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溶血能力及其在微核制片中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林芝源 吴圻荣 +1 位作者 李灏 彭彩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35-138,共4页
目的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溶血特性的研究,阐明表面活性剂用于微核制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和辛基苯酚聚氧乙烯(10)醚(OP-10)等配制成一定浓度... 目的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溶血特性的研究,阐明表面活性剂用于微核制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和辛基苯酚聚氧乙烯(10)醚(OP-10)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等渗条件下,与红细胞悬液进行溶血试验,利用吸光度比较溶血程度,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并探讨表面活性剂分离血液淋巴细胞的可行性。结果溶血能力强弱依次为:CTAB>SDS>TritonX-100>OP-10;当RBC含量过剩时,溶血程度随着RBC含量的增加而降低;RBC浓度(v/v)一定时,溶血程度随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减小而降低;未洗涤RBC悬液其溶血程度低于洗涤组(Z=-2.366,P<0.02);在0.05 g/L CTAB和1.5%RBC混合液中,RBC溶解后,WBC胞浆可保持一段时间。结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溶血能力最强,溶血能力与RBC含量、MCV大小、RBC洗涤与否等有关。CTAB对RBC的破坏作用较WBC强,是微核制片的较理想溶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溶血能力 微核制片 红细胞 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