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表水环境微塑料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
1
作者 陈钦威 王鹏 +3 位作者 丁明军 张华 聂明华 黄高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99-4609,共11页
为阐明中国地表水环境微塑料(MPs)的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已发表文献,收集了1944个采样点的MPs特征,分析地理环境和实验方法对MPs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地表水环境中MPs的丰度范围为水体0~204183items/m^(3),平均值为5465.26items... 为阐明中国地表水环境微塑料(MPs)的赋存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已发表文献,收集了1944个采样点的MPs特征,分析地理环境和实验方法对MPs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地表水环境中MPs的丰度范围为水体0~204183items/m^(3),平均值为5465.26items/m^(3),沉积物0~79931items/kg,平均值为1374.51items/kg.中国地表水环境中MPs丰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水体中,内陆河流域MPs平均丰度最高(13185.77items/m^(3)),东南诸河流域(2678.07items/m^(3))的平均丰度最低.沉积物中,淮河流域的MPs平均丰度(2145.61items/kg)最高,而海河流域(294.82items/kg)最低.水体和沉积物中MPs的形态主要以纤维状(58.29%/47.21%)、碎块状(23.20%/30.03%)为主.粒径以小型MPs(<0.5mm)(59.61%/62.76%)为主.颜色以透明(30.18%/28.17%)为主.微塑料材质主要为聚乙烯(PE)(25.49%/27.78%)、聚丙烯(PP)(25.36%/22.69%)等.水体微塑料特征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丰度、形状和颜色特征均与自然环境因子(气温,降水)显著相关.沉积物MPs特征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丰度、形状和粒径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因子(GDP、夜光强度、人口密度)显著相关.不同实验处理下的MPs特征,包括丰度、形态、颜色和聚合物类型均有显著差异;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实验处理过程对MPs特征的影响与地理环境相当;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使得不同实验结果难以比较和验证,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实验过程,减少实验处理对MPs观测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环境 微塑料特征 赋存特征 驱动因素 地理环境 实验过程
下载PDF
聚乙烯(PE)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石悦琪 叶广彬 +1 位作者 孙珊珊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9-77,共9页
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因其耐磨性、高分子量和抗损坏特性而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PE的破裂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这些微塑料已大量积累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E能够被... 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因其耐磨性、高分子量和抗损坏特性而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PE的破裂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这些微塑料已大量积累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E能够被部分降解,但在寻找能够完全降解PE的微生物或酶,以及构建更完整的PE生物降解途径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综述PE的分类、回收技术、表征方法、以及降解PE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探讨了生物降解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继续探索其降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微塑料 表征方法 微生物 生物降解 聚乙烯降解菌 降解途径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塑料袋膜在土壤中降解的纳米尺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倩 张峻 +5 位作者 孟竺 马绍峰 陈建腾 祝鹏烽 张道勇 潘响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5-684,共10页
传统难降解塑料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许多自然环境条件下,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速率依然缓慢,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目前,在全球气温上升的背景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老化的纳米尺度机制和... 传统难降解塑料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许多自然环境条件下,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速率依然缓慢,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目前,在全球气温上升的背景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老化的纳米尺度机制和破碎化潜势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以聚乳酸(PLA)基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膜来源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系统(AFM-nanoIR)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条件(常温25℃和高温50℃)下微塑料表面在纳米尺度上的老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温度条件下PLA表面粗糙度均随老化时间(7和14 d)增加而增加,且高温条件下粗糙度更高,表明高温土壤环境中PLA表面破碎化更快。纳米红外光谱(nanoIR)成像结果表明,与未老化样品相比,老化PLA表面C—O官能团信号明显增强且空间分布面积比例增加(由原始样品的21.1%提高到老化后的37.9%~50.8%);老化14 d时,高温条件下C—O信号比常温环境更强。相似地,老化PLA表面C=O信号增强,分布面积比例增加,表明PLA在老化过程中形成新的羰基化合键。洛伦兹接触共振技术(LCR)分析结果显示,常温土壤环境PLA表面第1振动峰所在频率变化趋势为14 d>7 d>对照,表明老化PLA表面第1振动频率升高,刚性增加;且高温条件下老化7 d处理PLA表面第1振动频率比常温环境更高,表明出现更硬而脆的表面,而老化14 d时刚性降低。此外,纳米热分析(nano-TA)结果显示未老化PLA样品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2.3±4.9)℃,老化7 d时,PLA表面玻璃化转变温度上升,表明耐高温性能增强。但老化14 d时,高温条件下PLA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且不同测试点位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异质性变大,表明PLA老化表面出现剥落现象。未来应进一步研究PLA表面剥落过程以及微纳塑料的释放和量化。研究结果为可生物降解材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破碎化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微塑料 老化表征 纳米红外成像 官能团 热力学性能
下载PDF
Challenges in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被引量:1
4
作者 Wen Zhang Qi Wang Hao Che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141-143,共3页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legacy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more recently,the plastic particles,especially those ultrafine or small plastics particles,are widely recognized with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legacy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more recently,the plastic particles,especially those ultrafine or small plastics particles,are widely recognized with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Among small plastics,microplastics are intensively studied,wherea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environmental abundance,chemical states,bio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toward organisms of nanoplastics are inadequately investigated.There are substantial difficulties in separation,visualization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nanoplastics due to their small sizes,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and interferences from coexisting substances(e.g.,dyes or natural organic matters).Moreover,detection of polymers at nanoscale is largely hampered by the detection limit or sensitivity for existing spectral techniques such as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or Raman Spectroscopy.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d the current state of art techniques that are exclusively reported for nanoplastic characterization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Based on their operation principles,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analytical techniques are carefully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lastics microplastics Plastic characterization Particle separation
原文传递
微塑料对U(Ⅵ)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研究
5
作者 唐振平 赵双岑 +2 位作者 朱飞羽 姜天云 高媛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83-190,共8页
选取典型工业微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苯乙烯的混合物(PMMA/P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溶液pH、微塑料的投加量与粒径、盐度和共存离子对PMMA/PS微塑料吸附典型放射性重金属U(Ⅵ)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P... 选取典型工业微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苯乙烯的混合物(PMMA/P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溶液pH、微塑料的投加量与粒径、盐度和共存离子对PMMA/PS微塑料吸附典型放射性重金属U(Ⅵ)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PMMA/PS与U(Ⅵ)的互作机理。结果表明,PMMA/PS对U(Ⅵ)的吸附容量随溶液pH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于pH 7达到峰值(4.00 mg/g)。此外,高盐度和共存金属离子可以强化PMMA/PS对U(Ⅵ)的吸附作用。PMMA/PS对U(Ⅵ)的吸附由化学吸附控制,且是多层、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PMMA/PS与U(Ⅵ)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静电作用、孔隙填充和表面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 吸附 U(Ⅵ)
下载PDF
我国陆域水体系统表层水中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晓楠 陈浩 +3 位作者 贾其隆 朱弈 马长文 叶建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40-5052,共13页
针对我国陆域水体系统表层水微塑料(MPs)生态风险问题,通过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等网站查询关键词microplastics、urban和river等获取相关文献及数据,从2017~2021年的研究,覆盖15个省份33个水体,并基于MPs丰度、聚合物占比和... 针对我国陆域水体系统表层水微塑料(MPs)生态风险问题,通过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等网站查询关键词microplastics、urban和river等获取相关文献及数据,从2017~2021年的研究,覆盖15个省份33个水体,并基于MPs丰度、聚合物占比和化学危害数据构建了生态风险表征比率(RCR)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我国自然水体的MPs丰度平均值为(3604.2±5926.4) n ·m^(-3),城市水体中MPs丰度平均值为(7722.6±9505.7) n ·m^(-3);相应的,自然水体的RCR平均值为22.09±45.2,城市水体RCR平均值为15.67±34.8.因此,根据RCR的值将生态风险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无显著风险(≤1)有17个,占42.5%;低生态风险(1~10)有12个,占30%、中生态风险(10~100)有9个,占22.5%;高生态风险(>100)有2个,占5%.数据分析显示,自然水体的MPs丰度与RCR值(R^(2)=0.875,P<0.01)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城市水体的MPs丰度与RCR值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MPs的丰度高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的生态风险程度高.此外,各地的RCR值与流域面积呈正相关(R^(2)=0.864,P<0.01),同时,MPs丰度与GDP (R^(2)=0.679,P<0.05)、流域常住人口(R^(2)=0.922,P<0.05)呈显著相关性.这项研究为评估MPs的生态风险提供了基线数据,是陆域水体系统表层水MPs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MPs) 陆域水体 地表水 风险评估 风险表征比率 社会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