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原油-CO_(2)相互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
作者
李建山
高浩
+2 位作者
鄢长灏
王石头
王亮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CO_(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_(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_(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
CO_(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_(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_(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组分、温度、压力对油滴-CO_(2)相互作用的影响。求取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油滴-CO_(2)间的相互作用,厘清了不同条件下二者的微观相互作用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色散力是主导CO_(2)-烷烃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能,二者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CO_(2)分子克服烷烃分子间的位阻作用向油滴内部溶解扩散,二是CO_(2)分子对油滴外层分子的萃取吸引作用。随着烷烃分子链长减小、温度降低和压力增加,油滴溶解度参数和CO_(2)配位数增加,油滴外层分子的弯曲度减小,二者的相互作用增强。研究结果认为,在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轻质和中轻质油藏中,应尽可能地实现CO_(2)混相驱和近混相驱,在温度较高、压力较低的中质和重质油藏中,应充分发挥CO_(2)非混相驱的溶解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和补充能量的优势。研究结果能够为室内研究和现场实施CO_(2)驱油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微观作用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色散能
溶解扩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解液调控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微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奎霖
李桂林
+2 位作者
江重阳
曾少娟
张香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但作为重要的碳资源,CO_(2)电催化还原合成化学品因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可调及可有效利用分布式电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该反应体系中,电解液作为反应介质,可提供质子和反应微环境,影响分...
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但作为重要的碳资源,CO_(2)电催化还原合成化学品因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可调及可有效利用分布式电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该反应体系中,电解液作为反应介质,可提供质子和反应微环境,影响分子/离子传输.因此,构建新型电解液体系对于提高CO_(2)电催化还原产物的选择性和电流密度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CO_(2)电催化还原过程中电解液的作用和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水系电解液中阴阳离子(碱金属阳离子、卤素离子等)和离子液体电解液对CO_(2)溶解度、界面双电层结构(pH值、电场效应)和中间体稳定性等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其调控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电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最后,对电解液调控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
微观作用机制
水系电解液
离子液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乙酸乙酯与ε-CL-20不同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
3
作者
游婷
谢五喜
+2 位作者
廖奕玫
陈伶媛
段晓惠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8-696,共9页
采用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方法、分子动力学和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乙酸乙酯(EA)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ε-CL-20)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晶面特性和EA与各晶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附着能模型预测真空中ε-CL-20有6个晶面...
采用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方法、分子动力学和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乙酸乙酯(EA)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ε-CL-20)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晶面特性和EA与各晶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附着能模型预测真空中ε-CL-20有6个晶面,其表面积(101)>(11-1)>(110)>(10-1)>(011)>(002),粗糙度(10-1)>(11-1)>(011)>(101)>(110)>(002)。带隙最大的两个晶面为(002)(3.522eV)和(101)(3.512eV),而(110)(3.179eV)和(11-1)(3.193eV)的带隙最小。EA分子通过C—H…O弱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与ε-CL-20晶面上的活性位点结合。正的吸附热和负的吸附能表明EA分子在所有晶面上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EA分子通过(11-1)面上的袋状空隙进入晶格,形成最厚的界面溶剂层(约10A)和最大的结合能(291.93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86.36kJ/mol)均最大,等量吸附热最小(70.99kJ/mol)。而EA分子只能吸附在(002)平坦的表面上,形成最薄的界面溶剂层(约4A)和最小的结合能(133.11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72.21kJ/mol)均最低,而等量吸附热最大(80.29kJ/mol),其他4个晶面介于这两个晶面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ε-CL-20
乙酸乙酯
结合能
吸附作用
微观作用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油-CO_(2)相互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
作者
李建山
高浩
鄢长灏
王石头
王亮亮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基金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E-36)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驱油与埋存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21ZZ01)。
文摘
CO_(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_(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_(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组分、温度、压力对油滴-CO_(2)相互作用的影响。求取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油滴-CO_(2)间的相互作用,厘清了不同条件下二者的微观相互作用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色散力是主导CO_(2)-烷烃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能,二者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CO_(2)分子克服烷烃分子间的位阻作用向油滴内部溶解扩散,二是CO_(2)分子对油滴外层分子的萃取吸引作用。随着烷烃分子链长减小、温度降低和压力增加,油滴溶解度参数和CO_(2)配位数增加,油滴外层分子的弯曲度减小,二者的相互作用增强。研究结果认为,在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轻质和中轻质油藏中,应尽可能地实现CO_(2)混相驱和近混相驱,在温度较高、压力较低的中质和重质油藏中,应充分发挥CO_(2)非混相驱的溶解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和补充能量的优势。研究结果能够为室内研究和现场实施CO_(2)驱油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CO_(2)驱油
微观作用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色散能
溶解扩散
Keywords
CO_(2)flooding
microscopic
interaction
mechanis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dispersion
forc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解液调控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微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奎霖
李桂林
江重阳
曾少娟
张香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出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2020YFA0710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1838010)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批准号:122111KYSB20190029)资助.
文摘
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但作为重要的碳资源,CO_(2)电催化还原合成化学品因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可调及可有效利用分布式电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该反应体系中,电解液作为反应介质,可提供质子和反应微环境,影响分子/离子传输.因此,构建新型电解液体系对于提高CO_(2)电催化还原产物的选择性和电流密度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CO_(2)电催化还原过程中电解液的作用和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水系电解液中阴阳离子(碱金属阳离子、卤素离子等)和离子液体电解液对CO_(2)溶解度、界面双电层结构(pH值、电场效应)和中间体稳定性等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其调控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电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最后,对电解液调控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
微观作用机制
水系电解液
离子液体
Keywords
CO_(2)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microscopic
interaction
mechanism
Aqueous
electrolyte
Ionic
liquids
分类号
O646 [理学—物理化学]
TQ21 [理学—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乙酸乙酯与ε-CL-20不同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
3
作者
游婷
谢五喜
廖奕玫
陈伶媛
段晓惠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出处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8-696,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2075230)。
文摘
采用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方法、分子动力学和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乙酸乙酯(EA)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ε-CL-20)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晶面特性和EA与各晶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附着能模型预测真空中ε-CL-20有6个晶面,其表面积(101)>(11-1)>(110)>(10-1)>(011)>(002),粗糙度(10-1)>(11-1)>(011)>(101)>(110)>(002)。带隙最大的两个晶面为(002)(3.522eV)和(101)(3.512eV),而(110)(3.179eV)和(11-1)(3.193eV)的带隙最小。EA分子通过C—H…O弱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与ε-CL-20晶面上的活性位点结合。正的吸附热和负的吸附能表明EA分子在所有晶面上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EA分子通过(11-1)面上的袋状空隙进入晶格,形成最厚的界面溶剂层(约10A)和最大的结合能(291.93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86.36kJ/mol)均最大,等量吸附热最小(70.99kJ/mol)。而EA分子只能吸附在(002)平坦的表面上,形成最薄的界面溶剂层(约4A)和最小的结合能(133.11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72.21kJ/mol)均最低,而等量吸附热最大(80.29kJ/mol),其他4个晶面介于这两个晶面之间。
关键词
物理化学
ε-CL-20
乙酸乙酯
结合能
吸附作用
微观作用机制
Keywords
physical
chemistry
ε-CL-20
ethyl
acetate
binding
energy
adsorption
microscopic
interac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TJ55 [兵器科学与技术—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O25 [理学—数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原油-CO_(2)相互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李建山
高浩
鄢长灏
王石头
王亮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电解液调控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微观机制的研究进展
彭奎霖
李桂林
江重阳
曾少娟
张香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乙酸乙酯与ε-CL-20不同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
游婷
谢五喜
廖奕玫
陈伶媛
段晓惠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