环 境;2.5-1.7kaBP湖泊稳定,均无人类居住,但受周围地区影响:3.5-2.5kaBP人类活动影响较 大; 1.7kaBP以来该区出露,有人居住.反映在生产力不高的时代,湖进入退,湖退人进,人类被动适 应自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江汉平原 中晚全新世 湖泊沉积
下载PDF
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中晚全新世海温变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会领 余克服 +3 位作者 施祺 严宏强 刘国辉 陈特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6-1305,共10页
珊瑚生长率是记录海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在测量西沙永兴岛海域1个现代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4个中-晚全新世滨珊瑚样品生长率基础上,定量重建了中晚全新世5个特征时段的SST:1887 ~ 2007A.D.(27.27℃)、199... 珊瑚生长率是记录海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在测量西沙永兴岛海域1个现代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4个中-晚全新世滨珊瑚样品生长率基础上,定量重建了中晚全新世5个特征时段的SST:1887 ~ 2007A.D.(27.27℃)、1993~1936a B.P.(26.73℃)、2985~ 2904a B.P.(26.5℃)、4004~3962a B.P.(26.8℃)和5514~5398a B.P.(27.0℃).这些结果表明5.5~ 1.9ka B.P.期间西沙海域SST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中国大陆的平均温度基本同步变化.西沙海域中晚全新世SST的降低趋势受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的控制,也可能与这一时期逐渐活跃的ENSO存在联系,而岁差引起的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可能是SST变化的根本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生长率 SST 中晚全新世 西沙海域滨 珊瑚(Porites lutea)
原文传递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7
4
作者 安成邦 陈发虎 冯兆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 ,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 ,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 ,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 ,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 ,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 ,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 ,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 ,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 ,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 ,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 5 0 0 0 - 30 0 0aBP期间 ,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 30 0 0 - 2 0 0 0aBP期间 ,植被略有恢复。 2 0 0 0aBP以后 ,人为影响加剧 ,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 ,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中晚全新世 植被 人类活动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中晚全新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马罗 鲁瑞洁 +1 位作者 陈东雪 刘瑛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4-1567,共14页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东亚夏季风边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2 m厚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离,同时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剖面...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东亚夏季风边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2 m厚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离,同时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剖面沉积物各粒度端元所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坝上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白云湖剖面粒度组分分为3个端元,EM1代表区域暖湿气候背景下的风化成壤作用,间接指示区域的湿度状况;EM2代表区域风沙活动强度;EM3可能反映区域河流对基岩风化产物的搬运作用。2)研究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7.1 ka B. P.以前,风沙活动和河流搬运作用较强,气候表现为冷干特征;7.1~3.8 ka B. P.风沙活动减弱,气候温暖湿润,区域成壤作用加强;3.8~2.6 ka B. P.期间,气候波动频繁,处于暖湿-冷干过渡阶段;2.6~1.5 ka B. P.风沙活动增强;1.5 ka B. P.以来,气候由冷干向相对暖湿转变,成壤作用稍有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 中晚全新世 环境演化 坝上地区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以来安固里淖气候演变的植硅体记录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林敬 李长安 +6 位作者 介冬梅 张茹春 王江永 张玉芬 毛欣 姜高磊 王盼丽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和农牧交错带,季风强弱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该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了重建河北坝上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剖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以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湖沉积... 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和农牧交错带,季风强弱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该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了重建河北坝上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剖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以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湖沉积剖面植硅体的分析,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恢复了安固里淖地区5 000cal.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历史.结果显示,在千年尺度上该区域气候总体呈冷干趋势,但在5 030~3 070cal.a BP时期气候相对湿润,千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在百年尺度上安固里淖地区经历了7次冷干事件,分别发生于4 500cal.a BP、4 100~3 800cal.a BP、3 500cal.a BP、3 000cal.a BP、2 100cal.a BP、1 100cal.a BP和800~270cal.a BP左右,这7次冷干事件对应于东亚季风减弱阶段,主要受到了北半球高纬气候和太阳活动的共同影响.该区人类文明的演化敏感响应于气候变化,气候温湿期以农业文明为主,气候冷干期以草原文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坝上 安固里淖 植硅体 孢粉 中-晚全新世 聚类分析 气候演变
原文传递
海滩岩在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重建中的应用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唐立超 乐远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共19页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以及海平面高程估算和分析误差等问题,基于海滩岩的过去海平面重建结果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和不确定性。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滩岩重建海平面的进展,以及在海平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从海滩岩的形成年代与海滩岩形成后高程产生变化等方面进一步量化研究海滩岩重建海平面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对南海北部海南岛东部沿岸的3块原生珊瑚礁(1块大型块状滨珊瑚和2块滨珊瑚微环礁)进行高精度高程测量和铀系测年,共获得6个海平面数据,结合冰川均衡调整模型(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GIA)和ICE-5G模型结果,对基于海滩岩重建的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可靠性进行比较和评估。以上不确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年代与高程校正后,海平面重建结果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可为以其他海平面标志物重建的过去海平面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滩岩 中晚全新世 海平面变化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沙地河湖-风成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东雪 鲁瑞洁 +1 位作者 丁之勇 刘小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10,共12页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少量沉积物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外,大部分沉积物处于物理风化和初级化学风化阶段,说明自8.4 ka 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总体上相对寒冷干燥。在千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间段的气候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8.4—4.2 ka 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8.4—6.2 ka BP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互层,表明存在明显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6.2—4.2 ka BP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表明季风降水较多,径流较强,发育了较为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4.2 ka BP以来湖泊消失,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减弱,沉积物从砾石转变为砂质黄土,显示气候较为冷干且波动较大。对比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湖东沙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边缘区其他区域基本一致,并主导了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湖东沙地 中晚全新世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湖-风成沉积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湘西莲花洞石笋灰度变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会领 殷建军 林玉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18,共9页
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研究对象,在高精度铀系定年的基础上,构建了湘西地区中晚全新世文石石笋灰度序列。中晚全新世,LH2石笋灰度值与δ18O值呈负相关同步变化,与旋回沉积速率呈正相关关系。LH2石笋的剖面灰度与文石的结晶形态有关... 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研究对象,在高精度铀系定年的基础上,构建了湘西地区中晚全新世文石石笋灰度序列。中晚全新世,LH2石笋灰度值与δ18O值呈负相关同步变化,与旋回沉积速率呈正相关关系。LH2石笋的剖面灰度与文石的结晶形态有关,受降雨量和温度的控制。LH2石笋灰度显示,中晚全新世(8.6—0.03 ka B.P.)湘西地区气候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8.6—5.7 ka B.P.期间,夏季风强盛,气候暖湿,灰度值整体偏高;5.7—2.8 ka B.P.期间,灰度值逐渐降低,指示夏季风持续减弱,气候从暖湿向冷干过渡;2.8—0.03 ka B.P.期间,灰度值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表明该时段气候整体偏冷干,但其间存在明显的温湿波动。在轨道尺度上,LH2石笋灰度值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和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的控制。在百年尺度上LH2石笋灰度值的突变可能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存在关联;年代际尺度上,LH2石笋灰度的变化受太阳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调控。在年际尺度上LH2石笋灰度的波动可能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全新世 灰度 古气候 莲花洞 石笋 湘西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风沙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10
作者 邹晓君 马运强 +4 位作者 李志忠 靳建辉 刘瑞 谭典佳 陶通炼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10,共13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但全新世以来沙漠风沙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尚存争议。选取沙漠南部边缘两处沙丘(沙垄)剖面加密采样,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砂样粒度组分测试,基于光释光年龄...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但全新世以来沙漠风沙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尚存争议。选取沙漠南部边缘两处沙丘(沙垄)剖面加密采样,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砂样粒度组分测试,基于光释光年龄概率密度分析和风积物粒度端元分析,综合提取风积序列光释光年代和粒度参数记录的风沙气候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从风积物粒度端元组分提取的敏感组分是区域风沙活动信息的重要气候代用指标,近源搬运的粗组分主要反映沙丘尺度的风沙活动信号,远源输送的细组分反映沙漠尺度的风沙活动信号;(2)上风边缘高输沙势地区的风积序列较多记录了沙丘尺度风沙活动信号,而下风低输沙势地区的风积序列较多记录了沙漠尺度的风沙活动信号;(3)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风沙活动强度变化可划分为5.0~3.5、3.5~1.8、1.8 ka BP至今3个阶段,风沙活动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是北半球西风环流变化、气候干湿变化以及局地尺度风动力、砂物质来源、植被覆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沉积序列 OSL年龄概率密度 粒度端元分析 中晚全新世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近8000年来太湖北部钻孔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永红 郑祥民 周立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2,共6页
通过对太湖北部TH-004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指标的测试分析,反演区域8 000年来沉积环境演变,主要表现为8~7kaBP的温暖湿润阶段,7kaBP以来环境的变冷变干,以及2.6kaBP左右的温度湿度回升。但该变化过程更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快速... 通过对太湖北部TH-004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指标的测试分析,反演区域8 000年来沉积环境演变,主要表现为8~7kaBP的温暖湿润阶段,7kaBP以来环境的变冷变干,以及2.6kaBP左右的温度湿度回升。但该变化过程更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快速冷暖旋回,有效湿度的变化并没有温度变化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季风降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风影响区的边缘地带,而太湖处于季风区内部,无论东亚夏季风增强或减弱,其有效湿度都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在此期间有明显的小尺度突变气候事件,特别是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气候寒冷事件,在该项研究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沉积记录 中晚全新世 太湖
下载PDF
台湾头社盆地湖沼相沉积孢粉记录的6.2~1.3 cal ka BP以来气候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振辉 马春梅 +1 位作者 齐士峥 赵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600,共9页
头社盆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东亚季风区的最前沿,对东亚季风的响应十分敏感,研究其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植被、重建古气候序列,探讨其气候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对头社盆地泥炭—湖泊沉积的AMS14C测年、体积磁化率测... 头社盆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东亚季风区的最前沿,对东亚季风的响应十分敏感,研究其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植被、重建古气候序列,探讨其气候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对头社盆地泥炭—湖泊沉积的AMS14C测年、体积磁化率测试的基础上,基于孢粉记录,重建晚全新世来植被变化,恢复古气候。结果表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分六个阶段:6.2~6.0 cal ka BP,气候凉干,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0~4.0 cal ka BP,气候转暖湿,植被类型为含较多热带成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0~2.2 cal ka BP,气候相对凉干,植被类型转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2~1.9 cal ka BP,气候又变暖湿;1.9~1.7 cal ka BP,气候快速冷干事件,森林退化;1.7~1.3 cal ka BP,气候重转温暖湿润,植被类型为接近现代的沼泽草原。整体上6.2~2.2 cal ka BP的气候变化是由温暖湿润向温凉干燥转变的趋势,这是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导致热带辐合南移,进而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而2.2 cal ka BP之后气候波动较大,可能是在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背景下,ENSO活动加强与人类活动的干扰下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全新世 东亚夏季风 古气候 孢粉纪录
下载PDF
滦河口北部七里海地区中晚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敏 胥勤勉 +3 位作者 程丽玉 杨宁 刘建兵 郭进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滦河口北部七里海地区全新世演化过程是划分滦河三角洲范围的依据,也是认识陆海相互作用的有益补充。通过对七里海地区6个钻孔进行详细的沉积学、微体古生物研究和年代测定,分析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滦河口北部七里海... 滦河口北部七里海地区全新世演化过程是划分滦河三角洲范围的依据,也是认识陆海相互作用的有益补充。通过对七里海地区6个钻孔进行详细的沉积学、微体古生物研究和年代测定,分析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滦河口北部七里海地区发育中晚全新世冲积扇-湖相三角洲、晚全新世砂坝-潟湖和海相三角洲及近现代砂坝-潟湖地貌沉积体系。6~5 ka B.P.,七里海西部发育冲积扇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为湖相三角洲前缘。5~1 ka B.P.,七里海南部形成潟湖,推断现今海岸线外侧发育一道滨海砂坝,区域形成第一期砂坝-潟湖地貌沉积体系。10~19世纪,区域受滦河泛滥的影响,逐渐成陆,发育潟湖-潮上带-分支河道的三角洲沉积组合。19世纪,第一期砂坝-潟湖地貌沉积体系中砂坝不断向陆迁移至翡翠岛,七里海地区形成浅水湖沼。1883年,滦河洪水在七里海新开口冲破海岸沙丘,形成七里海潟湖,区域形成现今砂坝-潟湖地貌沉积体系。1915年,滦河冲开翡翠岛南部沙丘入海,发育现代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全新世 七里海地区 湖相三角洲 砂坝-潟湖地貌沉积体系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浙江下王渡遗址中晚全新世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珏 马春梅 +3 位作者 李永宁 邓云凯 尚广春 黄振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7,共9页
通过对浙江宁奉平原下王渡遗址剖面样品的孢粉以及地化元素分析,结合5个AMS14C年代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分层,揭示了河姆渡晚期文化时期及良渚时期该遗址所在区域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该遗址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河姆渡先民... 通过对浙江宁奉平原下王渡遗址剖面样品的孢粉以及地化元素分析,结合5个AMS14C年代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分层,揭示了河姆渡晚期文化时期及良渚时期该遗址所在区域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该遗址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河姆渡先民的定居创造了条件,植被面貌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孢粉及地化元素等证据表明中全新世的海侵使得该遗址区发生了一次文化中断,海洋的影响从河姆渡文化第四期开始逐渐消退。从这一时期开始,草本植物花粉占比很大程度地超过乔灌木植物花粉,特别是粒径不小于37μm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增加,推测为栽培作物类型。花粉信号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开始逐渐加强,在下王渡遗址区附近可能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XRF 中晚全新世 下王渡遗址 古环境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沉积物的敏感粒级组分及其对季风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承涛 陈敏 +4 位作者 戚洪帅 WICHIEN Intasen APICHAI Kanchanapant 张爱梅 方琦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0-491,共12页
对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三根沉积物柱样(WLE08、WLE10和WLE12)进行了210Pb测年分析、AMS14C测年分析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根柱样的沉积物类型均属于粘土质粉砂,包含部分贝壳及生物碎屑,分选差,呈正偏态,属... 对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三根沉积物柱样(WLE08、WLE10和WLE12)进行了210Pb测年分析、AMS14C测年分析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根柱样的沉积物类型均属于粘土质粉砂,包含部分贝壳及生物碎屑,分选差,呈正偏态,属于中晚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沉积物。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沉积物敏感粒级进行提取,每根柱样各获得两个敏感粒级,分别为S_(A1)和S_(A2)、S_(B1)和S_(B2)以及S_(C1)和S_(C2)。将S_(A2)/S_(A1)、S_(B2)/S_(B1)以及S_(C2)/S_(C1)作为中晚全新世以来亚洲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比值升高可以指示夏季风强度增强,反之则减弱。结合测年结果得出研究区的亚洲夏季风自中晚全新世以来经历了强盛-减弱-增强-减弱-稳定-波动的过程。其中,8.5~6.5 cal.ka BP期间S_(C2)/S_(C1)值较高,表明该时期处于亚洲夏季风强盛期,6.5~3 cal.ka BP期间S_(B2)/S_(B1)值较低且变化较小,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处于较弱的稳定期,而1.5 cal.ka BP以来S_(A2)/S_(A1)值有升高趋势表明亚洲夏季风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强。此外,在8.2 cal.ka BP期间敏感粒级S_(C2)/S_(C1)值急剧下降,表明夏季风存在一次较大的衰弱期,响应了8.2 cal.ka BP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事件,这与阿曼石笋和董歌洞石笋δ^(18)O记录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体现了气候变化具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敏感粒级 粒级-标准偏差方法 中晚全新世 泰国湾
下载PDF
距今8.2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有机质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兰芳 管红香 +4 位作者 孙治雷 王利波 茅晟懿 刘丽华 吴能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3-665,共13页
冲绳海槽的高沉积速率使其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受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探讨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的有机物质来源,并定量估算C14柱状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 冲绳海槽的高沉积速率使其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受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探讨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的有机物质来源,并定量估算C14柱状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有机物的相对贡献,从而建立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对距今8.2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THC(C_(27)+C_(29)+C_(31))、MHC(C_(16)+C_(18)+C_(20))、TOL(C_(26)+C_(28)+C_(30))和MOL(C14+C_(16)+C_(18))的含量分布范围分别为0.28~1.69μg/g、0.28~2.22μg/g、0.24~3.21μg/g和1.93~9.18μg/g,且饱和烃的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比值(RTA,HC)为0.51~1.18,大部分小于1,醇类的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比值(RTA,OL)在0.04~0.74之间波动,反映了冲绳海槽中部大部分沉积物中来自海源的有机质对总有机质输入的贡献比陆源来源的有机质大;距今8.2 ka以来,在1.2~1.6 ka BP、2.3~2.8 ka BP、4.1~4.6 ka BP、6.2~6.7 ka BP和7.5~8.2 ka BP时期,代表海洋来源的有机质输入量的生物标志物指标(MOL和甲藻甾醇含量)明显升高,表明初级生产力有所提高。代表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THC和TOL)在垂直剖面上也表现为升高趋势,说明当时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加。反映陆源与海源输入相对贡献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RTA,HC大部分也是突增趋势,而RTA,OL则由于海源输入量增加的倍数远远大于陆源输入增加的量而呈下降趋势。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输入量都同时增加的时期,短链饱和烃类和醇类的单体碳同位素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说明这些时期处于表层水变冷时期;将有机质输入指标与前人研究的东海海水表面温度进行对比后发现,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有机质的相对含量随冲绳海槽古气候的冷暖交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气候快速变冷时期,东亚冬季风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古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黑潮 冲绳海槽中部 全新世中晚期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 被引量:22
17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2 位作者 陈特固 张江勇 赵建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高海平面 海平面波动 中-晚全新世 琼海市 海南岛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超 马玉贞 李金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8-1077,共20页
文章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序列展开综述,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的时空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基于构建代用指标、沉积连续性、年代控制点以及样品分辨率的评价条件,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包括东... 文章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序列展开综述,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的时空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基于构建代用指标、沉积连续性、年代控制点以及样品分辨率的评价条件,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包括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西风环流区和青藏高原区)的古气候序列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59个高质量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序列并进行系统研究,使用区域加权平均法获得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和西风环流区的区域平均湿度指数序列,并试图探讨其联系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季风区中晚全新世湿度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可能主要受制于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温和厄尔尼诺强度变化;2)印度季风区在约4800 cal.a B.P.湿度开始剧烈下降,其湿度演化历史是整个印度洋区域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印度洋暖季海温和洋面蒸发可能主导该区的湿度变化;3)西风环流区中全新世以来湿度呈持续增加趋势,可能与北大西洋和欧洲地区温度下降有关,温度下降导致西风环流的南移和增强致使该地区湿度增加;4)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晚全新世的湿度演化与东亚季风区较为一致,而高原内部基本呈南北向梯度变化。另外,中晚全新世典型气候突变事件,如4.2 ka和2.8 ka气候事件,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普遍出现,具体表现为低纬度季风区出现干旱特征,中纬度西风带部分地区出现湿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周边地区 中晚全新世 湿度演化 气候突变
原文传递
北大西洋北部中全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记录 被引量:3
19
作者 冉莉华 蒋辉 +1 位作者 Karen luise Knudsen Jón Eiríksson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6,共8页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5孔中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5000—3000aB.P.,冰岛北部陆架表层古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来自印明格暖流的北大西洋暖水对该区域的影响有所增强。自3000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开始...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5孔中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5000—3000aB.P.,冰岛北部陆架表层古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来自印明格暖流的北大西洋暖水对该区域的影响有所增强。自3000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开始稳步下降,北大西洋暖水水团的影响逐步减弱,而来自东格陵兰寒流和东冰岛海流的极地冷水水团的影响显著加强。在晚全新世气候逐渐变冷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短期而显著的气候变冷事件,分别出现在3000—2600aB.P.,1300—1000aB.P.及600—200aB.P.。该中晚全新世古海洋环境记录与格陵兰冰芯(GSIP2)氧同位素气候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冰岛北部陆架其他海水温度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冰岛北部陆架区域海底地形的复杂性和海流分布的差异性,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则导致该区域各古海水温度记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主成分分析 北大西洋北部 中晚全新世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高台盐湖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伏梦璇 于世永 +5 位作者 吴金甲 陈诗越 侯战方 周瑞文 李政 魏本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203,共12页
位于季风边缘区和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盐湖提供了中晚全新世亚洲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在OSL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台盐湖剖面CaCO3含量、色度(L*、a*、b*)、粒度端元组分(EM)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 位于季风边缘区和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盐湖提供了中晚全新世亚洲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在OSL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台盐湖剖面CaCO3含量、色度(L*、a*、b*)、粒度端元组分(EM)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我国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高台盐湖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4个阶段:约7.1~5.3 ka,代表河流作用的EM2占主导,为浅湖/滨湖相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旱;5.3~1.2 ka期间,代表悬移作用的EM1占主导,指示深湖相沉积环境,CaCO3含量和a*和b*指示流域降水增多,地表侵蚀加强,近源物质输入较多,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最湿润期;1.2~0.2 ka期间,EM2指示沉积环境转为滨湖/浅湖相沉积,气候变干;0.2 ka以来,气候进一步变干,湖泊消亡,演变为现代沙丘堆积.区域古气候替代记录的对比表明,高台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演化过程与中亚干旱区湖泊记录具有一致性,气候变化主要受西风环流与高纬度北大西洋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 气候变化 中晚全新世 高台盐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