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工业氯化钙制备高纯碳酸钙微粉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全学军 李大成 陈朝珍 《无机盐工业》 CAS 1998年第1期9-11,共3页
根据电子陶瓷行业的需要,进行了由工业CaCl2制备高纯CaCO3的过程研究,重点考察了CaCl2的精制除杂条件、碳化方式、滤饼洗涤特性及过程放大等对产品理化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碳酸钙 微粉 氯化钙
下载PDF
板料拉深成形润滑模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郑静风 李少平 何丹农 《金属成形工艺》 2002年第5期29-32,36,共5页
对板料拉深成形中的两种常用润滑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按膜厚尺寸对这两种润滑模式进行分类。在分析其润滑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复合润滑模式 ,这种润滑模式使液体润滑剂和微米级粉体两种润滑介质的优势互相补充。实验证明 ,具有很好的润... 对板料拉深成形中的两种常用润滑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按膜厚尺寸对这两种润滑模式进行分类。在分析其润滑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复合润滑模式 ,这种润滑模式使液体润滑剂和微米级粉体两种润滑介质的优势互相补充。实验证明 ,具有很好的润滑效果。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料拉深成形 润滑模式 液体润滑 固体润滑 复合润滑 微米级粉体 纳米颗料
下载PDF
微细金属粉末材料的激光快速微成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继民 左铁钏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3年第7期170-172,共3页
快速成型技术 (RP)是一种基于离散 /堆积成型原理的新型数字化成型技术。采用激光熔化金属粉末材料直接制造金属零件是RP技术向RM (RapidManufacturing)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而利用微纳粉末金属材料进行微成型... 快速成型技术 (RP)是一种基于离散 /堆积成型原理的新型数字化成型技术。采用激光熔化金属粉末材料直接制造金属零件是RP技术向RM (RapidManufacturing)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而利用微纳粉末金属材料进行微成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激光精细烧结装置对粗、细粉末金属材料进行了对比烧结成形试验 ,分析了影响激光烧结微细金属粉末微成型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 ,烧结金属细粉所需的功率远低于烧结粗粉所需的功率 ,成形精度好。通过对参数的优化 ,找到了最佳的成形工艺 ,成功制作出壁厚只有 1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粉末材料 激光快速微成型 微细粉末 SLS 快速成型技术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Bi-Pb-Sr-Ca-Cu-O微粉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勤论 彭定坤 +4 位作者 孟广耀 俞东 别利剑 尉征慧 杨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1568-1571,共4页
以金属醋酸盐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Bi-Pb-Sr-Ca-Cu-O微粉,并用TG、DTA、IR、XRD和TEM等手段对Bi_(1.85)Pb_(0.35)Sr_(1.9)Ca_2Cu_(3.1)O_y粉末的热分解和晶化行为以及粉末粒度进行了分析测试,并用此微粉制备出以2223相为主要物... 以金属醋酸盐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Bi-Pb-Sr-Ca-Cu-O微粉,并用TG、DTA、IR、XRD和TEM等手段对Bi_(1.85)Pb_(0.35)Sr_(1.9)Ca_2Cu_(3.1)O_y粉末的热分解和晶化行为以及粉末粒度进行了分析测试,并用此微粉制备出以2223相为主要物相、零电阻为105K的高温陶瓷超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微粉 BI系 超导体
下载PDF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过程研究
5
作者 何志成 吴建军 +7 位作者 杨述明 车碧轩 欧阳 李健 郑鹏 段炼 张宇 程玉强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目的 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层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去除原料微米硼的表面氧化层,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微米硼进行加速氧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加速氧化后硼颗粒的氧... 目的 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层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去除原料微米硼的表面氧化层,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微米硼进行加速氧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加速氧化后硼颗粒的氧化层厚度及组成进行分析,总结表面氧化层结构及成分组成变化规律,揭示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结果 微米硼经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后,表面氧化层去除率达到50%。随着加速氧化时间的延长,硼颗粒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由内向外硼颗粒表面可以用B-B_(x)O_(y)-B_(2)O_(3)三层结构来表示,B_(x)O_(y)总是伴随着B_(2)O_(3)同时出现的,且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颗粒表面B_(x)O_(y)的含量将超过B的含量。结论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为O_(2)向B颗粒内部单向扩散的反应机制,B先与O_(2)反应,形成低氧化物B_(x)O_(y),B_(x)O_(y)进而与O_(2)反应生成B_(2)O_(3)。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O_(2)向B颗粒内部扩散的阻力增大,氧化反应速率随之降低。相比湿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加快硼表面氧化层的形成;温度一定时,湿度的增加可促进硼氧化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湿度 微米 氧化层 推进剂 点火药
下载PDF
电爆法制备钽微米粉 被引量:4
6
作者 于万洋 朱亮 《金属功能材料》 CAS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研发了一种制备金属粉的丝电爆装置,通过改变初始电压和丝径对钽丝进行电爆试验,并表征了所制备的钽微米粉。结果表明:初始电压增大,钽丝单位体积上能量沉积密度提高,微米粉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初始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微米... 研发了一种制备金属粉的丝电爆装置,通过改变初始电压和丝径对钽丝进行电爆试验,并表征了所制备的钽微米粉。结果表明:初始电压增大,钽丝单位体积上能量沉积密度提高,微米粉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初始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微米粉粒径分布变宽,平均粒径趋于稳定值,制备的钽微米粉平均粒径为1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爆炸金属丝 微米粉 粒径分布 能量密度
原文传递
掺杂稀土CeO_2亚微米钨粉的制备 被引量:4
7
作者 卢平 沈春英 丘泰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制备了阴极用掺杂稀土CeO2亚微米钨粉。并通过热重-差热(TG-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分析仪(EDS)对复合粉体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溶胶-凝胶法制...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制备了阴极用掺杂稀土CeO2亚微米钨粉。并通过热重-差热(TG-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分析仪(EDS)对复合粉体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掺杂稀土CeO2亚微米钨粉,颗粒呈准球形,平均粒径为20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CEO2 亚微米 钨粉
下载PDF
微波合成碳化钛粉体的热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明泉 刘阳 曾令可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67,共3页
采用热分析方法对微波合成的纳米级碳化钛粉体、常规合成的微米级碳化钛粉体进行了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合成的纳米级碳化钛粉体的氧化分解温度比微米级碳化钛粉体的氧化分解温度低约100℃。
关键词 热分析 纳米粉体 微米级粉体 碳化钛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钼合金微粉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操齐高 赵盘巢 +1 位作者 戎万 易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27-3632,共6页
钼合金的制备广泛采用原料粉末混匀、坯料压制、烧结成型的粉末冶金方法,因此原料粉末的纯度、混合的均匀程度、粉末粒径和形貌对钼合金制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实验采用溶液喷雾干燥法制备前驱体粉末,再将前驱体粉末在氢气气氛下进行... 钼合金的制备广泛采用原料粉末混匀、坯料压制、烧结成型的粉末冶金方法,因此原料粉末的纯度、混合的均匀程度、粉末粒径和形貌对钼合金制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实验采用溶液喷雾干燥法制备前驱体粉末,再将前驱体粉末在氢气气氛下进行高温还原制备钼钨合金粉和钼钌镍复合粉,研究了喷雾干燥工艺参数(溶液浓度、进料速度、干燥温度等)和还原热处理工艺参数(还原气氛、温度、时间等)对钼合金微粉粒径、成分和形貌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钼钨合金化和钼钌镍复合粉钎焊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溶液喷雾干燥结合还原热处理工艺,可获得粒径0.5~3μm的球形钼钨固溶体合金粉和0.5~2μm的球形钼钌镍复合粉,且钼钌镍复合粉在钼板上钎焊时具有优异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合金 喷雾干燥 微米级 合金粉
原文传递
金刚石微粉和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技术及应用(中)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书达 张文刚 王松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13-16,共4页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微粉 抛光液 粒度 激光 检测
下载PDF
微米级硝酸钾粉体的制备及防结块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金秋 邓国栋 +2 位作者 汪庆华 尹作柱 殷求实 《爆破器材》 CAS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为了获得高分散性的微米级硝酸钾(KNO3)粉体,首先对KNO3原料用GQF-1型气流粉碎机进行超细粉碎,然后用十八烷胺对微米级KNO3粉体进行包覆处理;运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微米级KNO3粉体的粒径分布及晶型进行了表征;采用扫描... 为了获得高分散性的微米级硝酸钾(KNO3)粉体,首先对KNO3原料用GQF-1型气流粉碎机进行超细粉碎,然后用十八烷胺对微米级KNO3粉体进行包覆处理;运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微米级KNO3粉体的粒径分布及晶型进行了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米级KNO3粉体及十八烷胺包覆的微米级KNO3粉体的形貌及官能团进行了分析;通过吸湿率和接触角测试研究了其吸湿性;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其热分解特性。研究表明:微米级KNO3平均粒径d50为2.767μm,并保持与原料一样的晶型;用十八烷胺包覆的微米级KNO3粉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吸湿率也有所降低,但KNO3热分解受到影响,所以应将十八烷胺占KNO3质量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钾 气流粉碎 微米级粉体 十八烷胺 分散性 吸湿性
下载PDF
金刚石微粉和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技术及应用(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书达 张文刚 王松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12年第2期22-26,共5页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微粉 抛光液 粒度 激光 检测
下载PDF
纳米/微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明球 闫军 +1 位作者 崔海萍 杜仕国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1-54,93,共4页
纳米/微米复合技术是粉体表面改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微米粉体表面纳米化修饰,不仅能有效解决纳米粒子易团聚的难题,同时还能赋予微米粉体新的功能,提高其附加价值。为此,重点综述了纳米/微米复合粒子制备的主要方法,简述了其在复合材料、... 纳米/微米复合技术是粉体表面改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微米粉体表面纳米化修饰,不仅能有效解决纳米粒子易团聚的难题,同时还能赋予微米粉体新的功能,提高其附加价值。为此,重点综述了纳米/微米复合粒子制备的主要方法,简述了其在复合材料、固体推进剂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颗粒制备 纳米粒子 微米粉体 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PDF
微米级金属粉末分级
14
作者 王炳根 孙其顺 杨连发 《中国钼业》 1998年第2期38-40,共3页
扼要介绍微米级金属粉末分级原理和设备装置。
关键词 微米级 粉末分级 金属粉末 气旋分级
下载PDF
金刚石微粉和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技术及应用(上)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书达 张文刚 王松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24-28,共5页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 金刚石微粉、金刚石抛光液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对它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气流磨加工技术、抛光液制造技术和激光粒度检测技术。全面总结了颗粒粒度的各种定义及多种检测方法、常用化学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微粉 抛光液 粒度 激光 检测
下载PDF
碳纤维添加对低温固相反应法合成锰锌铁氧体微粉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强 陈思远 +3 位作者 车声雷 刘东 应耀 姜力强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2015年第3期47-50,共4页
通过在锰锌铁氧体原料粉末中添加适量的亲水碳纤维,在900℃反应合成了不经粉碎即可使用的锰锌铁氧体微粉。利用SEM、XRD、VSM等手段观测粉体的形貌、结构、性能,确定了热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碳纤维添加量对样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在锰锌铁氧体原料粉末中添加适量的亲水碳纤维,在900℃反应合成了不经粉碎即可使用的锰锌铁氧体微粉。利用SEM、XRD、VSM等手段观测粉体的形貌、结构、性能,确定了热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碳纤维添加量对样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体粒径随碳纤维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碳纤维添加过量时则会损害样品的磁性能。对于本实验的铁氧体组成,碳纤维的添加为0.5wt%时所得锰锌铁氧体微粉的尖晶石相含量最高,添加量为0.64wt%时饱和磁化率Ms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ZN铁氧体 微粉 碳添加 固相合成 磁性能
下载PDF
SrAl_2O_4∶Eu^(2+),Dy^(3+)荧光粉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杰 张玉峰 吴霄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1-485,共5页
为了提高SrAl_2O_4∶Eu^(2+),Dy^(3+)荧光材料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Al_2O_4∶Eu^(2+),Dy^(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产物的化学成份、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为了提高SrAl_2O_4∶Eu^(2+),Dy^(3+)荧光材料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Al_2O_4∶Eu^(2+),Dy^(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产物的化学成份、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rAl_2O_4∶Eu^(2+),Dy^(3+)荧光粉的最佳煅烧温度为1 500℃,最佳煅烧时间为3 h.当Eu_2O_3的质量分数为2%时,Sr Al2O4∶Eu2+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大;当Eu_2O_3的质量分数为1.5%时,SrAl_2O_4∶Eu^(2+)荧光粉的余辉性能最好;当Eu_2O_3的质量分数为2%、Dy_2O_3的质量分数为4%时,SrAl_2O_4∶Eu^(2+),Dy^(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材料 发光强度 最佳煅烧温度 高温固相法 微米粉 发射谱 余辉 合成
下载PDF
微米级及亚微米级SiC细粉对新型SiC耐火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郭俊华 王文武 刘岩 《耐火与石灰》 2022年第3期3-7,共5页
采用SiC微米级及亚微米级细粉作为基质制备直接结合的新型SiC耐火材料,分别研究不同粒径的细粉配比对2 100℃无压烧结后试样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线性收缩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 100℃烧结后,随着微米级及亚微米级SiC细粉量... 采用SiC微米级及亚微米级细粉作为基质制备直接结合的新型SiC耐火材料,分别研究不同粒径的细粉配比对2 100℃无压烧结后试样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线性收缩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 100℃烧结后,随着微米级及亚微米级SiC细粉量的增加,线性收缩率也在增加;基质部分为单纯亚微米级SiC细粉时,试样烧结活性要优于基质为微米级SiC细粉试样,以及基质为微米级-亚微米级SiC混合细粉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细粉 亚微米级细粉 无压烧结 线性收缩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SiC-Al_2O_3-Y_2O_3复合粉体分散性与烧结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宁 张天文 +2 位作者 阚洪敏 王晓阳 龙海波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2,共4页
为获得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碳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以亚微米级Si C粉体和分析纯的Al(NO_3)_3与Y(NO_3)_3为主要实验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用共沉淀包覆方法制备Si C-Al_2O_3-Y_2_O3纳米复合粉体,对复合粉体前驱体的DTA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 为获得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碳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以亚微米级Si C粉体和分析纯的Al(NO_3)_3与Y(NO_3)_3为主要实验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用共沉淀包覆方法制备Si C-Al_2O_3-Y_2_O3纳米复合粉体,对复合粉体前驱体的DTA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以及煅烧温度对复合粉体的分散性和烧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和Y_2O_3反应生成新相YAG,当YAG质量分数为10%、煅烧温度为600℃,复合粉体的烧结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级SiC粉体 SiC-Al2O3-Y2O3复合粉体 煅烧温度
下载PDF
空间占位法制备的Si-C负极材料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20
作者 孔国龙 董燕茹 +5 位作者 张渝 马磊 汪越 唐根 庞爱民 魏良明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3-640,658,共9页
硅基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有效抑制硅体积的膨胀以及降低硅的成本是推进硅基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以低成本的商业用微米硅、空间占位材料Al和沥青为原料,通过常温搅拌粘结、热解复合和酸处理得到空... 硅基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有效抑制硅体积的膨胀以及降低硅的成本是推进硅基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以低成本的商业用微米硅、空间占位材料Al和沥青为原料,通过常温搅拌粘结、热解复合和酸处理得到空间占位法制备的3种不同碳质量比的复合电极材料,即Si-C-1-1、Si-C-1-2和Si-C-1-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不同碳质量比的Si-C复合电极材料进行形貌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i-C复合电极材料呈多孔的结构,可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问题,其中Si-C-1-2复合电极材料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Si-C-1-2复合电极材料组装为电池后,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时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伦效率(84%)和首次比容量1 080 mA·h/g,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保持率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电极材料 空间占位法 微米硅 铝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