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期英国雾霾治理的立法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崔财周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0-27,共8页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1952年,英国发生大规模雾霾事件,引发各界普遍不满。英国政府于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案的出台有利于英国空...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1952年,英国发生大规模雾霾事件,引发各界普遍不满。英国政府于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案的出台有利于英国空气污染治理以及环境立法的发展。法案主要涉及对黑烟的控制,调节中央和地方治理烟雾的权限以及有关特殊情况的规定。通过立法手段治理雾霾问题是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借鉴英国通过立法手段治理雾霾问题对于我国治理雾霾问题有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期 雾霾治理 清洁空气法 启示
下载PDF
近代至20世纪中期赋学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志啸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2,共7页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影响到赋学,故从近代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的赋学研究,整体上依然沿袭了传统治学的路径。相对来说,刘师培的论赋见解堪称独到,30年代问世的几部赋学著作及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关于赋的论述,则有了些...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影响到赋学,故从近代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的赋学研究,整体上依然沿袭了传统治学的路径。相对来说,刘师培的论赋见解堪称独到,30年代问世的几部赋学著作及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关于赋的论述,则有了些现代的色彩,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 近代 20世纪中期 刘师培 刘大杰
下载PDF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中世纪英国王权研究
3
作者 邱胜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共5页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性质和地位存在较大的分歧,至今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者从宪政、契约、法理、财政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世纪英国王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成熟的理论体...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性质和地位存在较大的分歧,至今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者从宪政、契约、法理、财政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世纪英国王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有的学者认为王权受到制约,王权没有公权;也有的学者则强调国王的公共政治权威。争论的焦点在于王权是否受到来自法律的限制,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王权是有限的还是专制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性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期 中世纪英国 王权
下载PDF
探析20世纪中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语言
4
作者 张婷 邱国桥 《工业设计》 2020年第4期104-106,共3页
本文以收藏的近三百张20世纪中期上海地区糖果包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这一历史时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的发展概况,从审美性与趣味性、实用性与通俗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一时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的视觉语言特征,探析其在糖... 本文以收藏的近三百张20世纪中期上海地区糖果包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这一历史时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的发展概况,从审美性与趣味性、实用性与通俗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一时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的视觉语言特征,探析其在糖果包装中的具体表达,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20世纪中期上海糖果包装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创造力和生命力,值得在当下的设计中吸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期 上海 糖果包装设计 视觉语言
下载PDF
永远不该遗忘——20世纪中叶沈阳工业区文学的新时代再评价
5
作者 宋依洋 孟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叶沈阳工业区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历史证明,沈阳工业区文学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开端和崛起,是中国当代文学辉煌的一页。它是众多作家对当代工业文学的艰苦拓荒;它给我们留下了生动的中国工业崛起的镜像;它塑...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叶沈阳工业区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历史证明,沈阳工业区文学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开端和崛起,是中国当代文学辉煌的一页。它是众多作家对当代工业文学的艰苦拓荒;它给我们留下了生动的中国工业崛起的镜像;它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工人形象,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当代文坛上的首次光彩亮相。同时,它为新时期工业文学的腾飞奠定了基础,给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叶 沈阳工业区文学 恢宏历史 再评价
下载PDF
异化中的“屈从性崇拜”——析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被异化的疯癫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天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8-122,共5页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念狂人。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致人精神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屈从性崇拜是对自身欲望的顺从而丧失自我。被异化的"疯癫"往往具有恶的品质,折射出其背后的作者所批判的时代文化精神。文章罗列各种被异化的形象,分析其表现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异化 狂人 权力
下载PDF
历史地理文献在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以17~20世纪中叶西辽河流域历史地理文献为例
7
作者 袁刚 李荣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7-101,共5页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献考证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加强对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厘清所研究人地关系演变、地理环境变迁和社会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全新世以来,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是一片生态环境优越、草肥...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献考证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加强对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厘清所研究人地关系演变、地理环境变迁和社会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全新世以来,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是一片生态环境优越、草肥水美的地域。然而,近三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临着草场退化、植被锐减、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如果能够充分整理和研究涉及17-20世纪中叶西辽河流域的历史地理文献,有助于我们总结这一区域的环境变迁,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20世纪中叶 西辽河流域 农牧业地理 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
下载PDF
简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8
作者 王晶晶 杨娅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4-105,共2页
1954年底,以"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批判运动作简单评述。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 胡适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叶扎赉特旗蒙古人北迁原因初探
9
作者 宝喜 谢咏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6-120,共5页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援边疆、补充呼伦贝尔牧区劳动力以及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农耕地区人口膨胀、土地窘促以及为了躲避"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叶 扎赉特 呼伦贝尔 移民 原因
下载PDF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10
作者 江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88-95,共8页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叶以前的云南滇剧 开放 传承 地方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