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蕊花糖苷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宋小敏 廖理曦 +3 位作者 董馨 李军 曾克武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06-2510,共5页
探究毛蕊花糖苷(acteoside,ACT)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该实验以LPS诱导BV-2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将BV-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ACT按指定浓度(12.5,25... 探究毛蕊花糖苷(acteoside,ACT)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该实验以LPS诱导BV-2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将BV-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ACT按指定浓度(12.5,25,50μmol·L-1)作用于细胞。采用NO试剂盒检测NO炎症因子的释放量,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炎症相关蛋白(i NOS,COX-2,p-IKKβ,IKKβ,p-IκB,IκB)的表达。此外,通过检测细胞核/浆中NF-κB p65的表达以及借助免疫荧光技术,阐明ACT对炎症转录因子NF-κB p65核转位的作用。结果显示,ACT可显著降低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且呈剂量依赖性。具体表现在:显著降低炎症因子NO,IL-6和TNF-α的释放量,抑制炎症相关蛋白i NOS和COX-2的表达。同时,ACT可明显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IKKβ和IκB的磷酸化,且明显抑制NF-κB p65的细胞核转位。以上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可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其潜在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细菌脂多糖 毛蕊花糖苷 NF-ΚB通路
原文传递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思思 谷鹏鹏 +4 位作者 屠文展 姜霞 陈温慈 胡奇妙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1-416,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L4-L6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是否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达到镇痛效应。方法:将40只成...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L4-L6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是否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达到镇痛效应。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组大鼠不做处理,假模组暴露坐骨神经2~3min,不打结,余大鼠建立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疼痛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7d开始电针"足三里""阳陵泉",每次30min,每天1次,连续7d;余组仅予固定,不做治疗。各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3、5、7、10、12、14d分别测量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4d处死大鼠,对脊髓L4-L6行免疫组化观察,检测小胶质细胞(Iba1)和BDNF蛋白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L4-L6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P<0.01),出现痛觉过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痛阈明显升高(P<0.01);术后14d,模型组脊髓L4-L6中Iba1、BDNF蛋白表达及BDNF 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和假模组,电针组脊髓L4-L6中Iba1、BDNF蛋白表达及BDNF mRNA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BDNF的表达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小胶质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足三里 阳陵泉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通过c-Fos/NLRP3/caspase-1级联抑制脂多糖诱发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希峣 高志峰 +2 位作者 王晓宇 丁琳 谷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抑制脂多糖(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建立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分Control转录水平;ELISA法测细胞中IL-1β和TNF-α分泌量;Western Blot法测c-Fos、NLRP3和caspase-1表达。结果 500 ng/mL的DEX对...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抑制脂多糖(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建立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分Control转录水平;ELISA法测细胞中IL-1β和TNF-α分泌量;Western Blot法测c-Fos、NLRP3和caspase-1表达。结果 500 ng/mL的DEX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抑制最强(P <0.05)。DEX组中小胶质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mRNA转录水平低于LPS诱导组(P <0.05)。DEX于LPS诱导组(P <0.05)。DEX组中小胶质细胞中c-Fos、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低于LPS诱导组(P <0.05)。结论 DEX抑制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瓜子金皂苷己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被引量:7
4
作者 石瑞丽 乌林哈德 +3 位作者 齐瑞芳 陈晓东 高丽君 秦文斌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67,共5页
目的观察瓜子金皂苷己(polygalasaponin F,PGSF)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瘤细胞激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1μg·mL^(-1)LPS刺激BV-2细胞24 h构建神经炎症模型,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白介... 目的观察瓜子金皂苷己(polygalasaponin F,PGSF)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瘤细胞激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1μg·mL^(-1)LPS刺激BV-2细胞24 h构建神经炎症模型,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以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浓度;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炎性蛋白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蛋白、mRNA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结果PGSF(10,1μmol·L^(-1))可明显降低LPS诱导的BV-2细胞培养基中TNF-α(P<0.01)和IL^(-1)β(P<0.05)浓度,同时下调细胞内iNOS蛋白(P<0.05)和mRNA(P<0.01,P<0.05)表达;PGSF(10μmol·L^(-1))可降低NO的浓度(P<0.05)、下调COX-2的蛋白和mRNA(P<0.05)表达,并逆转TLR4 mRNA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PGSF能够负调控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炎性蛋白酶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对抗神经炎症的作用,此抗炎作用可能由TLR4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子金皂苷己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神经炎症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合酶-2 TOLL样受体4
原文传递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hibits g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2X receptor-mediated neuropathic pain in spinal cord injury rats 被引量:5
5
作者 Xiao-Jing Du Yue-Xia Chen +3 位作者 Zun-Cheng Zheng Nan Wang Xiao-Yu Wang Fan-E K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76-885,共10页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pathic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Regulation of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can obviously reduce pain hypersensitivity after injur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e...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pathic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Regulation of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can obviously reduce pain hypersensitivity after injur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P2X receptor-mediated neuropathic pain and explore related mechanisms,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was prepared using the free-falling heavy body method with spinal cord segment 10 as the center. Neural stem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segment using a micro-syringe. Expression levels of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neurofilament protei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assay. In addition, sensory function wa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by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 The 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neuropathological p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 weeks after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pression of neurofilament protein in the injured segment was markedly increased, while expression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was decreased. At this time point, 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of ra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neuropathic pain was alleviated.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reduced overexpression of P2X4 and P2X7 receptors, activated loco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pathic pain regul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refore,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one potential option for relieving neuropathic pain mediated by P2X recep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cell transplantation sensory NERVE FUNCTION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NEUROFILAMENT P2X4 RECEPTOR P2X7 RECEPTOR microglial cells perception threshold hind limb FUNCTION GLIAL hyperplasia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T10)通过抑制脊髓内胶质细胞的激活改善大鼠CFA诱导的炎性痛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克英 张春奎 +2 位作者 唐君 史娟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28,共8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完全弗氏佐剂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慢性痛 大鼠
下载PDF
五味子乙素对LPS诱导小神经胶质BV-2细胞损伤保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靖 续蕾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7期749-752,共4页
目的研究五味子乙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神经胶质BV-2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BV-2细胞,用LPS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同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LPS诱导模型组(模型组)、LPS+10μmol/L五味子乙... 目的研究五味子乙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神经胶质BV-2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BV-2细胞,用LPS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同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LPS诱导模型组(模型组)、LPS+10μmol/L五味子乙素组、LPS+20μmol/L五味子乙素组及LPS+40μmol/L五味子乙素组,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释放量,Western blot分析炎症相关蛋白及Traf6/TAK1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五味子乙素可以明显改善L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LPS诱导细胞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提高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降低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水平及抑制炎症相关蛋白iNOS及COX-2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抑制Traf6及p-TA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子乙素能明显改善LPS诱导BV-2细胞的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NOS、COX-2蛋白的表达及降低Traf6/TAK1信号通路活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小神经胶质细胞 炎症 机制
下载PDF
iNOS在LPS诱导活化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绍松 陶凯 +3 位作者 逯芳芳 祝刚 高国栋 杨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6-670,共5页
目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帕金森病(PD)的重要发病因素,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是一种重要的炎性蛋白,本文旨在探讨i NOS在活化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进行大鼠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及... 目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帕金森病(PD)的重要发病因素,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是一种重要的炎性蛋白,本文旨在探讨i NOS在活化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进行大鼠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加入脂多糖(LPS)1.0μg/ml分别刺激12 h和24 h。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受刺激后小胶质细胞内i NOS定位分布。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受刺激后i NOS在小胶质细胞内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小胶质细胞内i NOS表达在12 h明显升高(P<0.01),24 h后表达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染色显示i NOS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结论:在LPS诱导炎症模型中,i NOS在活化小胶质细胞内表达先升高而后恢复到原有水平,提示存在炎症反应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芦凌羽 王林洪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1-105,117,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G)和黄芩苷组(BG),另将健康大鼠设对照组(CG),每组12只。BG组大鼠给予黄芩苷水溶液(50 mg/kg)每日灌胃,CG...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G)和黄芩苷组(BG),另将健康大鼠设对照组(CG),每组12只。BG组大鼠给予黄芩苷水溶液(50 mg/kg)每日灌胃,CG、MG组大鼠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12周。12周后测量大鼠血糖,然后麻醉取右眼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簇分化抗原68(CD6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STAT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视网膜形态: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丢失明显增多,而BG组RGC数量增加;MG组视网膜厚度较CG组薄,而BG组较MG组厚。(2)小胶质细胞:CG组小胶质细胞局限在内核层;MG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且分布在视网膜的每一层中;BG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MG组少,且小胶质细胞迁移受限。MG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68表达高于CG组(t=7.348,P=0.000),BG组CD68表达低于MG组(t=2.449,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STAT3、IL-6:CG组视网膜STAT3表达主要分布在内丛状层,而MG组视网膜各层均有大量STAT3阳性表达,BG组视网膜各层中STAT3表达明显弱于MG组。MG组大鼠视网膜STAT3 m RNA、IL-6 m RNA表达高于CG组(t_(STAT3)=9.935、t_(IL-6)=17.501,均P=0.000),BG组视网膜STAT3 m RNA、IL-6 m RNA表达低于MG组(t_(STAT3)=8.432、t_(IL-6)=9.944,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芩苷能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激活,其机制可能与IL-6/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小胶质细胞 IL-6/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肉豆蔻提取物对IFN-γ干预的小胶质细胞BV2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文现宇 毛翘 崔春爱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肉豆蔻提取物对鼠性小胶质BV2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IFN-γ模型组、肉豆蔻提取物复合处理组。采用WST-8试剂盒,观察肉豆蔻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鼠性小胶质细胞BV2生存率的影响,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IFN-γ所诱... 目的探讨肉豆蔻提取物对鼠性小胶质BV2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IFN-γ模型组、肉豆蔻提取物复合处理组。采用WST-8试剂盒,观察肉豆蔻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鼠性小胶质细胞BV2生存率的影响,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IFN-γ所诱导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肉豆蔻提取物对鼠性小胶质细胞BV2无毒性,且抑制了IFN-γ所诱导的iNOS和COX-2的表达,与IFN-γ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肉豆蔻提取物对鼠性小胶质细胞BV2具有很好的抗神经毒性及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 干扰素Ⅱ型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神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佩洁 赵乾 +1 位作者 范薇 赖铭莹 《国际眼科纵览》 2021年第6期483-487,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量下降、谷氨酸代谢能力减弱、醛糖还原酶活性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量下降、谷氨酸代谢能力减弱、醛糖还原酶活性上调、氧化应激增加、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等,过度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在DR病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MÜLLER细胞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影响及炎性因子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白丽娟 任艳 +2 位作者 罗晓光 姜新 陈晓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7-894,共8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进行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钙离子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存活率及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相应时间点血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LPS(1 mg/kg)后,老龄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明显激活改变,且早于青年组小胶质细胞的高峰;各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早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老年组脑脊液中各种炎性因子水平高于青年组。结论老化因素与外周炎性介质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多巴胺能神经元 脑脊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波 王嘉麟 +4 位作者 陈师林 石静纹 雷彬 王一帆 李红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9期38-42,共5页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其介导的炎性反应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其介导的炎性反应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相关药物治疗等研究展开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炎性反应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基于枢机理论探讨电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MFG-E8的影响
14
作者 谭甜 张梦 +2 位作者 吴远 刘恋 石学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69-74,共6页
目的 探讨电针对对氯苯丙氨酸(4-chloro-DL-phenylalanine, PCPA)致失眠大鼠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Ⅷ,MFG-E8)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剩余40... 目的 探讨电针对对氯苯丙氨酸(4-chloro-DL-phenylalanine, PCPA)致失眠大鼠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Ⅷ,MFG-E8)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剩余40只均腹腔注射PCPA建立失眠模型,经造模、筛选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艾司唑仑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戊巴比妥钠睡眠试验观察大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经电针、艾司唑仑药物干预7d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MFG-E8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MFG-E8蛋白表达。结果 经PCPA造模干预的失眠模型大鼠,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显示,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睡眠持续时间缩短(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FG-E8水平降低(P<0.05),下丘脑中MFG-E8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1);经电针、艾司唑仑药物干预后,失眠大鼠昼夜节律明显改善,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MFG-E8水平升高(P<0.01);下丘脑中MFG-E8蛋白相对表达增高(P<0.01);电针组与艾司唑仑组之间MFG-E8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电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睡眠障碍具有改善作用,揭示电针可上调MFG-E8的表达,其可能机制与MFG-E8调控小胶质细胞,逆转M1表型极化,降低致炎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炎症 电针 MFG-E8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损伤及炎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洁 蒋雷 +2 位作者 环飞 黄雨蒙 王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31-1135,1181,共6页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对原代小胶质细胞的损伤及炎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胎鼠小胶质细胞,利用MTT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分别检测Meth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对原代小胶质细胞的损伤及炎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胎鼠小胶质细胞,利用MTT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分别检测Meth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观察Meth对小胶质细胞炎性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ELISA及试剂盒法检测Meth作用后小胶质细胞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的分泌改变。结果:MTT实验显示,Meth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浓度为200μmol/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实验结果显示200μmol/L Meth可引起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显示Meth作用于小胶质细胞24 h可降低IL-24、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表达水平,上调Peli3、Sigma受体1(Sigma receptor 1,Sig1-R)、IL-1β、IL-6、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蛋白水平亦发现,Meth可促进IL-6和TNF-α的分泌。结论:Meth可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力,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并引起IL-1β、IL-1R、IL-6、TLR4等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促进IL-6和TNF-α的分泌,进而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小胶质细胞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桑元伊 邹小乙 +1 位作者 张瑶 王广友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3-77,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截至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神经炎症在其各种复杂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固有免疫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它不断监视脑内微环境。一旦发生缺血,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产...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截至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神经炎症在其各种复杂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固有免疫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它不断监视脑内微环境。一旦发生缺血,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产生神经毒性和神经保护双重作用,两种作用的相互平衡决定了受损神经元的命运。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定义为经典激活的M1型或替代激活的M2型:M1型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神经毒性介质加剧神经元损伤,而M2型推动具有修复作用的抗炎反应。精密调节M1/M2小胶质细胞活化以使损伤作用最小化和使保护作用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在这里,我们探讨了小胶质细胞的来源、生理作用、脑缺血疾病中调控其激活的机制以及两种活化状态的小胶质细胞的表性特征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针对小胶质细胞平衡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基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串扰信号CD300f/TLR4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7
作者 刘检 杨蕙 +3 位作者 赵洪庆 李薇 柳卓 王宇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597-4606,共10页
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调控小胶质细胞免疫受体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f)/Toll样受体4(TLR4)信号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大鼠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首先通过2周高脂饲料喂养+STZ注射+28 d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加孤养复... 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调控小胶质细胞免疫受体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f)/Toll样受体4(TLR4)信号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大鼠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首先通过2周高脂饲料喂养+STZ注射+28 d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加孤养复制DD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CD300f阻断剂组(CLM1,2μg·kg-1)、CD300f激动剂组(Fcγ,5μg·kg^(-1))、阳性药组(二甲双胍0.18 g·kg^(-1)+氟西汀1.8 mg·kg^(-1))以及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低剂量组(20.52、10.26 g·kg^(-1))。采用旷场、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生化分析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中CD300f、TLR4及海马神经元中突触素(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总活动路程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血清胰岛素、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IDO水平升高,而5-HT和DA水平明显下降,且海马小胶质细胞中CD300f表达下调、TLR4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中突触相关蛋白SYN、PSD-95表达降低,同时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明显受损;与模型组比较,CD300f阻断剂和激动剂分别加重和减轻上述异常改变;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低剂量则能显著改善大鼠上述抑郁样行为,分别抑制TNF-α、IL-1β、IDO异常升高和5-HT、DA减少,并有效增加小胶质细胞中CD300f表达,降低TLR4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中突触前膜SYN和突触后膜PSD-95蛋白表达水平,最终改善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综上,该文证实了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抑郁样行为,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其机制可能与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小胶质细胞 CD300f/TLR4 突触微环境 左归降糖解郁方
原文传递
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
18
作者 张达(综述) 赵路清(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6-480,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刺激下可被诱导为M1、M2不同表型,发挥神经毒性与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过程中...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刺激下可被诱导为M1、M2不同表型,发挥神经毒性与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并探讨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下载PDF
Raf激酶抑制剂蛋白信号通路表达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19
作者 孙茹雪 朱梦莉 +1 位作者 刘晶晶 陈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35-1940,共6页
目的探讨Raf激酶抑制剂蛋白(RKIP)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ICH)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4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Vector组、ICH+Vector组和ICH+RKIP组,每组16只。ICH+Vector组和ICH+RKIP组建立胶... 目的探讨Raf激酶抑制剂蛋白(RKIP)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ICH)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4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Vector组、ICH+Vector组和ICH+RKIP组,每组16只。ICH+Vector组和ICH+RKIP组建立胶原酶ICH模型。在手术前及手术后1、3、5和7 d,每组有8只动物行为测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在ICH后7 d,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血肿周围RKIP、p-p65、TRAF6表达。结果与ICH+Vector组相比,ICH+RKIP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缩短,并且在目标象限中花费时间和跨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ICH+RKIP组Nissl小体的数量显著高于ICH+Vector组(P<0.05)。此外,ICH+RKIP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低于ICH+Vector组(P<0.05)。与Sham组相比,接受ICH的大鼠表现出RKIP表达逐渐降低,并在第7天达到最低值(P<0.05)。在ICH后7 d,ICH+RKIP组大鼠血肿中RKIP蛋白表达较ICH+Vector组显著增加(P<0.05),p-p65、TRAF6蛋白表达较ICH+Vector组显著降低(P<0.05)。与ICH+Vector组相比,ICH+RKIP组iNOS+Ibal1+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和Arg-1+Ibal1+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结论RKIP上调促进ICH后的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TRAF6/NF-κB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f激酶抑制剂蛋白 小胶质细胞 极化 脑出血
下载PDF
氟氏佐剂诱导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中L5-S2脊髓中枢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恒 沈文浩 +4 位作者 潘进洪 王永权 刘丽梅 杨忠 周占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9期3623-3625,367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中L5-S2脊段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方法: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制作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时间为0、4、12、24 d,用热辐射痛阈测定法和前列腺病理进行疼痛模型...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中L5-S2脊段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方法: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制作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时间为0、4、12、24 d,用热辐射痛阈测定法和前列腺病理进行疼痛模型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L5-S2脊段后角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大鼠模型,并观察到L5-S2脊髓背角中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可以引起L5-S2脊髓中枢小胶质细胞活化,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可引起神经炎性疼痛,有可能与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的持续和泛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痛 氟氏佐剂 小胶质细胞 脊髓中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