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梦军 钟文勤 +1 位作者 宛新荣 王广和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98-405,共8页
通过调控牧压,研究了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放牧活动强化了草原植被的斑块性,改变了植被为鼠兔提供的资源条件,导致鼠兔斑块间的扩散,和扩散鼠兔对不同植被斑块的生境选择。扩散鼠兔首先粗略地选择茂盛郁闭植... 通过调控牧压,研究了达乌尔鼠兔扩散过程中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放牧活动强化了草原植被的斑块性,改变了植被为鼠兔提供的资源条件,导致鼠兔斑块间的扩散,和扩散鼠兔对不同植被斑块的生境选择。扩散鼠兔首先粗略地选择茂盛郁闭植被的斑块生境,此条件隐含了好的隐蔽状态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等信息。在此生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斑块生境的优化选择,生境里植被中等程度的郁闭状态、丰富的越冬可贮存植物生物量、可食植物量和喜食植物量等状态是影响鼠兔扩散过程中移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影响着鼠兔的微生境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尔鼠兔 斑块 扩散 生境选择
下载PDF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高原鼠兔夏季微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叶 王振宇 +1 位作者 张翔 时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鼠兔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7-8月,累计设置和调查鼠兔活动洞群内5 m×5 m样方69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无鼠兔活动地方设置... 目的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鼠兔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7-8月,累计设置和调查鼠兔活动洞群内5 m×5 m样方69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无鼠兔活动地方设置对照样方62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活动洞群和对照样方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坡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硬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坡度(0.886)、植物种数(-0.865)和土壤硬度(0.834)。结论高原鼠兔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坡度陡,植被高度低,而植物密度高,土壤硬度小的高寒草地或高寒荒漠生境。该结果为利用植被改良调控高原鼠兔密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生境选择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17
3
作者 邹师杰 宋玉成 +1 位作者 杨道德 李鹏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9-904,共6页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卧息地 微生境选择 物种重引入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和季节社鼠与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广传 司俊杰 +2 位作者 蒙新 陈治文 张洪茂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微生境选择分化是生境相似的物种间共存的重要原因。社鼠和大林姬鼠为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鼠种,生境需求、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等相似,但二者共存的原因尚不清楚。2016—2017年,我们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社鼠和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进行了研... 微生境选择分化是生境相似的物种间共存的重要原因。社鼠和大林姬鼠为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鼠种,生境需求、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等相似,但二者共存的原因尚不清楚。2016—2017年,我们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社鼠和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中,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存在明显分化。灌丛生境中,春季社鼠偏好于乔木密度、草本盖度更高和落叶盖度相对偏低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郁闭度、落叶盖度较高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喜好乔木种类多、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乔木胸径、灌木距离、落叶盖度和空地比例更高的微生境,食物丰富度是影响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弃耕地生境中,春季社鼠倾向于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较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首选郁闭度、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大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偏好郁闭度和落叶盖度都相对较低的微生境,大林姬鼠则相反,食物多度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次生林生境中,春季因样本量太少,未作分析;秋季社鼠优先选择灌木密度、灌木基径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大林姬鼠更倾向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高,而灌木密度、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和季节,两种鼠的微生境选择具有明显分化,这可能是二者共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鼠类 微生境选择 生态位分化 物种共存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滕丽微 王磊 +2 位作者 马建章 孙云龙 刘知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98,共4页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冬季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子午沙鼠的微栖息地选择特征及其对采食行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地拉娜.艾力肯 阿尔根.哈地尔 戴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6-189,共4页
选择吐鲁番盆地沙质荒漠区,以子午沙鼠为模型研究典型荒漠鼠种的微栖息地选择和取食对策。结合网格样方法和人工食物盘法通过对目标种采食点与灌木(高度在1m以上)的距离(≤1m,≤2m和>2m),采食点地形地貌(土质-沙质,谷地-沙丘)的分析... 选择吐鲁番盆地沙质荒漠区,以子午沙鼠为模型研究典型荒漠鼠种的微栖息地选择和取食对策。结合网格样方法和人工食物盘法通过对目标种采食点与灌木(高度在1m以上)的距离(≤1m,≤2m和>2m),采食点地形地貌(土质-沙质,谷地-沙丘)的分析确定目标种的微栖息地选择;通过目标种对食物盘的取食强度(放弃密度GUD)确定目标种的微栖息地选择偏好。结果显示,目标种对距灌木≤2m点和≤1m点的选择差异不显著,对于≤1m和>2m的点选择差异显著;对于≤2m点和>2m点的选择差异显著。距灌木2m的空间可能是目标种取食活动的敏感范围。对于基底为土质或沙质的微栖息地,目标种选择差异显著,对于谷地和沙丘,目标种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对GUD的分析显示,在距灌木2m范围内目标种的取食强度高于此范围之外,同时偏好在沙质地表采食,但在谷地和沙丘之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鼠类 微栖息地选择 取食对策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位需求的高密度城区鸟类微生境选择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地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干靓 郭光普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1期86-92,共7页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沿线地区作为样地,基于鸟类群落微生境调查,研究鸟类的生态位需求和实际的微生境选择,重点分析鸟类对高密度城区特殊微生境—建筑物/构筑物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1)鸟类群落的巢居空间和食性空间生态位需求...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沿线地区作为样地,基于鸟类群落微生境调查,研究鸟类的生态位需求和实际的微生境选择,重点分析鸟类对高密度城区特殊微生境—建筑物/构筑物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1)鸟类群落的巢居空间和食性空间生态位需求以及实际微生境主要位于乔木层和地被层;2)立体硬质界面具备成为城市野生鸟类生境的潜力,可作为现有城市生物生境系统的有益补充;3)针对部分城市野生鸟类利用建筑物孔洞筑巢的习性,建议可在建筑立面、雕塑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中有意识地预留孔洞,为鸟类提供巢居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微生境选择 生态位 高密度城区
下载PDF
围栏条件下捕食风险对岩松鼠贮藏核桃种子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威 张洪茂 张知彬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8-364,共7页
面对捕食风险,贮藏植物种子的啮齿动物如何通过调整其贮藏行为,权衡捕食风险和贮食效益,需要深入研究。2006年9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以黄鼬作为捕食风险源,在半自然围栏内比较了有无捕食风险源时,岩松鼠贮藏的核桃种子的状态,以及埋藏... 面对捕食风险,贮藏植物种子的啮齿动物如何通过调整其贮藏行为,权衡捕食风险和贮食效益,需要深入研究。2006年9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以黄鼬作为捕食风险源,在半自然围栏内比较了有无捕食风险源时,岩松鼠贮藏的核桃种子的状态,以及埋藏种子在实验围栏内的分布、微生境和搬运距离,以探讨捕食风险对岩松鼠贮藏种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风险源存在时,搬运和埋藏种子的比例都显著减少,弃置地表种子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埋藏于高风险区的种子比例减少,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的埋藏种子比例增加,但差异都不显著;位于裸地和草下的埋藏种子比例减少,位于墙基的埋藏种子比例增加,但差异都不显著;此外,埋藏种子的搬运距离也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捕食风险源存在时,岩松鼠显著减少了搬运和埋藏种子的比例,但对埋藏种子时的埋藏区域和微生境选择,以及搬运距离无显著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围栏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松鼠 捕食风险 种子贮藏 微生境选择 围栏效应
下载PDF
浙江龙王山安吉小鲵的产卵场微生境选择与卵孵化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汪贤挺 黄镇杨 +5 位作者 郎泽东 周亚楠 刘宝权 魏平凡 陈进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9,共11页
全球两栖动物种群的急剧衰退已成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产卵场选择是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存活率和亲本的适合度。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 全球两栖动物种群的急剧衰退已成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产卵场选择是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存活率和亲本的适合度。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目前缺乏对该物种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2023年11月—2024年3月,本研究团队在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个潜在繁殖池监测了安吉小鲵的产卵和孵化过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了该物种产卵场选择偏好、卵孵化成功率以及孵化时长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吉小鲵依据多种环境因子选择筑巢地点,其中,在繁殖池内的相对位置(水体深度、距水面距离、距岸边距离)和繁殖池水质(水体pH、水体溶解性总固体、水体氧含量)是影响安吉小鲵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关键因素;水体温度、水体氧含量和水深等对卵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卵孵化时长显著受到水体温度和水体pH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安吉小鲵对繁殖场的选择偏好,可为安吉小鲵种群的复壮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鲵属 微生境选择 产卵位点 有尾目
下载PDF
镇海棘螈产卵场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婷婷 朱锡红 +2 位作者 吴光年 宋虓 徐爱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213,共11页
镇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种群面临着生境退化及丧失的重要威胁。产卵是决定镇海棘螈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环节之一,了解其产卵选择的微生境偏好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保护该物种。本研究旨在确定影... 镇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种群面临着生境退化及丧失的重要威胁。产卵是决定镇海棘螈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环节之一,了解其产卵选择的微生境偏好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保护该物种。本研究旨在确定影响镇海棘螈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变量,同时为该物种的产卵生境保护、改造和重建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于2021年3-5月(繁殖期)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林场对镇海棘螈产卵位点(n=105)与非产卵位点(n=70)处的18个微生境变量进行调查。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判断3种无序分类变量的差异性,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对生境选择性进行分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15个数值型变量进行分析,确定影响镇海棘螈产卵微生境选择的关键变量。结果显示镇海棘螈繁殖期间对产卵场微生境有明显偏好,通常产卵于朝向水坑、落叶层较厚(5.19±0.18 cm)、坡度较陡(18.64°±1.18°)和土壤含水量较低(33.51%±1.87%)的土壤基质上。此外,在大型遮蔽物中,镇海棘螈偏好选择体积较小的石块和乔木(2,994.63±316.17 cm^(3))作为遮蔽且离遮蔽物较近(54.27±3.84 cm)的生境产卵。直接的遮蔽物——落叶层和大型遮蔽物(石块和乔木)的体积均在镇海棘螈产卵选择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次为到最近大型遮蔽物的距离。镇海棘螈在选择产卵微生境时,需要同时兼顾遮蔽物特性、水源条件、微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遮蔽条件是决定镇海棘螈产卵场选择的关键因子。建议对产卵场周边落叶阔叶林进行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生态位 微生境选择 产卵位点 有尾目
原文传递
基于小生境原理的免疫检测器集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晖泽 张清华 李国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7-60,共4页
基于否定选择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检测器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测速率和检测准确率。基于小生境原理,对根据否定选择算法生成的检测器集中存在的重叠检测器进行高频变异和低频变异,提高了检测器集对非自体空间的覆盖率。根据否... 基于否定选择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检测器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测速率和检测准确率。基于小生境原理,对根据否定选择算法生成的检测器集中存在的重叠检测器进行高频变异和低频变异,提高了检测器集对非自体空间的覆盖率。根据否定选择算法的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检测器集的整体检测效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免疫 小生境 否定选择
下载PDF
有蹄类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秋季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向姣 周天祥 +3 位作者 郭桢杉 毛泽恩 黄金燕 张晋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6-1463,共8页
为探究地震等大型自然干扰发生后有蹄类动物对受损灾害体秋季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于汶川地震后第2~11年(2010—2019年)采用固定样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40个地震灾害体进行定期调查。实地测定海拔、坡度、坡向等10个相关环境因子,采... 为探究地震等大型自然干扰发生后有蹄类动物对受损灾害体秋季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于汶川地震后第2~11年(2010—2019年)采用固定样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40个地震灾害体进行定期调查。实地测定海拔、坡度、坡向等10个相关环境因子,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有蹄类动物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及种间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灾害体利用频率由高到低的有蹄类动物分别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水鹿(Rusa un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其中,毛冠鹿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率随植被恢复呈上升趋势,而中华鬣羚呈下降趋势。(2)中华斑羚偏好海拔2400 m左右、木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土壤占比高的生境。中华鬣羚偏好海拔2600 m、木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小、裸岩与碎石占比高的生境。毛冠鹿偏好海拔2400~2600 m、草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土壤占比高的生境。水鹿偏好海拔2100 m左右、草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裸岩与碎石占比高的生境。(3)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毛冠鹿和中华斑羚两个物种对之间在灾害体微生境利用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而水鹿分别与中华鬣羚、毛冠鹿、中华斑羚的微生境变量重叠度较低,存在较大的生态位分化。通过有蹄类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秋季微生境选择特征的调查,可丰富有蹄类动物应对地震灾害的行为特征信息,为震后制定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政策以及受损灾害体的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体 有蹄类动物 微生境选择 自然干扰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Living on the edge: Effects of body size, group density and microhabitat selection on escape behaviour of southern leopard frogs Lithobates sphenocephalus 被引量:2
13
作者 Philip W. BATEMAN Patricia A. FLEMI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712-718,共7页
Models of optimal escape strategy predict that animals should move away when the costs of fleeing (metabolic and opportunity costs) are outweighed by the costs of remaining.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predict that mor... Models of optimal escape strategy predict that animals should move away when the costs of fleeing (metabolic and opportunity costs) are outweighed by the costs of remaining.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predict that more vulnerable individuals should be more reactive, moving away when an approaching threat is further away. We tested whether escape behaviour (includ- ing 'escape calling') ofLithobates sphenocephalus approached by a human was influenced by body size or the initial microhabi- tat that the individual was found in. Irrespective of their size, frogs in the open tended to remain immobile, enhancing their cryp- sis. Frogs in cover showed different responses according to their body size, but, contrary to our initial predictions, larger frogs showed greater responsiveness (longer 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 and distances fled) than small frogs. Small frogs tended to remain closer to water and escaped into water, while larger individuals were more likely to jump to terrestrial cover and call during escape. Density of frogs near the focal animal had no effect on escape behaviour. This study indicates a range of escape responses in this species and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divergent escape choices for organisms which live on the edg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rm call 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 (FID) Distance fled microhabitat selection Rana sphenocephala
原文传递
Escape to the high canopy thermal deficiency causes niche expansion in a forest-floor ant
14
作者 Bernhard Seifert Patrick Fiedler Roland Schultz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99-707,共9页
The small formicoxenine ant Temnothorax saxonicus was known from about 40 localities in Central Europe nesting in anorganie substrates on floor of xerothermous forests whereas investigations of 198 tree canopies in 19... The small formicoxenine ant Temnothorax saxonicus was known from about 40 localities in Central Europe nesting in anorganie substrates on floor of xerothermous forests whereas investigations of 198 tree canopies in 19 forest sites of the same region provided no indication for arboreal nesting or foraging. We present the first evidence for canopy-nesting populations of T. saxonicus on old Quercus trees in 3 sites having maximum calibrated topsoil temperatures of 17.9 ± 0.3 ℃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07) lower than 22.8 ± 2.0 ℃ measured in 5 sites with ground-nesting populations. The thermal deficit on forest floor inhibits brood development in ground nests and caused a moving to canopy were maximum calibrated temperatures of the, now wooden, substrates are at least 26.1 ℃for the whole canopy and 30.8 ℃ in more sun-exposed spots. T. saxonieus competed here successfully with the obligatory canopy ants T. affinis and T. cortiealis. The distributional data of this rope-climbing study support former results that highest nest densities of small arboreal ants occur in temperate climate over the entire canopy mantle of single trees situated in open land or in park-like environments but occur in the top of the canopy in tree stands with high degree of canopy clo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temperature foraging distance microhabitat selection soil temper-ature soil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Temnothorax
原文传递
Microhabitat use by white-footed mice Peromyscus leucopus in forested and old-field habitats occupied by Morrow's honeysuckle Lonicera morrowii
15
作者 Jennifer A. EDALGO Holly M. McCHESNEY +1 位作者 Jason P. LOVE James T. ANDERSO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We quantified microhabitat use by white-footed mice Peromyscus leucopus in forest and old-field habitats occupied by Morrow' s honeysuckle Lonicera morrowii, an invasive exotic shrub imported from Japan. Microhabitat... We quantified microhabitat use by white-footed mice Peromyscus leucopus in forest and old-field habitats occupied by Morrow' s honeysuckle Lonicera morrowii, an invasive exotic shrub imported from Japan. Microhabitat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rails used by mice ( n = 124) and randomly selected trails ( n = 127) in 4 study plots located at Fort Necessity National Battlefield, Farmington, Pennsylvania, USA. We compared 10 mierohabitat variables between used and random trails using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and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 analysis. Trails used by mic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randomly selected trails in both forested plots ( P 〈 0. 008) and old-field plots ( P 〈 0. 001 ). In the forested plots, trails of white-footed mice were mo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percent cover (% cover) of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tha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rails. In the old-field plots, mouse trails we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lower % cover of exotic herbaceous vegetation, a greater % cover of shrubs, and a greater % cover of Morrow' s honeysuckle than randomly selected trails.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white-footed mice do not move randomly and prefer areas of high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ereby showing significant microhabitat preference. The preference of white-footed mice for area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 cover of Morrow's honeysuckle could 1 ) be a factor in the aggressive nature of the exotic honeysuckle shrub's spread throughout the Battlefield or 2) cause the shrub to spread even faster into adjacent areas not yet occupied by Morrow' s honeysuck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habitat selection Morrow' s honeysuckle PEROMYSCUS White-footed mice Exotic species See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江苏盐城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繁殖微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江红星 楚国忠 +1 位作者 钱法文 陆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0-174,共5页
1999-2001年春夏对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的繁殖微生境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的繁殖生境包括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獐毛群落(Aeluropus littoralis)和大米草群落(Spartina anglica)。通过生境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分析... 1999-2001年春夏对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的繁殖微生境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的繁殖生境包括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獐毛群落(Aeluropus littoralis)和大米草群落(Spartina anglica)。通过生境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分析,得知黑嘴鸥营巢对碱蓬生境具有正选择性,对獐毛和大米草生境具有负选择性。对繁殖微生境选择研究的结果表明,黑嘴鸥繁殖微生境具有以下特征:植被高度5-25 cm,植被盖度20%-60%,底栖生物量大于300 g/m2 ,距水源距离 500-1000 m,距人类活动干扰距离大于 500 m。滩涂开发和人为活动是影响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微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盐城 黑嘴鸥 繁殖 微生境 选择 选择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