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页理分形特征及在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静儒 龚斌 +2 位作者 周永炳 樊晓东 史晓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57,共7页
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行为复杂、常规方法模拟难度大。压裂人工缝扩展的有效模拟和预测对页岩油藏的开发至关重要。引入分形因子理论,对页岩储层压裂人工缝的复杂度进行定量描述,建立压裂缝与弹性模量、泊松比和... 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行为复杂、常规方法模拟难度大。压裂人工缝扩展的有效模拟和预测对页岩油藏的开发至关重要。引入分形因子理论,对页岩储层压裂人工缝的复杂度进行定量描述,建立压裂缝与弹性模量、泊松比和脆性指数等储层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在微地震监测成果的基础上,应用非结构化网格的离散裂缝技术,精细模拟页岩储层压裂人工缝的复杂形态。案例井压裂模拟结果表明,考虑分形因子的模拟半缝长与微地震监测相对误差平均为7%,而不考虑分形因子的模拟结果与微地震监测相对误差平均达53%,运用该方法能对页岩储层压裂人工缝的扩展过程进行有效刻画表征。该模拟方法为压裂效果评估与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因子 非均质 页岩储层 缝网扩展 微地震 离散裂缝
下载PDF
黔中软岩与硬岩互层地基持力层特征值和基坑边坡设计参数C、Φ的确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玉元 王增琪 何敏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551-555,共5页
采用钻探、超声波测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地微震测量、室内岩土力学室验等综合勘探测试方法,确定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泥岩、页岩组成的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状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地区的建筑经验合理的评价和充... 采用钻探、超声波测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地微震测量、室内岩土力学室验等综合勘探测试方法,确定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泥岩、页岩组成的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状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地区的建筑经验合理的评价和充分挖掘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状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和基坑边坡设计参数C、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岩土工程勘察 地微震测试 承载力特征值
下载PDF
页岩气藏体积改造中的慢滑移现象
3
作者 鄢雪梅 王永辉 +2 位作者 严星明 张合文 易新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174,共5页
页岩压裂中慢滑移产生的剪切变形,能在水力裂缝周围诱发大量具有渗流能力的网络通道,是页岩气单井产量的重要来源。四川两口相邻页岩气水平井,采用相同的体积改造工艺、压裂规模、压裂液及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压裂试气产量却相差很大。... 页岩压裂中慢滑移产生的剪切变形,能在水力裂缝周围诱发大量具有渗流能力的网络通道,是页岩气单井产量的重要来源。四川两口相邻页岩气水平井,采用相同的体积改造工艺、压裂规模、压裂液及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压裂试气产量却相差很大。在获取井物性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微地震监测及解释结果,利用气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压后产量拟合,同时对两口井压裂施工压力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压裂净压力拟合。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压裂井压裂过程中,存在微地震无法监测到的沿着天然裂缝或断层不产生高频地震波的由慢滑移形成的裂缝网络,其对产量的贡献达到了7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体积改造 慢滑移 微地震 气藏数值模拟 压力分析
下载PDF
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压裂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磊 杨世刚 +4 位作者 刘宏 张德顺 郭炳平 杨英才 梁北援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3-619,537,共7页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步、与大地良好耦合的专用微震监测仪器;②在远离压裂车群1~3km的环形地域内定量优选安静处布设离散监测地震台网;③对向量扫描输出的破裂能量分布的解释,必须在分辨出压裂段近处的压裂裂缝、由于振动波型叠加特性引起的伪能量斑点以及远处不连通的诱发破裂的较高能量带的基础上,作出服从物理力学原理和可能的最逼近真实的裂缝时空分布特性解释。通过与井下邻近观测压裂监测解释结果的对比验证,说明了地表观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压裂监测 地表微地震观测 向量扫描 震源机制 破裂能量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