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纤维分布及孔隙结构表征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峰宾 许斌 +3 位作者 焦华喆 褚怀保 王云飞 刘娟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80,共8页
为了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对6组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0,1.5,3.0,4.5,6.0,7.5 kg/m^(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FRC)进行CT扫描,从微观层次探究纤维分布及基体原生孔隙特征对混... 为了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对6组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0,1.5,3.0,4.5,6.0,7.5 kg/m^(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FRC)进行CT扫描,从微观层次探究纤维分布及基体原生孔隙特征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为解决CT扫描后纤维可视化困难这一问题,使用Avizo软件中的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了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通过该方法,定量描述了不同纤维掺量下孔隙特征参数的变化及纤维分布.结果表明:纤维的掺入能够抑制孔隙的连通,使得部分较大孔隙得到充填,从而改变孔隙率与孔径分布比;各纤维之间相互搭接,共同构成网状结构,有利于混凝土整体性的提高,可有效增强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CT扫描 三维重构 微观表征 纤维可视化
原文传递
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研制 被引量:16
2
作者 于明旭 朱维耀 宋洪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46-1650,共5页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性、较好的可视性、较强的操作性,能够在常规实验室制作完成,亦能够用于其它微观渗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应用此模型进行了微观渗流驱替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和真实性.这为探索低渗透储层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的高效开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观模型 可视化 渗流 纳微米聚合物
下载PDF
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朝晖 谢一婷 邓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利用岩石薄片模型,采用微观可视化技术,通过气水驱替实验模拟疏松砂岩气藏成藏过程中束缚水的形成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充气完全时,储层中仅有束缚水,地层压力的降低... 利用岩石薄片模型,采用微观可视化技术,通过气水驱替实验模拟疏松砂岩气藏成藏过程中束缚水的形成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充气完全时,储层中仅有束缚水,地层压力的降低导致束缚水转化为次生可动水,在驱替压差下逐渐产出,但其实际出水量较小,对气井生产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2)充气不完全时,超过束缚水饱和度的地层水在原始状态下就可动,形成原生可动水,开井后原生可动水逐渐产出,由于出水量较大,对气井生产将产生严重影响;(3)利用气驱水实验得到的初始含气饱和度以及水驱气实验得到的残余气饱和度估算涩北气田最终采收程度为64.00%,分析了次生可动水及原生可动水对气藏开发的影响、气藏的合理开发年限及最终采收率,为气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微观可视化 驱替实验 束缚水 可动水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体系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刚霄 王彦玲 +3 位作者 李永飞 石静 戎旭峰 张传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2-685,共4页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陈家庄稠油黏度大、开采难的问题,考察了阴离子烯烃类磺酸盐乳化降黏剂SS、阴离子烷烃类磺酸盐乳化降黏剂SD、非离子乳化降黏剂SF以及SS+SF(质量比1∶1)和SD+SF(质量比1∶1)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和乳化稠油...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陈家庄稠油黏度大、开采难的问题,考察了阴离子烯烃类磺酸盐乳化降黏剂SS、阴离子烷烃类磺酸盐乳化降黏剂SD、非离子乳化降黏剂SF以及SS+SF(质量比1∶1)和SD+SF(质量比1∶1)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和乳化稠油的能力,并采用SS、SF、SS+SF溶液进行了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0.4%,温度25℃下,SD、SS阴离子乳化降黏剂体系与模拟油的界面张力分别为1.87×10-2mN/m和1.21×10-2mN/m,与稠油模拟油(黏度187 m Pa·s)形成乳状液(质量比3∶7)的黏度分别为42 mPa·s和46 mPa·s;在微观驱油过程中,阴离子乳化降黏剂SD、SS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56.75%、61.93%。同样条件下,SS+SF体系具有优于单组分乳化降黏剂的界面活性和提高采收率能力,界面张力降至1×10-4mN/m以下,与稠油模拟油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为30 mPa·s,相对于SF乳化降黏剂提高采收率14.93%。SS+SF乳化降黏剂有望用作普通稠油油田的驱油处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 乳化降黏剂 微观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反五点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滢 杨胜来 雷浩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4期85-89,共5页
为了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方法,利用微观可视化装置实验模拟反五点井网水驱油开发过程,定性分析水驱后剩余油的状态及分布,提出微观渗流实验定量分析剩余油的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和水驱采收率。结果表明,低速水驱... 为了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方法,利用微观可视化装置实验模拟反五点井网水驱油开发过程,定性分析水驱后剩余油的状态及分布,提出微观渗流实验定量分析剩余油的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和水驱采收率。结果表明,低速水驱时剩余油以柱状、簇状、孤岛状及分散的油滴为主,高速水驱后剩余油以柱状、簇状为主,增加流速主要将簇状、孤岛状及分散的油滴驱出。驱替速度为0.05m L/min时水驱采收率为63.39%,驱替速度为0.2m L/min时水驱采收率为75.68%,高速水驱的驱油效率大大提高,高含水期可通过高速生产来提高驱油效率。反五点井网中,距主流线越远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越高,生产井附近剩余油饱和度比注水井附近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 剩余油 定量研究 水驱动态
下载PDF
冷表面霜晶演化的微观可视化观测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栋 陈振乾 +1 位作者 王鑫 赵孝保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4,共6页
对冷表面霜层生长过程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结霜生长过程不同时期的霜晶演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同时从相变动力学的角度对冷表面霜层初始液滴成核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发现,冷表面霜层生长阶段不同位置霜晶呈现不均匀生长,局部... 对冷表面霜层生长过程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结霜生长过程不同时期的霜晶演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同时从相变动力学的角度对冷表面霜层初始液滴成核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发现,冷表面霜层生长阶段不同位置霜晶呈现不均匀生长,局部存在霜枝倒伏以及霜晶消融现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冷表面不同位置霜晶逐渐趋于均匀.研究结果表明,冷表面温度越低,湿空气中水蒸气过饱和度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发生气液相变形成活化液核的可能性越大.霜晶体表面温度以及局部水蒸气分压力的联合效应是发生霜晶消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晶演化 微观可视化 相变驱动力 霜晶消融 霜枝倒伏
下载PDF
中渗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沈黎阳 毛立华 +2 位作者 王坤 赵磊 王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4,共4页
针对中原油田中渗高含水油藏面临的水驱波及不均、不同微相剩余油描述困难、常规剩余油研究方法适应性差等问题,从微观、层内、平面3个方面入手,利用微观可视化室内实验、油藏相控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进行... 针对中原油田中渗高含水油藏面临的水驱波及不均、不同微相剩余油描述困难、常规剩余油研究方法适应性差等问题,从微观、层内、平面3个方面入手,利用微观可视化室内实验、油藏相控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研究表明,微观上看,储层的物性决定了剩余油的非均匀分布。针对构型剩余油可采用顶部补孔、换向注水、薄注厚采等措施挖潜;平面剩余油可在相控指导下,通过侧钻、注采结构调整等技术手段进行效益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油藏 微观可视化 构型剩余油 相控剩余油 中原油田
下载PDF
带正电颗粒电凝并的显微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沙东辉 骆仲泱 +4 位作者 鲁梦诗 江建平 方梦祥 周栋 陈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1,共9页
利用高速摄像结合显微可视化技术,在一个截面积为10mm×25mm的矩形流道中,对以焚香颗粒为代表的细颗粒物相对于玻璃大颗粒的运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在正直流电场中,玻璃大颗粒和细颗粒物都被荷上了正电荷;当玻璃大颗粒... 利用高速摄像结合显微可视化技术,在一个截面积为10mm×25mm的矩形流道中,对以焚香颗粒为代表的细颗粒物相对于玻璃大颗粒的运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在正直流电场中,玻璃大颗粒和细颗粒物都被荷上了正电荷;当玻璃大颗粒和细颗粒物均不荷电时,细颗粒物相对于玻璃大颗粒主要发生圆球绕流行为;当玻璃大颗粒被荷上正电后,未荷电或荷电量较少的细颗粒物在运动到离玻璃大颗粒较近处,细颗粒物被玻璃大颗粒吸引并发生凝并,荷电量较多的细颗粒物被排斥;通过测量细颗粒物的速度可以发现:细颗粒物在接近玻璃大颗粒的过程中速度先减小,被吸引后速度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高速摄像 显微可视化 凝并 正电荷
下载PDF
烷基羧酸甜菜碱驱油机理研究
9
作者 张晓杰 张明哲 +3 位作者 徐志成 宫清涛 张磊 张路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甜菜碱的微观驱油机理,文章选取三种具有不同疏水烷基链长度的羧酸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测定了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烷基羧酸甜菜碱能够高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原位乳化。随着烷... 为了探究不同甜菜碱的微观驱油机理,文章选取三种具有不同疏水烷基链长度的羧酸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测定了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烷基羧酸甜菜碱能够高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原位乳化。随着烷基链长增加,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乳化效果增强。十六烷基羧酸甜菜碱提高采收率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0.3%C16BC可以将界面张力降至10^(-2)mN/m数量级,通过乳化和弱剪切作用有效启动孔道中原油,将柱状、多孔和簇状剩余油分解形成水包油乳化油滴,提高洗油效率。同时,由于乳化油滴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C16BC可产生稳定的堵塞通道效果,使残余油的水相波及效率提高了20%。C16BC作为一种可以原位乳化协同自调剖的驱油剂,驱油效率较地层水驱提高42%以上,可以用于低渗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 界面张力 乳化 微观可视化 驱油机理
下载PDF
稠油开采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滨 李晓亮 吴晓燕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8-10,14,共4页
为探究稠油热采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测定了8种不同结构的长链烷基羧酸/磺酸甜菜碱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考察了温度、矿化度、二价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方法进行了驱油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烷... 为探究稠油热采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测定了8种不同结构的长链烷基羧酸/磺酸甜菜碱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考察了温度、矿化度、二价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方法进行了驱油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烷基链长度、疏水基支链化和亲水基尺寸是影响甜菜碱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主要结构因素,直链羧基甜菜碱C16BC与海上稠油具有最佳的协同效应,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10^(-4)m N/m数量级;温度、矿化度和二价离子对甜菜碱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影响不大。驱油过程中,C16BC通过超低界面张力高效启动原油,提高洗油效率;同时,形成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有利于运移;并且,乳状液在运移过程中部分聚并,形成具有一定黏度的前端油墙,增加流动阻力,扩大波及范围。C16BC溶液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驱油效率比地层水驱提高了24.9%,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甜菜碱 界面张力 微观可视化 驱油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on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s in the Beibuwan Basin:Insights into the flooding mode
11
作者 Lei Wang Xiao Lei +7 位作者 Qiao-Liang Zhang Guang-Qing Yao Bo Sui Xiao-Jun Chen Ming-Wei Wang Zhen-Yu Zhou Pan-Rong Wang Xiao-Dong P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44-1061,共18页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izes,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the Beibuwan Basi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as 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izes,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the Beibuwan Basi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as a crucial factor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oil displacement in microscopic pore-throat experiments. The two-phase flow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Li-Horne model is utilized to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and quantify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servoirs, closely relating them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scopic pores and throats. It is observed that conglomerate sandstones at different stages exhibit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seepage capacity, highlighting the crucial role played by certain large pore throats in determining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placement effects of conglomeratic sandstones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 were inferior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homogeneous sandstone, as evidenced by multip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core samples with varying granularities and flooding systems. Subsequently, core-based experiments on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were conducted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achiev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a single displacement mode for reservoirs with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il recovery rates for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increased by 7.3%-16.4% compared with water flooding alone at a gas-oil ratio of approximately 7000 m^(3)/m^(3). Therefore, 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of gas flooding in terms of seepage capacity, oil exchange ratio, and the potential for two-phase production, gas flooding is recommended as an energy supplement mode for homogeneous reservoirs in the presence of sufficient gas source and appropriate tectonic angle. On the other hand,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is suggested to achieve a more favorable development effect compared to a single mode of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buwan Basin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Multistag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HETEROGENEITY Gas/water flooding Flooding mode
下载PDF
材料微形态与微图案加工及可视化应用
12
作者 郑皓华 刘家伟 +2 位作者 邓雅洁 薛志杰 魏阳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0-97,共8页
近年来微纳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对材料微纳尺度下的形态结构进行设计与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材料形态的微观可视化,这在半导体与微电子、仿生表面构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纳米材料发展过程及具体... 近年来微纳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对材料微纳尺度下的形态结构进行设计与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材料形态的微观可视化,这在半导体与微电子、仿生表面构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纳米材料发展过程及具体分类出发,探讨其微观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并阐述了以飞秒激光为主的热点微纳加工制造方法,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带来的不同材料特性差异,以及典型功能化应用。同时,藉由微形态、微图案等微观可视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创作内涵,开展微观艺术审美解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 微图案 微纳加工 微观可视化
下载PDF
海相砂岩水驱气藏气水微观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美丽 秦峰 +2 位作者 洪舒娜 杨鹏 陈斯宇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9期71-75,共5页
为研究海相砂岩气藏气水两相驱替微观渗流特征,以番禺气田储层为例,开展气水相渗及微观可视化实验,模拟气藏成藏及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储层的气水渗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位储层渗流能力较好,Ⅰ类储层的共渗区明显大于Ⅱ... 为研究海相砂岩气藏气水两相驱替微观渗流特征,以番禺气田储层为例,开展气水相渗及微观可视化实验,模拟气藏成藏及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储层的气水渗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位储层渗流能力较好,Ⅰ类储层的共渗区明显大于Ⅱ、Ⅲ类储层。微观可视化实验表明气驱水过程气体优先进入大孔径、孔隙中央,且气驱前缘发生跳跃式的转换;而在水驱气过程中,水优先进入小孔径,在毛管力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指进现象,而当流速增大到一定值时,孔径尺寸不再影响水的前进方向,水能够同时进入各个大小的孔径中,使得水驱前缘均匀推进,且随着驱替速度的适当增加,水驱气末期残余气饱和度越低气体采出程度越高;残余气主要有绕流和卡段两种,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海相砂岩水驱气藏高效开发及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砂岩 气水两相渗流 驱替实验 微观可视化
下载PDF
超声波影响初始霜晶生长的微观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栋 陈振乾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5,共8页
试验研究了超声波对平板表面结霜初始阶段霜晶生长的影响.对自然对流条件下施加20kHz频率的超声波和未施加超声波两种作用机制下平板表面结霜初始阶段冻结水珠的形态、分布以及水珠冻结后水珠表面霜晶的生长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有... 试验研究了超声波对平板表面结霜初始阶段霜晶生长的影响.对自然对流条件下施加20kHz频率的超声波和未施加超声波两种作用机制下平板表面结霜初始阶段冻结水珠的形态、分布以及水珠冻结后水珠表面霜晶的生长进行了微观可视化研究.对有无超声波作用的不同冷表面温度下水珠冻结粒径的大小以及水珠分布的疏密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有无超声波作用下水珠冻结后水珠表面霜晶的生长进行了对比观测.试验结果显示:施加超声波作用后,冻结水珠粒径显著减小,形态相对规整且接近圆形;分布相对规则且明显稀疏;水珠冻结后其表面霜晶几乎不生长.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结霜初期冻结水珠的形成以及水珠冻结后水珠表面霜晶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微观可视化 冻结水珠 冷表面温度
下载PDF
微观等效毛管束下液体初始渗流特性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刚 李艳青 +3 位作者 刘世民 李怀兴 商荦真 陈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低渗煤体微观渗流特性研究对煤层注水增注、防治瓦斯灾害具有重要价值,物理模型仿真试验是开展此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研究煤体孔隙微观尺度下液体的初始渗流特性,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制作替代煤体孔隙的等效毛管束模型,构建了微观渗... 低渗煤体微观渗流特性研究对煤层注水增注、防治瓦斯灾害具有重要价值,物理模型仿真试验是开展此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研究煤体孔隙微观尺度下液体的初始渗流特性,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制作替代煤体孔隙的等效毛管束模型,构建了微观渗流可视化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孔隙尺寸、不同流体的渗流模型试验,分析了渗流流量、渗流压力、孔径尺度、润湿性等多个参量对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渗流过程不同位置孔隙渗流的活跃性差异较大,模型中间位置渗流更活跃;渗流初始流量越大,参与渗流通道数目越多。渗流初始流量与毛细管内流体体积成正比;②初始流量一定时,不同孔径内渗流压力和时间关系相同,即渗流压力随时间增加增大。初始渗流流量越大,体系渗流压力也越大;毛管束内渗流呈现较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③不同的模型孔径尺度下,渗流流量与渗流压力关系十分接近;3种孔径尺度的毛管束模型中去离子水的流量和压力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特征,且孔径尺度越小,非线性程度越强;④在流体润湿性的影响上,不同模型孔径的试验结果都表明,润湿性好的流体在毛细孔隙模型中渗流压力更小。相较于孔径尺度,渗流初始流量对流体渗流压力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微观孔隙 等效毛管束 渗流特性 可视化研究
下载PDF
Visualization of Water Plugging Displacement with Foam/Gel Flooding in Internal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被引量:3
16
作者 Jialiang Zhang Shumei He +3 位作者 Tongjing Liu Tianlu Ni Jian Zhou Fang Huang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1年第5期931-946,共16页
Du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water plugging with binary flooding in internal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remaining oil as well as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t diff... Du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water plugging with binary flooding in internal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remaining oil as well as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t different stages.In this study,two types of internally heterogeneous systems,i.e.,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lls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rough a microscopic approach.The results show that plugging agent type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oil recovery than well types,and foam injection can enhance oil recovery more effectively than gel injection.Additionally,the injection sequence of plugging ag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s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Injecting gel after foam is more beneficial.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sults,the main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emaining oil in each displacement stage are influenced by:capillary force,viscous force,inertial force,shear force,microscopic fingering&chann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 internal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remaining oil foam GEL
下载PDF
配位数对剩余油分布及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维耀 张晓静 +2 位作者 韩宏彦 李兵兵 李建辉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 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观剩余油规律数值模拟配位数为4的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形态为柱状剩余油和膜状剩余油两种形态,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剩余油所占孔隙比例越小,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数 规则模型 微观可视化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Polymer-Stretching Photoluminescent Regulation by Doping a Single Fluorescent Molecule 被引量:1
18
作者 Fan Gu Yuanhao Li +2 位作者 Tao Jiang Jianhua Su Xiang Ma 《CCS Chemistry》 CAS 2022年第9期3014-3022,共9页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s play an essential pa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mer systems.However,intrinsic polymer systems have rarely been intuitively interpreted based on photoluminescent regulation.A novel photolumi...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s play an essential pa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mer systems.However,intrinsic polymer systems have rarely been intuitively interpreted based on photoluminescent regulation.A novel photoluminescent mechanism called 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has recently garner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its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from a single molecular 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stretching photoluminescent regulation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 temperature responses
原文传递
环保型无机沉淀转向剂性能特点及调驱能力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文辉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27,共5页
为了实现海上油田环保高效水驱开发,满足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开展了环保型无机沉淀体系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与渤海油田高矿化度区块注入水中的钙镁离子自发反应,生成沉淀悬浮体起到液流转向作用。从沉淀物... 为了实现海上油田环保高效水驱开发,满足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开展了环保型无机沉淀体系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与渤海油田高矿化度区块注入水中的钙镁离子自发反应,生成沉淀悬浮体起到液流转向作用。从沉淀物生成量、药剂费用和矿场注入工艺等考虑,推荐浓度为0.02~0.05 mol/L,采取交替注入方式开展物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增加,封堵效果提高;随着钙镁离子和硅酸钠浓度增加,沉淀物生成量增加,封堵和调剖效果提高。微观可视化实验表明,体系在储层孔隙内一旦接触就会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使孔隙过流断面减小,渗流阻力增加,注入压力升高,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增大,吸液量增加,达到液流转向和扩大波及体积效果。在海上及其他作业空间受限的高矿化度油田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无机沉淀调驱剂 深部液流转向 微观可视化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冷冻条件对植物细胞低温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艳琦 诸凯 王雅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00-204,共5页
为保证食品果蔬冷藏保存的品质,细胞层面的基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细胞内冰的形成(IIF)会导致严重的细胞损伤从而导致低温储存中的诸多问题。预冷过程对胞内冰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拍摄到细胞内冰晶形成过程为优化冷冻保存方... 为保证食品果蔬冷藏保存的品质,细胞层面的基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细胞内冰的形成(IIF)会导致严重的细胞损伤从而导致低温储存中的诸多问题。预冷过程对胞内冰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拍摄到细胞内冰晶形成过程为优化冷冻保存方案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冷冻洋葱表皮细胞时,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并使用低温显微系统配合高速摄像机,可视化细胞内更清晰的IIF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冷却速率的增加使得在相同温度下细胞内IIF出现的概率降低,但细胞边缘冰晶生长速率增加,使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变化波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储存 传质 细胞生物学 显微测量 界面 可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